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6 题号:37696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蕴含的美学

骆冬青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对“文字”的共通感。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身在中国文化浸润之中,却最容易忘记这一点。这是因为,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比起来,似乎在文化形态的比较中,已经落了下风。黑格尔曾断言:“拼音文字自在自为地最具智慧。”这表达了赤裸裸的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了一种傲慢与偏见。可是,这种观念,却被一些现代中国文人所接受。这无疑是受一种进化论式的想法所支配,认为文字的发展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即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在这样的序列中,似乎清晰地显示了一种文字所处的文化地位,最晚形成的表音文字自然属于最高级的文字。那么,汉字处于什么位置?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汉字则不然。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似乎完成了一种飞跃。但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并非是一种单线的进化,“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于是人们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所以,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是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汉字的复杂性,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思路中被忽视了。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4期,有删改)

【注】①孳乳:繁殖、派生。

1.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人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准确得知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不过那些优美的汉字依然能带给我们很多想象和美感。
B.汉字的形、音、义为一体让人们认定汉字是表意文字,形成这个观点是基于文字发展的“图画、象形、表意、表音”四种阶段的观点,却忽略了汉字的复杂性。
C.《说文解字序》认为,汉字是以“文”“字”两种“形声相益”的关系出现的,这种关系与根本意义上也是形音结合的拼音文字相同。
D.汉字被诟病的原因是汉字的象形性,不过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这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审美属性,衍生出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仓颉造字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文字创生的复杂情感,古人对写有文字纸张的尊敬、爱惜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文字本身惊怖、推崇、敬仰的感情。
B.从文字的起源分析,所有文字都需要形体作为“符号”来表示字的读音,不过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以“形声相益”的形态出现,因此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C.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使得汉字蕴含美学,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完全忽略了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
D.汉字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是一次重大的飞跃,体现在此时的汉字特点是“图”更加形式化、“画”更加抽象化,这些让文字更加的象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拼音文字的基本元素是“字母”,然后生成表意的“单词”,这与汉字的“字”功能对等,有些人把汉字的“字”与拼音文字的“字母”对等是错误的。
B.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这种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C.“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是说仓颉造字时首先是按照事物的特征画出形体,这就是所谓的“文”,这是“物象之本”,是造字的重要方法。
D.汉字能够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是把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等内容智慧凝结在一起并能够自由自在表达的文化符号。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职能?它的功能如何?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将广义的文学缩小到叙事文学的范围内来专门加以观察。

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事实上,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与音乐和绘画一样,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蛰伏于宗教和权贵的巨大阴影之下。

同时,文学的社会性内容也受到一定的压抑,对世俗生活的记录或对个人经验的描述尚未成为文学的重要使命。不论是埃斯库罗斯,还是索福克勒斯,他们作品中个人经验的呈现和表述都是在神话的结构下展开的,同时与集体和社会的经验难以区分。悲剧的发生总是与不可知的命运、必然性以及上帝的存在纠缠在一起。在中世纪,薄伽丘和乔叟的写作表明悲剧中的上帝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按照雷蒙·威廉斯的描述,悲剧的重点已经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苦难”转向世俗社会的“成功与失败”,而“命运越来越多地指涉世俗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而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发生的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上帝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

从文学的功能方面来看,它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在西方悲剧常见的形式中,威胁的解除和欲望的满足都由于最后上帝的出现或暴力政权的更迭而获得解决。

在阿拉伯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代偿性安慰机制的重要性。在假托谢赫拉扎德讲述的故事中,不管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如何充满凶险,曾经出现过怎样的挫折、失败和幻灭,到最后,绝大部分结尾总是以和解结束。在中国古代的叙事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夸父逐日的结果显然是悲剧性的,但夸父被烧死之前所投出的手杖却变成了一个森林,因此这种失败未尝不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胜利。

问世于17世纪的《聊斋志异》为我们考察这种超越机制提供了一个范本。为什么《聊斋志异》会出现在中国的北方,而非江南,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陈寅恪的解释是:《聊斋志异》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压抑的结果,从而假托于狐女灵怪,对自身的经验和欲望进行宣泄、超越。而在晚明时期的江浙地区,由于地方丝织品经济所造成的社会繁荣,特别是当时社会名流生活风习的政治性空间已有了相当自由度,吴越名流已经可以在世俗社会中与那些“狐女”(比如柳如是等人)自由往来,不必像蒲松龄那样假托于梦幻了。

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由于宗教的衰弱和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为了化解日益粗鄙化、程序化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文学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其功能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

发轫于18世纪末的欧洲文学变革,与其说是对文学功能的重新发现,还不如说是对文学的强行“征用”。而中国近现代小说革命和文学革命则毫无疑问受到这一变革的影响,尽管两者之间的出发点、具体进程和后果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文学作用的过分强调。小说这样一个形式,从“街谈巷议”的微末小技,一跃而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

