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翦伯赞(1898-1968)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49242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料是需要辩证的,同一史实,各书记载互异;同一原文,彼此引述不同;或采摭古书不记出处,或商榷前史而全违故实,以致事实讹谬,文字错舛,真伪混淆。若不加以辩证而随便引用,不但异说纷纭,无所适从;必至以讹传讹。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的就是考据学。这种学问,汉代的经注已开其端。自晋以后,辨证史籍的书多起来了,裴骃注《史记》,对于原书的文句音义多所解释。裴松之注《三国志》,对于原书的史实多所增补;吴缜《新唐书纠谬》对于原书上史料的讹谬多所纠正,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到了清代,考据学大大地发展了。在清代,学者因受政治的压迫,不能涉及与现实有关的学问,于是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因而中国的古典文献,无论经书、子史或史书,大部分都经过了一番考证。对于各种史籍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无不探源索隐,钩沉辑佚,考异正讹,使其本源大白,讹误自明,异说并陈,是非自见。清代辨证史料的著述甚多,其中有通辨诸史的,有专辨一史的。通辨诸史的书,最有名的,是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书是对原书上文字的校正、名物的训释,王书是对考证原书上的典章制度以及史实的校勘,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通之,则对史料之辨证,甚为有益。专辨一史的书,以辨“四史”者最多。崔适的窜乱《史记》的十余家,纠正纰缪;考证《汉书》的多侧重于文字的校正;考证《后汉书》的多侧重于史实的纠谬。考证《三国志》的皆系补佚考异。自《晋书》以下的诸史,辨证的书虽不及“四史”之多,但诸史皆有考证之书。

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这是因为许多考古学的史料,如新、旧石器文化遗物、甲骨文及汉晋简牍等尚未发现,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考古学的资料,如殷周之彝鼎、两汉之石刻画像,早已呈现在当世学者之前,但均未被引用为考证古史的资料。即以文献考证文献而论,清代学者也没有考证完,例如从对诸史之史书志考证看来,侧重于地理和艺文,天文、律历、书表考证不太多;有关社会经济之食货志,风俗习惯之舆服志则绝无考证。

清代学者考证使用的方法,是以文献考证文献,即以甲书上的史料辨证乙书上的史料,以真书上史料订正伪书上的史料,以各书上一般的通论指斥某一书上独特的异说。这种方法,用以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是可以的,用以史前史的资料考证,那就无异以伪辨伪,以疑证疑。

晚近以来,对于考古学上的史料之考证,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但也不是到了我们就没有事情可做。例如若干青铜器物的时代,尚待考证;若干甲骨文字的字义,尚待训释;若干汉代的石刻画像,尚待说明。特别是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古人类、古生物的化石,古角器物、彩陶等,都需要我们做详细而精密的科学研究,才能变成史料。

(摘编自翦伯赞《史料辨证与考据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一史实,不同的书记载不一样,引述原文各不相同;采摘古书不标明出处,商榷前史讹谬,以致异说纷纭,真伪难辨,因此,史料需要辩证。
B.汉代经注开启了考据学先河,晋代辨证史籍的书多起来了,裴骃注《史记》,裴松之增补《三国志》,吴缜纠正《新唐书》,这些是考据学的先导。
C.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校正原书上的文字,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考证、校勘典章制度及史实,两书辨证诸史,融合贯通,系统全面。
D.对于史书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地方,清代学者探源索隐,钩沉辑佚,有通辨诸史的,有专辨一史的,考据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殷周的彝鼎、两汉的石刻画像等考古资料在清代虽已被发现,但并没有用来考证古史,这说明当时学者还没有认识到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
B.虽然清代辨证文献史料的著述很多,但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绝无考证,由此看来,当时学者辨证史料的范围尚不够全面。
C.清代学者用文献考证文献、史料辨证史料这种方法考证有史以后的史料有效果,考证史前史则有许多需要修正和补充的地方。
D.清代学者通过校勘、辨伪、辑佚、注疏等手段,对古典文献和考古资料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学者埋头于故纸堆,致力于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造成学术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和当时政治上的限制有很大关系。
B.不知道利用考古学上的资料,也缺乏较多的考古发现,因此,从史料的范围来看,清代学者考证史料仅局限于大部分的文献资料。
C.晚清以来,虽然考证考古学上的资料取得了成绩,但对于一些青铜器物的时代、甲骨文字的字义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D.清代考据学的成就与不足让人们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考古学上的史料即如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 “道德” 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秋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酒阑不必看茱萸, 俯仰人间今古”,“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且陶陶,乐尽天真”,“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去, 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的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痛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 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斯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 光风霁月”。《濂溪诗序》云:“(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句话经南宋理学家李侗点出,“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逐成形容人格气象的经典表述。“光风” 是雨雪初晴之时吹拂云开雾散的风;“霁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净的月色。“光风霁月” 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万物澄净的状态,以此形容人格气象,既显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脱感和释然感,又蕴含了厚重的人生沧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断虹霁雨”的词境可作为“光风霁月”的人格气象在文学创作上的参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学与道德层面通而为一的同构。

