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传记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2 题号:43251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国往事 诗词人生


  2014年5月份,当南开大学为叶嘉莹举行90华诞生日庆祝会时,来自海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不辞劳苦,千里赴会。在这场庆生会上,有人用一句话,概括了她一生的追求:“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察院胡同23号的四合院,是叶家的祖宅。叶嘉莹自小便在厚厚的宅门里长大,直到1948年南下上海结婚,才告别这座宅院。正是在这座祖宅里,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叶嘉莹的母亲和姨母也受过良好的旧式教育,而且都在外面教书。她们也常常教叶嘉莹背诵经典。在这样的家学氛围下,叶嘉莹的诗词功底日渐扎实。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在报考大学时却费了一番思量。叶嘉莹在“出于实用考虑”的北京大学医学系和“出于兴趣爱好”的辅仁大学国文系间犹豫许久。最终,她选择了辅仁大学。
  当年秋天,叶嘉莹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而且是融汇中西、兼容并包的一代名家。
  顾随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与一般老师只讲书本上的知识不同,顾随讲课时旁征博引,“一片神行”。他重在感发而不拘泥于死板的解释说明,有时候一个小时内,甚至一句诗都不讲,却已将诗歌中最具启迪性的妙义讲给大家。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叶嘉莹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这对她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也影响深远。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这种中西融合的理论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道路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顾随对叶嘉莹的影响不仅限于是她诗词道路的引路人。许多年后的人们,只要聆听过叶嘉莹的讲学,往往会有天马行空之感。叶嘉莹授课不用讲义,因为她觉得事先写好的文字会把思维限制住,不能尽情阐发诗词的绝妙。她自己称之为“跑野马”。
  现在的陈洪和叶嘉莹是同事。在35年前,陈洪还是一个挤在几百人中听叶嘉莹讲课的学生。1979年,叶嘉莹回国教书,在南开大学授课,还在南开读研的陈洪便常常和同学们一起早早前去占座。陈洪说:“那时候我们的诗词评析,还没有完全摆脱旧有思维。拿到一篇词,首先要分析作者的阶级背景、经济地位,从这些政治属性出发,再去分析诗词。可想而知,当叶嘉莹先生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她既遵循传统又大胆创新的讲授,给我们带来多么清新的感觉。”
  更让人难忘的,是叶嘉莹对教书的态度。
  她从未因学生们的程度低而敷衍马虎,她说:“纵使我不考虑是否对得起学生,也要考虑是否对得起屈原、杜甫他们。”叶嘉莹曾开玩笑说:“我一生只有两个嗜好,一是好诗,二是好为人师。”
  在她心里,有一种文化传承的迫切。她说:“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损毁、丢失。”
  在她的讲台下,不仅有高等学府的研究生、大学生,还有高级干部官员,转战南北的将军,也有乡镇中学的初中生,幼儿园的小娃娃。无论在上千人、数百人的大礼堂,还是在数十人、三两人的小课堂,无论对博士生洋洋十数万言的学位论文,还是小孩子寥寥数十字的诗词习作,叶嘉莹都是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1979年,随着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1993午,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没有人要求她这么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的旅费都是自付,除了长时间聘请她任课的一两所学校曾付给过她讲课期间的生活费外,其余多年来在各地的讲学或讲座大都是没有报酬的,完全是义务劳动。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而版税都给了恩师的女儿。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
  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体会到了古典诗词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这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把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相关链接】①叶嘉莹,号迦陵,20世纪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1966年赴美,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70年,获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开始赴国内讲学。著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等。叶嘉莹说:“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②《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种植秋兰、芳蕙比喻培养人才。
  ③佛教称佛法能像明灯一样照亮世界,指引迷途,所以用“传灯”比喻传授佛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从忧患中走过来的叶嘉莹,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研读、讲学70余年而不倦,这既是她个人的兴趣爱好,更是传承文化的责任使然。
B.顾随对叶嘉莹的一生影响极大,叶嘉莹的讲课风格受老师影响,研究受到了老师寄语的鼓励,在南开大学设立奖学金、学术基金也是受老师影响。
C.叶嘉莹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父母、伯母和姨母从叶嘉莹小时候就教他背诵诗词经典,并且教她用院子里的草木为对象,吟诗作词。
D.叶嘉莹自认一生完成了两件大事:出版《驼庵诗话》,录下戴静山教授的古诗吟诵。这只是叶先生的白谦,她做成的事情应该远不止这些。
E.从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洪对叶嘉莹的评价里,可以感受到叶嘉莹对融合中西的词学研究的自信,这也是她“好为人师”的主要原因。
2.叶嘉莹一生的追求是“乐做诗词传灯人”,她为什么有这样的追求?请结合其人生经历简要分析。
3.叶嘉莹的老师顾随希望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请结合材料分析她是怎样“别有开发,能自建树”的。
4.叶嘉莹一生“诗词传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体现了叶嘉莹哪些美好的精神价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英东的传奇人生

