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5 题号:49695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科幻文学推动创新

刘慈欣

对国内大众而言,科幻文学在许多年里都是一个陌生事物。它属于类型文学,受众很少,部分作品还带有一定的专业门槛。但过去的一年里,媒体大范围地报道,把科幻文学推到了聚光灯下,有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由来已久的“新”现象。那么,什么是科幻?

在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上,科幻文学和主流文学是存在差异的。主流文学一般而言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而科幻文学关注的是未来。所以在文学手法上,科幻更多的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把作家的思考投射到未来。此外,在读者群上,主流文学背靠学院正统,在其身后存在一个庞大而悠久的评价体系。相比之下,科幻文学则更依赖于市场和读者的肯定。

在科幻界还有一种说法,即“科幻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因为所谓“未来”,正是必将到来的”现实”,是现实在靠前的时间轴线上的投影。科幻文学同样可以带入问题意识,去探讨主流文学正在涉及或未曾涉及的领域,并通过在时空上拉开距离形成陌生化的效应。

其实科幻文学也和中国梦产生了莫大关联。有人认为,科幻是唯一可以直接描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因为其他文学类型都只能聚焦于未完成的当下,科幻小说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国梦成为现实的绚烂图景。在这种意义上讲,科幻文学的确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的文学类型。

不仅主流文学,任何文学类型的创作都要求作家足够洞悉世界、生活和人本身,科幻也不例外。但对于科幻文学,只深入生活是不够的,还需要作家了解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尤其要发挥创新能力。我认为,科幻文学是创新意识最强的一种文体。科幻文学的兴盛,将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幻是一种让想象力得到驰骋与磨砺的文学体裁,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对想象力的锻炼。而它与科技的内在关系,也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科技在当代社会的地位。自然,科幻文学并不能直接授人以科学知识,但它通过对想象世界的描写和对科技社会的预言,足以激活我们的创造力,也激发出指向科技领域的强烈兴趣。事实上,有许多最终走上研究之路的科学家,都曾经受到过科幻文学的影响。

技术旨在提高生活水平,而科学的使命却是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规律。比如最近引发热议的“引力波”,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可能都无法直接作用于现实,但是这项发现却开启了认知未知世界的一扇天窗。也许有人怀疑,人类为何要去仰望那遥不可及的星空?其实,许多当下看似无用的知识,从拉长了的时间维度去看,可能都会意义非凡。在我看来,朝向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拓展,不仅足以开阔眼界,更能涤荡心灵,使我们洞察到人类文明演进的本质所在。

(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流文学一般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而科幻文学更多的是把作家的思考投射到未来,在读者群上两者也有区别。
B.科幻文学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充满了想象力与科技感的文学,对于现实以及科技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C.科幻文学要求作家必须洞悉世界、生活和人本身,还需要作家了解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发挥创新能力。
D.科幻文学让想象力得到驰骋与磨砺,并与科技有一定的内在关系,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科技在当代社会的地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属于类型文学,受众很少,部分作品还带有一定的专业门槛,所以在很多年里,科幻文学都得不到国人的关注。
B.科幻界认为,科幻不是幻想,它也是一种现实主义,只不过它的“现实”是当下的现实在靠前的时间轴线上的投影。
C.主流文学正在涉及或未曾涉及的领域,科幻文学都可以进行探讨,只不过是在时空上拉开距离以形成陌生化的效应。
D.有人认为因为科幻是一种可以直接描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所以科幻小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国梦成为现实的图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市场和读者因素,将会影响它的受关注度,因为科幻文学属于类型文学,受众很少。
B.直接授人以科学知识不是科幻文学的主要职能,但它能够激活我们的创造力,激发我们对于科技的兴趣。
C.作者认为科幻文学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它的兴盛不但能够促进国家的科技发展,还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推动作用。
D.科幻涉及的问题看似不着实际,但它足以开阔人们的眼界,涤荡人们的心灵,使我们洞察到人类文明演进的本质所在。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有没有法治传统?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虽然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法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说理论对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产生过巨大推动作用,但不少人还是认为,法家的法是刑法,法家只有刑法之治。

这样的看法有其道理,不过也有过于简单之嫌。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著称,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发生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概括而言,法家的“法治”思想试图改变之前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并着手在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间、自然人和国家之间尽可能建立起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此为联结、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国家。国家不再是诸侯贵族的血缘联合,法律使得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整合基础。

