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96 题号:12615886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第各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①,郑武公②娶于申③,曰武姜④。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安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⑤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①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②郑武公:名掘突,武为谥号。③申: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④武姜:武,指其丈夫武公的谥号,姜,指其母家之姓。⑤繄: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B.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D.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武公是郑桓公的儿子,武姜是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B.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C.“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文中,“缮”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D.伐,指的是公开宣战,有时还伴有礼乐。古汉语表示宣战的字词还有 “侵”“征”“袭”,“征”是天子随从作战,一般指的是正义的战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惊姜氏”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即姜氏对其的厌恶,以及姜氏与共叔段串通一气,共同攻打庄公。
B.大夫祭仲以及公子吕都曾告诫过庄公:共叔段的种种做法都有害于庄公。但是庄公始终没有采取什么措施防范,只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不义不昵,厚将崩”。
C.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件写出了郑庄公的阴险与狡诈、姜氏的偏心溺爱、共叔段的贪得无厌,突出了庄公的无为、姜氏的不亲、共叔段的不本分。
D.在颍考叔与庄公的对话中,庄公幡然醒悟,于是“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这一事件体现出颍考叔的大爱,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4.翻译下列语句
(1)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B.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C.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D.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的意思就是头触碰地上且停留一会儿,也称为“顿首”。
B.《诗》,即《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右,即车右或骖乘。古人乘车以左为尊,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车右陪乘,一般是由武士担任。
D.书法,译为“记事的原则”。这一记事原则,即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它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一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抬着从朝堂上经过。
B.赵盾、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巧言遮掩,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他派遣的力士鉏麑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
C.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害赵盾,他手下的武士灵辄却在关键时刻帮助赵盾幸免于难,以报答赵盾昔日的送饭之恩,赵盾自己只得逃亡了。
D.晋大夫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赵盾难以辩白,大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名感到可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⑵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2017-03-21更新 | 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宣公会晋侯、卫侯同盟于断道【1】。二年春,齐伐鲁北鄙,齐侯亲鼓,士陵城,三日,城破,齐师遂南侵。鲁遣使如晋乞师。夏四月丙戌,卫师及齐师战于新筑【2】,卫师败绩,亦如晋乞师。晋侯遣师八百乘,命郤克将中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

六月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剪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未绝鼓音,曰:余病矣!解张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郑丘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解张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披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3】。

前夜,韩厥梦其父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逐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齐侯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韩厥俯定其右。

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4】,骖挂于木而止。前日,丑父寝于舆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辱两君。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会齐师至,载齐侯以免。

韩厥献丑父,郤克将戮之。丑父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克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取材于《左传》)


注释:【1】断道,晋国地名。【2】新筑:古邑名。【3】华不注:山名,在今济南东北。【4】华泉:泉名,在华不注山下。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鞌   陈:摆开阵势
B.右枹而鼓   援:拿、执
C.将华泉   及:追赶上
D.以事君者   劝:鼓励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介马驰之/伤匿之
B.卻克伤矢/丑父寝舆中
C.师耳目,在吾旗鼓/谓之君子而射
D.韩厥梦父谓己曰/射左,越于车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必下推车
余下的人必定要下来推车
B.逐之,三周华不注
晋军追赶齐军,绕着华不注山追了很多圈
C.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臣下不走运,恰巧遇到您的军队
D.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人不把用自己的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当作难事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卫在新筑被齐军击败,分别派遣使者到晋国请求援军,晋国派遣军队救援两国。
B.两军交战时,晋军主帅郤克伤重,他希望解张和郑丘缓可以代替他击鼓,指挥军队。
C.齐侯坚守春秋战国时的礼仪,因此御者凭借“君子”的身份,没有成为被射击的目标。
D.韩厥表达了齐晋两国并无恩怨,并且晋侯为齐侯着想,这实际上是当时的外交辞令。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披甲执兵,固即死也
6.文章最后两段用极具现场感的笔墨,刻画出逢丑父的智慧,请结合相关语句作简要分析。
2022-01-14更新 | 12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君,敢以烦执事。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而夕设版焉   渡河B.夫晋,何之有   满足
C.能若是乎        岂,难道D.弃强援,弱国   附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       皆白衣冠送之
B.子犯请击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吾其还也,亦去
D.若亡郑而有益               他日利有大烛之武者
3.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晋侯、秦伯围攻郑国的理由来看,秦郑两国之间并没有很深的矛盾。
B.晋军和秦军驻扎的地方不同,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有利条件。
C.秦伯接受了烛之武的建议,与郑人结盟,完全是为郑国的利益考虑。
D.秦国与郑国结盟后,晋文公认为此时攻打秦军“不仁”“不知”“不武”。
5.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022-03-17更新 | 2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