霍英东原名官泰,祖籍广东省番禺县,1923年5月10日,他生于香港一个水上人家。那时,他家境贫困,父母靠一只小驳船,做驳运生意。7岁那年,他父亲不幸患病去世,坚强的母亲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母亲虽然目不识了,但希望儿女知书达理,出人头地,特别是在霍英东身上寄予了厚望。

读书期间,他非常勤奋,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36年,他进入皇仁书院学习,为图报国,他改名为英东,意思是要英姿勃发于世界的东方,在这里,霍英东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但是在那段读书的日子,他的生活是相当艰辛的,他后来回忆说:紧张生活,经常弄得我筋疲力尽,头昏眼花,甚至神经衰弱。不过这对于我又是一个极好的锻炼,使我后来走入社会以后,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工作多么繁忙,自己也不怎样畏惧,都能够从容对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攻香港,霍英东的学业也被迫结束了。

失学后的霍英东开始了第一份工作,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因身体单薄,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他刚上岗就被辞退了。后来他的母亲倾其所有,和他人合股,在湾仔鹅颈街开了间杂货店,并将杂货店交由霍英东管理,每天早上六时多开店,深夜12点才能离开,非常辛苦,由于他的精心经营,杂货店的生意日渐兴隆。霍英东从打理杂货店中获得经营管理的方法,处事也显得更为沉稳与坚毅。

抗战结束后,香港百废待兴,运输业急需发展,霍英东母亲和他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把握的好时机,毅然决定把杂货店卖给别人,并将转让所得的7000港元全部投入到香港的舶运业中,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创业历程。随后,他转投地产,于1953年创办了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开设了立信置业有限公司及有荣有限公司,在湾仔及铜锣湾一带发展住宅楼宇,首创楼花制度,容许买家在大厦未落成前预先订购。因公司经营有方,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霍英东跻身全球富豪之列。

事业有成的霍英东,以一颗至诚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祖国的各项事业。

50年代初,朝韩战争爆发,香港当局严格执行全面禁运,霍英东利用自身的优势,对新中国的抗美援朝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近三年时间里,他不仅承担了在港澳和中国间运输军用物资的主要任务,他还组织了精密的侦察队伍,监控香港当局的缉私艇的动向;他的船队每天半夜都从英国海军的军舰旁悄悄绕过,驶向公海;而为了摆脱当局的监视,他甚至一天之内换了三个不同的地点,作为整个运输系统的指挥部,因此,他受到英美政府的非难。

改革开放后,霍英东积极从事内地投资,1983年,霍英东投资的白天鹅宾馆正式在广州开业,投资额达5000万美元,成为当时的改革样板。霍英东晚年,致力于珠江西岸的南沙改造,他拨款支持香港大学北上南沙,投资兴建道路,大桥,兴建英东体育馆、泳池、医院等社会设施。历年来,共投入资金达40亿元人民币。正是他的不计回报的执着投入,使南沙由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珠三角最具活力的区域。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从事慈善事业,据香港媒体报道,他用作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元。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霍英东基金会于197年正式成立,基金会一直以捐献和非牟利投资形式,策划了数以百计的项目,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科学、文化艺术与山区扶贫等方面做了难以胜数的工作。如他两次向香港科技大学捐款,2003年捐赠3000万元,两年后又捐出一笔总值8亿元的巨额捐款,支持该校未来的发展,这笔捐款创下该校十多年来接获捐款的最高额纪录,又如1984年,他捐赠一亿港元设立体育基金,20多年来,他已累计投入4亿港元,在内地、港澳各地建设20多个现代水平的体育运动基地、中心、场馆,培养了无数体育人才。

