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5 题号:45806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将我们在生活中的表演称之为“前台”。他观察到了真实生活和戏剧表演的某些共同之处:为了特定的目的,人们总是在生活中为自己涂脂抹粉、培养各种礼仪和谈话技巧、通过阅读和学习来获得谈资,凡此种种,构成了我们对外的“公共人格”。这种“公共人格”就是我们人生自我展示的一块广告牌。我们塑造自我角色形象并透过它被周围的人知晓,从中,我们积累下了人际资本,博得了重要人物的好感,为自己获得机会并维持这一形象。这便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很难说它是不虚伪的。

而戈夫曼也注意到,对于我们这些人生的演员来说,“前台”之外,还存在“后台”。那“后台”就是我们“卸妆”的地方,把自己从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公共人格的表演中暂时解脱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人而存在的时刻。通常,这个时刻不会很多,除了自己和极密切的人以外,也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

戈夫曼的这套理论在移动互联时代面临着一个新问题是:移动网络的出现似乎让我们的“前台”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延展,而“后台”的空间则在不断的退缩、减少。如果我们把“虚伪”等同于“前台表演”时间的增多,那么我们将看到,在微信朋友圈的“绑架”下,我们几乎24小时每天都处于“前台”。早上起床微信自拍刷脸,每去一个地方都打卡签到,时而低调炫富,时而转发寓意深刻的鸡汤文。在这八万四千六百秒的时间内,每一秒钟几乎都贡献给了此类廉价的表演。说实话,悲催的真相是,我们的内心一如过去那样热衷表演,只是现在表演的成本和门槛更低:几张PS痕迹严重的照片,几句转帖,几帧模糊不清的场景,塑造出了我们微信时代的公众形象。换个说法,这叫互联网思维。

提供前台表演的场景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不断增多,我们今天不但要“线上”而且要“线下”的表演,从线上演到线下,每一个不断扩大的前台都占用了我们过多的表演时间。并且,如今的我们不仅是演员、是观众,还是希腊戏剧中的唱诗班。留言、点赞、转发……让我们成为了无比疲惫的演员。我想询问的是,当硕大无朋的“前台”不断侵占我们的生活之时,当我们的“后台”已缩小至几无立锥之地,甚至彻底消失时,生活中是否有某些重要的东西正在失衡,在倾塌?

(孙骁骥《我们都爱上了朋友圈里的虚伪》,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表述,不符合戈夫曼理论的一项是
A.戈夫曼认为人在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公共人格方面的表现都属于“前台”表演,它与戏剧表演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B.戈夫曼认为“公共人格”包括在生活中为自己涂脂抹粉、培养各种礼仪和谈话技巧、通过阅读和学习来获得谈资等行为。
C.戈夫曼认为“公共人格”就是人们为自己的人生获得机会展示的一块广告牌,它是每个人的生活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虚伪的特点,
D.戈夫曼认为移动网络的出现让我们的“前台”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延展,而“后台”的空间则在不断的退缩、减少。
2.下面对文中有关“前台”、“后台”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台”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常态,人们塑造自我角色形象,积累人际资本,其目的是为自己获得机会。
B.“后台”是把自己从“前台”表演中暂时解脱出来的地方,除了自己和极密切的人以外,通常也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
C.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提供“前台”表演的场景在不断增多,因此,人们已经无力摆脱过多的“前台”表演。
D.微信朋友圈让今天的人们每天24小时都处于“前台”的状态,人们的每一秒钟都贡献给了廉价表演。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台”注重华丽的外表和技巧,甚至人类的阅读和学习也只是为了获得一些谈资,所以人们应该退出“前台”。
B.人们在“后台”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没有太多的戏剧成分,往往会是真实面目的呈现和真是情感的流露。
C.几张PS痕进严重的照片,几句转帖,几帧模糊不清的场景和留言、点赞、转发……这些廉价的表演,无非是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D.“前台”不断地在延展,“后台”缩小至几无立锥之地,甚至彻底消失时,人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虚伪。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旅游的火热,是消费升级不断加快的生动体现。2020年国庆中秋假期,某旅游出行服务平台数据上的乡村民宿订单量同比增长68%。某旅行玩乐平台数据显示,由于需求旺盛,当前国内民宿客单价较去年同期提高32%,“当地游”的客单价也较去年同期提高31%。这些年,随着人们观念转变,旅游已从单一的观光行为,转变为集欣赏风景、健身休闲、文化娱乐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型度假服务。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凸显,自驾游、自助游、家庭定制游等旅游产品受到欢迎,为个性特点鲜明、体验互动感强、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处在发展初期,存在规模偏小、缺乏特色、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有的地方乡村旅游季节性比较明显,旅游内容大多局限在采摘、钓鱼、烧烤等,旅游形式比较单一,不容易吸引回头客;有的地方缺少品牌意识,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为此,亟须加强引导协调,统筹安排,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休闲游。各地应从全域视角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推动解决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出行难、停车难、如厕难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培育核心竞争力,优化乡村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

