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66 题号:409239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而“茶”这个字出现却较迟。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说文》:“荼,苦荼也。”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茶经》:“茶之为饮,发之神农氏。”《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就有了。

茶是我国特产,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荣誉,它和我国瓷器一样,简直可以代表中国。我国茶不但品种多而且质量高。在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不少是名气很大的,如中国十大名茶:①杭州龙井。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而享誉中外。②苏州碧螺春。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③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④庐山云雾。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⑤六安瓜片。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⑥恩施玉露。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⑦白毫银针。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⑧武夷岩茶。产于武夷山。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乌龙等,品质独特,茶汤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⑨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复杂,好的铁观音,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功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⑩普洱茶。普洱属于黑茶,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理作用,因此,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的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茶经》诞生后茶大行其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明代文人学士认为,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由于茶能益思,所以诗人饮茶成习,对此体会更深。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很有味道:“……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饮誉全球。有文人学士的参与,更显底蕴丰厚、音韵悠长。

1.下列有关“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说文》中“荼,苦荼也”和《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就是证明。
B.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从而使茶具有了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
C.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国的茶业已经在巴蜀地区兴起。
D.“茶”这个字出现较迟,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才出现。
2.下列有关“中国十大名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十大名茶”中,有绿茶、白茶、黑茶等品类,杭州龙井、庐山云雾、恩施玉露属于绿茶。
B.“中国十大名茶”中,有的因产地得名,有的因形得名,因形得名的有苏州碧螺春、六安瓜片、白毫银针。
C.好的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复杂,冲泡后,用小巧的功夫茶具品饮,先闻兰花香,后尝纯浓味,回味无穷。
D.普洱茶被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当作养生妙品,正是因为普洱茶特殊的药理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文人饮茶的兴起带来了咏茶的诗词歌赋的出现,茶走入了文化圈,起着精神和社会作用。
B.唐代禅教兴起,寺庙因茶的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而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这导致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C.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这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D.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暗合了明代文人学士追求的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新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的境界。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觞的场景。

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是日,习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幕僚列坐池滨。曲水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从周凯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这次修禊,成为襄阳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

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情于习家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高僧曾在此“弥天”,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托酒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

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1.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已经消除,祭祀只是象征性的。
B.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此作《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C.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及全国,由名士主持,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D.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有节日性质的活动的。
2.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体的一次修禊活动。
B.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家池修禊习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C.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
D.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很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便渐渐开始有了修禊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活动成为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B.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样也仅仅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别无他由。
C.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并且修禊习俗活动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
D.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还是保留了洁身、饮酒作诗、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
2016-11-18更新 | 1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

                                               郭艳华

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山水诗人著称的杨万里能够将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蕴涵的诗性观念运用到创作中,以理学家的仁者胸怀和人格涵养赋予自然万物以独特的情感与审美观照。

“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的《礼记·大学》篇,宋代的理学家从各自思想学说的角度出发对“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的问题是探讨“物”和“知”的关系,目的是要通过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贯彻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格物致知”作为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这也是其能够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循的为学方法的重要原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学讲究“格物”,诗学注重“感物”,二者处在不同的层面中。但从情感体验的这个角度讲,“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在文学家那里,“物”是他们以感性、形象表达情感的中介,而理学家则要尽“物”之“理”。事实上,理学的“格物”到诗学的“感物”只一步之遥,关键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能够沟通起来的桥梁。

作为理学家,杨万里对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谨遵不讳,对“物”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在哲学著作《庸言》中说:“物亡道存,道则存矣,何地措道哉?”其把对物的认识作为“道”的第一要素与理学家的思致是一致的。其言“天地之道不在数也,依于数而已”,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数量和性质,但这些皆非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在于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事物中所蕴涵的“理”。杨万里正是领会了“物”所负载的双重意义,因此,在超越江西诗风的艰难历程中,他最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万物,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对自然的描写,并用理学家“格物”的精神去认真观察、揣摩,在具体细微的意象中以小见大,以少胜多,通过不同事物的变化情态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

杨万里有意识地去展现自然物象的多重意态,对于月亮意象摄取同样如此,月亮的各种情态都尽现其笔下。不仅有落月、新月、半月、孤月、江月、霜月、秋月、雪月、晓月、圆月、弯月、残月、缺月、垂月、月波、月色、月影等形影展现;亦有月低梅影、湖光月色、花愁月恨、月色波声、明月清风、春花秋月、月梢风叶、酒浪月波、月华露气等摇曳生姿的景致描写。尽管前人对月亮已极尽描写,但杨万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依然能够把月亮写得异彩纷呈,不落窠臼,这无疑有赖于其哲学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渗透,从而能够以超越前人的审美直觉,将对月亮意象的内涵营造得更为深入而精妙。如果抛开月亮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之前的诗人描写得已经极其精微,仅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赢得“孤篇压全唐”的赞誉,更是令其后的诗人望而却步,就连天才诗人李白笔下的月亮也大都是起着烘托情思、寄寓哲理的作用,而对直接描写月亮升沉陨落的情形是有所回避的。而在杨万里的笔下,他却从不同侧面来描写月亮初生、高照、低沉的各种情态。

