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40483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所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的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C.“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D.“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2.2.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3.3.请概括说明“恭”“敬”“入定”的内涵
10-11高三上·山东·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5]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到中国话剧艺术,人们首先会想到它的现代属性,其次会想到它的现实使命。它是顺应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从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开启民智的现实需求出发,借鉴西方戏剧经验而创造生成的舞台艺术,发挥着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话剧未生成之前,中国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以歌舞演故事,以写意性与程式化表演,以典型化、符号化脸谱和曲牌体、板腔体音乐模式,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20世纪初,近代社会的历史变局,决定了中国话剧的必然出现,它是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是中华文明涅槃重生的历史嬗变的产物,也是民族自强、文化振兴的使命承担。

1907年秋,王钟声公开声称要以演剧为手段,“唤起沉沉之睡狮”。他表示:“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鉴于改良社会的急迫性,新剧的倡导者抛弃了门派众多、技艺复杂的戏曲,选择了更具灵活性、实践性的话剧艺术作为创新的突破口。话剧不是供人欣赏的“玩意儿”,而是唤起民众、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

早期话剧与戏曲的关系实属藕断丝连,朱双云《新剧史》所概括的“生类”“旦类”,显然脱胎于戏曲行当。然而,新兴的话剧不同于戏曲,话剧对以艺术的方式反映真实、思考人生、发挥现实作用的强调,显然不同于成熟的戏曲艺术对形式美的倚重,而是更加彰显了社会人生的参与感、在场性和现实功用。

话剧对传统戏曲精神的融通,充分表明了话剧艺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可行性。《商鞅》《李白》《蔡文姬》等话剧的持续热演,《杜甫》《苏轼》《詹天佑》等话剧对历史人物的重新书写,都表明了民族文化史和心灵史对于当代话剧创作的重要意义。历史上出现的优秀话剧,无一不是作者良好的民族文化素养的显现,无一不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无一不是中国式普遍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不在于它多大程度地融入了传统戏曲的外在表现手法,尽管这是话剧民族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更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了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即从骨子里流露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没有深厚而活跃的民族艺术精神,没有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底蕴,中国话剧将难以立足;没有宽广的文化胸襟和广采博收的气度,中国话剧将难以发展。因此,话剧人应当不断努力,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吸纳民族艺术精华,借鉴外来艺术经验,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精品。

(摘编自宋宝珍《中国话剧:110年的回眸》)


[练前读文]
1.在勾画圈点、筛选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全文结构导图(在方框内写出层次要点,也可以在文中圈出)。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话剧是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出现的、具有现代属性的舞台艺术。
B.中国话剧以满足时代要求和现实需求为目的,发挥着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
C.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
D.中国话剧是国人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促成了民族的自强、文化的振兴。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话剧的现代属性入手,阐述了中国话剧的产生、作用、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
B.文章通过梳理中国话剧与传统戏曲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二者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C.文章引用王钟声的话,意在阐明话剧诞生之初,它的实用性远远大于其艺术性。
D.使用旧题材的《商鞅》等新话剧演出获得成功,证明话剧融通民族文化是可行的。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话剧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思考,对传统戏曲所倚重的形式美不太关注。
B.中国话剧如果能高度契合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日后的发展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C.话剧是文化素养的显现,内容与形式结合的产物,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
D.话剧人如果能够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吸纳外来艺术精华,就能创造出艺术精品。
2022-09-04更新 | 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临帖,是以法帖为准则,反观书者差距,以期弥补、修正的过程。

临帖,始于学习古之笔法、神采,而可承传经典法帖之美学成果。临池不辍,非书者虚心所为,实乃书之堂奥难窥。经冬历夏,爬罗剔抉,书道邈远。若视临帖为易事,辄一着笔,就觉与法帖差异微微,甚至期望不日庶可有成,以此心态笼罩,急匆敷衍,岂不谬哉?