各地乡村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乡土风貌、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地方特色,培育特色产品。还要针对消费升级特点,运用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延伸乡村旅游内涵,提升竞争力。比如,现在南京、成都等城市周边的一些乡村挖掘夜经济潜力,发力乡村夜游,适时推出美食节、灯光节等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新鲜的旅游体验。

多姿多彩的乡村田园与现代繁华都市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期待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产品供给,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推动乡村旅游持续较快发展。

(摘编自杜海涛《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人民日报》20201028日)

材料二:

乡村旅游具有行程少、时间短、方式灵活等特点。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已超越传统农家乐形式,逐渐向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复合型转变。

乡村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点,自然观光、亲子陪伴、健康养生、休闲度假、身心放松等需求不断增长,催生了特色民宿、夜间游览、文化体验、主题研学、康养旅居等产品和项目的开发。

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休闲活动,涌现出一批特色民俗村、田园休闲农庄、农业科技园、传统古村落、艺术小镇等。有的地方推行“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深挖内涵,精心设计,打造精品。

乡村旅游正从过去的一个个点、一个个村,扩展为一个个片区、一条条特色旅游带。如今,乡村旅游发展往往以一个重点村为核心,联合周边景区、行政村、自然村,打造集考察研学、参观游览、休闲娱乐、商务会议、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休闲目的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从农家乐、采摘园等单一业态,转向多业态全产业链经营,实现创意设计、资源开发、餐饮住宿、文创商品、特色农产品销售、网络社交互动等全产业链运营。投资主体也日趋多元,既有农户个体或合伙经营,也有村集体投资经营,一些较有实力的企业也积极介入乡村旅游开发。

当前,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不断增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给游客带来个性化、多样化的体验,提升了乡村旅游发展质量,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摘编自王珂《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人民日报》20201028日)

材料三:

