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7 题号:447255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金庸小说与文学的乌托邦精神

谢有顺

金庸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成人的童话”,也呼应了一种文学的乌托邦精神。他写出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性,使他笔下的“江湖”,成了现代人的精神避难所,也使那些在单一的现实中生活的读者,多经历了一种快意、忘我的纸上人生。他召唤了一种英雄哲学,尤其是那些孤独的英雄,往往以个人之力化解江湖、民族乃至国家之间的干戈。这种英雄气概,正是乌托邦精神。

通俗小说的雅化,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所谓的“雅化”,不仅仅是指作品中对诗词、琴棋书画这些传统文化因素的运用,更是指金庸小说中浸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也有很多人生的感怀,甚至还有罪与罚、受难与救赎式的存在主义思想,这些都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所有的。

金庸笔下的侠客,大致可分为三类:儒家侠、道家侠、佛家侠。早期金庸多写儒家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儒家精神的底蕴,郭靖明知襄阳守不住,但他还是要守;陈家洛、袁承志、萧峰,虽然也有灰心、归隐的思想,但其壮年,却一直是带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抱负,只要是为国家、民族,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到中期以后,金庸大量写到道家侠,那种以抒发个体性情、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的侠客。除此之外,还有佛家侠,就是那种有宽恕之心,悲悯之心的侠客,以少林和尚为代表。金庸通过这些侠客形象的塑造,把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思想的儒道释文化的精髓通俗化、感性化了。这有利于一般读者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

最有深度的也许是《天龙八部》。它里面隐藏着很深的中国式的罪与罚思想,用金庸的朋友陈世骧的话来说,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也就是说,这部小说里的人,都蒙受着巨大的冤屈,而这部小说里的情感,也几乎都是孽缘。每个人生来似乎就是有罪的,他的人生不过是受难,不过是赎罪,在这样一个望远皆悲的背景下写人性,就会发生人性和生存本身,其实都是困境。

这种人生情怀、哲学思考,都不是通俗文学这个帽子可以涵括得了的。所以说金庸小说的内涵,比之前所有的通俗文学都要深,他是在俗小说的壳里张扬文雅的中国文化精神。

金庸小说里塑造了大量的英雄,并宣扬了一种英雄哲学。张无忌这么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蓬乱的少年,在光明顶上,想以一己之力平息六大门派与明教之间的恩怨,这是何等的英雄!萧峰以一己生命平息了宋辽两国之间的干戈,这是何等的英雄!襄阳城外大兵压境,杨过身处绝境居然打死蒙古皇帝,蒙古被迫退兵,而郭靖夫妇二人齐心,死守襄阳城几十年,这是何等的英雄!这些伟大的事情,我们在现实中做不到,这些伟大的个人,我们在生活中恐怕永远也不会见到,然而,金庸通过对个人英雄的塑造与对英雄哲学的召唤,满足了我们对自己角色的一种想象,使我们以角色替换的方式参与、体验了一回英雄的存在,感觉自己也英雄了一回,这就是文学带给我们的梦幻和诗意。说到底,文学就是一个梦,一个乌托邦。

文学乌托邦的又一个方面,是金庸在小说中呈现出了一种诗意的人生。袁承志归隐海外,郭襄归隐峨眉,杨过和小龙女归隐古墓……“他年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他们的选择,一如海德格尔所说,人生充满了劳绩,所以向往诗意的栖居。

1.下列不能直接表现“金庸小说与文学的乌托邦精神”关系的一项是
A.金庸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成人的童话”,也呼应了一种文学的乌托邦精神。
B.金庸小说中浸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这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所有的。
C.金庸通过对个人英雄的塑造与对英雄哲学的召唤,带给读者梦幻和诗意。
D.金庸在小说中呈现出了一种诗意的人生是文学乌托邦的又一个方面。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庸的小说探出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性,营造了一个乌托邦的“江湖”,成为现代人的精神避难所。
B.“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儒家精神的底蕴,也是青年金庸的精神面貌,故而早期金庸多写儒家侠。
C.在原罪、赎罪思想背景下写出的《天龙八部》,隐藏着很深的中国式的罪与罚思想,这也使之成为金庸最深刻的小说。
D.金庸小说里塑造了大量的英雄,并宣扬了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哲学,满足了读者自身想象的需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小说的乌托邦精神集中体现在,塑造了一些以个人之力化解江湖、民族乃至国家之间的干戈的孤独的英雄。
B.金庸通过以抒发个体性情、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的道家侠形象的塑造,使一般读者更易于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
C.金庸的小说内涵丰富,充满人生情怀、哲学思考,张扬文雅的中国文化精神,已不是通俗小说。
D.“他年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金庸小说中大量主人公“归隐”的选择,体现了人生充满对诗意栖居的向往。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如今生活在知识社会或信息社会中,当代经济学家更倾向于用“知识经济”形容我们的时代,其以知识制品向社会生产急速扩张为特征。当前,知识的开放从科学共同体的开放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公众的知识共享,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在知识共享中如何保证公正的知识分布。

