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41029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类诞生以后,在和自然界进行艰苦顽强的斗争中,不断地改造着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了人类本身及其群体组织,实现人从猿人到智人的转变,从原始群到氏族部落公社的转变。人类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从非洲、亚洲热带或亚热带的诞生地,逐渐向外扩展。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遍及亚、非、欧、美、澳各大洲。在原始时期,高山峻岭、汪洋大海、广袤的沙漠等使世界各地区彼此隔绝。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产生了有种族差异的人类地域集团。
人类原始时代的文化之一“种族”,又称“人种”,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型、眼色、血型等)的人群。现代人类学家一般认为人种的形成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人种的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逐渐缓慢形成的。由于分类标准不同,人类学家对于人种分类有不同的看法,各自按照自己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以致人种可分作三种、四种、五种乃至三十种之多。归纳起来,目前的人种分类标准主要有三种,其一是根据外貌、体质来分类。其二是以血型频率为标准。其三是根据地理因素、体质因素、历史沿革因素等。根据19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种的声明,现在大多数人类学家把全世界的人类分为三大种族,即蒙古利亚人种或黄色人种,欧罗巴人种或白色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或黑色人种。
蒙古利亚人种大约形成在中亚和东亚干燥的半荒漠和草原地区,现在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中亚、北亚和美洲。蒙古利亚人种皮肤棕色或淡棕色,黑色直型发,鼻宽度中等,有内眦眼褶,颌突中等。分布在亚洲的一部分蒙古利亚人南迁,与澳大利亚人种混杂,形成波利尼西亚种族。在亚洲北部与欧罗巴人混杂,产生了乌拉尔种族和南西北利亚种族。
欧罗巴人种大约形成在南欧、北非和西南亚地区,现在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北印度和北美等地。欧罗巴人种皮肤呈白色或浅白色,也有的肤色为棕色;波型发,发色金黄或黑褐;窄头型,鼻窄而高;眼内眦褶不发达;颌部突出不明显。欧罗巴人种在向邻近地区扩展过程中与黑种人混杂,形成了一些过渡性类型,如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人和南印度人等。
尼格罗人种大约起源于非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人种最早可能出现在南亚地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现在主要分布于非洲的中部、东部和南部,大洋洲以及印度南部、斯里兰卡、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某些地区。至于美洲的黑人则是16—19世纪被殖民者掠卖到美洲的黑人后裔。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皮肤呈深棕色,也有的略呈黄色。多卷曲发型,但澳大利亚人体毛和胡须浓稠,波发型,窄头型,宽鼻型,上颌向前突出明显。
人类各主要人种在形态上和血型频率上虽有一定的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具有共同的祖先。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方面没有优劣之分。不同人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互相交往和混杂,产生了许多混合型人种。现今世界上已没有真正的纯种。
(节选自解光云主编《世界文化史·人类原始时代的文化——种族》)
1.下列对所论“种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的遗传特征的人群,就是种族,它属于人类原始时代的文化,又称“人种”。
B.目前的人种分类主要根据外貌、体质,根据血型频率,还根据地理、体质、历史沿革因素等标准。
C.根据外貌、体质,大多数人类学家把全世界的人类分为三大种族,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D.人类各个种族在形态上和血型频率上虽然存在着一定区别,但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
2.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活动范围,从非洲、亚洲热带或亚热带的诞生地向外扩展,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人类产生了有差异的种族。
B.大约形成在中亚和东亚干燥的半荒漠和草原地区的蒙古利亚人种,其特征是皮肤棕色或淡棕色,黑色直型发,鼻宽度中等。
C.欧罗巴人种现在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北印度和北美等地,人种特征有皮肤呈白色、浅白色,也有棕色,波型发,头型窄,鼻窄而高。
D.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现在主要分布于非洲的东部、南部和中部等地区,人种皮肤呈深棕色或略呈黄色,卷曲发型或波发型,鼻宽。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遍及亚、非、欧、美、澳各大洲,可见人类的扩展是有一定速度的。
B.人类学家对于人种分类各自按照自己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这说明对人种分类各有不同的看法。
C.欧罗巴人种扩展过程中与黑种人混杂形成了埃塞俄比亚人和南印度人类型,这表明人种在向邻近地区扩展时必定会产生过渡性人种。
D.尼格罗人种大约起源于非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人种最早可能出现在南亚地区,可以说非洲和亚洲较早时候也是人种起源地。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现代文阅读。
茶马古道:维系欧亚大陆通道的必要古道形态
陈保亚
①大约在唐代,茶传入藏族地区,很快成为藏族地区人民每天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远在唐朝以前,中国很多地方就有饮茶的习俗,但都没有形成对茶的全民依赖。不同于丝绸之路上存在的主流商品丝绸,茶是古道上的维系商品,在以滇藏川为核心的早期局域古道获得了独立的性质。恃茶性,即藏族等青藏高原民族对茶的全民依赖,藏族对茶的依赖使远征马帮穿越横断山成为常年的必要行为,于是形成了茶马古道。