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宋代士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而达成的人格精神,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展现于创作实践,诗意展现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复杂情感变迁。

(摘编自陈莹《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表达》,有删改)

材料二:

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是“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即针对创作主体方面的要求。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国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以诗为词的实质,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或者说把“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

由此看来,关于苏轼对词的雅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创作执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其次,是词体的雅化。这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颇,使词文学第一次达到了真(历史、暂理)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美(娱乐)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达到了个体价值(审美、抒情价值)与社会价值(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

苏轼以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实际上已经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词的雅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摘编自高云斌《从唐宋词雅化进程看雅词的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趋向诗性和审美,这与宋代士人对其道德涵养的更高要求密切相关。
B.“东坡范式”是苏轼人格精神的一种诗性表达,推动了宋词雅化的发展进程,影响深远。
C.苏轼与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渗透了对人生的理解与参悟,在艺术创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
D.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党争不断,士人贬谪流离,个体该如何在变化中安身立命?这对宋词的表达功能提出了新的思考。
B.苏轼和欧阳修都创造了大量雅词,这是因为两人在对词的认识以及审美个性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C.早期的词作音乐特质明显,但内容局限,这不利于词的创作传播,有鉴于此,苏轼认为要变革词风。
D.苏轼在创造上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使词文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由此,诗与词双峰并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词名句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的一项是(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请结合材料二中关于宋词雅化的相关论述,谈谈你对词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词句的理解与分析。
2021-11-01更新 | 2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幻小说《三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让我们看到在美食、戏曲、熊猫等传统方式之外,中华文化传播的更多可能。科幻让中国故事呈现更丰富多元的面貌,也让世界上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当代中国,了解当代中国人对于科技与未来的想象。在推动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进程中,我们需要脚踏实地提升科幻文学的创作水平,扩大作者队伍,开拓题材与风格,寻找与中国情感、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相连接的中国科幻故事。

进一步提升作品的科学维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性转型期,从依靠人口红利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的传统经济模式,向依靠科技创新与制度优势驱动的新型现代化社会升级。国家大力发展航天科技、量子物理、人工智能、5G通信、生物基因、区块链等面向未来的尖端技术。这些技术为民众所认知、理解、接受,将为国家实现顺利转型建立文化基础。科幻创作者应该主动接触、学习、吸收最新的科技发现与成果,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并转化为创作素材。通过官方或民间机构组织的科技企业采风活动、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等,深入第一线交流探访,让科技与科幻真正做到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创作出真正反映时代科学理念与精神的优秀作品。

进一步拓展作品的美学维度。科幻作品要走向大众,走出国门,要求创作者了解不同受众群体、不同媒介形态、不同文化背景的审美特征,有技巧、有策略、有创新地融合不同的艺术形式与表达方式,使科幻真正为大众所喜爱。在这一维度上,已经有颇多成功案例可以借鉴。近年来,国漫、国潮方兴未艾,将传统文化与二次元、时尚产业、衍生品市场融合,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将科幻类型叙事与中国传统文化、情感范式、价值观念、美学标准进行有机嫁接、融合,并创造出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是我们这一代创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进一步深挖作品的人文维度。正如电影《流浪地球》向我们展示的,一场想象性的全球生态危机,让我们所熟悉的世界秩序被全面颠覆,它所形塑的审美经验是陌生化的,却不是与现实完全无涉,观影引发的大众对于当下环境、人伦、科技与价值观的反思与警示,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其他形式的科普宣传。这就是科幻的价值与意义。

很多科幻作品表达了对生态危机、技术滥用、生命伦理的严肃思考。科幻既是对科学的仰望,也是对科学的警惕,这种敬畏交加的二元性,构成了科幻的内在矛盾和独特思维。人们越依赖科学、越相信科学,同时也就对科学越抱有敬畏和疑虑,越需要超越科学的视野,需要人文的关怀。但这种超越和关怀又无法脱离科学而存在,依然必须与科学业生共存。这正是科幻能够走向大众的人文根基。

今天,科幻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范畴,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思维范式。普及中国前沿科技成果,在教育领域推进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整个社会的创造力,这些举措都可以通过科幻小说、动漫、影视等全媒介形态的优秀内容创作来实现。

科幻文化产业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扶持,也需要尊重客观规律与科学方法。让我们抱持耐心,期待中国科幻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迎来更加蓬勃发展的时代。