相关链接:

①霍英东(1923-2006),生于香港。7岁丧父。12岁进香港皇仁英文书院,当过渡轮加煤工、机场苦力、修车学徒、铆工等。1953年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及有荣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先后担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足球总会会长、国际足联执委、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2005年,霍英东名列《福布斯》2005年亿万富翁榜。

②霍英东说:捐赠体育项目,并非仅仅由于我本人喜欢体育运动,而是基于体育运动本身对于国家进步、民族兴盛的重要作用。

③2006年,霍英东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其颁奖词为: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霍英东年幼时,家境贫寒,命运多舛,七岁丧父:但他虽然年幼,却能知书达理,勇挑家庭重担,承载家庭希望。
B.从事杂货店管理工作的那段经历让霍英东受益匪浅,他从中获得了经营管理的方法,也培养了自己沉稳坚毅的性格。
C.文中霍英东对读书生活的回忆,表明他对那段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刻骨铭心,回想起来至今都心有余悸。
D.霍英东先后担任了各行业的诸多领导职务,直至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既是对他成功的肯定也是他进入《福布斯》富豪榜的资本。
E.霍英东积极从事内地投资,南沙由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极具活力的区域就得益于他长期的不计回报的投入。
2.造就霍英东传奇人生的因素有哪些?
3.霍英东为图报国,改名“英东”,请具体谈谈他是如何报国的?
2021-03-24更新 | 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他和她

她成了婴儿。

作弄她,她忘记了有几个儿子,但能说出三个儿子的名字。早上他守着她吃了药,说好中午、晚上再吃,转身,她将一天的药都吃了。于是他只能按次发药给她吃,平时将药藏起来。

她自己知道糊涂了,很悲观,连开放水管与关闭电视也弄不清。家里不让她接触火、天然气,但她习惯每晚要到厨房检查一遍,检查煤球、煤饼炉有没有封好火,封火,是她平生的要事。现在只须开关天然气及电门按钮,但她仍说是封火,每次试着开关多次,最后自己还是糊涂了,不知是开是关,于是夜里又起床到厨房再检查。家人只好将厨房上锁,她不乐意,到处找钥匙。无奈,他只好开了锁,跟她走进厨房巡视一遍。

每晚,他们各吃一个酸奶,总是她从冰箱里取出酸奶,将吸管插入奶盒,然后分食。

最近一次,刚好只剩一盒酸奶了,谁吃,互相推让。因吸管也没有了,她找来小匙,打开奶盒,用匙挖了奶递给他,像是喂孩子,是她没有忘记终身对他的伺候呢,还是她一时弄错了,该递给他盒奶而不是用小匙喂奶。夜,并坐沙发看电视,她不看,看他毛衣上许多散发,便一根一根捡,深色毛衣上的白发很好寻,她捡了许多,捏成一小团,问他丢何处,他给她一张白纸,她用白纸仔细包起来,包得很严实,像一个日本点心,交给他,看着他丢进纸篓,放心了。

他的妹妹是医生,从湖北常来电话时刻关心她新近的病情,哭着说报不尽琴姐(嫂子,即她)的恩,因家穷,以往总穿琴姐的衣服。他同她回忆这些往事,她弄不清是说事还是说情,反问:是衣服太瘦?欣喜与哀愁一齐离她远了,她入了佛境。

有一次,她随手抽出一张报刊画页看,看得很细致,她想说话,但说不出来,看来她在画页上没找见他的作品,有疑问,想提问。他见她语言又生了障碍,更心酸,拍着她的背说:不说了,不看了,早些睡觉吧,今天输液一天太累了。