②茶马古道是以主干道为主的网络结构。主干道上有很多重镇,这是茶马古道的主要流通线路。每个重镇是一个节点,从节点上又会引出茶马古道支线,这些支线上又有很多马店。每个马店是一个节点,茶叶顺着支线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对茶的需求。茶在沿途要交易和消耗,茶马古道网络就一直会得到维系,茶也成为维持古道存在的维系商品,这就使得茶马古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可中断。
③滇川藏地带是茶马古道网络的核心地带。若从茶成为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茶马古道的范围更为广泛,自唐宋以来,地处世界屋脊带的欧亚大陆连接通道都在向茶马古道转型,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生活在世界屋脊带的民族自唐宋以来都形成了恃茶性。
④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和佛教的冲突,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一度处于萧条状态,很多商品开始走海路。随着漠北回鹘(回纥)西迁(见《旧唐书·回纥传》)及其向丝绸之路的移动,丝绸之路性质开始变化。根据古文献记载,吐蕃是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之一,另一个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是回鹘。《新唐书·陆羽传》记录了回鹘市茶的情况,说“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唐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也有记录说“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西迁到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把饮茶习俗也带到了丝绸之路上。随着回鹘恃茶行为的形成,茶的需求剧增。宋、明以来文献中记录的西部茶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据。从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丝绸之路从唐宋开始便向茶马古道转型,这时饮茶习俗已延伸到帕米尔山系和天山山脉。
⑤全民饮茶的习惯随着茶马古道也扩散到了丝绸之路的网络上,整个阿尔泰语区域民族现在也成为恃茶民族,他们的饮茶形式主要是奶茶。“茶”的读音在整个阿尔泰区域语言中基本形式是“chaj”,这一形式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亚、俄罗斯以及欧洲很多国家。北方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喝茶习惯的形成,改变了北方丝绸之路的性质,使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茶马古道的性质,茶成为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维系商品,不过这些地方的沙漠地区不是用马而是用骆驼运茶。在阿尔泰山、阴山以北,还存在一条横贯欧亚东西的草原之路,也有人把这条道路归入丝绸之路,称为草原丝绸之路。宋辽时期的契丹民族是草原之路的主要活动者,他们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俗。宋或《萍洲可谈》卷一记述说:“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1993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辽金张氏墓群里发现了一幅关于备茶的壁画,该墓群的其他壁画也有关于饮茶活动的记录。壁画上的饮茶活动涉及茶碾子、茶饼、茶壶、茶盘等工具和煎茶等内容。由此可见,当时饮茶活动已经出现在辽金地区。
⑥到明清时,大量茶叶从张家口出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至欧洲等地,茶叶读音形式在沿途各个民族语言中也是“chaj”,茶是草原之路得以年年持续的维系商品。至清末,茶叶已占恰克图口岸全部出口商品的90%以上,从这种意义看,草原之路也转型为茶马古道。
(选自2014年12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茶马古道“恃茶性”的一项是(        
A.藏民懂得茶叶容易运输和保存,还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所以把酥油茶当作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
B.蒙古族视茶为“仙草灵丹”,一块砖茶可以换一头羊或一头牛,草原上有“以茶代羊”馈赠朋友的风俗习惯。
C.宋彧《萍洲可谈》卷一记述说:“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
D.全民饮茶的习惯扩散到丝绸之路的网络上,整个阿尔泰语区域民族也成为恃茶民族,他们的饮茶形式主要是奶茶。
2.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约在唐代,青藏高原民族所形成的恃茶性促使马帮穿越横断山贩运茶叶,并使之成为一种常年的必要行为,由此形成了茶马古道。
B.在茶马古道上,茶叶是古道网络存在的维系商品,它通过主干道上的很多重镇、马店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的需求。
C.茶马古道的范围广泛,滇川藏地带局域古道是其核心地带,自唐宋以来,地处世界屋脊带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也都向它转型。
D.从茶马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从唐宋开始,北方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恃茶习惯的形成使茶叶成为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维系商品。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是说夷人每天的饮食结构中离不开茶,这说明当时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B.宋、明以来的文献记录了西部茶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的相关内容,这可以证明西迁的回鹘把饮茶文化及恃茶性带到了丝绸之路上。
C.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恃茶情况的出现,表明北方丝绸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了茶马古道的性质,茶叶逐渐上升为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
D.茶叶成为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以及草原之路得以存在和持续的维系商品,清末茶叶占到恰克图出口商品的90%以上,这个事例就足以证明。
2016-11-18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学的普及程度还相当低。市场经济的改革是一场革命,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在改革中,所有的人都要转变观念,而普及经济学是有利于观念转变的。

