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76 题号:391759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巫术:人类文明无法摆脱的神秘影子

巫术这个词在中国已经等同邪恶,在卡通片里巫婆是丑恶的象征。其实,早从中古时代起,那些被指为女巫或巫师的人,会被人烧死或砸死,显示人们对毒咒等超自然力量的畏惧。巫术是邪恶、欺诈的代名词,是与现代文明随行的,令人憎恶的影子。

但是,所有研究古文明史的人都无法否认,巫术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国语》记载有观射父论“巫”之言。大意说,古时候民和神不混杂,神明就降临到精神专注不二、恭敬中正且聪明的人身上,这便是巫觋,巫觋制订各种典章制度,选贤能任五官,各司其职,社会不相杂乱。这为我们认识巫觋文化在古代中国政治中的核心地位,提供了关键的启示。

远古的观象授时与巫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则直接说明,观射父讲的“民神不杂”的有序社会状态,正是考定星历的结果;而历数失序,则民不堪命。由此可见历法的兴废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这也证明了只有巫术,才能孕育出后代发达的天文历法,以及人类文明的雏形。

如果说巫术是中华文明的唯一起源,也一点不为过。只有巫术中包含的科学成分,才能够切实解决远古国家、部落的民生问题;只有巫术的权威,才足以赢得信赖,才可以获得政治权威,亦即我们所说的公共权力。而只有公共权力形成,国家才会出现,也代表文明时代的到来。不但如此,巫术同时也是宗教、哲学思想产生的源泉。中国本土的道教产生,无疑和中国远古的占卦术,是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的;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直接脱胎于远古的巫术。

总之,巫术是一个悠久和广泛的现象,它以不同的名字,出现在每一个民族的远古史册里。但是,自从巫术完成引导文明诞生的使命之后,就被视为妖孽、邪恶的象征,并且被置放在文明对立的位置。像中国汉朝的张天师,清代的白莲教、义和团等,都是巫术的变种。在今天,巫术仍以种种形式,存在于社会的阴暗层里。

西方早在中世纪后,巫术就成为一种邪恶的象征,被排斥在文明时代之外。文明与野蛮蒙昧的对立,在宗教上往往表现为基督教与巫术的对立。但这种对立,和文明与野蛮的对立一样,往往是被虚构出来的,但它却成了西方基督徒的固有的观念。而实际上,基督教的经验和巫术的经验相差无几,同样诉诸无法以理性和常识加以分析的想象和情感。

有一幅著名的油画《乔治·雅各布斯的公审》,描写的是十七世纪发生在今美国马萨诸塞州一场宗教迫害事件。一个居住着虔诚的清教徒的小镇,几个居民被人控告在行巫,紧接着,更多的巫婆神汉被人揭发出来,而控告者和揭发者自己又被他人控告或揭发,到后来,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都有可能是巫师。而殖民当局最初试图通过严厉的镇压,来恢复信仰和秩序,于是,对被控告为巫觋的清教徒进行审判。先杀了19人。但后来人们惊恐地发现,每一个基督徒身上都隐藏着一个巫或觋的影子。于是,总督下令停止审判,宣布该审判为冤案。如今,这桩冤案反倒变成了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成为警示全人类宝贵的反面教材。

由此,我们认识到,巫术和文明并不是绝然对立的,而且应该把巫术视为文明的起源,并加以善意的对待。大自然赋予了生命、文明忤逆的自由,而到头来又身受其害。巫术和文明的关系也是这样,相对的矛盾并不说明它们一定互相排斥,有时正是紧密无间的体现。

巫术,永远是人类文明随行的神秘影子,巫术也是我们心灵中无法摆脱的超自然力量,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一个巫或觋的影子。不管我们是在史前的篝火旁,还是在信息时代的互联网之间,或者是在未来全智能生活空间,我们都无法摆脱来自远古巫术的影响,也许巫术就来自我们的心灵深处。

