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32253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传统花鸟画创作在汉语修辞中的意义
韩云清
花鸟画的原始符号造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等中就已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却始于唐宋。尤其在宋代,由于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一个由专业画家参与的宫廷画院应运而生,花鸟画创作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在文人画的推动下,这些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花鸟画创作,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赏心悦目,而是开启了一个把艺术形象从属和服务于某种观念和文化的新时代。诚如苏东坡评文同画竹所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宋元时代的花鸟画是通过对具有隐喻和拟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义绘画对象的承继和拓展,使花鸟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了比人物画和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花鸟画也因而开始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巧妙融合。
就大多数人而言,一些有着基本温饱的市民阶层依然执著地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和希望。于是,画家们将诸如“大吉大利”“荣华富贵”“富寿延年”这类含有民俗性文化的美好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去,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许许多多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绘画作品。
从汉语修辞学角度来看,花鸟画的许多优秀作品,大多与艺术语言的修辞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自古就有“书画同源”“诗画一体”之说。从汉字的发生、发展的进程看,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按许慎的说法,其形成的基础是“观象取像”。由“观象取象”生成意象,再由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意象无疑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符号生成的必要条件。而意象也正是中国诗、书、画创作的基础。人们所熟知的“胸有成竹”的“竹”即为意象,就是“以象示意”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汉语修辞学,其中包括拟人、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也是在前人的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最早的表意文字是象形文字,是通过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其意义的。汉字中又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它兼有表意和表声的双重使命。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以及由此而组成的词和词组,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也给汉语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可能。以大家所熟悉的齐白石的一幅画作为例,画面构成是一只盛满青果的木桶,题名却是“祖国万岁”,这其实就是“一统万年”的谐音,即同音不同字、不同义双关。花鸟画的观念性、象征性以及对各种物质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其主要媒介是汉民族语言文字。花鸟画创作中所融合的各种修辞方式及由这些修辞方式产生的各种修辞风格,无论从造型的稳定性,还是从主题的鲜明性上看,总是与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实用性相关联。
1.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创作表达了画家的思想观念,也很好地体现了文字的修辞方式。
B.文字的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中时,文字成了画家表达观念的极佳手段。
C.花鸟画借助文字形、音、义不同特点,很好地表达画家的观念和思想。
D.文字有表意和表音的特征,这为花鸟画表达观念提供了修辞上的依据。
2.2.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花鸟画运用隐喻、拟人等手法与自然、社会、人性和伦理道德融合,能体现出修辞特征。
B.一些花鸟画借助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题材表现对未来的憧憬,常常融合了汉语修辞方式。
C.宋元时期的花鸟画继承和发展了象征等手法,因此有着比人物画、山水画更广阔的天地。
D.“意象”是汉字生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汉字开始是象形文字,它靠抽象事物的特征而产生。
3.3.下列依据文章内容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修辞方式,“前程万里”“冰清玉洁”等美好字眼可转化为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花鸟画。
B.花鸟画借助汉语修辞方式来表现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应是花鸟画长足发展的标志。
C.中国的文字、书法、诗歌、绘画都以“以象示意”为基础,可见中国古代文化特别重视“意”。
D.花鸟画融修辞方式和自然、社会、人性、伦理等于一体,使花鸟画有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12-13高二上·云南大理·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4]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让体育为人类的和谐共生服务一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起人顾拜旦的理想,他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发表的《体育颂》,结尾就讴歌:“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顾拜旦还重视体育对于塑造人格的作用,他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的一次招待会上发表讲话说:“传播这些格言, 是为了造就更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

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定能体会到顾拜且的思想与儒家教化观念的一致之处。儒家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培养君子人格及人的社会责任感。

孔子以“六艺”教人,这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与现代体育运动最具关联性的是“射”与“御”。相比于“御”,传统儒家对于“射”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射礼”在礼仪活动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射礼”体现了许多为儒家所肯定的道德品质,从而成为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