知识共享强调的是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传递,知识传递的前提是寻找可靠的知识来源;而日常生活中知识传递的方式是听者的非推论的感知活动,这就要求在知识传递中听者对说者作出即时性的、自发的可信度判断。大多数情况下,听者无法肯定说者所传递知识的真假,只能倾向于依赖说者的社会身份。由此,知识传递过程中往往涉及种种不公平现象,比如听者以自身所无法察觉的偏见无意间忽视或否定社会边缘群体所要表达的真实想法。这就产生了认知非正义的问题。那么,要消除知识共享中的认知非正义,需要说者和听者都具有某种认知德性:说者准确地传递知识、真诚地分享知识,听者消除身份偏见。但由于认知非正义的根源是不平等权力的结构以及该结构所产生的系统性偏见,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可以实现的德性很有限,消弭这些不正义不仅需要更多有德性的说者和听者,还需要一个公正的社会基本认知结构。

知识共享也是一项集体认知活动,可以广泛共享的知识往往是某种公共知识,而公共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依赖于社会基本认知结构,在哲学层面,这类似于基切尔所构造的“公共知识系统”。基切尔提出:“公共知识是我们所知的总和,是我们先辈集体努力的结果,也是人类的一项主要成就,它包含了所有已经呈现在书本上的内容,并且在追求个人成就的时候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公共知识意味着一个社会的信息共享体,包括了社会和自然科学、艺术、文学等。只要有交流的通道,就有公共知识的信息传递,公共知识最简单的意义就在于共享信息。

在理想状态下,知识共享是在社会认知框架下所有人有公平机会获得其所需知识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认知结构以保证公正的知识分布。在现代社会,知识可以被生产和共享,知识的分配也应当纳入正义理论。因此,理想的知识共享建立在现代公共知识体系能够满足某种分配正义的理想制度设计之上,这种认知制度应当保证:社会中每个个体能够自由获取与自己生活计划相关的公共知识,获取知识的机会平等,具备理解和评估知识的能力。

必须承认,以上所描绘的知识共享的理想状态正在被各种新兴技术部分地实现。互联网所造就的知识网络化似乎提供了一个新“公共知识系统”的雏形:知识的网络化颠覆了传统的知识载体,使知识的拥有者成为容纳了所有人及其思想以及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网;知识的网络化也构造起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中,公众通过搜索和链接“无需许可”地获取任何需要的网络化的知识,并且可以将他们所挖掘的意义和价值反馈网络。公共知识的共享是与生产同步进行的,机器学习和脑机接口技术催生了全新的公共知识生产和共享方式,而机器与机器之间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知识共享成为“公共知识系统” 将面临的新困难。因此,新兴技术增进了公共知识的丰富性、公共性、易得性,但其仍处于一种加剧知识分布不公的趋势之下。

综上,知识共享的认知正义至少包含了个体层面上认知非正义的消除和集体层面上知识分配正义体系的构建两个维度。

(摘编自白惠仁《知识共享中的认知正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知识制品向社会生产急速扩张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共享的认知正义引人关注。
B.要消除知识共享中的认知非正义,构建一个公正的社会基本认知结构更为重要。
C.知识共享是集体认知活动,包含社会和自然科学、艺术等的公共知识可以广泛共享。
D.在知识的网络化构造的公共空间内,公众可以通过搜索和链接自由获取所需知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脉络清晰,提出问题后,主要围绕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两个维度展开论述。
B.第二段陈说观点时,使用“往往”“大多数情况下”等说法,体现了论证的严谨。
C.第三段引用基切尔的话,是为了论证公共知识最简单的意义就在于共享信息。
D.第五段从知识共享的部分实现和公共知识系统面临的新困难来论证,具有辩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传递中,若听者的判断只依赖说者的社会身份,常常会产生种种不公平现象。
B.只要能保证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具备理解和评估知识的能力,就是理想的认知制度。
C.机器学习和脑机接口技术的诞生,使得公共知识的共享和生产同步进行成为可能。
D.新兴技术增进了公共知识的丰富性、公共性和易得性,达到了知识共享的理想状态。
2022-01-21更新 | 2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就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B.深受“忘言得意”论影响,中国传统文艺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们带来极大的自由。
C.“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上和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
D.“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不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忘言得意”的概念,接着引述王弼、郭象的观点解析“忘言得意”的概念,最后指出“忘言得意”的实质和意义。
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否定了只就眼前形象评论文学艺术的人,直接证明了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肯定它能在一定条件下起解放思想的作用。
D.王弼和郭象对“得意”的认识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且认识主体素质越高,“得意”越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能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
2018-10-19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摘编自钱锺书《谈中国诗》)

