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417895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无定法,是说文章如何写没有固定的法则——大体则有,具体则无。人无常师,是说在人的一生求学过程中,老师不可能是固定的、恒常不变的——能者为师,德者为师。其实,为文和求师也还是有关联的。
先说文无定法。
写文章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写法。所谓“大体则有”,首先是指写文章跟世上万事万物一样,有一个总体上的基本要求。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亦云:写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可见,写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也就是说当应该放笔写来、充分描写尽情表达时,就一泻千里,泼墨如云;当意思表达完了时,便意尽笔收,戛然而止,惜墨如金。
所谓“大体则有”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指不同的文体有大体上各自不同的写作要求。如写格律诗,在内容和结构布局上,得有起、承、转、合,这样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才能井然有序、照应自如。至于写作过程中具体如何行文,如何措辞等,则没有固定不变的范式,随作者才情和适时灵感而自由发挥。只要是有利于深化主题、能给人理性启迪或陶冶性情的写法,便是好写法;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便是好作品。
文无定法的另外一点就是,写之前没有固定法则,一旦写成了好文章,为人们所称道,于是乎其文的写法,就成了人们效仿的典范,这就是文成法立。学习效法的人多了,便成为一种新的写法。宋代的科举要考策论,苏轼的策论在写法上能够随机应发,翻空出奇,影响很大,以至于成了北宋中叶后举子们应试的敲门砖。
再说人无常师。
首先是人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任何人都得向他人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不断地成长起来;故人皆有师。
其次是人无常师。一个人从小到大,老师不能恒常不变;不能只向某个人学习。一定得向很多很多人学习;人生的这个阶段或者这一件事情上,向这一些人学习;而在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或者另一件事情上,则又得向另一些人学习。即便是长大之后、或者成名之后,也还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向各有专长的人学习,方能成大学问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连圣人都是如此,常人则更不用说了。
接下来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为师,才是良师。窃以为——能者为师,德者为师。所谓能者的“能”指才能、才智、能力、力量等;凡是比自己“能”的人,都是学习的老师。所谓德者的“德”,则一是指品德,二是指善行。为师者当崇德尚善、品德高尚。善行指的是,为师者要有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之德,要有无私奉献、忘我利他之德!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传授知识的老师好得到,而教育做人、砥砺德行的老师难寻求。能者为师的“能者”好找,比比皆是;而德者为师的“德者”难求,凤毛麟角。
泼墨为文追求随意挥洒,适性自如,行止有度——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为学求师追求谦虚自抑,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这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摘编自程郁缀《文无定法 人无常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体则有”就是指不管什么文体,它们在内容和结构布局上都有各自规定的基本写作要求,如写格律诗,得有起、承、转、合。
B.“文成法立”是说好文章会为人们所称道,其写法会成为人们效仿的典范。而学习效法的人多了,便成为一种新的写法。
C.“人无常师”是说老师不是固定的,一生之中要向很多人学习,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遇到不同的事情都要向不同的人学习。
D.德者为师的“德”,指为师者既要崇德尚善、品德高尚,还要有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无私奉献、忘我利他的善行。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写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在恰当的时候泼墨如云,你当意思表达完了就惜墨如金。
B.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范式,能够自由发挥。但是好写法要有利于深化主题、能给人理性启迪或陶冶性情。
C.一个人从小开始,能够向很多人学习;长大或者成名之后,还能终身学习,向各有专长的人学习,就能成为大学问家。
D.传授知识的老师好找,比比皆是;而教育做人、砥砺德行的老师难求,凤毛麟角。所以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文章虽然没有固定的写法,不同的文体各有不同的写作要求,但是都有一个基本要求——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B.宋代的科举要考策论,策论有不同于其它文体的写作要求,但是也没有固定法则。不过像苏轼那样写得好的策论会成为效仿的典范。
C.选择老师的前提条件是“德”,我们学习的老师首先要有品德和善行,其次才看老师的才能、才智、能力、力量等方面的“能”。
D.文无定法,人无常师。我们写文章要适性自如,没有固定的写法;在求学过程中要博采众长,没有固定的老师。为文和求师是有关联的。
15-16高一下·湖北武汉·期中 查看更多[1]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培育诗词文化生态
诗词文化生态命题的提出,是在考察中华诗词的生长、发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细细思之,我们发现中华诗词与中华民族相生相伴,一路同行。它融进民族文化的滚烫血液,直接影响了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形成。
