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5 题号:57483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二 :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创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 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B.材料二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C.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
D.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 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B.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C.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D.付费阅读提供的碎片化解答方式,难以满足消费者通过学习有所成长的需求,答案知识和思考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E.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3.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钱学森

当我们从昆明湖东岸的知春亭西望群峰,会觉得全园的布置很像把本来不在园内的西山也吸收进来,作为整体景象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雄伟的气概在全世界任何别的地方是很少见到的吧。我国园林的特点是建筑物有规则的形状和山岩、树木等不规则的形状的对比;在布置里有疏有密,有对称也有不对称,但是总的来看却又是调和的。也可以说是平衡中有变化,而变化中又有平衡,是一种动的平衡。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用我国的园林比我国传统的山水画或花卉画,其妙在像自然又不像自然,比自然有更进一层的加工,是在提炼自然美的基础上又加以创造。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园林,大多以建筑物为主,树木为辅;或是限于平面布置,没有立体的安排。而我国的园林是以利用地形,改造地形,因而突破平面:并且我们的园林是以建筑物、山岩树木等综合起来达到它的效果的。如果说:别国的园林是建筑物的延伸,他们的园林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附属品,他们的园林学是建筑学的一个分支:那么,我们的园林设计比建筑设计要更带有综合性,我们的园林学也就不是建筑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与它占有同等地位的一门美术学科。

话虽如此,但是园林学也有和建筑学十分类似的一点,这就是两门学问都是介乎美的艺术和工程技术之间的,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美术学科。要造湖,就得知道当地的水位,土壤的渗透性,水源流量,水面蒸发量等:要造山,就得有土力学的知识,知道在什么情形下需要加墙以防塌陷;我们要造林育树,就得知道各树种的习性和生态。总之,园林设计需要有关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的知识。我们也许可以称园林专家为美术工程师吧。

我国的园林学是祖国文化遗产里的一颗明珠。我们国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其中也包括了不少人民文化休息的场所:旧有的园林也有部分在改建。怎样把这一项工作做得好,就要求我们研究并掌握我国园林学,把它应用到这项工作里来。所以整理我国园林学也是一种实际上有需要的事。况且我们现有的几位在传统园林设计有专长的学者又都不是年轻的人了,再不请他们把学问传给年轻的后代,就会造成我国文化上的损失。

当然,我国的园林设计还不只是一个继承以往的问题,在新的社会、新的环境、新的时代对它会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也就把园林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起来。我们可以用分隔北京城里北海和中南海的桥作例,这座桥在封建王朝的时候是很窄的,可是到了人民自己作主的时代,人民的队伍和步伐要壮大得多,原来的窄桥就不够用了。在扩建这座桥的时候,也许有人会摇头叹气,不胜惆怅:其实扩建后的大桥比旧桥更美丽,而其豪迈的气魄也非皇帝们所能想象得出的。此外,园林设计之所以必然会有更大的发展还有另一个原因:工程技术是随着时间在不断发展的;昨天不可能的事,今天就是现实的了。只要我们组织起来,有计划地开展这项工作,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这颗明珠一定会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一九五八年三月一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园林的特点之一是有一种动的平衡,这一点和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很像。
B.其他国家的园林往往缺少立体的安排,园林设计的综合性不如我国的园林。
C.园林学和建筑学既有不同点也有相似点,都涉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
D.掌握我国园林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建设人民文化休息的场所这项工作做好。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明湖整体的园林设计气势雄伟,这是在提炼自然美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
B.其他国家的园林主要用建筑物来达到效果,园林学和建筑学的地位不平等。
C.园林专家不仅要懂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懂美术,因此他们往往不是年轻人。
D.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园林学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成果将更丰硕。
3.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中国园林学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020-02-10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村弦歌

宋利萍

①家有一盆文竹,要长到窗外了,教师节得的,学生特意全体起立唱《感恩》,一百零八枝花朵一百单八杯红酒,我那天臭美得四处嘚瑟。

②窗外秋玫瑰开得正好,我的记忆跨山跨水一直通到故乡,村庄小学课堂上。那时我们也给老师送花,五月初山丹丹开成焰火,我们都是采花大盗,家里、老师的办公室桌上,教室里的水桶也栽满了,香气汩汩穿流,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树头”,还必带一束花回家,给他病瘫的老婆看。

③他疼爱那个病怏怏的女人,尽力让她活得舒服,每晚为她擦洗躺下,才去批作业。女人不想拖累他和孩子,偷喝了农药,恰好他有事赶回家救了命。他严肃地哄她:“为啥你得稳稳地坐着动不了,你是树根,树头的主心骨,没了你我们活不好。”女人便高兴得做起了树根。

