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5 题号:57065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化理论中有一个词叫做“间断平衡”,意指一个生态在达成平衡之后,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处于稳定状态,但一旦某种因素触发进化的齿轮,原有的均衡就被打破,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各部分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衡形成。生物学家将这种新旧之间的交替称之为:“蹦移”。

技术进步类似于生态演化。继漫长的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在工业时代,人类已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现今,我们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入口处。信息技术正在颠覆既有的平衡态,人工智能和认知技术的发展、机器深度学习、3D打印等新技术的发明,正在将“未来”带到世人面前。新、旧技术革命之间的转移正在发生。这是技术的“蹦移”。

全球化发展类似于生态演化。一般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两轮全球化历程。第一轮是以英国主导,主要表现是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殖民地,掠夺原材料;第二轮以美国为主导,主要表现是贸易全球化以及与之伴随的资本、信息、人才的全球流动。而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波全球化正在遭遇其本国人民的抗拒,也进入到逆向时期。但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作为一种秩序,一旦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回到原点,最多是变化一种发展形式,更换一批演员。以当前的情势论,中国正走近世界舞台的最中央。这是国家的“蹦移”。

新旧交替之际,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任何人都难免彷徨、犹豫甚至害怕,这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可能类似于两百年前欧洲农民面对蒸汽机时的心情。但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在不到两三百年工业时代所创造出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数千年之中农业时代创造财富的总和,今天一个普通人可享用汽车、冰箱、飞机、高铁等工业制成品,在封建时代即使帝王权贵也不可得之。由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虽然不可能如一些经济学家所预期的那样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假以时日,还是能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的。这是增长的“蹦移”。

从长周期的角度看,经济衰退源于技术红利的渐渐消失,“低垂的果实”被采摘完毕,而要走出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唯有创新和技术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的交替期,需要准确认识技术革命的演变方向以及其对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需要发挥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的能动性,主动清除那些不合时宜、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冗余,来为新技术的成长壮大开辟空间,留足空间。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迎来几十年连续的增长与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政府2013年以来始终矢志不渝推动的“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在极大的程度上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一方面在中国经济下行之行稳住了对于全社会重关重要的就业,另一方面创造出人人都有可能和条件为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时代。我以为,这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

(摘编自冯俏彬《即将到来的大变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断平衡”是指在平衡状态下,进化的齿轮一旦被某种因素触发,各部分会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衡产生。
B.人类社会从漫长的农业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已经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C.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轮全球化遭遇本国人民的抗拒,经济逐年衰退,进入了逆向时期。
D.近年来“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四段用三个“蹦移”审视新旧时代的变革,分析了技术进步、全球化发展和人工智能等的巨大作用。
B.文章在论证技术的“蹦移”时,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打破平衡态的重大作用。
C.文章用普通人可享用的工业制成品远超帝王权贵为例,意为证明现代普通人比古代帝王的生活质量还高。
D.文章在最后一段提出了我们需要准确认识技术革命的演变方向以及其对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化如果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回到原点,就会变换成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或更换一批演员。
B.如果假以时日,因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可以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
C.经济衰退源于技术红利的渐渐消失,只有创新和技术进步,瞳出经济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
D.既稳住了对于全社会至关重要的就业,又为人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创造条件,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 年 3 月 26 日,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在浙江省嘉兴市下辖的平湖市乍浦高级中学基础上揭牌。“今天是一个平湖,明天 N 个平湖会出现。”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表示,这种直奔高考目的“玩法”在杭州以及浙扛是走不通的。因为浙江人文底薄比较深厚,特别是老百姓比较理性。最为重要的是浙江在“ 2006 年启动了高中课程改革”, 2012 年开展高中选修课改革, 2014 年列为全国两个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正往世界教育潮流方向迈进,不会向“高考主义”妥协。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二认为,今天的衡水中学不是第一个阶段的衡水中学,应该辨证地看待。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2017 年 4 月 12 日)


材料二:

在舆论场中,衡水中学模式被热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大量农家子弟、来自小城镇的学子,凭着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扎根、攒钱买房、娶妻生子,成为中产,这就是“城一代”。当年为了考入大学,“城一代”的高中生活异常单调与辛苦,各种刷题,各种自我磨砺,或者说,他们就是从家乡的“衡水”走出家乡的,现在回忆起来也未必感觉美好。类似于“钟摆效应”,一部分“城一代”并不希望他们的子女复制他们的中小学生活,贬抑衡水中学就是这种心理的投射。