诗词是时代文化的产物。社会文化、民心、民趣是滋养诗的必要条件,也是产生诗词作品的必要条件。那个叫作“诗词”的文化,与我们的痛痒息息相关。如果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用平仄格律写作的诗人、诗作和专业诗词研究者,那么事实上把诗词看小了。诗词是大的,大到可以承载一个民族的悲欣。诗词的文化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它可以穿越时空,完成人类的千秋梦想。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华美篇章。
一百多年来,由于国家积贫积弱,在思想文化界长期受西方殖民思想和西方文化霸权话语的影响下,中华文化遭受到严重破坏,需要重建文化的信心。虽然自1978年以来的三十多年,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华诗词得以复苏,但诗词的大众影响和社会认知度并没有形成。我们今天有号称百万诗词创作大军,年诗词创作量有数百万首之多,但“诗词”仍然只是诗词,是诗人和诗词研究者的事,与他人与社会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与数千年来诗词与社会的亲密关系、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一方面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加速损耗和透支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的矛盾异常尖锐。在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战争,但甚至制造了比战争更为可怕的环境污染、环境灾难,致使生态失衡。自然界的有限资源,能否保障子孙后代健康、快乐长久生存,做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当代社会的一个严峻课题。另一方面,由工业文明引导的新的生活方式冲击和破坏传统文化及其价值体系,致使社会金钱至上、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人心浮躁,人与社会的矛盾非常突出。而中华诗词的诗性思维、诗性精神与生命智慧,已是疗救当代自然病象、社会病象的有效药方,做到“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今天国家的传统文化热、中华诗词热正反映了这种时代要求。这既是国家的文化选择,也是民族的心灵渴盼。那么,重视诗词,培育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就是重要和必须的。对于诗词,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在民族经历了一百多年来求新、求变,西化、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应当说看得比较清楚了,思想也趋于成熟,需要从民族长治久安,乃至人类长治久安的时代高度,来思考诗词、发展诗词。如此,便能恢复中华诗词的民族自信,在全社会形成欣赏诗词、创作诗词、使用诗词的诗词文化氛围。我们的诗词理论工作者、诗词教育工作者和诗词文化组织者和领导者,要运用当代科学成果、教育成果与传播手段,找寻打开传统诗词宝库的钥匙和发现当代诗词的艺术魅力,让中华诗词熠熠生辉,温暖社会,智慧人生。对于今天的诗词创作者,尤其对于诗词初学者,要紧的其实不是创作诗词,而是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诗词思维”,即“诗性思维”。毕竟“诗词”是作为文学艺术为人们所喜爱的。毕竟诗词就是“诗词”而不是别的什么。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风貌、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诗词艺术作品,恢复诗词的当代声誉。
(摘自蔡世平《培育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
1.下列有关“诗词文化生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词文化生态,随着中华诗词的生长、发育、发展,融进民族文化的滚烫血液。
B.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三十多年来,中华诗词得以复苏,但还没有恢复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
C.重视诗词,培育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是重要和必须的。
D.培育诗词文化生态,诗词理论工作者、诗词教育工作者、诗词文化组织者和领导者们,都要具备相应的素质,付出一定的劳动。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词的文化力量不可低估,它与我们民族的痛痒息息相关,承载一个民族的悲欣。
B.重建中华文化的信心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文化遭受到严重破坏。
C.中华诗词蕴含的生命智慧,足以让我们做到“天人合一”,是疗救当代自然病象、社会病象的有效药方。
D.传统文化热、中华诗词热,其实是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选择和民族的渴盼。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从民族长治久安,乃至人类长治久安的时代高度,来思考诗词、发展诗词,能恢复中华诗词的民族自信,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诗词文化氛围。
B.运用当代科学成果、教育成果与传播手段,诗词工作者们就能找寻打开传统诗词宝库的钥匙和发现当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C.“毕竟‘诗词’是作为文学艺术为人们所喜爱的。毕竟诗词就是‘诗词’而不是别的什么”这两话强调“诗性思维”的重要性。
D.诗词创作者具有“诗性思维”,才有可能恢复诗词的当代声誉。
2016-11-18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电商平台将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在线上销售,直播带货成为消费扶贫的新方式。如今,不仅越来越多的农民拿起手机,成为主播,为自家的农产品拓宽销路,连各级领导,都带头当主播,纷纷为农产品站台代言。

