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魏征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63 题号:414248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B.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C.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D.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是“招用、征召”的意思,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B.丁母忧:是指李士谦的母亲有病,李士谦悉心照顾她,等到母亲去世后,他消瘦得只剩下骨架。
C.春秋二社:是古代乡村社会的盛大节日,其标志性时间分别为二月和八月的上戊日,标志性习俗是祭社稷和歌舞宴饮。
D.谥:即“谥号”,指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为“武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士谦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后来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
B.在一次社日聚会时,李士谦面对丰盛的食物,却先摆出了黍米饭,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且与人为善。有一次他把闯进他家田里去的别家的牛牵到荫凉处喂养后便还给主人。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德,他有着高尚的道德风范,赢得人们的爱戴,他去世时,赵郡的人们痛哭流泪,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2)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子崇

①杨子崇,高祖族弟也。父盆生,赠荆州刺史。子崇少好学,涉猎书记,有风仪,爱贤好士。开皇初,拜仪同,以车骑将军恒典宿卫,后为司门侍郎。炀帝嗣位,累迁候卫将军,坐事免。未几,复令检校将军事。从帝幸汾阳宫,子崇知突厥必为寇患,屡请早还京师,帝不纳。寻有雁门之围。及贼退,帝怒之曰:“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出为离石郡太守,治有能名。

②自是突厥屡寇边塞,胡贼刘六儿复拥众劫掠郡境,子崇上表请兵镇遏。帝复大怒,下书令子崇巡行长城。子崇出百余里,四面路绝,不得进而归。时百姓饥馑,相聚为盗,子崇前后捕斩数千人。岁余,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等各称兵作乱,郡中诸胡复相啸聚。子崇患之,言欲朝集,遂与心腹数百人自孟门关将还京师。辎重半济,遇河西诸县各杀长吏,叛归师都,道路隔绝,子崇退归离石。所将左右,既闻太原有兵起,不复入城,遂各叛去。子崇悉收叛者父兄斩之。后数日,义兵夜至城下,城中豪杰复出应之。城陷,子崇为仇家所杀。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事免
②子崇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开皇初,仪同
A.拜见B.表示敬意的礼节
C.拜谢D.(被)授予官职
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迁候卫将军
A.聚集B.屡次
C.连累D.劳累
4.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B.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C.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D.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后数日,义兵夜至城下,城中豪杰复出应之。城陷,子崇为仇家所杀。
6.第②段隋炀帝“下书令子崇巡行长城”的原因是
A.杨子崇自己主动请缨,希望能去把守边境要塞。
B.隋炀帝希望杨子崇给边境的入侵犯者有力还击。
C.隋炀帝惩治子崇,认为他无中生有,扰乱人心。
D.杨子崇作离石郡的太守时治理有方,远近闻名。
7.“屡请早还京师”和“上表请兵镇遏”两件事反映了杨子崇      的特点。
2019-06-03更新 | 8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李士谦传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开府参军事。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著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背称疾不。后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辞,得免。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阅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乘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又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栗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桑,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之。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皆称疾不(      )     (2)赵郡农民(      )
2.为下列加点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魏广平王赞开府参军事(      )
A征求   B征召   C召见   D同“避”,回避
(2)士谦知而(      )
A固执   B本来   C坚定   D固陋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事母孝闻                    贷乡人
B.辄奔走赴                    无为吏所拘
C.士谦知固辞,得免       士谦闻出财,补其少者
D.后擢国子祭酒             更之所拘
4.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
5.李士谦的主要品质可从□□□□□□□□两个方面概括。
6.请以现今的道德标准简要评析李士谦的为人。
2019-11-19更新 | 3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仲卿,天水陇西人也。父刚,周大将军。仲卿性粗暴,有膂力,周齐王宪甚礼之。从击齐,攻临秦、统戎、威远、伏龙、张壁等五城,尽平之。以功授大都督,寻典宿卫。平齐之役,以功迁上仪同,兼赵郡太守。