其次,对衡水中学的褒与贬,与其说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两种不同教育理念的冲突,不如说是分处不同阶层或身处不同发展阶段的群体的利益诉求冲突。对于贫困家庭子弟来说,高考一张卷考语数外理化生是最理想的安排,成本就是课本与习题册的花费,然后必要的天赋与勤奋就可能解决问题。但对大城市的孩子来说,从小就有机会接受音乐、美术等教育。这类教育的成本就高了,置办乐器与美术耗材所费不菲,延请专业老师指导训练费用更高。如果大学录取高考分数只是参考,看“综合素质”,他们更有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中国还有不少的贫困家庭子弟,他们还需要通过“衡水”考上大学改变命运,这是衡水中学存在的基本理由。

(摘编自《南方周末》 2017 年 4 月 6 日)


材料三:

2000-2010 年城乡高等教育发展概况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适龄人口的数据根据历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整理得出,在校生数据根据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材料四:

应试教育的缺陷众所周知,但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不能仅有高悬头顶的理念做支撑。即便应试教育被口诛笔伐,许多学生还是挤破头也要挤进那些“超级中学”的天门,不是因为喜欢应试教育,而是它寄托了改变命运的梦想。在城乡、地区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的情况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触及优质教育资源,单方面高谈素质教育的种种好处,容易给人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时代培我们提出的课题,远不只是“衡中模式”,还有席卷各地的“择校热”、学龄前儿童的“幼儿园大战”等等。何以解忧?唯有全面深化改革。如果高校招生的途径不再只有考试这个独木桥,那么任何强化应试导向的教育模式都将门可罗雀。如果没有“超级学校”,没有“顶端优势”,那么谁也不会为挤入名较而发愁。在改革中让教育资源配置趋向平衡,让上升通道更为多元和公平,让每个学生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社会关切后顾无忧了,素质教育就会硬气起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 2017 年 4 月 12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高考改革的先行者,浙江不会仅仅把目标定位在迎合高考,也不会简单照搬“衡水模式”。
B.为了考入大学,“城一代”的高中生活很辛苦,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复制自己的中小学生活。
C.从整体上看,农村的高等教育适龄人数在下降,而城市的高等教育适龄人数则先下降后上升。
D.从农村和城市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毛入学率等数据来看,高等教育在城乡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大学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录取依据的话,贫困家庭子女将无法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B.目前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仍然不够均衡,这就给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带来了很大困难。
C.之所以许多学生拼命想要挤进“超级中学”的大门,是因为当前的上升通道还缺乏多元与公平。
D.材料一重在分析“衡水模式”的弊端,材料二、四重在分析“衡水模式”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衡水模式”遭到贬抑的原因。
2019-02-10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石上精灵

王充闾

①这是一块形成于一亿两千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不是普通标本似的呆板形骸,而是一幅生意盎然、鲜活灵动的《鱼趣图》:十来条狼鳍鱼悠闲自在地洄游着,摇晃着尾巴,扇动着臀鳍,鱼贯而行,相互唼喋……

②当时的情景也许是这样的:山势起伏,丘陵绵延,森林茂密。苍松、翠柏高耸云天,苏铁和蕨类随处可见。“河水清且涟漪”,狼鳍鱼群,悬浮上下,畅游其间。河边有怪模怪样的鹦鹉嘴龙和拖着尾巴的蝾螈在草丛间爬行得悠闲自在,青蛙跳进跳出,蹲在草棵里“呱呱”。熏风轻吹,晴和温暖的碧云天。不时地掠过各种飞鸟的身影;蜻蜓、蜜蜂和蜉蝣则在散发着草香的原野上闹闹哄哄。

③但是,厄运突然降临了。石破天惊;岩浆喷溢,烈焰腾空,铺天盖地的灼烫的尘灰,弥漫了浩浩茫茫的苍空大野。一场火山爆发不期而至。惊恐的鸟群为火山喷发的气体所窒息,败叶般地纷纷落下,同水中的鱼类一道,被埋葬在熔岩和火山灰里。

④一场远古的浩劫,一场天崩地【甲chè】的灭顶之灾,就这样,以其雷霆万钧、无可抗拒的威力,把那些鲜活灵动的生命牢牢地封存于地下。它们是不幸的牺牲品,它们的灭绝展示了生存的无奈、生命的悲哀。

⑤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种突如其来的毁灭,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这些狼鳍鱼有幸在亿万斯年之后,作为这场【乙gèng】古奇观的直接见证者,以一种再生精灵的姿态,撩开岁月的纱帷,带着远古的气息,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⑥它们以一种永恒形态保存下来,恰如海德格尔所说,是“向死的存在”。它们用一种雕塑般的造型,把生命的短暂与恒久、脆弱与顽强展现得格外分明。

⑦石上精灵会诉说。这种诉说,无言却又雄辩,深邃倒也直观。透过一方古生物化石,借助于联翩的浮想,熟【丙ān】眼底的沧桑。这是一种幸会,一种机缘。

⑧古生物化石是一扇回望太古世界的窗户,是对地球生灭流转的忠实载录。面对这一片灵石,叩问亿万年前奇突、神秘的岁月。这其中的奥秘,使我们不断地发出设问:自远古代以来,发生过六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为什么每隔一个时期就要发生这种生命的骤变?为什么每一次灭绝的,往往都是盛极一时的、在生物链中最强大的物种?为什么在每一次生命骤变、生物灭绝的同时,又常常存在着部分生物的孑遗?

