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59384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设计股权激励机制的起点是基于人性。

自古以来,对于人性本源善恶的争论便没有标准答案。“人性本善”是中国古代儒家大师孟子的观点,但后来又有荀子“性恶论”与之相悖。西方传统经济学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假设人性是自私的,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在他的《六项精进》中,也强调了“积善行、思利他”。那么到底在设计股权激励机制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依据“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呢?

在这一问题上,中国股权激励第一人、经邦集团董事长薛中行有他独特的理念。他认为人性是同时具有自私性与利他性的矛盾体。在企业管理中,重点在于对人的引导,通过好的机制设计,引导人将自私与利他结合。好的股权激励机制能使“坏人”变成“好人”,坏的股权激励机制能使“好人”变成“坏人”,人性本矛盾。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72岁的美国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教授用他的学术研究验证了这一点。他认为自利原则也不是完全有效的,人们会通过合作来达到共赢,甚至会无私地牺牲掉自己的利益来进行慈善捐赠。因此,人既不完全自利,也不完全自私,只是个非完全理性的个体。

经邦集团17年丰富的案例积累告诉我们,成功的股权激励各有各的特点,但不成功的股权激励往往存在共同点——员工未出资。员工出资是股权激励成功的必要条件,它是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关键环节。所以如何避免股权激励方案的失败,增加成功的机率?薛中行强调在于股权激励机制设计环节的重点——员工是否出资。

薛中行认为人是一个兼具自利性与利他性的矛盾体,对自身选择也是存在矛盾的。如何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忠诚度?是股权激励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好的股权激励方案中,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员工出资环节。

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的理论更是与薛中行的理念不谋而合。他的心理账户理论,也能完美的解释这一现象。他认为“初始状态”对于人们行为的选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相同情况下,人们对自己已经持有的资源更加看好,不会轻易放弃。就像股民炒股,即使股价下跌,也不会轻易抛售手中已有的股票。所以员工出资认购企业股权之后,便不会轻易离开企业,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心理账户理论从专业学术角度揭示了出资环节对股权激励成功如此重要的原因。

股权激励机制成功的关键,要让员工掏出“真金白银”!

(选自《股改的真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性本源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儒家大师孟子与荀子观点相悖,西方传统经济学进行理论分析时也假设人性是自私的,可见此问题自古以来便没有统一的答案。
B.设计股权激励机制的起点是基于人性,判断人性是善还是恶是股权激励机制设计环节中的重点。
C.成功的股权激励机制可以将人的自利性与利他性有机统一,帮助人在自利性与利他性之间寻求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以求取共赢。
D.出资环节对股权激励的成功是重要的,理查德·泰勒的心理账户理论从学术角度对此做了解释。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人性本矛盾,所以好的股权激励机制能使“坏人”变成“好人”,坏的股权激励机制能使“好人”变成“坏人”。
B.薛中行通过经邦集团积累下来的案例总结出:失败的股权激励普遍是因为员工未出资购买所在企业股权,成功的股权激励恰恰是因为员工出资认购了企业股权。
C.理查德·泰勒的理论是与薛中行的理念不谋而合,是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如心理账户等。
D.“初始状态”是指人们最初做出的某种选择,而这种“初始状态”会让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放弃最初的选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薛中行对股权激励机制的设计之说,得出了“人性本矛盾”的结论。
B.薛中行和理查德·泰勒都认为人是同时具有自私性与利他性的,因此在设计股权激励机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一人性特点。
C.股权激励机制是为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引导、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而设计的。
D.在股权激励方案中,员工出资认购企业股权之后,也就增加了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便不会轻易离开企业。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深入空间,去探索那些困惑着我们的重大科学难题,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等。尤其是,人类起源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一直激励着我们探索的热情。我们总会发问,我们来自何方?是否存在地外文明?