④贫困、劳累、睡眠不足,他的脸像松树那样常青着,又永远地穿草绿的衣裤,背草绿的挎包。早起去田间劳动,奔回家做饭侍候老婆、孩子,拿了饽饽路上啃,小跑三五里到学校,用现在的话叫“深圳速度”。校长吹口哨了,他衣衫整齐,及时地站在了课堂上,看他的虾兵蟹将闯进来,细长的眼睛荡起得意的笑。

⑤“树头”脾气好,但对男生犯错误不客气,脑绷子弹得铮铮响,一脚踹屁股从讲台踹到门外去。乡间的孩子太野,课间也跑到树林里转一圈打一两只麻雀,拔光毛用纸包起来,就地挖坑烧烤,吃得嘴边黑漆漆的。要么截水抓鱼,顺便拎几只青蛙、水线虫回来捉弄说话咬舌的女生。

⑥“树头”对女生就宽容多了。课间休息时间长,我和女伴也上山了。男生摘杏,女生坐在树下吃。吃完把水泡泡的嫩瓤冷不丁地挤到别人的脸上玩闹,牙酸倒了,方想起还在上课中,“妈呀”一声跑回去。

⑦“树头”的眼光似立秋的剑,穿透几个女生冷而不滴血:“下次注意!”转到男生处立刻霜降了,全部面壁,一屁股一脚,写三篇深刻检查。一篇班上念,一篇拿回家,一篇留底,敬待期末表现。

⑧“树头”在作文课上格外活泼,声音敲大缸似的,震得土墙都掉渣,总算换了白背心,讲出汗了便撩开去挠挠肚皮。小学老师很累,两个年级同上复式班,要变换多种角色教所有的课程,我是觉得好的,早早做完作业听高年级课文,趣味得紧。

⑨蛤蟆骨朵儿在黑板上游来游去,音乐课上,他摆弄五线谱,想给榆木脑袋们开开仙窍。我们这些笨拙的槐牛儿苗针,没一个走得准,干脆画小人描张飞赵云去了。老师看情形不对,立刻又张开大嗓门:“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声震林樾,一群亢奋的鸟呼啦啦扑过来。他的青黄的脸也变红了,像年轻的没有任何压力的男孩,在田野小径上自由地奔跑。忽而眼睛湿了,他转身出门。我们仍扯着吼“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⑩黄昏,我们值日锁门,听到幽怨的《二泉映月》,“树头”老师坐在台阶上拉二胡,专注、颓废、忧郁,满目悲伤的水汽地雷花静静开着落着。空旷的校园,后面萧条的秋草坡,是整个小学时光最寂寥的一瞬。

我们不懂他的忧伤。

不久小学撤了,给钱少又拖欠,没有老师来,几岁的娃就得过山过梁找学上。封山育林了,拖拉机种地,牛群也没了。孩子老早不念书,打工嫁人去,山丹丹花开了,艳也无人采。“树头”老师和他的老婆孩子怎样了,我不知道。

有时路过他们村庄,白墙红顶都是新房子,他大概早脱贫了,也老了。还能拉得动二胡不?

(选自第10期《美文(上半月)》,有删改)

【注】①弦歌:用琴瑟等伴奏歌唱。古代传授《诗》学,均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②槐(máng)牛儿苗:别名太阳花。

1.文章开头写学生“唱《感恩》”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⑩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1)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树头”。
(2)我们仍扯着吼“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4.概括“树头”老师的形象。
2019-03-21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用毕生精力建设国家

2015年3月23日凌晨3时18分,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不幸病逝,享年92岁。对于这位现代新加坡国父的逝世,生活在新加坡的人颇感悲痛;没有李光耀,就不会有今天繁荣安定的新加坡,这是新加坡人和国际社会的共识。李光耀的离世,是当代世界一颗政治巨星的陨落。

李光耀是一位具备坚定政治决心和远大眼光,为国家与人民扶危定倾、扭转乾坤并享誉全球的华裔政治家。在短短的30多年里,他带领一个殖民地国家跻身世界一流国家行列。即使那些与他政见不同者,也认同他是一位为国家鞠躬尽瘁的领导人。

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最让人称道的特点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特别是政府部门和民事服务的反贪腐立场十分坚定,毫不妥协。自1954年创党开始,人民行动党就对人民郑重承诺,至今依然坚持,严格监督;自1959年执政以来,数十年如一日,持续不断地完善反贪腐制度,并时常警示官员不得贪污受贿,违者将依法严惩:无论涉贪者身份大小、地位高低,一概依法追究,毫无例外。

政府办事必须按照合理的制度,并且提供明确规范的条例让全民遵守,没有任何“灰色地带”让任何人有机可乘。因此,人民对政府办事方式有信心,知道没有任何例外可让人“钻空子”。这种制度不容许任何人以贿赂的手段,从有权势的亲朋好友那里得到特殊的照顾,并让人民了解到成功得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通过旁门左道达到目的。

