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0 题号:44886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征税派役文书,户帖实际来自唐代的公文帖。唐前期在正式公文中实际并没有帖,如《唐六典·尚书都省》中记载六种下行公文,即制、敕、册、令、教、符,其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都称为符,但武周时期折冲府有军帖,说明帖作为一种公文形式存在于唐代实际政治生活中。至中唐以后,公文帖渐多。从公文程式上看,帖与符的职能有相通之处,都是下于州县乡的基层公文。帖之所以能部分替代符,是因为帖的形式比较灵活、简便,不需要像符那样有繁琐的撰拟格式和签署规定,公文传递时间可能也没有严格限制。唐代官府公文一般并不下达到百姓,如白居易的《钱塘湖石记》云“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吏卒)”,说明公文仅到乡一级。唐代的公文帖最终能冲破程式,直接下达到百姓层面,并形成户帖,这与中唐以后的政治、经济变革有关。
唐前期制税权完全在中央,按丁征税派役,而赋役全国有统一的标准,故百姓都熟知自己的基本赋役负担。这种情况下,国家每年下达的赋役符或帖即使内容有所调整,也相对简单。这些信息要传达给百姓,唐前期的作法是采取榜示,像《新唐书·食货志》所言“凡税敛之数,书于县门、村坊,与众知之”;同时也通过里正负责通知百姓,因为他们负有“催督赋役”之责。但中唐以后,仅靠榜示和里正传达赋役内容就难以达到国家和百姓之间的信息通畅。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国家的制税和派役权向基层下移,税制和役法趋向繁杂。在税制方面,征税对象由人丁变为资产性的地和户,地有类别、肥瘠之分,户有主客、等级之差;同时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具体税率由基层制定。在人口和土地流转频繁的情况下,基层州县为完成税额不得不对百姓实行摊征,这导致税率经常变化。因此,基层百姓很难搞清楚确切的征收标准。虽然国家有关赋役方面的榜示还存在,但多为赋役蠲免、虚实估比例等宏观内容,不涉及具体税率和役期。所以,百姓要了解具体的赋役信息只能靠基层的胥吏。
唐前期由于赋役标准固定统一,胥吏权力不大,但中唐以后,征税派役的无制化使这一阶层有更多的机会上下其手,中饱私囊。唐文宗时的襄邑县令李式谈到了征牵船夫中的黠吏。若分付里正派役,虽然一乡只要两夫,实际则是“赤帖怀中藏却,巡门掠敛一徧”,结果“富豪者终年闲坐,贫下者终日牵船”。因此,基层百姓迫切需要保持自己赋役负担的稳定,获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书。而中央政府对州县无序征收也试图寻求解决的办法,即使基层州县,对胥吏征税派役的舞弊行为也试图加以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由基层百姓持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户帖便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吴树国《户帖为什么产生在唐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帖在店代是一种征税征役的文书,来自唐代的公文帖。公文帖级终冲破程式,直接下达到百姓层面,并形成户帖。
B.公文帖和符有相通的职能,都可以下达到基层。相比之下,符的撰拟和签署更萦琐,帖有更灵活、简便的形式。
C.中唐以前,公文帖很少,唐前期尚书省下于州县乡的基层公文都称为符而不用帖,说明帖并不存在于正式公文中。
D.白居易的《钱墉湖石记》云“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唐代官府公文一般只到乡一级,于此可见一斑。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后,国家的税收制度发生变化,因为人口和土地流转频繁,为完成税收,基层州县往往会调整税率来向百姓摊征税收。
B.唐前期,官府通过榜示发布赋役征收通知,即使内容有所调整.也相对简单,所以百姓都熟知自己应缴纳的基本赋役负担。
C.里正负有“催督赋役”的责任,中唐税法制度变化之前,通过里正通知赋役信息有助于国家和百姓之间的信息通畅。
D.安史之乱以后,户帖出现之前,虽然国家有关赋役的榜示还存在,但多为宏观内容,百姓只能从基层胥吏那里了解税率和役期。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唐文宗时襄邑县令李式谈到征牵船夫的黔吏一事中,可以看到,中唐以后胥吏征税征役的舞弊行为是普遍存在的。
B.安史之乱后.税制和役法不断趋向繁杂,制税和征役权向基层下移,胥吏的权力也不断加大,有更多机会中饱私囊,营私舞弊。
C.户帖作为一种公文形式存在于唐代实际政治生活中,户帖的出现适应了中央政府和基层州县以及基层百姓的需求,适应了中唐以后的政治、经济变革。
D.户帖限剐了基层胥吏征税征役的舞弊行为,维持了百姓的赋役负担的稳定,因为由基层百姓持有,所以具有法律约束力。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10万人口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就有22个,在社会的大变动中他们如何长期生存下去?特别是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变化得那么快,他们就发生了自身文化如何保存下去的问题。我认为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路。要善于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求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所以我说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实际上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后,中华文化该怎么办是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也是谈论文化自觉首先要面临的问题。

