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绘堂记
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A】□□□□,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B】□□□□,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也。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
(本文有删节)
注释:[1]锻炼:打铁。
1.根据语境,在方框里A、B两处填空(限四字短语),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凝练。A □□□□ B□□□□
2.在横线处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 |
B.常与寒士 |
C.平居 |
D. |
A.亦 |
B.嵇康之达也, |
C.皆 |
D.百鸟 |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
5.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 传统的“记”,往往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且开篇常常先交代写作缘由,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而苏轼为宝绘堂作记,仅在最后一段才提及宝绘堂,请结合文本谈谈此文的构思有何特色?
② 苏轼在文中提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意思是: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你是否同意苏轼的观点?请另举古今中外的事例,
相似题推荐
墨宝堂记①
苏轼
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
士方志于
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属余为记。余,蜀人也,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之于政,其费人岂特医者之比乎?今张君以兼人之能,而位不称其才,优游终岁,无所
【注】①此文是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任杭州通判时,应张希元之请而作。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尧帝知其贤德,欲禅让君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③“则椎心”二句,据韦续《墨薮》载:“魏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自槌三日,胸尽青,因呕血。魏世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繇求之,不与。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而得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知 |
B.有弃躯忘亲而 |
C. |
D.无所 |
A. |
B.士方志于 |
C.古之人 |
D.君知政之费人 |
A.作者讽刺批评了社会上没完没了的相互嘲笑的现象,认为只有像伊尹、吕尚、稷、契一样经营国事,像刘邦、项羽、商汤、周武一样争夺大业,才能免于嘲笑。 |
B.有些收藏者痴迷到“弃躯忘亲”,有的“椎心呕血”而“剖冢斫棺”,可谓不择手段,用尽心思。他们在书画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连他们自己都无以言表,其他人就更无法理解他们内心的那份痴情了。 |
C.苏轼对张希元提出了期望和警示:从政非同藏书等个人爱好,其对人的伤害要超过行医,关乎芸芸众生的生死祸福,因而更需要如履薄冰。 |
D.本文名为“记”,但全文以议论为主。第一、二段从世间广泛存在的各个行业之间的偏见切入,转到“收藏”这一行业的苦乐甘甜。最后一段,交代写作原因,并对张希元的行业选择提出告诫。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2)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属余为记。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
苏子
A.浩浩乎如 |
B.击 |
C.苏子 |
D.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
B.月出 |
C.飘飘 |
D.倚歌 |
A.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中,作者向我们展示出了一种与客相聚的舒畅飘逸的感觉,是一种从大自然中求得精神解脱、轻松豁达的“乐”。 |
B.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音调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
C.客通过古与今对比、人生短暂与自然无穷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抒发了人生无常、个体渺小、梦难成真的悲哀之情。 |
D.主客对答是赋体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一般理解为作者一人的化身,本赋运用这一表现手法真实而巧妙地记录了作者泛游赤壁时的心理活动过程。 |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①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①。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物理②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③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④,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⑤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国:即郡国,指州地或府地。②物理:事情的常理。③祈年、橐泉:秦穆公的祈年宫和橐泉宫。④长杨、五柞:汉武帝的长杨猎场和五柞宫。⑤仁寿、九成:宫名,隋文帝建,唐太宗改建为九成宫。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其 |
B.而 |
C.所 |
D.以 |
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感叹。 |
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 |
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
D.文章结尾写道“盖世有是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东西是“足恃”,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
A.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 |
C.昔者荒草野田,岂知有凌虚台耶 |
D.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
5.对于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于凌虚台的看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魏公①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瞻。熙宁初,公在成奏,平凉经略使黎挺建议,欲
(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
材料二:
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常朝一不押班,王陶至便指为跋扈,而公亦无愠色。盖已为侍从台谏,则能
(节选自《鹤林玉露》)
【注】①韩魏公,即韩琦,封爵魏国公,②魏,即大名。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以至公A之道B荐人C而不求人D知E以至F公之道G责人H而不I避人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指建城,与《劝学》中“非能水也”的“水”字用法不相同。 |
B.“济”指成功,与成语中“人才济济”的“济”字意思不相同。 |
C.“京师”可解释为帝王的都城和朝廷的军队两种含义,本文指第一种含义。 |
D.“攻”指抨击,与《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攻”字意思不相同。 |
A.韩魏公接受黎挺想在白塔建城的建议,城池尚未建成,而敌人兵马已至边塞附近,朝廷责备韩魏公修城时机不当,他却不加分辩。 |
B.韩魏公病中处理事务不辍,有人建议他只统领事务,把事情交给属下处理,他认为决断生死予夺的事不可交付他人,婉言拒绝。 |
C.韩魏公为相十余载,辅佐三代君主,无论入朝在台省任职,还是手握军权镇守一方,都能以无愧天地、不存私心的态度对待人才。 |
D.辽使写信给韩魏公,都写上自己姓名以示敬畏;宋使至辽,辽人必问候韩魏公;辽国君主命人图画其子韩忠彦样貌。 |
(1)魏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
(2)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
5.韩琦为人有“贤人君子之盛德”,请结合材料概括其具体表现。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尹公亭记
曾巩
①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所以与人同其行也。人之于君子,潜心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穷者,所以与人同其好也。内有以得诸己,外有以与人同其好,此所以为先王之道,而异乎百家之说也。
②随为州,去京师远,其地僻绝。庆历之间,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河南尹公洙以不为在势者所容谪是州,居于城东五里开元佛寺之金灯院。尹公有行义文学,长于辨论,一时与之游者,皆世之闻人,而人人自以为不能及。于是时,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日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茇①而嬉,岁余乃去。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州从事谢景平刻石记其事。至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李公禹卿为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庳益狭,斩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环随之山皆在几席。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
③盖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然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者,岂独慰随人之思于一时,而与之共其乐□!亦将使夫荒遐僻绝之境,至于后人见闻之所不及,而传其名、览其迹者,莫不低回俯仰,想尹公之风声气烈,至于愈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已乎?故予为之书,时熙宁元年正月日也。
〔注〕①茇(bá):草根,此指在草间住宿。
1.下列对第①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介绍了尹公之亭的建亭缘由。 |
B.阐述了作者写这篇记的原因。 |
C.批判了旌表君子住处的行为。 |
D.以议发端阐明了作者的观点。 |
3.可填入第③段画线句方框中的虚词是( )
A.乎 | B.耶 | C.哉 | D.焉 |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
《齐谐》者,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乙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翼若 |
B.《齐谐》者, |
C.使使厚 |
D.子 |
A.是鸟 |
B.生物之 |
C.则芥为 |
D.置杯 |
A.甲文首段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向读者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
B.甲文第三段以浅水不能浮起大舟,杯水只能浮起芥草而不能浮起水杯为喻,说明巨大的鹏鸟必须凭借大风才能高飞。 |
C.大鹏高飞南行,是虚构的寓言,但甲文引述《齐谐》的记载来表示言出有据,具有一种相互印证、交相辉映的效果。 |
D.乙文写庄子为了避开政治的灾祸,不受重利尊位的诱惑,拒绝楚王的聘请,这表明庄子已经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2)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