近些年,乡村旅游伴随着深化农村改革的步伐开始兴旺起来,领略田园风光、品尝农家美味、感受自然归真变成了一种时尚。然而更多的人在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之下,却开始慢慢淡忘乡村旅游背后乡村文化的低速跟进。我们应该看到乡村旅游的基础在乡村文化,不能忽视乡村文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反作用,而这种反作用要远远比单纯的构造产业链更值得重视和关注。因此,二者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深思。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土壤。即使现在有的地方互相争抢与历史名人相关的景点、文物等,甚至恶意去修改历史进行包装宣传以博眼球,即使现代化夸张元素的添加和以市场盈利为目的的装点,已经让名满天下的徽居淡去了太多的文化气息,我们也要看到有乡村文化的基础才有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能,无论是在乡村旅游的物质载体上,如文物、建筑等等,还是在乡村旅游的精神载体上,又如回归自然、淳朴厚重等都无不起源于文化自身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乡村旅游是乡村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相互影响。虽然在现实中,过于追求片面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关系断裂的问题,但是政府应当承担起乡村文化的保护责任,认识到乡村旅游背后乡村文化的价值,实现乡村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的“双节”期间,国内民宿客单价同比增长约三分之一,这使得我国当下的乡村旅游市场火爆,需求旺盛。
B.单一的旅游形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现在人们更喜欢自助游、家庭定制游等富有特色、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C.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时要充分注意到乡村经济与乡村文化两者间的关系的协调,尤其要注意双方各自具有的反作用。
D.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政府要引起重视,只要政府措施得当,就可以彻底解决乡村旅游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生产方式,为发展个性特点鲜明、体验互动感强、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契机。
B.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乡村旅游资源遭破坏、规模偏小、缺乏特色等。
C.近几年来,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和复合型旅游产品的打造。
D.目前,有的地方过分注重盈利,恶意修改历史,过度包装宣传,或是加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夸张元素,损害了当地的文化气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复合型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的一项是(     
A.王先生一家人到采摘园摘瓜果蔬菜,体验丰富多彩的农家生活乐趣。
B.刘大姐向游客展示传统民族工艺产品制作过程,提升游客体验感。
C.张大哥既提供餐饮住宿,又销售地方特产,还与顾客进行网络互动。
D.某乡村店铺林立,有面坊、茶坊、豆腐坊等,让人们能感受到明清以来的乡村生活。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某乡村小镇为脱贫致富,特开辟乡村旅游产业,请结合材料向该镇政府提出你的建议。
2021-11-04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短视频的内容题材和视听叙事逻辑有别于传统视听表达。一些非专业短视频创作者缺乏基本媒介素养,为博取流量和吸引眼球,故意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摆拍或者移花接木合成视频内容,制作和传播虚假短视频新闻,甚至刻意模糊“摆拍视频”和“真实记录”之间的界限,营造一种记录真实的新闻感,骗取观众关注,引发社会讨论。

短视频快速兴起的现实逻辑是“技术赋能、极简操作、碎片消费、深度互动”。深度互动指的是短视频这一传播形态能够提供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视觉上它给人的感觉是不停地还原现场真实情况,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观看者普遍认为短视频提供的是真实的新闻信息,展示的是现实情况,网民在观看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情。摆拍短视频的视频作者正是利用了这些特点,刻意调整拍摄手法去迎合观看者,模糊虚假情节和真实故事的界限,企图达到“弄假成真”的效果,用虚构情节获取观看者的真实感情。短视频创作领域并不拒绝虚构内容,有好剧本的故事同样能够吸引观众,但是,当视频作者用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就是对公众的欺骗。

(摘编自林爱瑞《当前短视频创作的伦理审视》,《人民论坛》202125日)

材料二:

摆拍短视频是指由人为策划、编造和表演,但伪装成真实新闻事件进行传播的短视频。与一般化的以娱乐为导向的剧情短视频不同,摆拍短视频从社会的热点、焦点、病点和兴奋点入手,以网络用户的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传播杠杆,吸引用户注意力,赚取网络流量,实现摆拍者不可告人的目的。

摆拍短视频所涉及的领域是多元的,主要集中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容易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领域。例如,“芷江县岸托车抢小孩”“外卖小哥送餐返回后发现车辆被偷在雨中坐地失声痛哭”“考上清华之后跪谢父亲”“广东夫妻办完离婚手续之后妻子晕倒丈夫冷眼离开”等摆拍短视频,涉及民生、教育、社会治安、道德伦理等方面。除了上述领域,也存在政治领域的摆拍短视频现象。2016年,一段据称是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的叙利亚小男孩“阿勒颇受伤儿童”的视频在社交媒体走红,当天转发量就超过3万次,但随后有媒体质疑该视频为摆拍,其目的是为西方国家干涉叙利亚创造人道主义理由。