媒体“直播带货”系列活动,利用主播、带货达人的流量和节目内容灵活多样的优势,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力,整合多方资源,让优质农副产品得以“出圈”,进行线上线下产销对接,为拓展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注入了新动力;让公益和带货实现对接融合,成功走出了一条融合多媒体联动的节目模式。这打开了扶贫助农思路的边界,打造了精准扶贫新样本,拓宽了精准扶贫模式类型,从而提升了精准扶贫的成绩。

(摘编自《浅析“媒体+精准扶贫”下的电商直播模式》)

材料二

2020年4月,习近平在陕西省考察脱贫攻坚情况时,对电商及直播平台作为新兴业态,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力表示肯定。

“开源”——增加收入和就业渠道,“节流”——节约经营成本,为直播助农新模式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政府治理在这种模式中,以更为主动的、具体的形式参与进来,在一线开展乡村治理工作,跑在农民和企业前面,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推进政府治理生态不断良性循环。同时政府又担当秩序的维护者,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直播市场中维护各方权益,推进直播助农的发展。以往农副产品不流通、滞留在乡村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农村或贫困地区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副产品产量不高、运不出去、找不到稳定的销路,受气候、交通和市场调节因素影响大。直播助农新模式拉动地区农副产品销售总量和速度,从而带动地区主动协调统筹,了解农副产品分布的特点、配备相适应的销售与流通方案,使存在库里的“粮”走出去,外面的资金流回来。

直播助农将农民放置在市场规则中,使其思想意识不断提升,进而带动生产激情。农民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把自身发展与乡村发展联系到一起,迎合时代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使自己逐步适应潮流,并从中挖掘自身发展的机会和潜力。越来越多的农民认可直播助农这种新型就业形态,科学地认识直播助农能够为自身带来的意义,在遵守市场运行规则的前提下,多劳多得,并着力培育优质产品,从根本上增加收入。

(摘编自《直播助农:乡村振兴和网络扶贫融合发展的农村电商新模式》)

材料三

网络直播带货已成为商业新风口,各界名人纷纷入局。贫困地区加入直播带货中,也确实可以达到促销售、增效益的目的,但有的贫困地区请名人带货陷入非理性的攀比之中,很多地方不仅要请名人,还要请比较出名、非常出名的大牌带货,甚至有的地方请名人带货纯粹是赔本赚吆喝,反而加重了地方脱贫的负担,这不仅影响脱贫致富的士气,也会影响脱贫的进程。

直播带货是流量经济,有的名人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对所带货物的深入理解以及代入感,能够吸引粉丝的兴趣。但将粉丝数、影响力转化为亮眼的销售额是一门学问,吆喝不专业、对产品不熟悉、带货感不强等都是名人面临的难题。因此,请名人带货需要考虑其“驾驭力”。

本质上,地方请名人带货直播,相当于是购买公共服务,既如此,就需要评估请名人带货的性价比。直播带货的目的是带货,不是看请了多少名人、请了哪些名人,而应该看带货效益。如果单纯看名头,久而久之就会陷入攀比之风,使直播带货沦为形象工程。“不请贵的请对的”“不看名人看收效”才是请人带货直播的立足点。

(摘编自《直播助农也要算经济账》)