利用空间技术,去探索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将获得在地面上无法得到的崭新知识,把科学推向新的前沿。利用空间环境中高真空、超洁净和飞行器运行获得的微重力等特殊条件,有利于电子材料、光学材料、金属材料、高纯材料、玻璃金属、薄膜和生物制品等的研究,从而生产出在地面上难以产生的多类产品。特别是,利用运行在地球空间的各类应用卫星,如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等,为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种社会需求。

(摘编自空间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2020年中国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

材料二:

2010年,在中国进行月球探测的历程里,“嫦娥二号”发挥了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先导作用,“嫦娥二号”发回的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球地形图,是全世界覆盖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张全月图。

2013年,“嫦娥三号”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施着陆器和月球车软着陆月面,开展“就位”和“巡视”联合探测的国家。

2017年,“嫦娥五号”即将启程,在月面铲取和钻孔取样并带回地球。

2018年,“嫦娥四号”的轨道器、着陆器和月球车将对月球背面开展联合探测。在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人类也没有实施过月球背面的专项科学探测,“嫦娥四号”的探测预计将获得一系列的新成果。

(摘编自欧阳自远《深空探测未来可期》,《中国科技奖励》2016年第12期)

材料三:

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实施的空间探测任务次数

项目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
(ESA)
日本德国中国印度合计
月球42/2664/231/12/24/41/11114
火星20/1519/52/21/01/143
金星6/533/161/11/141
水星2/22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7/77
小行星、
慧星、
矮行星
8/6
2个在飞
2/25/3
2个在飞
15
太阳11/102/22/215
其他2417
空间探测嚣981161210242244

【注】①发射次数/成功次数;②指地球轨道以远深空试验任务或深空天文望远镜等。

材料四:

近年来,深空探测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推动深空探测发展的原动力则是科学探索与技术进步。技术发展是人类破解科学难题的手段和工具,而距离遥远是实施深空探测任务所面临的首要技术难题。该难题主要表现为:长时间飞行的能源动力问题、远距离飞行的测控通信问题、深空飞行的精确导航与控制问题以及对深空环境的适应性问题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才促进了利用核裂变产生的能量为探测器提供能源的空间核电源技术、通过电场力将带电离子加速喷出形成反作用推力的离子推进技术,以及高频段测控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深空自主导航与控制等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利用太阳光压作为动力的太阳帆等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出现。

尽管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起步较晚,在诸多方面还是空白,但是相信随着各种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将不断加快向更远深空迈进的步伐。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深空探测之路,发展经济,集中全国优势力量,支持我国航天强国建设。中国的深空探测活动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崔平远《深空探测:空间拓展的战略制高点》)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探索那些困惑着人类的重大科学难题,是长久以来人类深空探索的精神动力。
B.利用空间环境中的特殊条件,我们可以生产出在地面上无法产生的多类产品。
C.“嫦娥二号”提交的那张全月图,体现了我国卫星技术在全世界的先导作用。
D.随着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目标的实现,我国也开启了对太阳系各行星的探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利用例证法,多方面展现了人类突破地球科学研究局限,利用空间技术在物理、生物、气象等多个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B.材料二以时间为序,列举了自2010年起我国发射或即将发射的嫦娥系列卫星及探测器以及它们已经获得或预期获得的探测成果,让读者一目了然。
C.材料三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了世界7个国家和组织截至2016年年底空间探测器发射情况,说明了这些经济发达国家都把空间探测作为科技立国的重要途径。
D.材料四中,作者分析了技术发展与深空探测之间的关系:技术是深空探测的手段,我们在深空探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又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两者互相促进。
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2018-06-28更新 | 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忆胡适之先生——如沐春风二十年 (节选)

傅安明

“无为而治”是胡先生最有兴趣的话题之一,他常会和我们谈起,他说“无为而治”并非一事不做,而是尽量授权属员完成他们职权以内的事,培养他们的学识能力,训练他们负责任,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够负起责任来处理他们职权以内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分层负责的制度。只有这样,做长官的人才有时间专心做他的政策思考、结交朋友、选用人才等属员所不能帮他做的事情。一般长官都喜欢用他的聪明干预属员的专业工作,有时也会做得很出色,但是以后他的属员都会把别的事情也送来请他管。事情管多了,什么事也管不好,手下人反而不必尽心办事,不愿负责了。他生平最佩服蔡元培的领导作风。他每次提到蔡元培时,总是只称蔡先生而不名。他说,蔡先生在北京大学及中央研究院时代,只谈政策,不管行政,他最会用人,而对人信任亦专。丁在君在中研院做总干事,他在北大做教务长,都是全心全力替蔡先生办事,而蔡先生也希望他们都是做到“独断独行”的助手。胡先生也提到蒋梦麟因受蔡先生影响,也颇懂得“无为而治”的道理。在1931年蒋梦麟重任北大校长的第一年,他得到几个基金会的经济支持,复兴北大,他第一件事是聘请各业最佳教授。他对北大几位院长说,各业专才只有各院系行家才知道,所以聘任新人是各位的责任,他不干预,辞退老人是他的责任,他全权处理。以普通校长的作风,并无勇气负起责任来辞退老人,而往往会插手在新人聘用上做文章。普通长官也往往不肯信任部属处理专业事务而喜欢插手干预,但对专业人员无力做到而希望长官出面支援者,这位长官反而并无能力与声望以解决下属面临的团局。故“无为而治”是要各级人员分层尽力,部属为其所当为,所能为,长官只有授权,而不代劳不干预。遇到长官当为之事,则长官亦有能力为部属支援,共同完成任务,此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也。