(摘编自陈楸帆《科幻创新离不开文学哺育》《人民日报》2020年09月1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让中国故事呈现更丰富多元的面貌,也让世界上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当代中国人对于科技与未来的想象。
B.中国科幻文学因在创作水平、作者队伍、题材风格等方面受到约束而无法走向世界。
C.一些尖端技术为国家顺利转型建立了文化基础,也使科幻作者提升了科学素养并转化为创作素材。
D.科幻作品需要进一步深挖作品的人文维度,电影《流浪地球》带给观众的反思等远远超过其他形式的科普宣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体》风靡全球这一现象出发,提出了中国科幻文学应怎样出口的问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从三个维度横向论证创新离不开文学哺育这一论点。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以说理为主,同时也列举了确凿的事例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结尾分析了科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并表明了对中国科幻文学的未来的信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幻创作者应不不断提升自己,为创作好作品提供素材
B.近年来,科幻创作者努力地将传统文化和新兴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C.科幻创作者应以掌握科学技术为基础,进而提升科幻作品的美学标准和人文内涵。
D.一般来说,科幻作品的内在矛盾和独特思维决定了它和科学之间共生共存的关系。
2020-12-14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小说中风景描写的考察,可以从有效性、适度性、技术性这三个维度进行。风景描写的有效性是指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必要性,是就其价值与意义而言的。在小说创作中,风景描写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其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从而实现“圆形”人物的塑造要求。小说中的风景描写既可以展现人物周围的环境,又可以揭示人物的身份、气质和个性,展示人物的隐蔽心理结构,并与创作主题紧密相连。朱光潜说:“人的思想情感和自然的动静消息交感共鸣,自然界事物常可成为人的内心活动的象征。”

风景描写还有助于小说空间的构建,尤其体现在以地域空间为表征的外在物理空间和以情绪空间、哲理空间为代表的内在心理空间的开拓上。小说空间是一个虚构的艺术空间,往往由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这两个层面构成。在物理空间中最为重要的是时空的构建,时空与涉及人物出场、情节推进的风景关系紧密,比如展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呈现时序中的自然环境,进而折射社会大环境。

小说中的风景描写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我想这需要坚持一个适度性的原则。在有效性的基础上,风景描写过短和冗长都是一种弊病。英国小说家毛姆曾说:“黎明和夕阳、夜晚的星空、万里无云的暗天、白雪皑皑的山岭、阴森幽暗的树木……所有这一切,都会引来没完没了的冗长描写。许多描写固然很美,但离题万里。这是到了很久之后,作家们才明白,不管多么富有诗意、多么逼真形象的景物描写,除非它有助于推动故事的发展或者有助于读者了解人物的某些情况,否则就是多余的废话。”毛姆点出了风景描写的有效性问题,同时也批评了尺幅“冗长”的缺陷,暗含了风景描写应遵循适度性的原则。

许多人都有过阅读外国经典小说时因过于冗长的风景描写而被迫翻页寻找故事情节的不适阅读体验。小说是写给读者大众看的,而读者大众是一种“意义动物”。从传播学和接受学的角度来看,读者大众更希望读到的是有意义的风景,这种有意义的风景是与人物的命运、故事情节的推进和社会宏观背景相关联的,从而“通过类比获得某种对于普遍性和事物关联性的宏大感受”。

风景描写的有效性和适度性还要依赖技术性的处理。在我们所熟知的小说创作中,风景描写大都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存在,而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诚然,风景描写需要一定的技术来支持,但绝不是因为有了技术性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是需要有效性、适度性、技术性三者的完美交融。

胡适曾对中国某些旧小说中风景描写的技术性缺陷提出批评,指出“到了写景的地方,骈文诗词里许多成语便自然涌上来,挤上来,摆脱也摆脱不开,赶也赶不去”。这实际上触及了某些旧小说作家陷入陈词滥调窠臼中难以挣脱出来的问题。这是否也同样适用于当代某些小说的风景描写?要么缺失,要么词不达意,难以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缺失与弊病呢?我觉得从技术性上而言,可以从及物的观察与呈现,处理好“动与静”“声与色”“虚与实”这三对关系,并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说,风景描写如果能实现有效性、适度性和技术性的统一,就可以使自然风景和人物一样,成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摘编自徐福伟(《仰望星空与诗意栖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能够达到帮助塑造“圆形”人物的目的,那么风景描写的有效性就会显现出来。
B.在阅读外国经典小说时,如果风景描写引起读者不适的阅读体验,就说明其中风景描写过于冗长。
C.由于小说中风景描写的有效性和适度性要依靠技术性来实现,因而风景描写也就失去了审美价值。
D.胡适批评中国某些旧小说中风景描写存在技术性缺陷,其中特别指出成语滥用、误用的技术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概括指出从有效性、适度性和技术性三个维度考察小说风景描写
B.文章引用朱光潜的言论,论证了小说中的风最描写关乎人物气质、个性等的观点
C.文章用英国小说家毛姆的话,回答了小说中的风景描写是不是越多越好的问题
D.文章末段是小说风景描写的技术性这一维度的深度延伸,结构上与首段形成呼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描写烘托了林冲的特定心情,说明这种描写具有有效性。
B.鲁迅的《故乡》开头以大写意的手法描写极其苍凉的景象,符合风景描写的适度性原则。
C.小说中风景描写不管多么形象通真,如果不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也是无意义的。
D.作家只有具备熟练运用描写技巧的能力,才能使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具有较高的技术性。
2023-04-12更新 | 2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