他两年前病倒,像地震后幸存的楼,仍直立,并自己行走,人家夸他身体好,不像86岁的老人。其实机体已残损,加之严重的失眠,他是悲观的,他完全不能适应不工作、无追求的生活,感到长寿只是延长徒刑。最近她的病情骤变,他必须伺候她。她终身照顾了他的生活,哺育了他的三个孩子,她永远付出,今日到他反哺她的时候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欲哭无泪,却也感到回报的幸福。

但他们只相依,却无法交谈了。她耳背,神志时时不清醒,刚说过的话立刻全部忘掉,脑子被洗成了白纸。他觉得自己脑子的底色却被涂成可怕的灰暗。医生诊断她是脑萎缩,并增添了糖尿病。因此每顿饭中他给她吃一颗降糖药。有一回儿子回来共餐,餐间儿子发给她降糖药,她多要一颗,给他吃,她将药认作童年分配的糖果。

春光明媚,阳光和煦,儿子夫妇开车来接她和他去园林观光,主要想使她的思维活跃些。到她熟悉的中山公园,但无处停车,太多的车侵占了所有的街道和景点的前后门,他们只好到旧居什刹海,停车胡同中,步行教她看昔日的残景和今天的新貌。老字号烤肉季新装修的餐厅里,一些洋人利用等待上菜的时刻,忙着在印有圆明园柱石的明信片上给友人写短信。她看看,并无反应。又指给她看自家旧居的大门,她说不进去了。

她将当年催送煤球煤饼,倒土、买菜、买糖的事一概尽,这住了二十年的老窝似乎与她无关,或者从未相识。

她和他在家总是一起吃饭,吃饭时他若正忙事她便自己先吃了。有一回晚间他发烧,立即去医院,家里正晚餐时候,叫她先吃,她很快吃完,但吃完后一直坐在饭桌前不走,等他回来吃饭。偶尔他因事晚回来,冬日下午五点钟,天已擦黑,他进门,厅里是黑的,餐厅是黑的,未开灯,不见她。卧室阳台的窗户上,伏着她的背影,她朝楼下马路看,看他的归来。

面对孩子,她的人生充实而无愧。她今天飘着白发,扶着手杖,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

他有时作些小幅画或探索汉字造型的新样式,每有作品便拉她看,希望艺术的感染能拉回她些许情丝。她仍葆有一定的审美品位,识别作品的优劣,不过往往自相矛盾了。有时刚过一小时,再叫她重看,她问:什么时候画了这画,我从未见过。他不能再从她那儿获得共鸣。没有了精神的交流,他和她仍是每天守护着的60年的伴侣。他写伴侣二字,凸出了两个人,两个口,两道横卧的线,两个点,浓墨粗笔触间两个小小的点分外引人,这是窥视人生的眼,正逼视观众,直刺观众的心魄。

1946年在南京,教育部公费留学发榜,她从重庆赶到南京结婚,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们享受到了人生最辉煌的一刻,但她,虽也欣慰,并非狂喜。这个巨大的人生闪光点也很快消失在他们的生存命运中。最近,像出现了一座古墓,他无比激动要以史记为题,记录他年轻时投入的一场战役。

陈之佛先生作为教育部聘的美术史评卷者,发现一份最佳答案,批了九十几分。发榜后他去拜访陈之佛,陈老师谈起这考卷事,才知正是他的,他泪湿。但谁也不会想到陈老师用毛笔抄录了那份1800字的史论卷,但抄录时他也不知道谁是答卷者。60年来,陈老师家属完好地保存那份状元卷,那是历史的一个切片,从中可分析当年的水平,年轻人的观点。陈老师对中国美术发展的殷切期望,其学者品质和慈母心肠令人敬仰。其家属近期从他有关文集中了解到他正是答卷人,并存有陈老师为他们证婚的相片及为他们画的茶花伴小鸟一双,也甚感欣慰。他同她谈这件新颖的往事,60年婚姻生活的冠上明珠,她淡然,此事似乎与她无关,她对人间哀乐太陌生了。他感到无穷的孤独,永远的孤独,两个面对面的情侣、白发老伴的孤独。孤独,如那弃婴,有人收养吗?

