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59165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是清代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两个词派。浙西词派以姜夔、张炎为圭臬,推崇“清空”、“醇雅”词风,使词适宜传达家国之恨。浙西词派发展到中后期,由于过度注重风格技巧,内容渐趋空虚狭窄,最终为常州词派所取代。常州词派奉温庭筠为宗主,提出了“意内言外”、“风雅比兴”的词学理论,又提出“寄托出入”之说。但无论是“醇雅”观还是“寄托”论,都是以传统的政治教化观念来发掘词体文学的社会意义,实现以“善”为核心的古典诗学价值目标。

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直接用“真”代替诗教的“善”,用美学代替儒家的伦理,将词学批评推上了艺术哲学的新高度,其标志就是“境界说”的提出。《人间词话》一开始就确立词学批评的新标准:“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何为“有境界”?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里的“真”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真”。王氏之“真”,主张以“赤子之心”、“诗人之眼”通观古今上下,以宇宙人生为具体对象,同时反观自我的最深心灵,对景物情感有深切感受,达到物我两忘之境。这一“真”源自于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对整个人类的人文关怀精神。在传统词学看来,写景咏物,能讲究比兴寄托,才为词之高格;而在王国维看来,能以赤子之心袒露真情实感,以血书写,不管这一情感高尚与否,同样为词之高境界。这种批评,对于传统的价值观念带有一定的批判性。

王国维曾刻苦学习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对一门学科应具有的逻辑结构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人间词话》汲取了西方思辨的长处,经过精心安排,形成具有严密逻辑结构和相对完整的词学批评理论。

《人间词话》在《国粹学报》发表的1908年,其诗学影响仅局限于“国粹圈”。1926年俞平伯首次将64则《人间词话》加标点整理,交付朴社出版,自此打破了《人间词话》研究的沉寂局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后的八九十年间,《人间词话》逐渐被确立为经典。尽管《人间词话》依然套用了古典诗话、词话的外壳,但内部却融合了西方哲学、美学、逻辑学等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成为现代词学批评的新开端。《人间词话》及其境界说的理论创新、实际应用及深远影响,足以奠定王国维在20世纪词学批评史上一代宗师的地位。