(摘编自格非《记录与超越》)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在不同时代承担的社会职能从来都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文学的功能在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B.在中世纪,悲剧中的上帝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但从总体上来说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
C.晚明时期,江浙地区经济发达,社会繁荣,政治空间有相当的自由度,所以吴越名流不再需要梦幻的作品。
D.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的诞生,既是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也是文学神秘性消解的一种表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想了解十八世纪以前宗教和权贵对文学的束缚及影响,《荷马史诗》应是可供参考的书目。
B.文学作品的内容无须都要获得理性的证明,其中超越现实的创作往往能给予读者心理上的和解和满足。
C.中国近现代小说革命和文学革命受到欧洲文学变革的影响,过分强调文学的作用,放大了文学的功能。
D.小说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取得重要的社会地位,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
3.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下列作品不是以反映“世俗生活”或“个人经验”为主一项是(     
A.薄伽丘的《十日谈》B.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C.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D.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2022-08-26更新 | 1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基本特点
歌剧只重歌唱,舞剧只有舞蹈,唯有中国古典戏曲综合了歌、舞、文学、绘画等很多艺术种类,是最综合的艺术。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各个艺术种类在戏剧艺术中并不是拼凑起来的,这些不同的艺术种类,都是根据“戏剧”的原则综合起来的。而所谓“戏剧”的原则,就是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故事情节。因此,这些被综合的艺术种类,固然是遵守各自的规律,还要遵守“戏剧”的规律,于是各种艺术种类到了古典戏曲中,都起了一定的性质上的变化。同时,由于戏曲综合了各种艺术种类,所以戏曲作为戏剧也产生了性质上的特点。这样在戏剧的基本原则之下,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才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特点。
作为表演艺术来说,戏曲艺术主要综合了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是比较单纯的艺术。舞蹈是用人的身体动作来表现思想、感情、情绪,音乐是用声音表现思想、感情、情绪。二者都要在自然的形式下表现一种意义(或“意蕴”)。作为艺术形式来说,它们都是“表意”的。这里所谓“表意”的“意”,同时包括了“理智”和“情感”两个方面,在艺术中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两种因素在艺术中的结合又不是机械的,在总的“表意”的特点下,我们又可以把艺术分成为“再现的”和“表现的”,前者侧重表达一种理智的思想,后者侧重于表现一种情感。以此来说明绘画戏剧与音乐舞蹈的关系,也的确有它方便的地方。
结合到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问题,中国戏曲融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表情”的因素竞占三分之二,这样,中国戏曲在艺术上的特点也就容易看清了。
话剧是没有歌舞的,这自是常识,但由这种明显的区别带来的艺术特征上的不同,就常常为人所忽视。这就是说,戏曲与话剧虽同属于“戏剧艺术”,而戏曲偏重于表现,话剧则偏重于再现,前者侧重写意,后者偏重于写实。
戏曲与话剧一样,同是“戏剧”,是以动作和对话来展现剧情,原则上来说,是把人生的实际的、具体的过程表演出来。据此,“戏剧”当然是现实生活的“模仿”,是人生的“镜子”,因而是一种“再现艺术”。这是基本的,中国戏曲既然是一种戏剧,自然也不例外。然而,中国戏曲艺术又是戏剧、音乐、舞蹈三者的融合。所以它既不同于话剧,也不同于西方的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的特点是音乐性的对话与舞蹈性的动作。
在戏曲中,音乐和舞蹈首先要为戏剧服务,音乐要为人物对话服务,舞蹈则离不开戏剧动作的要求。但是,既然音乐和舞蹈是戏曲的有机的组成部分,那么它们对“戏曲”也有种种制约作用。戏曲中的动作和对话就不单纯是生活动作、对话的模仿,而都被“表现化”了。中国戏曲这种音乐性的对话和舞蹈性的动作使它作为一种戏剧形式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能够立于世界戏剧之林,则经冲击而巍然屹立。
(选自叶秀山《古中国的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戏曲综合了歌、舞、文学、绘画等很多艺术种类,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其他艺术种类都不是综合的艺术。
B.由于综合了多种艺术种类,作为一种戏剧的戏曲也就具备了不同于其他戏剧种类的特点。
C.中国戏曲主要综合了音乐和舞蹈这两个艺术种类,它们的艺术表现手段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表意”。
D.根据“意”的不同,艺术可以分成“再现的”和“表现的”,前者侧重于表达思想,后者侧重于表达情感。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故事情节,是戏剧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各种艺术种类综合在一起,其中的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和影响,形成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特点。
B.由于音乐、舞蹈偏重于表达情感,综合了两种艺术种类的中国古曲戏曲艺术更偏重于表现,这与偏重于再现的话剧明显不同。
C.戏剧是用动作和对话把人生的实际的、具体的过程表演出来,是一种再现的艺术。作为戏剧之一种,中国戏曲也具有这个特征。
D.戏曲中的动作和对话不单纯是生活动作、对话的模仿,这种音乐性的对话和舞蹈性的动作使中国戏曲的艺术价值高于西方的歌剧和舞剧,在世界戏剧艺术中独树一帜。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舞、文学、绘画这些艺术种类在中国戏曲中是根据戏剧的原则综合起来的,它们在戏曲中不必遵循原有的规律,在本质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B.“理智”和“情感”这两个方面,在艺术中是密不可分的,只是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中的表现有所侧重,绘画戏剧属于前者。
C.话剧偏重于写实,侧重于表达思想,但话剧并不完全排斥表达情感;戏曲偏重于写意,侧重于表达情感,同样也可以表达思想。
D.对话具有音乐性,动作具有舞蹈性,这是中国戏曲区别于其他种类戏剧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独有的艺术价值。
2016-11-18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提到饮食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群人围坐一桌,亲密无间,筷来箸往:晚辈或主人用自己的筷子夹菜敬菜,是餐桌上公认的礼仪,欣然笑纳则是相互之间毫无嫌隙的体现。但这种合食的饮食方式并不十分古老。在合食制出现前,我们的祖先一直都采用分食的饮食方式。