这也促使我想从理论上进一步搞清一些问题,如个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问题等,以利于推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入。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化的认识。我们真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并能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必须回到历史研究中去,下大功夫,把上一代学者已有的成就继承下来。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边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

(摘编自费孝通《论文化自觉》)

材料二:

在孔子标举诗教之前,诗早已被赋予社会功利与个体审美的社会功能。《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讲究讽谏和情感表达的作用,如《大雅》中《卷阿》和《烝民》就运用了讽喻手法,至于《小雅》中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啸歌伤怀,念彼硕人等则致力于情感的直接抒发。古代还有采诗、献诗、诵诗等民间社会习俗或惯例,而大臣或贵族在西周礼乐制度下往往运用诗歌来寻求讽谏效果、达到自己意见被采纳的目的。也就是说,诗歌已经被普遍地用来产生观风俗,知得失的社会作用了,而且这种运用已成为一种社会传统。同时,春秋时代在政治、外交等礼仪中重视以诗言志、赋诗以观其志。《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从此处的以知郑志可见,诗言志已成为一种诗学原则了。通过赋诗表达意愿、主张和志向,代表了春秋时代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最通行和直接的认识。可以说,春秋时代引《诗》、赋《诗》的实践及诗言志论的提出,为后来诗教传统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社会实践依据和社会传统支撑。

依托这种周代社会实践和社会传统,面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了以为中心、以克己复礼为手段、以西周社会秩序及伦理规范为理想范式的儒家学说。诗教,正是他的上述主张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兴于《诗》’,便是个小底;‘立于礼,成于乐’,便是个大底。‘兴于《诗》’,初间只是因他感发兴起得来,到成处,却是自然后恁地。这三方面既可以视为君子成人过程中的历时态要素,代表君子成人的三阶段或三环节,也就是孔子要求通过吟咏《诗》而感发兴起,通过习而树立人的规范,最后在的陶冶中成人;不过,也可以视为君子成人过程中的共时态要素,它们缺一不可,共同发挥作用,助力君子的成人大业。

孔子还善于在自己的从游式教学中实践这种诗教观。《论语·季氏》中记载了孔子与儿子孔鲤的对话:‘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提出的兴、观、群、怨正是孔子的诗教观的集中表达。是指《诗》的兴发感动力量(叶嘉莹语);是指《诗》对社会状况的认知效果;是指《诗》在人际交往中的融洽作用;是指《诗》具有下层对上层的讽喻和抒愤的效果。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指以诗为的社会礼仪制度服务。孔子希望通过诗教为社会培养出温柔敦厚君子。孔子和儒家的诗教观为后世历代所发挥,朱熹《吕氏诗记序》指出:其教实被于万世。

可以说,这种诗教传统看到了诗(广义而言艺术)所拥有的柔性感召的力量,远比强制性的道德约束来得温柔敦厚”因而实际上蕴含了丰厚的文化软实力思想资源,从而为现代文化软实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基础。由诗教观引申而有风教、乐教、文教等思想观念,体现了诗教传统在中国古代的强大影响力。