俯仰生活,其与临帖一理遵循生活之逻辑,始于识生活之“真”,体生活之“趣”,千回百转,方觅生活之“道”。经一事,有一事之经历;过一岁,有一岁之体验。“人间万事细如毛”,得失成败,荣辱毁誉,何以判断乎?余以为似当把握两个维度:一是此生的目标方向,即是自己设定的生活样子。二是社会的价值判断。生活,就是在这两个维度中进行体验、比照,循环往复,在前行中积累经验,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审视当下,批判过往,发掘“慧根”,力图于生命的自觉与跃升。

经典法帖,汗牛充栋,毕其一生,能学几何?择其心仪之帖,摩其形,悟其神,至手稔熟于笔法之技术。基于此,积学古人之功自出面貌,自成格局。倘如是,不可不谓学书之幸矣。生活,伴随时光而不停变迁,五彩斑斓。一个人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情形,说到底就是生命之境遇,一种区别于他人的生存根据。对生活的选择、安排,对生存的取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体验,不可能存在于生存根据之外。生活,不因别人感觉如何,而彷徨逡巡,而是尊重心灵所宗,活出真实与个性。

临帖,遇字之拙巧莫辩而纠结。近临一帖,有一“东”字,右下点,这一笔画看上去肥厚、笨拙,与整个字的清秀似乎不搭,请教方家,其曰,此乃妙哉!“漂亮”与“好”不是一个概念,而且这个突兀笔画,又给下一个字及整个篇章创造了特定的走势。尝与诸友讨论临帖,多感叹困顿于极端。一曰:自视甚高。视笔法小技如杂陈陋巷,不屑光顾;留连于书法作品的气韵神采,纵横于万千章法云雾之中。二曰:自惭形秽。不敢正视法帖,常因几许毫末之功未及而弃置法帖,绻缩于自由之“书趣”里;敷衍日月,推托事冗,总是把学书有成冀望于来日。这些极端与障碍,源于对书林世界的解读,或简单或浅陋。广义而说,书法,无非是借助“书法”之载体,抒发、渲泄、表达书者之思想之精神之境界而已。书者,一定要达到某一家某一体的追求,不是书法的本来定义。是否加入哪一级书协,终无关乎书者之雅趣。生活的某个节点,也许不那么顺理成章,日子可能在某处打转、徘徊,可能遭遇滑铁卢。但,也许这个状貌,这个诡异,这个节奏,可能为未来生活以兆示、铺奠或转向。与此同理,顺遂的生活,幸运的时光之下,“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临帖,以致向着书法创作前行,无不需要热情激荡,无不需要毅力坚强支撑。舍弃春夏秋冬的手追心摩,书法之梦终将空去无痕。临帖的价值,体现在书者的高标自励之中,蕴涵在伏案凝神之中。

创造生活,审视生活,就是享受生活。人们秉承着自己的价值观,路上寻求幸福之路。生活因创造川流不息,生命因各具风采而弥足珍贵。生活的价值,就是从事自己想干的事,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成功的事业,固然可以得到外在世界的赞成肯定;而心仪的事业,通过心灵的沉淀过滤,可以把人的禀赋发挥到极致,从而在自己定义的世界里体验生命的蓬勃与幸福。这又何尝不是为生活而赞而歌?

(郭华庭《临帖与生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帖,是书写者以法帖为准则,反观自己的作品与法帖的差距,不断弥补、修正的过程。
B.由于书道邈远、堂奥难窥,所以,临帖者要想承传经典法帖的美学成果,必须持之以恒。
C.临经典法贴,要摩其形,悟其神,熟练掌握笔法技术,以与法帖一模一样为终极目标。
D.临帖时一心留连于书法作品的气韵神采、沉迷于各种章法的云雾之中,是一种偏执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临帖喻生活,阐述了从临帖之中悟出的生活道理。
B.“东”字一例,具体叙述了作者临帖时巧拙难辨的情境。
C.文中的多处问句,都增强了表达的肯定性,观点很鲜明。
D.文中引用的句子,丰富了内容,使论述显得更充实丰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循环往复,需审视当下,批判过往,发掘“慧根”。求得生命的自觉与跃升。
B.对生活的选择、安排、对生存的取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体验,均取决于心灵所宗。
C.生活中某个节点的原地打转、徘徊、滑铁卢,皆预示着生活从此开始向好的方向转变。
D.生活中,事业是否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心仪的事业中把人的禀赋发挥到极致。
2022-11-25更新 | 1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曲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菜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 “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宜物莫大于己,存形莫善于面。”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但是,菜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 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翠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B.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022-02-26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