分食制起源悠远,到西周时期已基本定型规范。人们席地而坐,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于现在的自助餐。上层社会使用贵重金属、美玉制作的食具或制作精美的漆器,下层社会则是陶或木制品。在分食制下,统治者通过制定食礼来规定食器的使用规则,严格等级秩序,以此达到表现尊荣与亲疏关系的目的。在周代,青铜器是统治阶层所专用的,被广泛用于祭祀、饮食活动之中。即使在统治阶层内部,以鼎为核心,不同等级所使用的饮食器在效量上也有着严格的等差原则,其组配制度是周人政治等级观念在饮食上的反映。青铜时代的青铜器是政治权利的象征,通过制定食器和食物类别的规制来表达礼义,区别尊卑贵贱,保证上下有序,贵贱不逾,让贵族获得身份认同。

周代的分食还体现在男女不同席进食。尤其是社交场合,关中、中原地区的男女在进食时都要分开,遵循男女有别之礼。不过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南地楚国男女却可以在一起进食。

汉代依旧承袭了周时的分餐饮食风格,成语“举案齐眉”中妻子孟光为表达对丈夫梁鸿的尊敬,在侍奉夫君进食时将食案举至与眉毛平齐,就是汉代实行分食制的例证。汉代的许多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

汉代人宴饮时非常重视座次安排,一般情况下主人居中,客人分坐两边。室内宾主宴席,以东向最尊贵,其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再次为西向。这种礼制方面的等级限制,是辨别分层生活方式的最有效要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饮食这一活动成为一种礼制活动,它要求参与者严格按照礼制的规定进行。从食具的选择、食物的类别到饮食中座次的安排,无一不受礼的制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是分食到合食的过渡阶段。总的来说,魏晋时期多为分餐,南北朝尤其是北朝合食较多,但仍以分食制为主流进食方式。

饮食方式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唐朝时,合食制已基本普及,到宋朝则最终定型。不过,宋以后分食的习惯也没有完全消失,如《红楼梦》描写了大量围坐合食的场景后,在第四十回里写到,贾母等人商议给史湘云还席,贾宝玉说:“既没有外客,不必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一两样,再一个十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可见,在出现合食制千年后的清代,某些场合(如家宴),依然有分食的习惯。

由于朱元璋出身贫民,明朝的一些餐具则有比较鲜明的从下层影响上层的特点。如筷子就是从平民下层普及到上层的。明初到中国来的朝鲜人曾非常讶异:“你们怎么不用勺子吃饭了?”

饮食方式的转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新型家具的使用、餐具的改进、烹饪技术的丰富以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等的变化,部会使饮食方式发生改变,并与社会变化相呼应。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有分食制的普及,后来才有合食制流行。
B.在周代,楚地男女则是可以在一起进食的。
C.汉代所有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
D.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分食制起源于西周,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现在的自助餐。
B.周朝人以占有鼎的多少来区分等级的高低,汉代人则轻视鼎而非常重视座次安排。
C.由分食制到合食制,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民族接受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
D.家具、餐具、烹饪技术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的变化,都会对饮食方式产生影响。
3.传统合食制的优点是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改进的办法是______
2020-10-05更新 | 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