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49 题号:281294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拔剑切而之               啖:吃。
B.杀人如不能                  举:举起
C.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里。
D.沛公起厕                   如: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臣壮也,犹不如人
B.起,立饮之      图穷匕首见
C.待大王来       越国鄙远。
D.我鱼肉,何辞为    若舍郑以东道主
3.下列句子中和“客何为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安在B.求人可使报秦者
C.佚之狐言于郑伯D.吾属今为之虏矣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
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
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
显示了其机敏。
D.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
5.翻译下列句子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骚》是屈原创作的浪漫主义作品,倾诉了作者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
B.《国风》是《诗经》“风、雅、颂”三大内容中的“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民间歌谣,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C.《易》,我国古代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也称《周易》或《易经》。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D.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颇有实权,东汉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颇有才能。屈原曾和上官大夫职位相同,上官大夫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曾被君王委以重任。楚怀王授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写完草稿,没有给上官大夫,并说他的坏话。
C.屈原忠君爱国。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因此写《离骚》抒发悲愤之情。
D.屈原身遭放逐依然心系国家。他不忘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的心情,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2020-05-30更新 | 6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范蠡遂去,自齐遣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范蠡浮海于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四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减)

1.以下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勾践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B.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久居
C.北渡兵于淮临齐、晋,号令中国
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2.以下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A.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B.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
C.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D.于是自谓陶朱公。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尽心尽力,最后灭掉了吴国。然后号令中原,以尊周室,勾践称霸,范蠡也被封为上将军,但范蠡非常了解勾践的为人,决定离官。
B.范蠡认为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劝说文种离开。文种害怕,称病不朝,密谋造反,被人告发,在遭到勾践赐剑后自杀。
C.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后,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范蠡认为富贵财富集于一身并非好事,所以归还了相印。
D.范蠡在陶地住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
(2)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2020-06-13更新 | 3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与》,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 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 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节选,有删改)

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于弱,大封同姓,封三庶草,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郤,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诸侯既新削罚,振恐,多怨是错。吴王先起兵,诸侯遂并力发兵西。吴王发使遣诸侯书曰:“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人,诳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

七国反书闻天子,上问袁盎曰:“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今吴楚反,于公何如?”盎对曰:“吴楚以反为名,西共诛是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斩晁错,发使故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后十余日,错斩东市。则遣袁盎奉使告吴。吴王闻袁盎来,亦知其欲说己,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

(《史记·吴王濞列传》节选,有删改)

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刭干沟渎,亡益救败,未全共宗,悲夫!

(《汉书·袁盎晁错传》节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B.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C.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D.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煮海”,一种古老的利用海水提炼海盐的方法。相传此法始于黄帝之臣夙沙氏。《世本》书中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字句。
C.“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君主祭社稷以祈国事太平,五谷丰登。
D.“赞”,用以阐发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史传中类似的评论还有很多,如《左传》称“君子曰”,《史记》称“太史公曰”,《三国志》称“评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主张削减诸侯的封地,此举招致诸侯们的反对,晁父担心晁错安危,赶来劝说,晁错却不为所动,晁父伤心自杀。
B.景帝听到邓公分析吴楚借诛杀晁错之名而行谋反之实、错杀晁错带来的严重后果后,为自己的决定而懊悔。
C.晁错认为吴王刘濞为人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流亡人口,图谋叛乱。
D.袁盎主张斩杀晁错,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过,恢复诸侯原来被削减的封地,这样就能兵不血刃结束战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2)其父睹之,刭于沟渎,亡益救败,未全其宗。
2020-01-07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