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的成文法。这有别于以往古老社会的习惯或者不公开、不外传、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的治国典则。这种法律是用老百姓容易明白的文字写成的,写成以后是公布的,以普遍规则的形式明确告诉大家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结果。这些法律公布以后,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违背法律而任意侵害老百姓,否则统治者就会丧失威信。在法家看来,法律如果没有信誉就无法得到执行。“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才能更好发挥法作为有效治理工具的作用。

可以看出,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可以说,将法律视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将“法治”视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法,是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指导庞大国家官僚机器运转的不仅有儒家的“德政”,也有法家的“法治”。在法家“法治”思想指导下,古代中国自始至终坚持了成文法法律体系。这种法律体系历经秦律、汉律、唐律及至明清律例,成为中华法系的基石,帮助国家维护长治久安。在古代那样一个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中国能够有效治理非常广袤的地域,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国家的权力和法律的威力能够触及社会基层,法家思想和成文法系统功不可没。比较法家产生同时期的其他人类文明,他们的国家形态许多还是城邦、城邦联盟、贵族联合等,不能不说法家的“法治”思想在那个年代展现出独有的智慧。

不过,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我们今天来看,仍然属于古典的法治,所以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是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从而更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法家思想家和他们的学说理论社会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学术界的共识。
B.法家思想中的法律在形式上既约束百姓也约束官吏.但对两者约束的目的有所不同。
C.中国古代法制改变了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使国家能够有效治理非常广袤的地域。
D.法家的“法治”思想使古代中国自始至终坚持了成文法法律体系,超越了儒家的“德政”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文章在主体上采用了逐层递进论证手法,论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在网家治乱兴衰中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B.文章认为我们对法家及其思想的理解不能过于简单,并从产生背景,珣论内涵和思想智慧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C.文章指出了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其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借鉴价值。
D.文章以疑问引出话题,在肯定—驻狩法合理性的同时客观委婉地表明自己的观存,利于下文有针对性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界有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法治,只有法家的刑法之治。
B.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而它所强调的法律是重新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
C.为了迎合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法家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
D.“德和“法治”相结合,构成了传统中华法系的基石,展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
2018-10-31更新 | 1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之所以他的名字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却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也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而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注定会增加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辉煌、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选自《司马迁实录精神》,有增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司马迁只是一个史官,所以在所谓“盛世”大汉中,与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司马迁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更小。
B.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心怀忧患,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
C.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他们一个个都是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的地位,司马迁对他们都进行了真实的呈现。
D.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的目的在于,既让后人记住真实的历史,能以史为鉴,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对司马迁的人生做了一个整体评价,然后引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司马迁记史的实录精神。
B.本文在论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后,借古鉴今,给我们当代社会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号召。
C.本文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论述中心主旨,并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阐述,如例证、引证、比较论证等。
D.全文在论证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时,先从司马迁实践求真的角度展开论述,再阐述了司马迁记史面临的多重压力及应具备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要得到真实记录,那么这个史官必须能够具有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能够拒绝金钱的诱惑,能够不畏强权。
B.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经受了来自朝廷高层对他的种种非难,但作为一名史官,秉笔直书是他胸中的最大心愿。
C.呈现真实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活,更是对一种精神和理念的执着,我们要传承司马迁的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D.我们祭奠缅怀司马迁,既是对司马迁写下历史巨著《史记》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对他这种实录精神进行讴歌与赞美。
2019-12-15更新 | 2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狭义的“乡土”专指家乡、故乡这一特定的区域,广义的“乡土”则泛指地方、地区。中国是乡土大国,在广义上主要由大城市、小城镇、村庄、山峦、河流等物质地理空间构成,每一种空间都有独特的故事与风景。自近现代以来,这些乡土空间都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表现空间,特别是小说文本,大多数都是围绕这些空间展开叙事的。乡土空间作为一种现实与象征的结合体而存在,不仅为叙事提供了鲜活的场景,而且在主题表达与艺术建构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土中国,河流是极为重要的乡土空间,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

河流因其流动性、绵延性而具有灵性与诗性,是最富于诗意的乡土空间。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有“上善若水”等渲染水文化的哲学、美学意蕴,河流的流动促发了文学家的灵感;而历代诗人词家对河流的歌咏更使得它们具有诗性与灵性,河流便成了诗性与灵性的重要载体。在现代作家的笔下,河流也是如此,浪漫诗人徐志摩在他的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里写到:“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徐志摩用天才诗人的语言描写出了康河的灵性之美,徐志摩对自然情有独钟,自然或者说康河是疗救他心灵创伤的良药,特别是康河,那里有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记忆与悲伤。河流的灵性在现代诗歌、散文中常常得以展示,而以叙事为主要功能的小说这一文体也受到河流灵性的感染,比如现当代文学中的“诗化小说”便是典型例证。