胡先生曾告诉我们,他在一九三五年八月间《独立评论》之《政制改革的大路》一篇文章里,曾劝当时的蒋委员长不要干涉他职权外的事。他说:“那时除军事以外,内政、外交、财政、教育、实业、交通,都有蒋委员长个人积极干涉的痕迹。其实这不是‘独裁’,而是‘打杂’;这不是‘日理万机’,只是‘侵官’。天下没有万知万能的人,也没有一个能兼百官的事。‘侵官’之害能使主管官吏不能负责做事。”他又说:“最高领袖的任务是自居于无知,而以众人之所知为知;自处于无能,而以众人之所能为能;自安于无为,而以众人之所为为为。凡察察以为明,琐琐以为能,都不是做最高领袖之道。”

21年以后,在1956年《自由中国》杂志的“祝寿专号”上,胡先生又写了一篇《述艾森豪总统的两个故事给“蒋总统”祝寿》的文章,文中劝蒋公要注意大事,不要只管小事,还引用《淮南王书》所说的“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劝蒋公注意“无智、无能、无为”的六字诀。后来竟引起“国防部总政治部”发出长达六十一页题为《向毒素思想总攻击》小册驳斥的反应。这是胡先生所意想不到的。

胡先生在大使任内建立一种分层负责的制度,以发挥他“无为而治”的精神。他要求使馆同人尽量发挥各人的专业才能与抱负。他不察察以为明,不琐琐以为能。他以馆员之所知为知,馆员之所能为能,馆员之所为为为。在他任内,馆员多能负起责任处理各人职权以内的事,使他有时间专心做他的政策思考、结交朋友、政要沟通、应酬演说等属员所不能帮他做的事情。遇有必要,他会与属员分层合作,完成任务。那时,陈光甫在美洽办借款,他与光甫的合作,也是各尽所能,各从其人际与管道尽力疏通,再求整合以成事。

例如1938年11月25日财长毛根韬已将借款案件完全办好,只待总统签字。罗斯福忽对毛说:这几天广州、汉口相继失守,中国海口尽失,此后外援国防物资须经越南缅甸运入,作战益见艰难,万一中国不能继续抗战,则我签此借款之约,必为孤立派所攻击,故此约必须搁置。毛无去说服总统,乃立即电约胡、陈二人至其寓所会商对策。胡、陈到后,三人会商结果,由胡、陈电请蒋委员长来一电报,表明抗战政策不变,然后再由胡晋见总统促其批准。后因前方战事紧急,蒋公亲赴前方视察,回电迟至十日后始到。罗得蒋电后始批准。但1938年是美国国会议员选举年(选举日为11月初旬),借款虽经批准,但公布日期则在12月初旬也。胡先生与政府显要常有“不拘形迹”之友谊,常能彼此坦诚谈出问题症结之所在,进而合力解决之。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胡适先生“无为而治”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胡适先生在大使任内建立一种分层负责的制度,尽量授权属员,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够负起责任来处理他们职权以内的事情。
B.胡适先生有时间专心做他的政策思考、结交朋友、政要沟通、应酬演说等属员所不能帮他做的事情。
C.胡适先生曾劝当时的蒋委员长不要干涉他职权外的事,“侵官”之害是使主管官吏不能负责做事。
D.胡适先生与政府显要常有“不拘行迹”之友谊,常能彼此坦诚谈出问题症结之所在,进而合力解决之。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及中央研究院时代,只谈政策,不管行政,他对人信任亦专,希望属下都是做到“独断独行”的助手。
B.蒋梦麟受蔡先生影响,也颇懂得“无为而治”的道理,这从1931年蒋梦麟重任北大校长后聘请教授的事情中就可以看出。
C.“无为而治”是胡先生最有兴趣的话题之一,他常会和属下谈起;他也曾两次就此问题向蒋介石进言,但后者均置之不理。
D.胡适先生在辞退老人的事情上负起责任,全权处理;而在新人聘用上,往往不插手不干预。
E.这篇传记在介绍胡适先生的同时,还插入了蔡元培等人的事迹,这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胡适先生的“无为而治”,也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2018-10-26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艺术在未来人类精神价值体系重建中还能起到关键作用吗?答案是开放性的。