因一时作不了大画,他和她离开了他的大工作室,住到方庄90年代初建的一幢楼房里,有一百来平米,方向、光线很好。前年孩子们又给装修一次,铺了地板,焕然一新。春节前后,客送的花铺成了半个花房。孩子们给父母不断买新装,都是鲜红色,现代型的。她穿着红毛衣、红袄,手持杖,笃!笃!笃!在花丛中徘徊,也不知是福是禄。

但老年的病痛并不予他安享晚年。他不如她单纯,他不爱看红红绿绿的鲜艳人生,他将可有可无之物当垃圾处理掉,只留下一个空空的空间,他的人生就是在空间中走尽,看来前程已短,或者还余下无穷的思考。思考是他惟一的人生目标了。

他崇拜过大师、杰作,对艺术奉之若圣。40年代他在巴黎时去蒙马特高地参观了那举世闻名的售画广场,第一次看到画家伸手要法郎然后给画像,讨价还价出售巴黎的风光和色相。呵!乞丐之群呵,他也只属于这个群族,仿佛已是面临悬崖的小羊。从此,居巴黎期间他再也没去过这售画场,而看到学院内同学们背着画夹画箱,似乎觉得他们都是去赶高地售画广场的。今天住在姹紫嫣红丛中的白头人偏偏没有失去记忆,乞丐生涯是自己和同行们的本色。在生命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对生生不绝的人类作出了新的贡献,躯体之衰败便无可悲哀。

他和她的暮年住在温暖之窝,令人羡慕,但他觉得同老死于山洞内的虎豹们是一样的归宿。她不想,听凭什么时候死去,她不回忆,不憧憬。他偶尔拉她的手,似乎问她什么时候该结束我们病痛的残年,她缩回手,没有反应。年年的花,年年谢去,小孙子买来野鸟鸣叫的玩具,想让爷爷奶奶常听听四野的生命之音,但奶奶爷爷仍无兴趣,他们只愿孙辈们自己快活,看到他们自己种植的果木。

(取材于《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中的同名作品)

1.文章中的一些词语,很明显“用词不当”,但在不恰当中又别有一层深意,饱含一份心酸。下列词语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作弄B.糊涂C.巡视D.反哺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许多感人的细节,为我们呈现了“他和她”的日常生活,也引发读者对老年群体的关注。
B.“一概抹尽”,一个“抹”字既写出了“她”的病情之重,也写出了“他”的痛苦,用词细腻传神。
C.“呵!乞丐之群呵”,“他”对售画广场上画家们的感慨,使其终生厌恶如乞丐一般的艺术创作生涯。
D.文章语言画面感强、坦荡真诚,作者在平静的文字下,写出了心理的迂回,更加贴近人性与真实。
3.作者在文中插叙自己“年轻时投入的一场战役”,这样写有何作用?
4.文章题目“他和她”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含义?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文章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情感故事,作者的很多思考都具有精神的高度和思想的光芒。请简述其对艺术、疾病和生命的深入思考。
2021-11-18更新 | 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 中国银联昨天发布了2018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据统计,当前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7亿,去年三季度,银行业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的笔数,同比增幅高达7成多,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餐饮、便利店、网购、交通、医疗、外卖等日常消费中,最常用的支付手段之一。

调查显示,受调查人群去年使用移动支付每月平均消费了2600元。其中,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最高,超过3000元;全职主妇、IT从业人员每月消费也都超过2800元;学生群体每月消费金额为1952元,但他们每支出5元,就有2元是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花出去的。调查还显示,实体零售店、网购、公共交通、外卖、购买火车票机票,是使用移动支付最多的5种场景。从地域来看,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群最多。在支付方式上,二维码支付占据移动支付主流地位,占比超过八成。移动支付使用方便,但它所面临的风险也比传统支付方式更多。指纹支付等生物识别方式普及很快,在35岁以下男性中,生物识别已经成为使用率最高的验证方式。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高级主管王宇表示,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既简化了用户的一些交互环节,同时也在安全的认证技术上有所提升,让持卡人在移动消费当中,更方便、更快捷,也更安全。

