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2 题号:453954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听,字正思,七岁以为协律郎。吐突承璀讨王承宗,以听为神策行营兵马使。既战,斩贼骁将,宪宗壮之,诏图状以献。承璀数问听计,卒缚卢从史。迁左骁卫将军,出为蔚州刺史。州有铜冶,自天宝后废不治,民盗铸不禁。听乃开五炉,官铸钱日五万,人无犯者。徙安州。会观察使柳公绰方讨蔡,以听典军,一二咨之,声振贼中。
帝讨李师道,出听楚州刺史。淮南兵绵弱,郓人素易之。听日整勒,士皆奋,即掩贼不虞,降之。以功兼御史大夫。徙灵盐。部有光禄渠,久废,听始复屯田以省转饷,即引渠溉塞下地千顷,后赖其饶。
穆宗初立,幽、镇反,择名臣节度太原者代裴度,使统兵北讨。始听为羽林时,有骏马,帝在东宫,使左右讽取之,听自以身宿卫,不敢献。于是帝曰:“李听往在军中,不与朕马,是必可任。”乃授检校兵部尚书,充河东节度使。以功封凉国
王廷凑之乱,诏听悉兵屯贝州,史宪诚惧听因取道袭之,衷甲候诸郊。听敕士櫜【注】兵野次,魏人乃安。宪诚既请朝,魏人怨,诏听兼帅魏博。听迁延不即赴,魏遂乱,杀宪诚。于是御史中丞温造等劾奏魏州乱,宪诚死,职由于听,请如法。天子不罪也,罢为太子少师。
拜邠宁节度使。邠署相传不利治垣舍,前刺史视其坏,莫敢葺。听曰:“将出凿凶门,何避治署邪?”亟使完新之,卒无异。以疾求还。卒,年六十一。
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七十九》,有删改)
【注】櫜(gāo):收起(兵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B.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C.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D.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封妻荫子”的“荫”就是这意思。
B.羽林:即羽林军,又称羽林卫,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并且历史悠久的皇帝禁军。
C.公: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的封赐。在周代,爵位主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论:衡量,评定的意思。在此文中是判罪的意思,即根据事实或证据判定罪行。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听有计谋,懂军事。承璀和柳公绰都多次听取了李听的计谋,或活捉了卢从史,或声威震动叛军;李听打败敌人,因战功升官。
B.李听不迎合皇帝,得到赏识。穆宗认为李听值得重任,这是因为以前穆宗想占用一匹骏马,李听没有因为穆宗是皇帝就把骏马献给他。
C.李听是个武将,但也善于治理地方。他任蔚州刺史,采取措施,制止了民众私自铸铜钱的行为;他在灵盐任职时,疏通废弃水渠,百姓便利。
D.李听敢于破除迷信。他在邠宁任职时,官署相传修房屋不利,不敢修理损坏了的房子,而李听不信这个邪,派人修缮,最终没有发生什么灾异。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战,斩贼骁将,宪宗壮之,诏图状以献。
(2)听日整勒,士皆奋,即掩贼不虞,降之。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舞 阳 侯 樊 哙 者 沛 人 也 以 屠 狗 为 事与 高 祖 俱 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责项羽,沛公事几殆。
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
太史公曰:“吾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丰沛适:到
B.且陛下不见赵高之事乎?独:仅仅
C.项伯常屏蔽之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D.暴师霸上暴师:暴露军队
2.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敢豪爽”的一组是 ( )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
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3.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面对项羽,义正词严地加以谴责,帮助刘邦脱离了险境。
B.课文《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而本文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言词也比《鸿门宴》委婉。
C.刘邦晚年,因患病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得意志消沉、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的事迹表示惊叹,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含蓄批评。
4.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责项羽,沛公事几殆。
②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
5.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舞 阳 侯 樊 哙 者 沛 人 也 以 屠 狗 为 事   与 高 祖 俱 隐。
2016-11-18更新 | 5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夏鲁奇,字邦杰,青州人也。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将士皆释兵纵观。幽州平,鲁奇功居多。晋已下魏博,梁将刘界军于渔水。庄宗以数百骑觇敌,深入致师,郭设伏于魏县西南葭芦中。庄宗不满千骑,汴人伏兵万余,大噪而起,围庄宗数重。鲁奇与王门关、乌德儿等奋命决战,自午至,俄而李存审兵至方解。鲁奇持枪携剑,独卫庄宗,手杀百余人,乌德儿等被擒,鲁奇伤痍遍体,自是庄宗尤怜之,历磁州刺史。中都之战,汴人大败,鲁奇见王彦章,识之,单马追及,枪拟其颈,彦章顾曰:“尔非余故人乎?”即擒之以献。庄宗壮之,赏绢千匹。王彦章守中都,庭隐在其军中。及彦章败,庭隐为庄宗所获,将以就戮,大将夏鲁奇奏曰:“此楚也,其材可用。"遂释之。梁平,授郑州防御使。四年,授河阳节度使,为政有惠爱。天成初,移镇许州,加同平章事。