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每个社会、每个企业、每个人都会遇到欲望与资源的矛盾,都必须作出选择。一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既要工作又要休闲,把多少时间用于工作,多少时间用于休闲,这就是一个选择。当然,经济学并不是为我们遇到的各种矛盾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告诉我们分析与解决矛盾的方法和思路。

人们做出选择是为了实现最大化的目标,例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等等。其实,最大化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动物追求最大化是凭本能,人追求最大化是靠理性。这种理性就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对增量的分析来找出实现总量最大的方法。比如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是总收益与总成本之差。经济学家把产量增加一个单位而引起的收益增加称为边际收益,成本增加称为边际成本。他们证明了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产量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这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用这个原理去指导企业生产就可以少走弯路,少交学费。

当人们谈到最大化时往往有些误解,例如,把人的目标定义为收入最大化,或者把社会的目标定义为GDP(国内生产总值)最大化。其实经济学家所说的最大化不是一元的最大化,而是多元的最大化。如果仅仅把人的目标定义为只包括收入的一元函数,为了使收入增加而不惜一切代价,其结果往往是,人生并不幸福。只有把人的目标定义为包括收入、社会地位、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在内的多元函数,追求这种多元函数均衡的最大化,人才会幸福。同样,一个社会也是如此,不能把GDP作为唯一的目标。经济学家认为,只有达到多种目标的均衡才能实现最大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把经济学称为“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一些企业家错误地认为,不学经济学照样能成功。在经济发展之初,许多人尽管不懂经济学,甚至没有文化,但凭着他们的勤奋、胆识和对市场的敏感成功了,然而在企业做大之后,还是这样干下去,就会失败。许多在改革开放之初成功起来的企业家都先后倒下去了,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懂经济学、违背经济规律蛮干是一个重要原因。现代企业家需要文化,就包括要有经济学修养。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学也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在市场经济的改革中,只要有了经济学的参与与普及,我们就定能迅速转变观念。
B.社会、企业及个人都有选择的时候,这时若有经济学的参与,就能让人更好选择。
C.人和动物虽都会追求最大化,但两者的手段同中有异前者靠理性,后者靠本能。
D.收入、社会地位、家庭生活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任何一个最大化都会让人感到幸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着“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这一论题,从经济学对于选择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
B.文中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事实论据证明了“人们做出选择是为了实现最大化的目标”这个分论点。
C.“把人的目标定义为收入最大化”和“把社会的目标定义为GDP最大化”的实例证明了人们对最大化的误解。
D.“许多在改革开放之初成功起来的企业家都先后倒下去”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现代企业家要懂得经济学这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经济学的普及程度还很低,若不加以提高,可能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B.如果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关系等经济学原理去指导企业生产,企业可能会少走弯路。
C.一些人因为人生不幸福,不得不把自己的目标定义为只包括收入的一元函数。
D.经济学不光对现代企业家作用巨大,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公民都应该有经济学修养。
2018-06-29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实际生活和文艺创作中既有联系又有分别。近三年的争论是由“批判形象思维论”引起的,批判“批判形象思维论”的文章中有许多独到见解,也偶尔有片面的错误的言论。分析一些错误看法的根源,大半在科学基本常识的缺乏。