在艺术领域,人们以计算机为工具,甚至编制智能程序,通过智能编程进行创作已不再是新闻。“中国水墨画效果的计算机模拟和绘制系统”与模拟生成书画的相关程序也已经相继出现。通过深度学习,微软机器人小冰已经可以写出与传统诗歌相媲美的诗句,并出版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人工智能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而音乐也因其形式化最强早已被成功模拟;近年来索尼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系统Flow Machines制作了两首酷似披头士乐队作品的Al音乐。……智能交互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智能打印艺术等将成为未来“奇点”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传统视域里,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科学、宗教无法替代的精神价值。未来人类发展不应该是在科技牵引下的一意孤行,而要是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出来的理想田园。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精神结构中精神信仰、科学认知、审美艺术三大版块的关系可能会被打破,因为作为这一理论前提的“主体”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态,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

而我们又该如何期许中国文化的未来呢?

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说:“也许亚洲比欧洲更深沉,中世纪比现代更深沉,因为亚洲人和中世纪的人都与科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中华文明所营造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特质和人生境界是以科学认知体系见长的西方文明所缺乏的。回溯中华传统文化,老子在论述“道”的本质时所提出的天人融通、万化归身的境界,既是一种哲学境界,又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为我们所推崇的审美境界。它昭示着与主客二分、主体性张扬、理性狂妄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价值选择和社会愿景,昭示着如同海德格尔所设想的“完满的自然”。那么,对于中华文明在未来的意义,我们自然有一种美好的期许。

但这样一种期许放在强人工智能带来的人类价值主体被颠覆和瓦解的视域中,也明显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人工智能都是人类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全新情况,一切旧的框架和答案或许都需要被推倒重来。看起来,我们总想把绝对不变的、超时空的人性价值和主体构成作为思考的牢不可破的起点,这一点是错误的。唯有把所有的因素都包括进来,把所有的意见都包容进来,把所有的可能都考虑进来,平等地交流讨论下去,交给时间、实践和未来人类去选择和判断,才是唯一的路径。我们相信,后代人会有既是人类的又是个体的、既是历史的又是未来的、既是自由的又是自然的智慧和答案。

(摘编自庞井君、韩宵宵《人类精神结构的变迁和审美艺术的未来》,《新华文摘》2019年第4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智能编程进行的文艺创作将继续得到发展,将产生“奇点”艺术的一些重要表现形式。
B.传统的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将随人类精神价值体系的调整而全新转变。
C.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未来意义的期许,会因强人工智能冲击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
D.中华文明营造了西方文明缺乏的文化特质和人生境界,但导致了中国人与科学的距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审美艺术的未来意义与中国文化的前景,文章都以设问方式引出思考与探讨。
B.文章举绘画、诗歌、音乐创作的例子,阐述了人们已经能通过智能编程进行创作。
C.文章谈论中国文化,用它的未来意义与原有价值相对照,昭示了另一种社会愿景。
D.文章先后探讨了由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审美艺术和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全新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理想田园,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妨碍这种建设。
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一种哲学境界,但对于后代的人生与艺术并无指导意义。
C.不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相信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质能够融入未来人类精神价值体系。
D.一切旧的框架和答案或许都要被推倒重来,现有艺术则会被未来“奇点”艺术取代。
2019-06-28更新 | 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