(摘编自王一川《诗教: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思想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转型已不仅仅是“人口较少民族”的个别发展问题,而是更加突出地成为全人类必须面临的共同问题。
B.在提倡诗教前,春秋时代的诗歌就已承担起讽谏达情的社会功能,“诗言志”也成为一种诗学原则,规范着个体的情感表达。
C.朱熹认为君子成人的三阶段,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先以“兴”奠定成人的基础,再通过“立”与“成”实现成人的目标。
D.从游式的教学方式是孔子诗教观的生动实践,倡导不以硬性的道德约束,而以柔性的感召力量培养“温柔敦厚”的君子风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拥有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应先充分认识到本土文化的特长,再发挥其在世界文化中的作用。
B.调研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生存困境,是为还原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一般过程,并调整其发展趋向。
C.历史研究既是文化自觉的路径,又是中西文化比较的前提,可以加深对文化的认识,以便进一步发掘继承、提炼应用。
D.同时把“兴”“立”“成”视为君子成人的历时态和共时态要素,更能立体多维地认识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综合效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张岱年认为:“惟有取信‘文化的创造主义’而实践之,然后中国民族的文化才能再生;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国民族才能复兴。”
B.严复提出:“居今言学,断无不先治旧学之理,经史词章,国律伦理,皆不可废。诸公既治新学之后,以自他之耀,回照故林,正好为此。”
C.章太炎认为:“国家立于天地,必有与立,所以不与他国同者,历史也,语言文字也。两者国之特性,不可失坠也。”
D.梁启超指出:“确信我国儒家之人生哲学,为陶养人格至善之鹄,全世界无论何国、无论何派之学说,未见其比,在今日有发扬光大之必要。”
4.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6字箴言,在促进中华文化现代化发展,加强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重要启示,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诗教”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思想传统,我们应如何发挥其重要价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3-14更新 | 2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浅谈好诗词

沈鹏

①好的诗词作品蕴藉高尚情操,凝聚着高度思想性和深广人生境界,在诗化语言中追求作品的美学表达。

②陶冶性灵莫过于诗词,在作者为“言志”,在读者为“陶冶性灵”。如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希望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温暖天下寒士,表达他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者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③韵律是构成诗词之美的重要因素,节奏感尤为重要。如徐志摩《再别康桥》前两句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其中“轻轻的”反复出现,使诗句节奏鲜明,诗歌韵律和谐,创造出回环相应、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又如毛泽东《沁园春·雪》“长城内外”与“大河上下”,“山舞银蛇”与“原驰蜡象”,对仗工巧妾帖,格律严谨,语言清丽自然,流畅遒劲,富有韵律美。

④诗与词在形式上虽有所不同,但其形式都服务于内容的抒情写意。相对于外部形式,用韵、节奏等内部形式对诗调内容影响更大,因为韵律与内容相统一,不可分割,形式是表达思想内容的载体,只有充分抒情写意才能打动读者,如王之涣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均受内外部形式约束,但都发挥诗词特点,将思想情感融入形式之美。

⑤诗词佳作,以抒情写意展现深刻思想。有的诗词可以当杂文看,如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便是一例。有的诗词可作历史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从不同角度浓墨疾书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官吏的无情和战争的残酷。白居易《长恨歌》类似短篇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唐代历史转折的重要史实,寓抒情于叙事。