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与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虽然河流并不是诗化小说的必要元素,诗化小说也并不都是河流文学,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化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均与河流相关,如沈从文《边城》《长河》、孙犁《荷花淀》《芦花荡》、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等均是如此,这绝非偶然之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河流自然流动的特性常常牵动文学家主体的思绪,有助于促发他们的诗情与哲思。正如达肯所认识到的那样:“河流又常足以引起人们的想象。无论何人,当其耳听奔流的水声,目睹奔流的水色,总觉得悠然神往。河流诱人的魔力,我们是领教过的……。”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望河则情、意也会沛然在心胸,这是河流这一灵动的自然景观对人的主观情绪的影响,因而那些长期临河而居或偶然一睹河流风采的文学家自然而然地就有一种诗性升华。

二是河流这种流动的美学特征很容易影响到人们的性情和审美观的形成。沈从文在他的自传中写到:“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道出了家乡的河水对他的情感个性的影响,正是那一派流动的清波使得他的“情感流动而不凝固”,河的流动性直接影响到了他的情感个性,正是那流动的河水,塑造了他的审美观,才使得他的作品诗化,如水一般明澈、淡然。

三是河流作为一种流动的自然景观,进入文学作品,在文学家的审美观照下,非常适宜作为一种富有诗意的意象。自《诗经》《楚辞》以来,河里的沙洲、河边的少女等河流意象都是中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中国文学已经赋予了河流意象诸多诗的内蕴,进入现代,河流意象的诗性并没有减退,河流依然是诗人吟咏的重要对象,河流作为一种诗性话语而存在很多文学文本中,如徐志摩的康河、沈从文的辰河、张炜的芦青河等,甚至像俞平伯、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秦淮河虽已褪去旧时繁华,充满腐朽没落的气息,但那仍然是一种诗意,一种颓败的诗意。

四是在整个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中,现代工业、都市文明给人们带来了与传统中国社会异样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经历,逐渐远离那种原始的、古朴的自然风景和美好的人情人性,而工业化、城市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对以河流为代表的乡土形成破坏、侵蚀,这些都使得人们特别是文学家们在彼此、今昔的对照中更加怀念那乡土上的一切风景与人物,“昔日那个笼罩着温情诗意的田园便从烟雾迷蒙中浮现出来。”这也是河流作为现代诗性空间的独特意义之所在。因此,河流与诗化小说之间的姻缘也可得到某种解释。

英国著名学者休·霍顿说:“河流增加了诗意的流动性并强化了文化的连续性,与此同时也体现了瞬息万变的、川流不息的动态,以及顽强的生命姿态。”河流是变化与永恒的最好诠释。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在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科技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在各种现代话语的审美观照下,河流空间的诗意特性才更为凸显,在文学家们带有现代性追求的乡土审视与回顾中它们的意义也才更加重要与多元。

(摘编自蒋林欣《河流:独特的现代文学乡土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狭义的还是广义的“乡土”,都为叙事提供了鲜活的场景,在主题表达与艺术建构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B.河流与中华民族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河流不仅是人们生存的物质地理空间,更是一种承载中华文化的精神空间。
C.河流之所以成为诗性与灵性的重要载体,是因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渲染水文化的哲学、美学意蕴。
D.作者列举沈从文、孙犁等作家及其作品,意在强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化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均与河流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所知道的康桥》一例中,康河是徐志摩精神的皈依与寄托,他笔下的康河是诗性与灵性的载体。
B.“我的情感流动而不凝固……”,说明具有流动美学特征的河水塑造了作家的审美观。
C.“河流意象”意蕴丰富,诗意犹存,但现当代作家关乎河流的诗性作品乏善可陈。
D.在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背景下,河流作为现代诗性空间,成了当代文学家追怀乡土风物的载体。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A.《水经注》中记录的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都写到了河流,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北方的河》中,作者用浪漫、热情的想象突破了河流自然意蕴的局限,赋予了它们更为深广的精神文化内涵。
C.《北上》里沧桑的大运河饱含着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赞美,它所蕴含的文化气质业已融进我们的骨肉血脉。
D.《额尔古纳河右岸》通过“河流”意象构建起的东北小镇文学,表达着对存在、生命、死亡、文明的思考。
4.有人说“河流是生命之流,文学之流,进步之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4-02-22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