                                                (选自2017年03月13日《文艺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代浙西词派崇尚姜夔、张炎等人的作品,以“清空” “醇雅”为作词的最高境界,强调“寄托比兴”,在清朝词坛上一度影响很大。
B.清代词坛主要有浙西和常州两派,虽然两派各执一词,但他们都有着正统文学观,重视词作的政治教化功能。
C.王国维视境界为艺术评价的最高标准,他极为推崇五代、北宋的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词有“境界”。
D.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情,一是景,但二者单纯的结合并不能产生境界,只有情、景、真相联系,境界才会产生。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不被浙西、常州两派理论束缚,独创“境界说”,是对以“善”为准则的传统伦理批评方式的超越。
B.王国维认为只要在宇宙人生、个体生命体验的审美观照中做到物我两忘,就会进入叔本华、尼采所说的具有普遍性的人性的境域。
C.《人间词话》的结构体系汲取了西方思维思辨的、科学的、长于抽象、精于分类的方式,因而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D.《人间词话》虽然在形式上承袭了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古老传统,但内容上熔铸西学有所创新,较好地融合了旧学新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取代浙西词派的常州词派吸取前者偏重风格形式的教训,提出一系列理论主张进行词学革新,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浙西派的流弊。
B.“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意味着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的文学修养,也有可能写出高格调的诗词,乃至写出千古名句。
C.如果没有俞平伯,《人间词话》很可能仍将长时间沉寂于学术界,所以俞平伯在《人间词话》的经典化历程中,功莫大焉。
D.《人间词话》融合了西方哲学、美学、逻辑学等知识,这种西学中用的“拿来主义”在今天依然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飞豹”之父陈一坚
1982年,陈一坚被任命为国产歼击轰炸机的总设计师。当时陈一坚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运从此和这架不知何时才能问世的歼击轰炸机紧紧捆绑在一起。
其实,他的命运早就和歼击轰炸机联系在了一起。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一坚告别了宁静的生活。日本小飞机经常对中国大地进行轰炸,年幼的他与大人们一起躲在防空洞里。一位母亲带着襁褓中的婴儿,大家害怕孩子的哭声会被日本飞行员听到,这位母亲就让孩子吃奶来捂住孩子的嘴巴,结果把孩子活活闷死了。
“晚昏犹萌顽童志,报华夏,慰我祖”,童年深埋的情感种子终于萌发成了报国的大志。报考厦门大学时,陈一坚认准了要学航空、造飞机,三个志愿都写上了航空,并且下定决心:不录取我,就换个大学再去考,直到被航空系录取!
1981年,国家财政紧缩,军费大幅削减,“飞豹”由重点研制项目降为“量力而行”项目。经费削减、进度放慢、基建缓建,项目基本处于“下马”状态,陈一坚急了。陈一坚说,没有歼击轰炸机,海军作战时就没有了空中“保护伞”,就得捏着汗跟人打。“海军部队告诉我,如果人家跑到南沙跟我们较劲儿的话,我们就够不着了,最重要的是没有自己的飞机在空中保护,如果出现敌方飞机,我们的军舰只能被动挨打。”陈一坚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没有研制费,但是工资和办公费,纸、笔钱总还是有的,“飞豹”研制团队就这样继续调整方案、打样设计,根治原方案中的重大缺陷,坚持了约一年时间,在其他配套单位已经全部停止研制的情况下,“飞豹”设计图已经一摞摞摆在案上。
他们的坚持,让“飞豹”的命运出现转机。1982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批复,“飞豹”重新列入国家重点型号,研发工作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
1988年,“飞豹”迎来了首次呼啸长空的机会。此后,“飞豹”又经历了长达10年的试飞,每一次惊心动魄的试飞都让它成长得更茁壮。
1998年,“飞豹”正式列装服役,这架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研制的歼击轰炸机,大大增强了我军对地对海的作战能力和远程支援能力,成为当时国产战斗机中唯一可以覆盖南中国海地区的机型,从此,中国空军掀开了更加“有所作为”的一页。
“我只是一介书生。”陈一坚说。
对这个书生来说,创新不是火花四射的激情迸发,而是日常的工作,“就是遇到问题不吭声,自己去学习去解决”。
改革开放后,陈一坚赴德国参观空中客车工业公司的前身MBB公司,看到好几柜子研制飞机的美式技术规范,翻了几本后,陈一坚被震撼了:这个规范太先进了!当时我国长期按照苏式技术规范、管理模式研制飞机,这与实现“飞豹”的设计要求有着难以想象的差距。就在这短时间的参观中,他很快领会了苏式规范和美式规范的差异。
陈一坚团队毅然决定规范转轨。一个创新的标准树立了,之后各种困难考验接踵而来。
选择了美式规范,飞机的设计计算能够更加精确,却非常费时,非得用计算机才行。勒紧裤腰带买来了新的设计工具却不会用,怎么办?陈一坚又发挥了善“啃”书的能力,买来许多这方面的书籍、资料,先扫盲后又自学编程。因此,“飞豹”成为了国内最早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机种之一。
如今,已经80多岁高龄的陈一坚仍然为大飞机的发展奔波呼号,依然密切关注着新“飞豹”的研发和升级,为航空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
第一代“飞豹”研制历经20年,而如今新“飞豹”从立项到装备部队只用了短短数载;原来飞机的机翼机身整合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如今只需要几小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一坚是中国“飞豹”飞机的总设计师。在报考大学时,他认准了要学航空、造飞机。大学毕业后他从事飞机设计工作,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歼击轰炸机的研制上。
B.在抗日战争时期,年幼的陈一坚与大人们为躲避日机轰炸藏在防空洞里,母亲让在襁褓中的婴儿吃奶以避免哭声引来敌机,结果孩子被活活闷死。
C.因军费削减,“飞豹”曾基本处于“下马”状态,但陈一坚认为,海军作战如果没有歼击轰炸机,与敌人打仗时就没有把握,因此他领导的团队一直坚持研制。
D.陈一坚领导设计的“飞豹”歼击轰炸机,填补了中国歼击轰炸机的空白,大大增强了我军对地对海的作战能力和远程支援能力。
E.陈一坚去国外参观访问,发现研制飞机的美式技术规范很先进,于是他带领团队选择了美式技术规范,并自学计算机知识,使“飞豹”成为了国内最早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机种。
2.文章一开始介绍陈一坚幼时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陈一坚为研制“飞豹”歼击轰炸机作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陈一坚在科研中的执着与毅力给我们的生活或学习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16-12-13更新 | 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既然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那么对于人性的判断就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

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一般通过丰富细腻的个案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而文学艺术通过虚构和艺术加工将人类置于两难境地,借助灵与欲、善与恶的冲突来展现人性的伟大与卑微。

不同于人文学科和文学艺术,,为了逻辑的周严和推理的方便,社会科学通常会将人性简化为经济理性,假定人类行为的核心是利益最大化;出于价值中立的原则,社会科学研究者总是极力避免对研究对象进行道德评判,经济理性作为“超善恶”的禀赋被学术界广泛接受。虽然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定具有较强解释力,但现实世界也存在无数反例。譬如,人们并不总是理性的搭便车者,很多时候也会为了公共利益或集体目标奋不顾身。人类的利他行为似乎与自利行为(       )。为此,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为这一假说增加了若干约束条件。