⑨一切事物自然都给予一个界限吗?

⑩时间与生命同义。古人曾经慨叹:“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又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朝生暮死的蜉蝣也好,活过了初一到不了十五的朝菌也好,比起人类来说,生命的久暂不成比例。可是普通人能活上一百岁,就被称为“人瑞”。这也只不过是这片狼鳍鱼化石的一百二十万分之一。真个是:“______________。”

从古至今,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探究,一刻也没有止息过。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认识你自己。”

尘世上每个人所能享用的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不过是“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这么珍贵的有生之年,究竟应该如何地度过?如何去支配那似水韶华?实在是一个“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问题。

遗憾的是,人仿佛只有到了生命的尽头,才开始悟解到生命的可贵、生存的价值,重新看待生命的“惊【丁zhé】”。死亡,与其说使人体验到生命存在的长度,毋宁说是使人体验到解悟生命的深度。

“只有死亡才能够使人了解自己。”真正的永恒属于时间。对于时间的思考,是人类生命体验、灵魂跃升的一束投影。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天崩地【甲chè】B.【乙gèng】古奇观
C.【丙ān】D.【丁zhé】
2.根据第⑩段的文意,横线处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C.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D.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作者第②段的书写独具匠心,请结合本文前六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4.第(12)段“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中“此”具体指代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思考。
2018-09-20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崔亚娟

杂技虽然并不是仅限于国内的艺术表演形式,但中国杂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国杂技艺术是当代人的重要使命。

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包括杂技艺术在内的文化艺术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当代杂技艺术应当始终坚持创新的创作方向,从传统文化、姊妹艺术中汲取、吸收有益元素,借助现代媒体技术手段,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在细节上精雕细琢,在内涵上提升品质,实现杂技艺术的创新发展。

继承是创新的源泉。在悠久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杂技艺术形成了很多独特而宝贵的技术、技巧与特色。应当始终坚持“去芜存菁、去糟取精”的艺术原则,对传统杂技艺术中的精华加以继承与发扬,使之成为当代杂技艺术中的“内核”和主体构成,使传统杂技的技巧、原则、规律在当代杂技艺术中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当代杂技应当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成分,这样才能有持续开拓创新的动力和后劲。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杂技中的精华部分,如传统杂技中的蹬技、顶技、手技、车技等技巧以及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可以将这些巧妙地融入到当代杂技艺术表演之中,形成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可以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寻找杂技艺术创作的灵感,如将一些传统故事引入到杂技表演中,提升杂技创作的文化品质。

杂技艺术本身就是一项融汇了多类型艺术特色的艺术形式,融合是创新的重要途径。任何一项艺术都不可能是完全孤立存在的,杂技艺术与音乐、戏剧、舞蹈、武术等姊妹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杂技艺术应当充分发挥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艺术特质,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之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成分,使之为己所用,成为自己的艺术特色与亮点,吸收和借鉴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艺术元素,最终实现当代杂技艺术的创新发展。

在杂技艺术事业中,可以设置一个个的发展目标作为艺术创新的努力方向,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通过有效的创新手段来不断地实现这些目标。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当代杂技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更加便利的艺术手段。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借助绚丽的灯光、多变的音乐、精良的设施设备,实现杂技艺术的艺术突破,创造出更加绚丽精彩的艺术效果,为广大群众提供更高的艺术享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杂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杂技是无国界的艺术。
B.传统杂技艺术中的精华应该在当代杂技艺术中得到继承与发扬,焕发出新的光彩。
C.任何一项艺术都不可能是完全孤立存在的,杂技艺术融汇了多种类型艺术的特色。
D.设置了一个个发展目标,就能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通过有效的创新手段来不断实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传承中国杂技艺术是当代人的重要使命。
B.文章第二段主要阐述“当代杂技艺术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总领下文。
C.文章的主体层层递进,由主到次分别从继承、融合、发展三个方面论述。
D.文章在论述时既有理论上的探讨,也有具体措施的分析,如将传统故事引入杂技表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包括杂技艺术在内的文化艺术事业之所以获得空前的繁荣,完全得益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B.当代杂技巧妙地融入传统杂技中的蹬技等技巧及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会形成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
C.杂技艺术应当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只要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之中汲取成分,就会面目一新
D.发挥了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就能实现杂技艺术的全面突破,创造出更加绚丽精彩的艺术效果。
2019-07-12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