高祖受禅,进爵河北郡公。开皇三年,突厥犯塞,以行军总管从河间王弘出贺兰山。仲卿别道俱进,无虏而还。复镇平凉,寻拜石州刺史。法令严猛,纤微之失,无所容舍,鞭笞长史,辄至二百。官人战栗,无敢违犯,盗贼屏息,皆称其能。拜朔州总管,于时塞北盛兴屯田,仲卿总管统之。微有不理者仲卿辄召其主掌挞其胸背或解衣倒曳于荆棘中时人谓之猛兽事多克济由是收获岁广边戍无馈运之忧。

会突厥启民可汗求婚于国,上许之。仲卿因是间其骨肉,遂相攻击。启民窘迫,与隋使长孙晟投通汉镇。仲卿率骑千余驰援之,达头不敢逼。潜遣人诱致启民所部,至者二万余家。其年,从高颎指白道以击达头。仲卿率兵三千为前锋,至族蠡山,与虏相遇,交战七日,大破之。追奔至乞伏泊,复破之,虏千余口,杂畜万计。突厥悉众而至,仲卿为方阵,四面拒战。经五日,会高颎大兵至,合击之,虏乃败走。时突厥降者万余家,上命仲卿处之恒安。以功进位上柱国,赐物三千段。

时有表言仲卿酷暴者,上令御史王伟按之,并实,惜其功不罪也。因劳之曰:“知公清正,为下所恶。”赐物五百段。蜀王秀之得罪,奉诏往益州穷按之。秀宾客经过之处,仲卿必深文致法,州县长吏坐者太半。上以为能,赏婢奴五十口,黄金二百两,米粟五千石,奇宝杂物称是。炀帝嗣位,判兵部、工部二曹尚书事。其年,卒,时年六十四。谥曰肃。赠物五百段。子弘嗣。

(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九》)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有不理者/仲卿辄召其主/掌挞其胸背/或解衣倒曳/于荆棘中时人谓之猛兽/事多克济/由是收获岁广/边戍无馈运之忧
B.微有不理者/仲卿辄召其主掌/挞其胸背/或解衣倒曳于荆棘中/时人谓之猛兽/事多克济/由是收获岁广/边戍无馈运之忧
C.微有不理者/仲卿辄召其主/掌挞其胸背/或解衣倒曳于荆棘中/时人谓之猛兽/事多克济/由是收获岁/广边戍无馈运之忧
D.微有不理者/仲卿辄召其主掌/挞其胸背/或解衣倒曳/于荆棘中时/人谓之猛兽事多克济/由是收获岁/广边戍无馈运之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中国古代武官职名,秦汉、三国时期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军事统帅,隋唐以降除出征加尊号外,大将军已属空衔,无统兵实权。
B.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分。
C.可汗,古代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简称为“汗”,相当于汉语中的“国王”或“皇帝”。
D.益州,古九州之一,治所在蜀郡的成都,三国时期刘备在此建立蜀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仲卿擅长打仗,屡建功勋。他本是北周的官员,南征攻打齐国平定了五座城池,齐国被平定后又因功被授予上仪同的勋官。
B.赵仲卿执法严苛,手段酷烈。即使一点点过失,他也毫不宽容,连有地位的长史犯到他手里,都一样严厉鞭打不给情面。
C.赵仲卿镇守边境,用各种手段对付突厥。他用离间计挑拨启民可汗和部民的关系,又趁机招诱他们投降,人数达至二万余家。
D.赵仲卿残酷暴虐,想方设法抓人入狱。蜀王杨秀有罪,皇帝派他深究此案,他把杨秀宾客所到之处的州县官吏,罗织罪名大半牵涉案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行军总管从河间王弘出贺兰山。仲卿别道俱进,无虏而还。
(2)时有表言仲卿酷暴者,上令御史王伟按之,并实,惜其功不罪也。
2020-05-09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