在许多礼仪活动中,“射礼” 都担负着重要的功能,比如《礼记·内则》中说,国君之子出生之后,作为礼官的弓箭手要用桑木做的弓和六支蓬草做的箭,射向天、地、四方,以示因君之子志向远大。还有在乡人聚餐的时候,也会有“射乡”之礼,来表达对乡党的情谊,“射乡食飧,所以正交接也”(《礼记·乐记》)。

但“射礼”在儒家礼乐活动中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儒家道德理念。

首先是“勇”,早期的人类文明都十分强调“勇敢”的德行,孔子将“智”“仁”“勇”视为“天长之达德”,这跟早期人类严酷的生存环境有一定关系。聘射之礼体现的是人的勇敢精神,在和平时期,这些“勇敢强有力者”主要用之于礼仪,而当战乱时期,则要上阵作战,“用之于战胜则无敌,期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礼记·聘义)》)。

“射”就其仪式本身,就能展现一个君子的德行,其挺直的身体形态和内心的专注,都是君子之仪表和内心状态的写照。《礼记·射义》甚至将“射礼”的过程誉之为“仁之道”,因为仁者必先正己,而射礼也要求射者先正诸己,然后才开始发射。

然而,射礼与顾拜且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最为接近的,是对于“竞争”和“谦让”关系的描述。我们先来看《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按照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解释,大射之礼,竞赛双方要三作揖然后才开始比赛,朱子的意思是,君子向来并不与人争,若要有所争,那一定是参与射箭比赛。但比赛中,他一定会表现出从容谦逊的态度,而不是采取不当的手段去赢得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界一直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就是将体育运动作为增进人类共存共享理念的桥梁。从“乒乓外交”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比赛既是增进人们健康的手段,也是增进世界各国互相理解的桥梁,这背后既有中国拥抱世界的胸怀,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谦逊包容的精神。2022年,我们在欢迎世界各国运动员来参与比赛的时候,也会将奥运会作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尚体育精神的舞台。射礼所体现的公平竞争、克已礼让的态度,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相结合的最佳体现。

(摘编自高富贵、干春松《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以“射礼”为例》)

材料二:

顾拜旦的现代奥林匹克意识是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成果,是现代西方体育理念的集中反映和逻辑升华。顾拜旦通过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艰难探索,逻辑地继承了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精神,形成了他的现代奥林匹克意识。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第一,奥林匹克运动是满足人性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强大力量。顾拜旦认为人天生有两种本能:一种是“攻击性”,它通常表现在人的争强好胜中,其极端表现就是战争:另一种是“活动欲”,它通常表现在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竞技比赛中。奥林匹克运动是实现人的这两种本性的载体。第二,奥林匹克运动是由理性支配的对世人实施教育的社会进步行为。顾拜旦强调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展现人性的载体,为人们创造了自由、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这种环境和氛围的价值取向就是对世人实施博大的教育。第三,奥林匹克运动贯穿着统一人们思想和信仰的宗教精神。顾拜旦倡导的宗教精神集中表现在现代奥运会的主仪式上。1913 年顾拜旦设计出了现代奥运会的旗帜,旗帜以白色为底色,意思是所有国家都毫不例外地参加比赛。1936年柏林奥运会正式确定了点燃圣火的仪式,绚丽的火焰和隆重的氛围折射出了顾拜旦所孕育的“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思想之光。第四,奥林匹克运动通过人与人的“契约关系”而形成了公共意志。公共意志表达着人们平等、公平竞争的意向,造就着健康完美的人格。这突出地体现在顾拜旦提出的两句名言上:一是“更快、更高、更强”,这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所蕴含的人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完善的奋斗精神;二是“参加比取胜更重要”,这揭示了奥林匹克精神“主要的不是已经获胜,而是进行战斗”。

奥林匹克运动在今天不仅仅是场全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竞技会,它也是国家之间交往的一个平台,其宗旨是崇尚和平、反对战争,不受政治的干扰。