我认为心理因素对人类决策和行为的驱动作用不亚于理性。情感和认知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选择。利益因素往往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心理、情感来影响人的行为。在族群冲突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情感因素和心理过程的重要性。

法学与政治学学者唐纳德·霍洛维茨认为,“对灭绝的恐惧”是族群冲突背后的群体心理,族群冲突有充满激情的、象征性的和忧虑的一面。“不满”、“恐惧”和“仇恨”等心理驱动力存在相互增强的作用,因为这些动机都暗含了“求变”的心态。“不满”与“仇恨”反映了行动者因自身利益或荣誉的得失而寻求改变现状,“恐惧”则反映了行动者由于害怕潜在的损失(安全、地位)而试图改变现状。

社会科学研究之所以难以呈现复杂人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科学的(       )和科学化。现代的学术训练要求严谨的方法、小心的求证、充分的证据,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水准。但同时,也让很多社会科学的研究趋向(       )的主题,在我看来,思想与方法、创见与证据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有思想、有创见,同时逻辑周严、证据充分的研究,自是上上之选。既无思想、又无证据的陈词滥调,则与学术垃圾无异。此外,还有两类学术作品介乎二者之间。

一种有证据无思想,我称之为“精致的平庸”。这一类研究在方法和技术层面可圈可点,符合现代学术规范,但常常用一套精致的方法论证了一个不重要的问题或者重复了他人的学术发现,缺乏原创性的理论贡献。,我称之为“自负的深刻”。美国社会运动家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一书就是典型。作者属于在工人运动中自学成才的“工人思想家”,虽然没有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但长期的斗争经验和极其敏感的个性,让他对人性的本质(       )。在这本书当中充满着智的顿悟和洞见俯拾皆是,这种蒙田式的警句虽然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撑,但却可以轻易打动像我这样的专业读者。

相比之下,我个人更为欣赏自负的深刻,因为它富有启发性,可以发展为理论假说,经由数据检验之后形成实证性的理论。而精致的平庸很少带给我们新东西,他们总是在重复我们已知的事情,或者说出我们不想知道的事情。

社会科学家要真正地理解人性、揭示人性,一方面,需要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严格的学术训练,这是我们区别于一般观察者的地方;另一方面,,重视自己的直觉和体悟,而不是过度地依赖数据和技术,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洞见。

(选自熊易寒《社会科学何以洞察人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价值中立,指的是不对研究对象进行道德评判。
B.一般观察者如果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也能真正理解和揭示人性。
C.“自负的深刻”在思想与方法、创见与证据之间未能找到平衡点。
D.与“精致的平庸”相比,作者更欣赏的是“自负的深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的核心论题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对于人性的判断。
B.文章用族群冲突之例论证情感因素和心理过程对人类决策和行为的驱动作用的重要性。
C.文章善用对比论证,如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文学艺术的比较,精致的平庸和自负的深刻的比较。
D.本文先提出论题,然后逐层分析,得出社会科学洞察人性应注重心理因素,不可依赖数据和技术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利他行为证明社会科学中理性经济人这一假说的正确性。
B.社会科学研究难以呈现复杂人性,主要是由于其研究有证据无思想。
C.注意研究心理因素通常来说是可以准确地测量人性。
D.人文学科多呈现的是具体的人,而社会科学更多地涉及抽象的人。
4.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并行不悖       精致化             琐碎       洞若观火
B.背道而驰       逻辑化             繁琐       明察秋毫
C.并行不悖       逻辑化             繁琐       明察秋毫
D.背道而驰       精致化             琐碎       洞若观火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本书充满的智的顿悟和洞见俯拾皆是。虽然这种蒙田式的警句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撑,但却可以轻易打动像我这样的专业读者。
B.在这本书当中充满智的顿悟和洞见俯拾皆是。这种蒙田式的警句虽然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撑,但却可以轻易打动像我这样的专业读者。
C.这本书充满的智的顿悟和洞见俯拾皆是。这种蒙田式的警句虽然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撑,但却可以轻易打动像我这样的专业读者。
D.在这本书当中充满着智的顿悟和洞见俯拾皆是。虽然这种蒙田式的警句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撑,但却可以轻易打动像我这样的专业读者。
6.在上面文本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0-02-13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埃博拉病毒为何难“破”

西非地区的埃博拉疫情引起全球关注。但其实,人类早在1976年就发现了埃博拉病毒。近40年过去了,科学家为何仍未研发出针对这一致命病毒的特效药物或疫苗?破解埃博拉到底难在哪里?