(摘编自孙奇茹《调查显示:去年移动支付人均月消费2600元》,《北京日报》2019年01月24日)

材料二

内地游客洪小姐来到香港,放下行李第一件事是去找“网红”牛腩店。尴尬的是,她忘了换港币,而小店老板娘只收现金。洪小姐举着手机找了十几家小店,最后沮丧地发现,街头小店只收现金。最后,她只有无奈地回酒店换钱。

在深圳河两岸,移动支付的使用有天壤之别。对此感受深刻的,不只是内地游客,一向以金融科技领先为傲的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更急于改变这一现状。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是金融科技的积极推动者。他直言,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有一个世界级的金融基建尤其是支付系统去支撑,才能成功。

近年来,香港推动移动支付的步伐明显加快。但与内地城市覆盖达九成以上的移动支付相比,时至今日,香港移动支付比例仍不到两成,活跃用户更少,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也有些寥落。有些人费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什么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的接纳速度如此之慢?

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习惯是最大阻碍。香港移动支付虽然尚不普及,但“非现金”支付却已运行20多年。香港市民惯用的“八达通”卡于1997年面世,这张集交通、餐饮、购物、服务、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发行已超过3500万张,已经覆盖香港市面逾1.5万家服务商的2.4万个零售场所,几乎满足了市民所有日常消费的支付需求。据统计,香港信用卡支付占比53%,超过95%的市民则经常用“八达通”和现金。

香港市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顾虑,特别是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和获取用户资料,让谨慎的香港人望而却步。“从微信香港钱包的运行经验来看,香港市民对于隐私、数据的敏感是推行移动支付的难点之一。”腾讯金融科技部副总裁陈起儒说。至于很多小店只收现金,则是因为生存不易需精打细算,接受信用卡需要安装设备,还要收手续费,只能婉拒。

(摘编自王旭、张欢《移动支付,香港急起直追》,人民网2019年01月11日)

材料三

2014~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8年1月2日)

材料四

如今,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了民俗习惯。当线上支付成习惯,实体红包被线上红包替代,“年味儿”正在被科技重新定义。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春节期间,除了贴对联、买年货、包饺子、看春晚等传统习俗外,抢红包、扫“福”字等活动逐渐成为新习俗。

春节期间的线上红包为人们创造了新的感情沟通方式,通过参与抢红包等活动增进与亲人朋友的沟通,让春节更有“味道”。

有专家说:“社会的发展变化使过去的‘年味儿’有所削弱,但新媒体通过流量构建新的民俗,让人们参与狂欢,从而获得春节新的仪式感。”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的同时,用户应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贪图小利、因小失大。春节期间,有不法分子借此机会制作虚假的二维码或分享链接,一旦用户扫描或点击链接,有可能被盗取个人信息甚至被盗取钱财。开心过春节、幸福领红包的同时,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误入陷阱。

(摘编自刘峣、刘奇《春节“红包大战”硝烟再起》,人民网2019年02月0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年受调查者使用移动支付时,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超过3000元,学生群体则不足2000元,人们移动支付占支出的40%。
B.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移动支付的使用却远远不如大陆,主要原因是香港人一时难以改变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支付习惯。
C.《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14~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增速呈下降上升再到不断下降的趋势。
D.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线上抢红包已经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感情沟通的新方式,这是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产生的新年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显示,在中国大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移动支付使用越多,长江三角洲地区移动支付使用的人群最多。
B.香港移动支付不普及,是因为香港“非现金”支付已经非常成熟,基本满足了市民支付需求,没必要再用移动支付来代替。
C.预计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增长速度下降,是因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经十分巨大,增速下降属正常现象。
D.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时不能见红包就抢,见链接就点,还是需要仔细辨认,防止误入诈骗陷阱。
3.移动支付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存在的最大隐患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0-03-02更新 | 3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