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5909664
三、文言文阅读

宝绘堂记

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A】□□□□,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B】□□□□,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好锻炼[1]。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也。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儿戏害其国,其身。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平居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

注释:[1]锻炼:打铁。

1.根据语境,在方框里A、B两处填空(限四字短语),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凝练。
A □□□□                                  B□□□□
2.在横线处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其身   _________
B.常与寒士   _________
C.平居去膏粱   _________
D.屏远声色   _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以寓意焉耳                            乘化以归尽
B.嵇康之达也,好锻炼        怀帝阍不见
C.儿戏害其国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百鸟感耳                                  二虫又何知
4.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
5.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传统的,往往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且开篇常常先交代写作缘由,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而苏轼为宝绘堂作记,仅在最后一段才提及宝绘堂,请结合文本谈谈此文的构思有何特色?
苏轼在文中提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意思是: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你是否同意苏轼的观点?请另举古今中外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长。”与可笑曰:“苏子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只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扫取寒梢万尺长                         扫取:画出
B.苏子                                   辩:能说会道
C.月落庭空影                         许:如此的
D.卷而哭失声                            废:废弃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袜材当萃子矣                       今六十岁矣
B.因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斧斤时入山林
C.《筼筜谷》一也                    闻道也固先乎音
D.有车过腹痛                       壮也,犹不如人
3.下列各句最能体现文与可性格恬淡、狂放特点的一项是(       
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B.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C.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D.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第二段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以画贯穿,以怀念友情为中心,形散神不散。
B.苏轼引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来点明题旨,以此来强调“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C.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却并没有令人陷入哀伤的情绪之中,而是以谐衬庄,以喜衬悲。如关于“袜材”“二百五十匹绸”“千寻竹”“馋太守”“喷饭满案”等趣事的描写,写得活泼,幽默,妙趣横生。
D.选文以“画竹”为线索,记述了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了二人的交往,以及在文与可死后抒写自己的悲慨,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2019-06-06更新 | 10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所故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间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取材于苏轼的同名文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用之则,取之则竭               弊:破损
B.幸而得之,皆手自                  书:书籍
C.皆束书不观,游谈无               根:根据
D.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        益:好处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悦于人耳目                      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B.学可谓难矣                         舍我
C.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正襟危坐,问客曰
D.将遗来者                            舟遥遥轻飏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
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都可以凭借各自的才能有所得
B.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
纸和文字、图画一天天趋于简便,书的益处越来越多
C.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
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
D.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却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象犀珠玉一类的奇异珍贵之物,虽可让人赏心悦目,却不适用。
B.孔子时的读书人虽然读书条件艰苦,却取得了后世君子无法企及的成就。
C.苏轼认为自己体衰多病,不久于人世,遗憾的是世间还有许多未读之书。
D.作者在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指出学者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5.作者认为李公择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第三节的内容概括作答。
2019-06-20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毁祠数百区                       淫:奢侈
B.日夜部                              勒:部署
C.转运使调里胥米而其役       蠲:免除
D.而流之                              贷:宽恕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B.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C.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D.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是梵语的音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
B.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后泛指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巫师。
C.视事:指官吏初到任,也可以指官吏到职办公。与它意思相同的还有“下车”。
D.乘传:乘坐驿车,指奉命出使。传,传达命令的马车,也可指官府载人的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公弼宽严有度,不计前嫌。官吏曾腆借诉讼案件收取贿赂,还更改陈公弼的判决。罪行被发现后,他愿意改过自新。陈公弼告诫并宽赦了他。
B.陈公弼治乱有方,声威赫赫。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终于保得地方安宁。
C.陈公弼明察秋毫,力排众议。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将其免职。陈公弼认为他无罪,王正民后被朝廷派到鄂州。
D.陈公弼执法严明,为民除害。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2)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2020-01-14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