⑥好的诗词作品蕴藉高尚情操,以抒情写意之笔驾驭形式格律,将深邃内容和高远意境描摹通透,启迪人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第①段中“美学表达”内容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陶冶性灵B.韵律和谐C.形式之美D.重要史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
B.第②段主要运用杜甫及范仲淹的诗词作为论据,证明了好诗词可以陶冶性灵。
C.第④⑤段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D.本文整体的行文结构为“总—分—总”,论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3.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词,源远流长。下列关于学习借鉴古诗词的做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声情并茂诵古诗词。
B.以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别出心裁品古诗词。
C.从古诗词中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湖光山色等内容分门别类辑录古诗词。
D.从服饰、器物、饮食、礼仪、宗法等文化常识原原本本承古诗词。
2021-11-06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现代社会要建立起普遍统一的组织结构,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体,其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就需要获得广泛的社会性,而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处于一个变革时期,经典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大量的欧美作品翻译过来,一度取代了苏联文艺对中国文艺的影响。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一起开辟当代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如意识流小说、现代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直至后现代式的先锋派,中国文学无疑在艺术上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无论是现代派还是先锋派,都属于阳春白雪。艺术创新固然需要,但文艺的人民性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国情下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和责任。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实主义获得了一次崭新的再生。陈忠实、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铁凝、王安忆、阿来都各自写下既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特色,又汲取了世界优秀文学经验的作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学走向市场化的时期,市场化在客观上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图书市场的销量、电影市场的票房,就足以使大众成为接受的主体。市场化使文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社会的产品,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分享文艺作品的各种成果。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性”也并非因此演化成现代性的一个基础的普遍性的概念。在“阶级论”被淡化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无疑使文艺具有了人民性,但它与文艺的人民性的经典内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个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文艺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人民积极向上,要使全体人民团结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人民性无疑还是占据文化领导权地位,起到积极的正确的引导作用。

新时代赋予文艺服务人民以新的内容,同时也赋予人民性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说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新人民性”,就是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新人民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信任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当然,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众声喧哗。社会的复杂性表明,文艺依然不能放弃正面引导人民群众的责任,在多样化和丰富性的文艺繁荣格局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无疑应该始终起到引领作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新人民性”才能真正圆满实现。

(摘编自陈晓明《人良性、民间性与新伦理的历史建构》)

材料二:

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满足千百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对于诗歌的精神生活需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其所谓“天意”就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而人间的主体就是人民,是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优秀的诗歌作品来满足其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在中华诗词文化发展史上,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性诗词文化的精神接力和审美传递,中华诗词文化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才得到了充分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性诗词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实践与推广。我们不仅大力挖掘中华古典诗词的人民性文化资源,而且全力弘扬中华近现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精神,由此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在前贤的基础上努力开创中华当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毫无疑问,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中华人民性诗词文化的当代价值,比如政治思想、社会建设、文化传承、历史积淀、审美趣味、学术资源等。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诗教文化传统中,始终绵延着生生不息的儒家民本主义诗学血脉。从屈原到杜甫再到龚自珍,中华诗词的儒家民本文化不能被简单地视作封建忠君思想而加以否定。只要我们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进行合理的扬弃,中华古代儒家诗教文化传统就能转化为中华当代人民诗教文化新传统——这已经在中华诗词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中得到证明,而且在中华当代诗词文化建构中也取得过成功经验。只要我们的诗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坚持对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出一条中华当代人民诗教的新路。

(摘编自李遇春《中华诗词文化的发展演变、当代形态与价值》)

1.下列对材料中“人民性”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性是现代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生成基础,与中国国情息息相关,任何时候都要坚持。
B.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市场化使文艺走向大众,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
C.文艺的人民性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虽然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彼此有明显的区别。
D.不同时代人民性的内涵不尽相同,当下应关注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弘扬艺术正能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变革到90年代的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文学思潮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艺术上获得不断进步。
B.新时代赋予文艺以新的内容,无论社会环境多么复杂,文艺格局多么丰富,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C.中华古代儒家诗教文化在其特定历史背景下曾经产生过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其历史合理性。
D.两则材料都从文学史的角度辩证思考“文艺的人民性”问题,肯定其积极意义;又都放眼当下,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要求。
3.下列选项中,最贴近材料中“人民性”文艺观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B.富于感情——这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高尔基)
C.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D.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杜甫《戏为六绝句》)
4.文艺创作应如何增强人民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请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从思想内容和审美趣味两个方面,探究人民性诗词文化的当代育人价值。
2023-05-30更新 | 1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