摆拍短视频伪装程度较高。网络空间是一个高风险社会,具有行为主体隐匿、社会网络关系复杂、信息演化转化过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些都增加了网络社会引导和管控的难度。一些摆拍视频博主将自身塑造为“公民记者”和“正义化身”,有的甚至还打着“传播正能量,倡导主旋律”的旗号公然进行摆拍创作。与那些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短视频不同的是,有些摆拍短视频在表面上看起来也兼顾和整合了如守望社会、传递文化、娱乐用户等传播的社会功能;有些“低级红”和“高级黑”的摆拍短视频虽然标榜“真实性”,但与剧情短视频有着显著的传播目的差异。

无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艺术内容方面来看,摆拍短视频往往并不精彩,甚至粗制滥造,不具备广泛传播的价值。然而,摆拍短视频善于拿“人性善恶”或者“极端现象”做文章,很容易击中用户内心深处的情感软肋,牵动用户的爱心和同情心,激起用户的悲伤或者愤怒的情绪。用户在情绪化状态下可能忽略了对短视频本身真实性的核验,将其当作真实事件看待,反而积极转发扩散,使得摆拍短视频在很短时间内得以大范围传播。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短视频平台大有“算法不坏,用户不爱”的发展趋势。平台利用算法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以迎合用户的“猎奇”欲望。短视频创作所使用的“新闻框架”会影响用户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当短视频使用摆拍的“新闻框架”创作并推送时,用户误以为这些就是全部的事实真相,也容易被这些短视频所蕴含的价值观所感染,形成某种固定的认知。在信息茧房效应的积累之下,用户可能出现价值观迷失和选择性敌视的情况,逐渐落入逃避现实和虚假臆想的圈套中,这一主观想象的世界实际上颠覆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曾润喜《短视频创作生态的失范现象与纠偏研究》,《人民论坛》20212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使网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情,这成为推动短视频快速兴起的关键原因和现实逻辑。
B.当短视频作者企图“弄假成真”,用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时,就是对公众的欺骗,因此短视频绝不能通过虚构内容来吸引观众。
C.“考上清华之后跪谢父亲”的摆拍短视频正是利用了高考升学这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D.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优先推荐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最终是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迎合人们的“猎奇”欲望。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摆拍短视频刻意作假、“弄假成真”的手法,借“移花接木”这一比喻论证强调作假的主观性和欺骗性。
B.材料二首段从下定义入手,“伪装”“不可告人”等含有强烈贬义色彩词语的使用表现出对摆拍行为鲜明的反对立场。
C.材料二第一段引入剧情短视频的概念,意在强调其以娱乐为导向,与摆拍短视频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D.材料二第二段运用例证法论证摆拍短视频涉及民生、教育、社会治安、道德伦理等方面,强调其拍摄题材的多元性。
4.某网站邀请你对新注册的短视频博主进行“短视频拍摄如何加强与网民的深度互动”的网络培训,请结合材料写出你的发言要点。
5.日前,国家网信办统筹指导24家网络直播平台和9家网络短视频平台统一上线“青少年模式”,请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出台这一模式的原因。
2023-02-10更新 | 1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目标的提出助推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的历史潮流,那么,中国碳中和之路应该怎么走?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发展趋于饱和;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初级或中后期阶段,对于碳排放空间需求巨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已经迈入工业化后期乃至于后工业化阶段,但60%的城市化率意味着尚有6.5亿农村居民仍然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早已碳达峰,但碳减排进程缓慢。一些早期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就已经达峰,但下降速度慢、幅度小,就是在达峰后存在一个高位平台期,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碳达峰可能不是单一峰,而是多峰,我们要尽量缩短高位平台期,加速去碳进程。同时,也应认识到,达峰后有较长高位平台期且减缓困难,碳排放清零和碳中和绝非易事。

实现碳中和没有捷径可走,应该选择中国净零碳的合理路径。要从根本上减碳去碳,调整能源结构,谨防走入误区。需着眼于开发风能、水能、太阳能等零碳能源,清零化石能源,发展多赢繁荣与自给自足并举的零碳经济,发展零碳产业,生产零碳产品和零碳消费品,形成资源组合、区域协同、能源互补、空间均衡的格局。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提高零碳能源占比。提高减碳零碳行为社会参与度,形成低碳绿色发展社会共识。推动低碳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改变企业与消费者对高碳能源、产业、产品的认知,推广电动汽车、风电、太阳能等较为成熟的低碳技术,加快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调整。