材料二:

要尊重审美差异性,倡导具有包容性的批评文风。文学批评在本质上是一个审美、判断和阐释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批评主体不同的知识结构、审美趣味就会产生审美差异性。因此,面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这一特征是由批评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和作品本身的意义丰富性所决定的,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要尊重这种审美差异性,而不是追求一种审美的绝对性、单一性、排他性。当然,尊重审美差异性并不是要放弃寻求审美共识,更不代表无限制地容纳各种不理性声音的存在,对于那些越出学术边界的杂音和噪音,以及一些盲目吹捧或恶意攻击的声音,必须进行有力的辩驳,在争鸣中让真理愈辩愈明,并最终形成一定的审美共识。无论是正面肯定还是反面否定,文学批评的最终目的是达成一种审美共识,推动文学健康发展。

作为一种思想的容器和观念的载体,文学批评需要对话,需要在不同声音的对话中,去慢慢接近真理。在对话过程中,必须以包容性、客观性、学理性为前提。失去了这样一个前提,批评本身的有效性和说服力都将大打折扣。文学批评要想真正起到对于文学创作的引领作用,必须要在批评实践中坚持包容性、客观性、学理性的批评原则,努力建立起开放包容、客观理性的批评生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摘编自辛文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批评》)

材料三:

不同时期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会导致批评的观念、理论和方法的变化。文学批评是批评家思想的一种表达,不同时期,批评家个人所持有的评价标准、审美趣味、理论武器都是不一样的,文学批评的样貌也肯定很不一样。就新中国70多年来的文学批评而言,我们能看到文学批评与时代语境、西方理论资源、市场环境、新媒介新技术不断发生联系,从而改变了文学批评的总体格局。

当下,新媒体和新技术构成的新语境是文学批评必须面对的现实。新媒体使文学批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大众化。现在很多文学杂志、文学批评期刊、出版社以及很多文化公司,甚至个人都开了微信公众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批评一步步学院化,学院派文学批评的艰深与呆板一直为人所诟病。而新媒体文学批评的出现,使得滞重的学术规范带给文学批评的文体板结的症状,某种程度上正在慢慢改观。新媒体也带来了文学批评的融合。许多传统文学的作家们也放下身段去配合做各种宣传活动,甚至配合出版社去抖音、微视等平台进行文学活动直播。另外,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参与文学数据分析、文学发展走向预测、文学阅读心理态势、文学类型审美要素分析、文学排行等诸多文学批评环节,人工智能开始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在文学批评中发挥超常的作用。

(摘编自黄玲《新时代文学批评的新变与开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锺书阐释中国诗和西洋诗的关系,意在突出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相通之处,表达中外文化应交流共进的观点。
B.文学批评是审美、判断和阐释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判断、阐释,这是由批评主体决定的。
C.坚持批评原则,建立批评生态,提高专业性、权威性,都是真正实现文学批评对创作引领作用的要求。
D.文学批评的方式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别,学院派文学批评的文体板结现象随着新媒体批评的出现而慢慢改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只是诗”,是从诗歌本质上对中国诗进行定位的,从这点出发,我们不应相信“中国诗歌特色”之类的说法。
B.文学批评的最终目的是要达成一种审美共识,推动文学健康发展,并不排除尊重审美差异性,但也要对一些不理性的声音加以辩驳。
C.文学批评的总体格局是变动着的,主要是因为批评主体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也与批评的语境、资源、市场等发生改变相关。
D.新媒体和新技术改变了文学批评旧有的语境,取代了文学批评的传统媒介,使文学批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大众化。
3.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批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2-26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