首先要从埃博拉病毒说起。这种病毒很难对付,对实验室中的培育环境要求极高。相关实验必须在高安全防护措施的实验室中才能进行,而具备这样条件的实验室在全球范围内数量有限。

其次,埃博拉虽然是一种致命病毒,但客观地看这种病毒其实很少见,它的传播范围基本上就集中在西非地区,很多人以前甚至没听过这个病名。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格雷戈里·哈特尔所言,“由于史上埃博拉病例出现不多,此前医学界并未像研发艾滋病疫苗一样存在迫切压力。”

而且埃博拉疫情的暴发时间不规律,不像某些病毒性传染病有特定的季节性,因此也就无法预知和防范。这就导致研究人员测试新疗法的机会也相应减少。

此次西非三国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暴发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埃博拉疫情,截至目前报告的确诊和疑似病例总计1000多例,这与常见的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相比,规模要小得多。而此前许多年,埃博拉在西非地区基本上只是零星感染。

此外,缺乏经济效益也是针对埃博拉的特效药物或疫苗迟迟无法研制出来的原因之一。埃博拉药物或疫苗研发需要巨额资金,其销量却很有限,肯定没有私人企业愿意投资。英国雷丁大学病毒学家本·诺伊曼就说,“做埃博拉这种研发,对于任何一家医药公司来说,从经济角度看都是不可行的,因为企业要考虑到经济利益”。

目前,主要是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的政府在资助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而发达国家政府资助相关研究并非因为这是一种常见传染病,往往是出于防范生化袭击的考虑,其成果也很难扩散到企业。

由于以上种种因素,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特效药或疫苗研发一直进展很慢。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主任托马斯·弗里登就曾表示,至少一年内不会出现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有效疗法和疫苗。直到这次西非暴发严重的埃博拉疫情,相关的研发才开始加速前进。盘点全球,目前正在研发的少数几种埃博拉药物或疫苗,主要集中在美国,但尚无一种完成严格的临床试验。据媒体报道,美国陆军资助研发的一种埃博拉药物已经在猴子身上显示出理想效果。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传染病专家弗雷德·海登谨慎评价说:“这种药物应该能行,因为动物模型(显示有效),但是,除非在人体中进行临床试验,否则谁也不知道。”

至于疫苗,美国政府资助研发的一种疫苗虽然已经在灵长类动物中取得了理想效果,但人体注射后效果如何、安全剂量是多少尚不可知。加拿大一家公司与美国政府签署了1.4亿美元的合同研发埃博拉疫苗。但早前,他们在健康人身上进行接种试验时,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叫停,理由是还需提供更多疫苗安全信息。

眼下,医务人员面对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能做的就是:减轻高热、呕吐、腹泻等各种症状,保证患者不脱水。埃博拉病毒虽然致死率高,但如果感觉不适时及时寻求医疗救治,有些患者仍有机会康复。

那么这些尚未经过大规模人体临床试验的药物或疫苗,在当前西非疫情大暴发之际能先行使用吗?对此科学家分歧严重。

病毒发现者之一、现供职于伦敦大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彼得·皮奥特认为,鉴于这次西非疫情史无前例,应该认真考虑是否采用试验性药物或疫苗。但也有很多专家表示,使用任何尚未经过大规模人体临床测试证实安全性的疗法或疫苗,都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而且很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世卫组织发言人哈特尔也说,目前阶段,世卫暂无计划要推动在西非疫区投放任何试验性药物或协助开展任何临床试验。

(节选自《科技日报》2014年8月5日)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埃博拉病毒难“破”原因的一项是(   
A.埃博拉病毒对实验室中的培育环境要求极高,但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提供这样条件的实验室明显不足。
B.埃博拉病毒传播范围基本上就集中在西非地区,很多人以前甚至没听过这个病名,更不用说研究了。
C.埃博拉不是季节性暴发病毒,研究者无法准确预知和防范,导致测试新疗法的机会也相应减少。
D.正在研发的埃博拉药物或疫苗主要集中在美国,且只有有限的几种,还尚无一种完成严格的临床试验。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常见的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相比,虽然西非三国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总计已经1000多例,但规模仍然显得小得多。
B.这次西非暴发严重的埃博拉疫情使得相关有效疗法和疫苗研发开始加速,这使得一年内攻克这一难题成为可能。
C.由美国陆军资助研发的埃博拉药物虽然在猴子身上实验效果理想,但在人体之中临床试验效果如何仍有待验证。
D.虽然彼得·皮奥特提议应考虑是否采用试验性药物或疫苗,但很多专家认为,盲目使用,不仅不符合伦理道德还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经济利益考虑,任何一家私人医药公司要研发需要巨额资金而销量有限的埃博拉药物或疫苗都是不可行的。
B.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资助埃博拉病毒研究的初衷并非是要治愈这种传染病,往往是出于防范生化袭击的考虑。
C.研究发现,虽然埃博拉病毒致死率高,但患者只要被及时救治,就一定有机会康复,重显生机和活力。
D.虽然西非埃博拉疫情严重,但世卫组织仍没有将在此疫区投放任何试验性药物或协助开展任何临床试验列入计划。
2016-11-17更新 | 1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