(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

1.下列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物致知源于儒家学派的思想,《礼记·大学》篇里首先提到这个名词,后来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守的为学方法。
B.格物致知在宋理学家的思想学说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作为哲学方法是一致的,都探讨“物”“知”的关系。
C.格物致知要揭示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一种认识论,是通过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来实现这个目的的。
D.格物致知在理学中开始是探讨人生哲学,后来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了实现人生境界的目的。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理学家和诗人的杨万里对“格物致知”的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十分尊崇“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
B.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分析,理学家的物与文学家的物是一致的,不过前者处于思维领域,而后者处于审美领域。
C.杨万里十分注重描写自然景物,用自然造化揭示景物变化情态的妙处,使得诗歌意象以小见大、以少胜多。
D.理学、诗歌学都注重认识论研究,不过重点有所偏重,理学讲究格物,诗歌学讲究感物,二者在不同层面。
3.对杨万里诗歌中“月”的独到之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已经将月亮描写得极其精微。
B.杨万里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月”情态各异。
C.杨万里扩大了 “月”的意象内涵,把“月”的意象营造得更深入、精妙。
D.杨万里从不同侧面描写月亮初升、高照、低沉的公众情态,丰富了“月”的动态美。
2016-11-18更新 | 1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临河之城

习习

①黄土高原之上,黄河穿过全城的省城,大约只有兰州了。黄河自西向东穿过这个固若金汤之城,城市便随河蜿蜒成一条带子。河两岸,南北两山夹河而立,城中人在这条带状的河谷中生息。

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我人生的前二十多年就在这里度过。很有些时候,这个被大山夹击的狭长城市,让我感到逼仄胸闷、忍无可忍。常常,我从窗口呆望北山,想到我一辈子在兰州辛劳奔碌的父母,感到悲伤。

③但仿佛上了年岁,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

④父亲一家生活在河北岸一个叫十里店的地方。我想那里曾是古老的驿站,距离城中十里之遥。赶往丝绸之路的旅人过了兰州城,驾车渡河、哒哒的马蹄在黄河北岸西行,在十里店稍作歇息,继续往西……黄河边水车林立,水车日夜不息抽出河水灌溉农田,紧邻黄河的农业就这样切近地靠在城边。农人依偎黄河,自给自足。父亲跟着爷爷做棺材营生,棺木就来源于岸边的树木。而母亲一家在黄河以南离河约十里远的南山上,种植小麦豆菽,靠天吃饭。即使近切地临着黄河,因为没有提灌,北山也一样干滑涸。靠天吃饭的南山北山门当户对、两山上农家的儿女们互相联姻。与我父母一样,他们过河相会。

⑤很长一段时间,河上只有白塔山脚下的那座铁桥。这个漂亮的铁桥由外国人修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铁桥像一粒纽扣,连接了南北两岸。铁桥处最早是一个有几十只船只连起来的浮桥,在古代,控扼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又是丝绸之路的越经之地。加之南北两山作屏障。兰州的固若金汤名至实归,在兰州古城南门城楼上,曾高挂上书“万王金汤”四个煌煌大字的巨匾。

⑥传说国人申奥那年,一个兰州人想出资用上好的油漆把铁桥的五个弧形钢梁粉刷成五种不同颜色;另有一个它的传奇,说有人私自决定这座老桥卖给了外国人,当时把大家吓懵了,许多义愤填膺的兰州人一时搞不清这等大事是真是假。

⑦前一年,一位离兰几十年的老作家回到兰州,我亲见他跪在河边,喝了一口黄河水。我陪他乘着已作为游赏工具的羊皮筏子漂在河上,筏子跟着波浪在河上划着一道道弧线,天像篮斗篷,风在耳边突细地吹着。筏子头上,筏客子用土土的兰州话唱道: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坑上蹲个景老汉,沙锅里煮着洋芋蛋……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

⑧当我游走于南方一眼望不到边的平畴沃野,会忽然怀念起兰州的跌宕起伏,想那逼仄的两山实为稳妥内心的住处。高山静立、河水汤汤,亘古未变,里面其实有着大道理。

⑨兰州人喜欢登临城南的皋兰山。至最高处三台阁俯瞰,可尽览兰州全貌。天晴时,可看到黄河像一条晶亮的带子,蜿蜒流过城中。兰州城像画片一样高楼林立,大街小巷蛛网般密集。街市间,兰州人摩肩接踵,没有被逼仄和荒凉压迫——河流用它的悠长和开阔慰藉着人心。

⑩盛夏的傍晚,兰州人纷纷走到河边的纳凉嬉戏。我也喜欢在河边静坐,若有好友从远方来,邂于岸边的趸船上,喝酒喝茶至深夜,说够了世间的话,然后听河的声音、看河流向远方、迎接河带来的满谷的风……

传说,先前,臯兰山生长一种兰草,兰州因此而得名。“每一丛五六叶,叶窄于韭,长三四寸,开花如马兰而小,色蓝微紫”。两山荒凉突兀,小小的兰草,为这坚硬的城池平添了一份柔软,仿佛一本厚重苍老的古书里夹的一本兰花鉴。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08.8,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为自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一辈子在兰州而感到逼仄、感到悲伤。
B.作者写有关黄河铁桥的“传说”,是借此表现出黄河铁桥在家乡兰州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C.作者写卖桥的“传奇”,可以看出兰州人的质朴性格以及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D.作者认为与南方一眼望不到边的平畴沃野相比,兰州看似让人“逼仄”的两山,有稳妥内心的“佳处”。
2.仔细阅读第⑦自然段,“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的原因有哪些?请你简要分析。
3.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请你概括作者对黄河产生“爱”的原因。
2019-03-09更新 | 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