最浅而易见的是语言的常识。有人认为“形象思维”是胡编妄造;也有人认为这个词从别林斯基才开始用起,意思是“在形象中思维”。实际上这个词在西文中就是imagination,中译是“想象”。在西方,古代的菲罗斯屈拉特,近代的英国经验派先驱培根都强调过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想象”这个词,屈原、杜甫都用过。在近代美学著作中从给“美学”命名的鲍姆嘉通,经过康德、黑格尔到克罗齐,所讨论的都主要是想象。俄国的别林斯基和德国的费肖尔才开始用“形象思维”来解释“想象”的意义。

其次是历史和心理学的常识。在历史发展中人类先有形象思维的能力,经过长期实践训练之后,才逐渐发展出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有维柯的《新科学》和摩根的《古代社会》为证。人在童年尚在复演人类童年的历史,婴儿也是开始只会形象思维,要经过几年的训练和教育才会抽象思维。这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几部儿童心理学著作为证。

最重要的还是缺乏马克思主义常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早就说过:“任何神话都是运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支配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段话肯定了形象思维且说明了它在希腊神话和艺术中的应用。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里谈到神话时也引用过,指出神话“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所以它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神话是“想象”而不是“科学的反映”,不就是神话这种原始艺术是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的产品吗?上引马克思和毛泽东同志的话,我们学过无数遍,可是对付具体问题时就忘了,而且还有人指责“形象思维论正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体系”“不过是一种违反常识,背离实际胡编乱造而已”,这不应发人深省吗?

谁也不能否认文艺要有思想性,但问题在于如何表现文艺的思想性。文艺的思想性主要表现于倾向性。倾向性是一种总趋向,不必作为明确的概念性思想表达出来,而应该具体地形象地隐寓于故事情节中。恩格斯在给玛·哈克奈斯的信里说:“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巴尔扎克就是恩格斯所举的例证。我们也可以举托尔斯泰为例。这位伟大的小说家确实没有隐蔽他的见解,他一生都在宣扬人对基督的爱和反对暴力抵抗。这些都不是什么进步思想。列宁却说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因为他忠实地描绘了当时俄国农民革命中农民的矛盾状态和情绪。托尔斯泰在文艺上的胜利可以说也就是巴尔扎克的胜利,即“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一个作家只要把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忠实地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们感到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认识到或预感到革命非到来不可,他就作出了伟大贡献,不管他是否表现出什么概念性的思想。

(选自朱光潜《形象思维与文学的思想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西方很早就有人强调,我国古代的屈原、杜甫都曾用过“想象”这个词。
B.“批判形象思维论”的文章中存在一些错误看法,究其根源大都在于科学基本常识的缺乏。
C.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人与生俱来的两种思维,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分别。
D.神话这种原始艺术是“想象”而不是“科学的反映”,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针对关于形象思维的见解争论,直接指出一些片面错误看法的根源所在。
B.第二段列举众多人物有关想象的事例,意在厘清想象和形象思维这一语言常识。
C.最后一段运用引证法与举例论证法,论述了文艺的思想性主要表现于倾向性这一观点。
D.全文从三个方面,采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深入进行论述,既驳斥了一些错误认识,又提出了自己正确的主张。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发展中,人类先有形象思维的能力,后才逐渐发展出抽象思维的能力。
B.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关于神话的论述,肯定了形象思维且说明了它在艺术中的应用,我们不能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常识。
C.文艺的思想性主要表现于倾向性,倾向性可以具体形象地隐寓于作品情节中,而不必作为明确的概念性思想表达出来。
D.一个作家只有把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忠实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们感到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他就能获得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做出伟大贡献。
2021-12-05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