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姚鼐(1732-181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46 题号:99069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复鲁絜非书

[清]姚鼐

桐城姚鼐顿首,絜非先生足下:相知恨少,晚遇先生。接其人,知为君子矣;读其文,非君子不能也。鼐自幼迄衰,获侍贤人长者为师友,剽取见闻,加臆度为说,非真知文、能为文也,奚辱命之哉?盖虚怀乐取者,君子之心。而诵所得以正于君子,亦鄙陋之志也。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缪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沧,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

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杰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是乎?宋朝欧阳、曾公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已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教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

郎君令甥皆美才,未易量,听所好,恣为之,勿拘其途可也。于所寄文,辄妄评说,勿罪!勿罪!秋暑惟体中安否?千万自爱。七月朔日。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有可以刚柔分矣                    间:夹杂
B.如大川                                 决……快堤
C.观其文,其音                           讽:朗诵
D.而气有多寡进                           绌:退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统二气之会弗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其得于阳与刚美者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谬其如叹                                 知不可乎骤得
D.岂异是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文章是天地的精华,由阴阳刚柔生发而成,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二气调和。但是,自从诸子降临人间,他们的文章没有不各有所偏重的。
B.文章可以表现阴柔之美,也可以表现阳刚之美。得到阳刚之美的人,如登高望远,如帝王接见臣民;得到阴柔之美的人,高远得像是有所思考,温暖得像是高兴异常。
C.文中形容阳刚、阴柔文章风格的一段描述,声韵铿锵,色彩鲜明。论及欧阳修、曾巩与鲁絮非之文字,则意丰育简,韵味深长,充分体现了桐城派为文善用传神之笔的高招。
D.姚鼐在这封信中论述了他的文学观,特别强调了风格论和文章之美的重要性。同时,本篇文字也很美,特别是那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把抽象的美学概念具体化了,说明说理性的散文也可以写得生动。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
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虚怀乐取者,君子之心。而诵所得以正于君子,亦鄙陋之志也。
(2)欧公能取异已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1)。日上,正赤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2)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3)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里是用风雪交加,云雾弥漫创造了日出前的环境和气势,是近景。
B.写日出之时的景观,着重观察描绘日出前后色彩的变化。以动衬静,是一幅流动着色彩美的动态图。
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先写日上过程,再写日下的海浪,相互烘托,既生动形象,又很有气势,给人以壮美的感觉。
D.第3自然段文字按“日出前——日出时——一日出后”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精彩纷呈,逼真如画。
2.前三段已完整地记述了登山过程和所见,第4自然段所写内容是否多余?请简述理由。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戊申晦: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五鼓:___________________
③漫:___________________
④摴蒱: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丹: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
⑦行宫:___________________
⑧辟:___________________
⑨圜:___________________
⑩瀑水: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2019-10-24更新 | 9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陈氏藏书楼记

[清]姚鼐

①士大夫好古能聚书籍者多□,而传守至久远者盖少。惟鄞范氏天一阁书,自明至今,最多历年岁。国家修四库书,取资范氏,以助中秘之藏,海内称盛焉。余家近合肥,闻合肥龚芝麓尚书所藏书亦至今未失,其家专以一楼庋之,命一子弟贤者专司其事,借读入出,必有簿籍,故其存也获久。闻范氏之家法,盖亦略与同焉。夫一人之心,视其子孙皆一也,而子孙辄好分异,以书籍与田宅奴仆资生之具同析之,至有恐其不均,剪割书画古迹者,闻之使人悲恨。然则藏书非必不可久,抑其子孙之贤不异也

②新城陈凝斋先生,尝购书万卷。其后诸子为专作楼,以贮手泽;楼旁即为子孙读书之舍。今其仲子约堂太守,又虑岁久而后人或有变也,乃摹凝斋先生之像于石,而奉之于楼下,使后人一至其楼前,而怆然思,惕然悚,愈久而不敢不敬守也。以余少获奉见凝斋先生,乃以拓本寄余,且命为楼记。余于先生后裔又识数人,皆贤隽也,而约堂用意又是如是之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惜抱轩文集》卷十四)


[注]①庋:收藏。②析:分解,分割。③抑:表转折,意思是“仅在于”。不异:团结一致。④手泽:原指先人手汗,后借指先人遗物,这里指先人留下的图书。⑤怆然:悲伤的样子。惕然:敬畏的样子。悚:恐惧。⑥如是之至:如此周到。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B.矣C.哉D.焉
2.对第①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范钦的天一藏书楼和合肥龚芝麓专以一楼藏书为例,说明历代藏书之不易。
B.“夫一人之心,视其子孙皆一也”是说藏书家把自己的念头强加到子孙身上。
C.子孙繁衍分家析产,出现“恐其不均,剪割书画古迹”的事,此乃藏书大忌。
D.家族藏书能否持久主要看子孙后代是否贤能,在藏书事业上是不是团结一心。
3.对第②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凝斋藏书万卷,其子盖楼贮之,子孙读书在旁,诗书传家,令人称羡。
B.陈约堂在藏书楼旁立了父亲的石像,意在告诫后世子孙要坚定藏书事业。
C.作者与陈氏世代有交往,现在受陈凝斋之约,为其藏书楼写下了这篇记。
D.本段写建楼、立石像始末,以及与陈氏家族的交情,叙事抒情浑然一体。
4.原文末尾的横线上有四个句子,它们合理的排序是(     )。
①必有屈指及新城陈氏者矣     ②数海内藏书家     ③吾安得不乐而为之记也     
④然则百年之后
A.④②①③B.③④②①C.④③②①D.③②④①
5.珍惜文化典籍是优良传统,仅凭家族之力的藏书尤其可贵;但祖上之心未必是子孙之心,如何让藏书盛业传承下去?在本文基础上,结合你的见闻和思考,请提出一条建议。
2019-06-14更新 | 5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

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1】,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鹜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使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2】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告子颍:子颍他日来也,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释:【1】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2】竺僧朗,佛教高僧,生卒年不详。北朝京兆(今陕西西安)人。西晋高僧佛图澄(232~348)弟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灵岩最       著:著名
B.重溪       络:环绕
C.泰山西麓       循:沿着
D.以乎泰安       反:反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状如垒石为城墉             后颓废至尽
B.横出斜援             其岩谷幽邃,益奇也
C.僧出器,酌饮余             告子颍
D.皆泰山北谷也             子颍他日来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
初升的太阳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使寺壁都跟着颤动
B.帷张而军行
像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又像军队在移动
C.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道观庙宇更加兴盛。
D.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
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抱着灵岩山的群山南面有个缺口,缺口处有重叠山岭遮蔽。
B.灵岩山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之泉”。
C.作者在聂剑光陪同下,迎北谷东行,越过山岭,抵达琨瑞山。
D.传说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又称作朗公谷。
5.文章第三段作者介绍了琨瑞山的哪些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掌故?请简要概括。
2022-12-29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