(摘自《新浪网》,2015年12月,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社会,自中古时代以来,出于人们对毒咒等超自然力量的畏惧,那些会玩弄巫术的女巫或巫师,会被人处死。
B.巫术在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要,从有关史料可以看出,它“考定星历”,巫觋文化在古代中国政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C.巫术是一个悠久和广泛的现象,每一个民族的远古史册里都有它的身影。直至今天,巫术仍以多种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D.著名的油画《乔治·雅各布斯的公审》的相关内容说明,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一个巫或觋的影子,巫术和文明并不是绝对矛盾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巫术最开始包含有科学、文明的因素,但随着科学的产生巫术逐渐走向了文明的对立面,从而受到了唾弃。
B.中国远古的占卦术是中国本土道教的源起,可以说,没有巫术,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道教。巫术甚至是中华文明的唯一起源。
C.在西方基督徒的固有的观念中,基督教与巫术是对立的,但和文明与野蛮的对立一样,这种对立往往是被虚构出来的。
D.文明人与野蛮人、基督教与巫术之间原本似乎明确的界线其实是模糊的,法庭审判和处决的与其说是巫觋,还不如说是基督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术处在善良、诚实的对立面,尽管是人们对巫术的认识不够甚至误解造成的,但是,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它很难摆脱这种看法。
B.巫术中包含有科学成分,只有这样它才能够切实解决远古国家、部落的民生问题,否则,它不会成为权威,不会获得人们的信赖。
C.从古到今以至未来,人类都无法完全摆脱来自远古巫术的影响,可以说,它像影子一样永远与人类文明随行。
D.我们应善待巫术,不仅要正视其历史价值,还它以历史的地位,还应该加强研究,将其发扬光大,造福于当代社会。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隐私是人的一种独有的生存特性,同时也是人的一项重要权利。隐私蕴涵并体现了人的个性、人格、尊严、自由和价值维度。只要人有羞职心、自尊心,只要人有一定的独立性、个性、人就会维护自己的隐私。拥有隐私也是人与动物的又一区列。

私人生活空间是隐私寓居之所,也是隐私存在的条件和领域,隐私是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隐秘的私人事务、私人活动和私人信息,私人生活空间无论对于民主、自由与价值追求还是对于法制的构建都是必要的。关注隐私问题、重视隐私权的保护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隐私受到窥视和侵害,私人生活空间受到骚扰和挤压。人的尊严和权利就得不到保障。我国社会长期重整体轻个人,抹杀了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个性。隐私观念和隐私权意识是淡薄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缺失的。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人们对于私人生活空间范围内个人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强烈,隐私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关注。维护隐私权是人维护个人自由、尊严和价值的需要,也是对人的深层关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表现。

网络隐私是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私人事物、活动和相关信息,网络隐私本身是一种新的隐私形式。在虚拟空间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隐私被窥视和侵害的几率越来越大,社会后果也越来越严重。“网络隐私无隐私”,在网络空间中人的私人生活空间极容易受到侵犯,隐私很容易遗失或被窃取。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可以实现私人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二元交叠。在网络中,人可以建立私人生活空间,同时与他人进行互动。从逻辑上讲,虚拟空间的私人生活空间和社会公共空间在网络空间中清晰地分界得以实现。但是最安全的地方恰恰最危险,因为私人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界限清晰,一旦私人生活空间被人闯入,隐私就可能暴露得一览无余。而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这恰恰是极容易办到的事情。(赵水忠在《谁偷窥了你的网络隐私》一书中全面地揭露了网络隐私泄露问题,一句话道出实质:“你浏览网络,网络也浏览你。”

网络在私人生活空间方面形成一个悖论一一一网络创造一部分私人空间就会丧失另一部分私人生活空间。“网络的发展有可能使我们的社会变成没有隐私的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隐私的侵犯日益成为显现和重要的社会问题。隐私作为人的重要权利,在虚拟空间中却可以被任意践路,人的价值、尊严也因此受到严重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设备在社会生活中将无所不在,收集和分析个人信息的能力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

网络隐私问题体现着高科技的应用与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即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与技术之间的张力在不断加大。