②鲁奇性忠义,尤通夹道,抚民有术。及移镇许田,孟州之民,万众遮道,断登卧辙,五日不发。父老诣阙请留,明宗令中使谕之,方得离州。明宗讨荆南,鲁奇为副招讨使,顷之,移镇遂州。夏鲁奇禀朝廷之命,缮治甲兵,将图蜀。孟知祥与董璋谋先取鲁奇,令仁罕攻遂州。董璋之叛,与孟知祥攻遂州,蜀师围夏鲁奇于遂州,唐师来援,剑门不守,肇领兵赴普安以拒之,唐师不得进,援路断绝。旬月救兵不至,城中兵尽食穷,鲁奇自刎而卒,时年四十九。帝闻其死也,恸哭之,厚给其家,赠太师、齐国公。

(节选自《旧五代史·后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B.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C.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D.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十二地支之一;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申时指下午一时至三时。
B.致师,挑战之意;古代战争发生之时,先让勇力之士到敌人阵前挑战决斗。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可全权调度。
D.太师,古时“三公”之首,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无实际职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鲁奇骁勇善战,忠心保卫君主。他在庄宗误入埋伏被围困之时,与王门关、乌德儿等一起拼死保卫庄宗,坚持到援兵来方才解围。
B.夏鲁奇爱才惜才,积极举荐人才。中都之战王彦章战败后,庭隐被庄宗俘获,将要被杀戮,夏鲁奇上奏赞赏其是人才,最终庭隐被释放。
C.夏鲁奇抚民有术,深受百姓爱戴。他奉命调任许田,孟州的百姓拦道挽留,拉住马橙躺在路上不让他走,五天都未能离开孟州去赴任。
D.夏鲁奇忠义刚烈,死后君主痛惜。他在遂州失守时自刎而死,年仅四十九岁;庄宗为之痛哭,重赏其家人,追封他为太师、齐国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奇见王彦章,识之,单马追及,枪拟其颈,彦章顾曰:“尔非余故人乎?”
(2)顷之,移镇遂州。夏鲁奇禀朝廷之命,缮治甲兵,将图蜀。
5.请简要说明夏鲁奇“自刎而卒”的原因。
2021-04-07更新 | 9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五年,张耳薨,其子张敖嗣立为赵王。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自上食,礼甚卑。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赵相贯高,故张耳客也。生平为气,乃怒曰:“吾王孱(懦弱)王也!”说王曰:“夫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张敖曰:“君何言之误!且先人亡国,赖高祖得复国,秋豪皆高祖力也,愿君无复出口。”贯高等十余人皆相谓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长者,不倍德。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汉八年,高祖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举报)告之。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十余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乃槛车胶致,与王诣长安。欲治张敖之罪。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贯高等十余人皆自髡钳,为王家奴,从来。贯高至,对狱,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数千,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上使泄公持节问之,与语,问赵王果有计谋不。贯高曰:“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于是泄公入,具以报,上乃赦赵王。上贤贯高为人能立然诺,使泄公告之赵王已出,因赦贯高。贯高曰:“所以不死,一身无余者,白赵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责已塞,死不恨矣。且人臣有篡杀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绝颈,遂死。当此之时,名闻天下。

(节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B.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C.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D.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如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B.箕踞,伸开两腿,像簸箕那样地坐着,是古代展示礼仪的一种特殊坐姿。
C.髡钳,古代刑罚名,指剃去头发、铁圈束颈,文中“自髡钳”表示服罪。
D.持节,拿着符节。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贯高义不受辱,敢于反抗。贯高知道高祖傲慢地轻视赵王后,气愤地替赵王鸣不平,尽管赵王极力反对,依然商议寻机谋杀高祖。
B.贯高重诺守信,勇于担责。贯高在谋杀高祖败露后,坚持履行谋事前的约定,冒着灭族的危险也要保护赵王,并怒骂其他欲畏罪自杀之人。
C.贯高忠贞不渝,不惧酷刑。贯高在受审时,坚称谋杀高祖是他们几个人所为,赵王确实不知情,即使被打得体无完肤也终不改口。
D.贯高侠肝义胆,赢得赞誉。贯高的侠义之举感动了高祖,高祖称赞他是守信义的壮士,泄公因他力保赵王有功,而盛赞他是重名义之士。
4.高祖为何派泄公去询问贯高?请简要概括。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
2021-11-02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