由此,政治清廉成为新加坡的一个政治符号,而厉行反贪腐政策者正是疾“贪”如仇的李光耀,他就是廉政的标杆。他认为,反贪腐政策能成功,领导人以身作则最为关键。他曾说:“无论你为人民做了多少好事,如果你假公济私,为自己和家庭敛财,你就已经堕落了。所以,伟大的领袖是那些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他们从不滥用权势以自肥。只要最高领导人洁身自爱,就能铲除制度上的贪腐。”这里的“领导人”,不仅指最高领导人,也指所有公私机构的领导人。

2012年,在贪污调查局成立60周年的献词中,李光耀回忆说,当贪污情况在东亚和南亚近乎泛滥时,新加坡政府在1959年执政时就决定不会同流合污。政府加强了肃贪的法律,授予贪污调查局更大的权力。“经过这些年,我国已经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反贪腐框架。领导人的清廉必须是无可置疑的。领导层必须秉持和部长及下属同样高标准的诚信,因为我们不容忍贪腐行径。”

现在,反贪腐已经成为新加坡社会的共识,人民都抱着零容忍的态度对待任何人、任何形式的贪腐行为。此风气的形成,应归功于李光耀不懈的努力和铁腕的反贪腐政策。

新加坡人对政府廉政保持高度信心,就连反对党和异见者也无异议,这也是执政党“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许多国家,没有管理政府经验的候选人在大选中获胜后,很快便担任总统、总理和部长之职,扛起治国重任。有些人在优秀公务员的协助下,逐步学习、实践为政之道,为国为民谋利益;而有些则违法乱纪,祸国殃民。

历经艰难困苦、引领新加坡日益发展壮大的李光耀,不愿意看到国家执政者面对同样的情况。因此,他认为,领导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物色继任者,未雨绸缪,尽早栽培称职的接班人。他不认为,单靠经济增长就能使人民行动党连续执政50多年。这或许有帮助,却不是决定性条件。为了继续获得人民的支持,执政党必须拥有其他政党无法提供的高素质领导和治理能力。因此,每一次大选时,人民行动党都能引进品格好、能力强、忠诚度高的年轻人,使党保持充沛的活力,与时俱进,对局势的改变反应灵敏,克服突如其来的难关,领导国家安稳前进。

1990年11月18日,李光耀在人民行动党中央执委会上讲话时说:“我的最大成就,便是确保政权顺利地转移给新一代的领袖。”所以,李光耀对新加坡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有计划地推行政治领导层的自我更新和提拔、栽培政治接班人,务使政治权力能在和平情况下顺利移交给足以托付重任的下一代领导人。

执政时间长达31年的李光耀在1990年11月主动卸下总理职务,由时任第一副总理的吴作栋接任。李光耀在身强体壮、思维敏锐、在国内外声誉如日中天之时功成身退,在任期未满前自愿让出至高权柄,这在世界政坛上并不多见。一位政治领袖主动放弃至高无上的权位,确实需要超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襟。

2006年6月,李光耀在接受记者访谈时说:“领导人必须持续不断地引进有才干、有献身精神、诚实、凡事为国家不为己的人才。假如都这么做,他们就可以带领国家攀上新的台阶。”

李光耀的引退,为新加坡执政者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即领袖人物应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1)李光耀,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1954 年李光耀参 与创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从 1965 年 8 月 9 日新加坡共和国成立到1990 年 11 月,李光耀一直担任新加坡总理,卸任后留在内阁担任内阁资政,继续为新加坡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余热。

(2)作为新加坡的总理,李光耀不仅发起了反对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的运动,还禁止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以及罚款标准。他还 强烈推广了几项他最为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正是由于他 在指导公众行为方面所做的指令性研究,李光耀获得了 1994 年的搞笑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奖。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是一位为国家鞠躬尽瘁的领导人,这只是拥戴他的人对他的高度评价。
B.李光耀总理为国家与人民扶危定倾,扭转乾坤,带领新加坡跻身世界一流国家行列,备受新加坡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C.人民行动党政府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反贪腐立场十分坚定,新加坡人民对政府廉政保持了高度的信任,对反对党和异见者也实行专政,这是执政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根本原因。
D.李光耀在任期未满前引退,确保政权顺利地移交给新一代的领袖,卸任后继续为新加坡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余热,体现了他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精神品质。
E.李光耀执政期间发起了反对随地吐痰、嚼口香糖等不文明行为的运动,强烈推广微笑、礼貌待人等文明行为,并为此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和罚款标准,严重的可以判死刑。
2.李光耀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李光耀得到新加坡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尊重与高度评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8-09-22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