1.下列对“直播带货”助农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技术带来更多可能,只要社会各界名人乃至各地领导干部参与直播带货,就可以彻底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的难题。
B.“媒体+精准扶贫”的电商直播带货模式,可以提升扶贫产品的知名度,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的资源平台和信息渠道。
C.直播带货版的消费扶贫可以缩短农产品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在生产者、消费者和电商平台之间重新分配中间溢价,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D.要走好“直播带货”的脱贫致富路,不仅需要用好业内人士带货的资源,做到人尽其用,也要用好名人带货资源,做到为我所用,“物”超所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播助农模式除了连接直播平台、农户、消费者这三大主体,还沟通了为完成整体销售过程而加入的物流运输、包装售后等主体。
B.数字成了新“农资”、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贫困户变身新“网红”,直播助农成为改变农民保守观念,塑造新农人的新方式。
C.直播经济的本质是电子商务,长远来看,想发挥直播经济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仍需从市场规律出发,正视和遵循产业发展实际。
D.地方党政领导、基层干部化身“带货主播”,利用“眼球效应”打开农产品销路,这是政府与农民携手共同发力脱贫的最重要方式。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电商“直播助农”新模式在当下有何积极意义。
2023-04-01更新 | 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最近,微软推出第三代小冰,人们在微信平台上可以与这个被定位为“萌妹子”的虚拟智能机器人聊天。此前百度也推出了网页智能语音交互机器人百小度。如今,人工智能在普通人生活中应用日渐广泛,它们与人的交流也更趋情感化,甚至有用户和智能机器人对话1小时之久后才如梦初醒:“我是不是太傻了?差点忘记了对方不是真人。”

人们会因此想起霍金、比尔·盖茨等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类甚至拥有自主意识时,人类会不会对其失去控制从而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其实这种担忧为时过早,毕竟如今的人工智能受到人类科技的局限,还无法和人一样拥有智慧。

从人类和科技如何共处的角度看,最需要担忧的或许不是人工智能的失控,而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应该如何处理好与这种智能科技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保持对科技使用的自制力,依然保有自我意识,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进化”能力而不至于成为科技的“寄生虫”。

忽视身边事物、沉浸虚拟游戏、产生社交障碍……互联网时代带给人类的各种“副作用”至今仍在发挥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名言是“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可以生活在虚拟世界,和虚拟人物相处,这句名言或许可以改写为“没有人知道你是否存在”。在一部美国科幻电影中,男主人公爱上了网络上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个叫萨曼莎的“姑娘”有一副略微沙哑的性感嗓音,风趣幽默、善解人意。然而最终让男主人公爱情梦碎的是,萨曼莎坦白自己总共有8316位人类交互对象,其中发生爱情的就有641位。显然,人工智能将带来更虚拟的世界,人们也需要更多智慧去平衡真实与虚拟、情感与理智。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慵懒地躺在科技温床上睡大觉,而是需要不断自我提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介入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机器换人”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尤其是在客服、导购、咨询人力资源等岗位,替代性更加明显。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初面人员的筛选,一些新闻媒体也利用人工智能编辑一些简单的消息。机器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但许多人也将面临着提高和转换技能的挑战,来适应与人工智能合作。

代替人们在危险的领域工作,让不同语言的人们无障碍交流,城市交通、家居设备更加善解人意,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技术前进的脚步也难以阻挡。但的确,在其火热发展背后应该多一些冷思考。这些思考不止聚焦于技术,也应更多反观人们自身,这样人类才能真正掌控住科技的力量。

(摘自《人民日报》《科技杂谈:别当科技“寄生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与人的交流越来越情感化,有些人与智能机器人对话的时候甚至会忘记对方并非真人这回事。
B.互联网时代的名言是“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现在这句名言可以改为“没有人知道你是否存在”。
C.人工智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但人们也需要应对其挑战以适应与人工智能的合作。
D.技术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也越来越多,可以促进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可以代替人们完成危险领域的工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带给人类忽视身边事物、沉浸虚拟游戏、产生社交障碍等“副作用”,人们需要更多智慧去平衡真实与虚拟、情感与理智。
B.机器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但人们也不可以慵懒地躺在科技温床上睡大觉,需要提高自我以适应科技的发展。
C.人工智能是一柄双刃剑,其火热发展背后应该多一些冷静的思考,不仅从技术层面思考,更从人们自身的角度思考。
D.人类应该保持对科技使用的自制力,保有自我意识,保持自己的“进化”能力而不至于成为科技的“寄生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与人工智能的交流更趋情感化,生活中的某个真人也有可能哀伤被定位为“萌妹子”的虚拟智能机器人。
B.作者认为霍金等人的担忧现在为时过早,人们最需要担忧的是如何处理好与智能科技之间的关系。
C.《宝莱坞机器人之恋》讲述一位天才科学家设计的智能机器人有了人类的感情,爱上了一名美丽的女郎,这样的故事完全可发生。
D.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客服、导购、咨询、人力资源等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会担忧自己某一天将不得不面临下岗。
2016-11-18更新 | 2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