(摘编自《中国“碳中和”之路该怎么走》,《新华日报》2021年1月14日)


材料二:

如今,我国已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双碳”政策体系的加快构建下,我国能源、冶金、化工、建筑、交通、农业等行业领域正在编制专项行动方案。在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纷纷跟进,发布了本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

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前景广阔。目前,尽管全球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以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为主体的温室气体结构没有根本改观,主要排放国高能源消耗、高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善,但近些年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实实在在的减排举措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其中,中国的主动担当与贡献有目共睹,为发展中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实施做出了良好的国际示范。

2021年10月,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青海海南、海西基地项目开工,通过光伏治沙等模式,有望实现新能源与生态协同共进。助力“双碳”,这只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个缩影。2021年,中国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为5300万千瓦,连续九年位居世界首位;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越来越大,我国一些省份正在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强建设大型光伏和风电基地。可见,中国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市场空间广阔。在2021年9月召开的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今后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中国持续发力。钢铁行业探索利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产生的氢气替代焦炭炼钢;一些城市已经开通了氢能公共汽车;乡村建筑采用节能和保温改造工程,减少了冬季取暖、夏季制冷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一些地方以前堆积如山的大宗工业固废,正在通过综合利用得到消纳。总的来说,降碳、减排的区域和流域大格局正在建立,一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工艺升级提升了行业的竞争力,一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做法上升为全国性标准,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这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启迪意义。

(摘编自《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担当》,《光明日报》2022年2月18日)


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是如何实现碳中和的?北京冬奥会的低碳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碳减排,一是碳抵消。北京冬奥组委2019年公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提出北京冬奥会在低碳场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方面采取18项碳减排措施,最大限度进行碳减排。对无法避免及无法减排的排放量采取碳抵消措施,确保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2016年至2021年是冬奥会主要筹办阶段,减碳措施主要涉及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低碳交通和场馆运行的减碳措施主要体现在赛事期间。此外,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体育场等奥运场馆改造工程产生的碳排放,相比重新建设场馆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馆、五棵松冰球训练馆4个冰上场馆5块冰面使用最清洁、最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可大幅降低制冷系统功率,节约能源,实现更高质量的冰面。此外,北京冬奥会积极推进超低能耗示范工程,五棵松冰球训练馆、延庆冬奥村、北京冬奥村赛事医疗用房均采用了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使建筑运行更加高效节能。北京冬奥会全部场馆还实现了100%“绿”电供应,部分场馆已提前在建设期就实现了100%“绿”电供应。从低碳角度看,这届冬奥会创立了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核算标准,建立了覆盖基线、实际排放量核算、减排量核算及抵消全流程的碳中和方法学,将留下珍贵的低碳遗产。

(摘编自《北京冬奥会排放的碳是怎么被“中和”的?》,《中国环境报》2022年2月1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对于碳排放空间的需求巨大,尽管采取了多项措施,但碳减排进程仍较为缓慢。
B.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多年居世界首位,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连续位居世界第一,这表明中国已经实现新能源与生态协同共进。
C.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钢铁行业、城市公交、乡村建筑等都开始了有意义的尝试,建立了降碳、减排的区域和流域大格局。
D.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为发展中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实施做出示范,中国的主动担当与贡献有目共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达国家的碳排放轨迹表明,碳达峰后存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高位平台期,这就启示中国尽量缩短高位平台期,加速去碳进程。
B.碳达峰碳中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C.北京冬奥会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因为没有重新建设新的奥运场馆,只是对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等奥运场馆进行了改造。
D.北京冬奥会创立了低碳管理核算标准,建立了碳中和方法学,这对未来其他城市举办奥运活动提供很大借鉴。
3.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采取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分析。
2022-07-03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