(摘编自翟国范、张林学《从西方文明中的体育理念看顾拜且的奥林匹克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中的“射”与“御”,与现代体育运动是相关联的,但“射”比“御”更为重要,更能体现儒家道德品质。
B.在中国古代,射礼在礼仪活动中往往担负着重要的功能,比如可以用它表明远大志向,表达对乡党的情谊等。
C.“射”提倡正当竞争,其所反映出的竞争与谦让的关系,与顾拜旦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有相通之处。
D.人天生具有“活动欲”和“攻击性”,奥运会恰好能实现人的这两种本性,能够满足人性与社会的需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论是中国现代体育精神,还是顾拜旦的现代奥林匹克意识,都分别继承了其体育传统蕴含的精神,是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成果。
B.顾拜旦重视体育为人类服务及体育对人格塑造的作用,这与他强调奥林匹克运动中“契约关系”与奋斗精神的目的是一致的。
C.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为人们创造了自由、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能够对世人实施博大的教育,可以作为解放人性的载体。
D.奥运会不仅是全世界运动员之间的竞技会,也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平台和手段,“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3.2022年中国将要举办的冬奥会的主题是“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试分析中国举办的冬奥会的主题体现了怎样的奥运精神。
2022-05-05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重建历史意识
庄秋水
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所有“现在的事态”, 都是具有不同起源和节奏的运动复合体,今天的时间既始于昨天、前天,也始于遥远的过去。但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却任意挥霍社会资源,不仅屏蔽遥远的过去,还在拆除昨天与前天。
近几十年里,城市被当作可以随时撕毁的白纸。譬如出于商业利益拆毁过去幸存下来的建筑,代之以能够提供更多方便和更符合时代情趣的建筑。北京梁林故居“维修性拆除”以及蒋介石重庆行营“保护性拆除”,让人觉得这种针对“历史意识”的暴力冲动, 其戾气已积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自19世纪以来,保护旧建筑和纪念建筑就是政府和个人的一项重要活动。那些与神圣事物、世俗权力、艺术和历史等有联系的建筑,是构筑社会与个人的历史意识的重要元素。历史意识是一种对过去事物的感受力。无论是对历史敬重、依恋,还是憎恨、厌恶,此种感受力传递给了每个人,成就了人在精神活动里不可缺少的时间维度。作为单个人的历史意识,不会只满足于构造自己的生物世系来填补历史空白,它对自我的界定,一定关涉广泛的往昔事物。于是,在代代相传中,某种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社会制度,既延续共同之渊源、主题,也会发生变异,然后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
梁林故居所承载的正是建筑史和文学史某个阶段的重要价值,蒋介石行营作为抗战遗址则是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艰危时日的象征。它们的存在,虽未必保存在大众记忆之中,但经由历史学家等人的记载描绘之后,便会唤起大众对历史人物和文物、历史事件和信仰的回忆,从而加强人们的历史意识。历史建筑使过去延续至今,在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自我的文化密码,并给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我们并非要重建过去的生活方式,也无法想象一个布满旧建筑的城市是什么样子。事实上,很少有人因热爱过去而愿意放弃当今世界所提供的一切便利。社会的迅速转型,会摧毁那些不再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旧传统。但正如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中说的那样,“被发明的新传统”,必定是植根于旧传统,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没有历史的城市无法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拆除所有旧建筑之后再假装古老,只会像小丑一般可笑。当记忆不起作用时, 想象力也会飞走;当遨游时间的翅膀被折断,人会变得急躁、幼稚、任性和愚蠢,人和城市一样,只是一件现代展品。
这是人类与过去的关系。像布罗代尔说的那样,“过去和现在将永远互相给对方以启示”。
(选自《看历史》2012年第3期,有删改)
1.标题中的“历史意识”应怎样理解?请简要概括。
2.文章在二、四两段中两次提到梁林故居和蒋介石重庆行营,各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2016-11-18更新 | 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

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天、   地、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开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作为重要的文化因子,“五色体系”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
B.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
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礼”的规范出发,后者从“自然天道”观出发。
D.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所以水墨山水画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利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道德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
B.历史上,孔子反对齐桓公“以紫夺朱”,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的规范。
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中,这种色彩观的形成和发展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D.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显示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的一项是(     
A.《礼记》:“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
B.《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
C.《周礼》:“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
D.《宋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
4.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但各有侧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郭靖、黄蓉的色彩观。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

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

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

2023-11-04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