(摘编自王治东《虚拟世界与私人生活空间———关于网络隐私的哲学文化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否拥有隐私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因为隐私是人独有的生存特性,维护隐私是人的本能。
B.网络技术侵犯使用者的隐私,现代社会网络的不断发展使社会变成没有隐私的社会。
C.人类走向文明要求人们不断增强隐私意识,重视隐私权、维护隐私权、关注隐私问题。
D.私人生活空间和公共生活空间的二元交叠离不开网络,网络既是安全的地方,也存在危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分别从隐私维护的重要性、隐私观念淡薄的原因、隐私维护的迫切性等方面,阐释了维护隐私权的意义。
B.文章第三段分析了网络隐私受侵犯的原因,并引用赵水忠的话、论证了网络技术发展给隐私维护带来的挑战,
C.文章以隐私是人的生存特性和重要权利为立论前提,从现实空间和模拟空间两个维度论述了隐私泄露的危害。
D.文章运用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由介绍抽象概念到阐述具体事实,逐层递进分析,逻辑缜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们的隐私意识和观念不是淡薄的,也没有缺失,那么有关隐私保护的问题就不会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B.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隐私的侵犯日益严重,这警示我们,要加强对网络技术发展的监督、监管。
C.网络创造一部分私人空间就会丧失另一部分私人生活空间,可见,在虚拟空间中人们的隐私在被保护的同时也会被泄露。
D.网络隐私问题是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矛盾的突出表现,这要求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也要注意维护人的尊严和主体利益。
2018-05-09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都是“传统”的。如果我们把“现代文化”理解为适合于现代工业化与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基础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那么我们依然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已经相当“现代化”,甚至具有先进性。

中国人民历来把“国”与“家”相连,把“国”视为“家”的扩大,“国家”成为我们华夏子孙最为稳定而深厚的人生依附和精神家园。中国鲜有企图从内部分疆裂土的不肖子孙,即使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候,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民族意识则往往更加强烈,民族命运屡屡浴火再生。

儒学之所以充满了现代性,是因为它是一种世俗的社会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它用世俗的、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上的观点和原则,解决了西方人需要借助神才能解决的信仰问题;同时,它又通过诉诸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解决了西方文化中必须通过外力强制立法才能解决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问题。

儒家思想及其后来的思想发展,包括吸纳融合儒、佛、道等思想而产生的宋明理学,是中国皇权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上的空想或道德上的虚伪,而是深深扎根于普通人的经验理性、极具实践功能的实用理论。

儒家推崇仁、孝、义、礼、智、信、勇,这是孔子针对当时的天下乱局和人民苦难而提出的政治理想,他为了实现这一政治理想曾四处奔波、处处碰壁。儒家思想鼓励人们带着理想和道德积极入世,匡济时艰,并为此不断完善个人人格修养,锻炼个体意志。这种道德理想曾激励过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和普通大众。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和位育”,即思想不走极端,不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鼓励差异和矛盾双方和谐共存;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有发展。这种和谐思想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可能是医治当今世界种族、民族和宗教冲突的良方。

较之于资本主义的文化,我们可能对一切“封建”的东西更为敏感和反感。但是,如果能够客观地比较和分析中国“封建”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往往可以得出两者各有利弊的结论。而且令人惊叹的是,中国文化的长处恰恰是西方文化的不足,而中国文化的短处恰是西方文化的长处,这种东西文化的互补性可以发生在思想、道德、制度、社会、思维等各个层面。

我们显然也不应该以我们的传统文化来排斥现代的西方文明,如果我们以排斥西方文明来弘扬传统文化,把两者完全对立,则无异于开历史倒车,无异于拒绝工业文明、现代科技和现代市场。因此,只有在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西方文明成果的前提下,我们恢复和弘扬传统文化才能够达到最为有利的效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虽不同于现代文化,但并不都是“传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已经相当“现代化”,甚至是具有先进性的。
B.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都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儒学的现代性,表现在它是一种世俗的社会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
C.宋明理学是吸纳融合儒、佛、道等思想而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皇权时代曾占据主导地位。
D.儒家推崇的仁、孝、义、礼、智、信、勇的主张,是孔子为了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而提出的。这种小我的个人理想主义,使得他在实施这一理想时处处碰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家”是我们华夏子孙最为稳定而深厚的人生依附和精神家园。即使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候,中国也很少有人企图从内部分疆裂土。
B.儒家思想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它不是知识上的空想或道德的虚伪,而是深深扎根于普通人的经验理性、极具实践功能的实用理论。
C.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励差异和矛盾双方和谐共存,万事万物互相尊重,这种主张对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
D.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虽存在差异,但是各有利弊,可以长短互补。排斥西方文化,无异于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一种拒绝进步的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借实用理性的观点、原则解决了人的信仰问题,又通过诉诸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解决了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问题。
B.儒家思想带给人们积极的道德影响,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和普通大众都受此激励而带着理想和道德积极入世。
C.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和位育”,不走极端,不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这些主张和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处。
D.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我们既反感一切“封建”的东西,又希望通过排斥西方文化来弘扬传统文化。
2018-06-12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中国建筑“文法”的一种体现。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2.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2016-11-17更新 | 9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