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4 题号:60568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观念: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内心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没有乡音,无以慰籍乡愁。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

方言能极大增强同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也会在人们跨地区交往中造成一些困难。随着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方言间的差异性减小、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考虑到方言的价值,我们希望方言不要以这么快的速度退出社会生活,而是能在更长的时间里以一定形式得到传承。

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因此,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

(摘编自姚羽《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

材料二:最近,重庆市育才中学的4名高中生写下万字论文,探讨重庆方言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并呼吁关注重庆方言的传承。这份论文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还获得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登峰杯”全国中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一等奖。这篇万宇论文的主题契合了当今社会人们对方言传承乡愁的期待。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流动日益频繁,方言及其对应的方言文化的式微,几乎是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然代价与表征之一。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保卫方言”的声音、行动近年来屡屡进入公共舆论空间。不过,仍然存在不同意见的交锋。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曾指出的:“大都会比如说纽约,每天进入的人口是1300万,所以大都会不可能通行本地方言,必然有一种共同语,在中国就是普通话。”

(摘编自朱昌俊《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材料三:“学校规定,除了每年开学典礼,其余时间必须讲苏州话。”苏州评弹学校校长孙惕介绍,标准的吴语发音是评弹表演的基础,可苏州孩子几乎没人能讲好苏州话。近两年,该校入学考试不得不降低标准,入学之后再继续学习矫正。

江苏省语言学会理事、南通市通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陶国良主编了一本录有1.1万条词目、共计66万字的《南通方言词典》。“写这本书就是想为南通话留下属于它自己的一部词典。”陶国良说。除了南通,南京、苏州、扬州、徐州都有自己的方言字典。

   对于这些努力,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葛红兵深感认同:“保存一种语言,让这种语言代表的文化、思想、知识,代表的风物人情系统得到呈现、保留和张扬,让这种多样性得到保护,这是艰难的工作,但又是必须要做的工作。固化和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

(摘编自沈峥嵘顾星欣付奇《保护方言,用乡音留住乡愁》)

材料四:受到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以及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使用方言的人在数量上长期有减无增,方言危机已经开始显现。

怎么办?以笔者个人的看法,虽然当前方言一般不被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方言保护的问题上,我们其实可以借鉴目前的非遗传承人制度,将其上升为国家行动,由国家投入专项的资金和资源来保护方言。方言和非遗,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之所以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资源保护非遗项目,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技艺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而方言中同样蕴藏着传统文化,只不过非遗是以技能、物品等具体的形式作为载体,而方言是以语言作为载体而已。

(2017 年《长沙晚报》)

1.下列关于方言保护的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宜提倡的,因为方言和普通话在社会交际场合能各尽其用。
B.虽然“保卫方言”已经成为公共舆论话题,但是以语言学家周有光为代表的部分人士仍然坚持用普通话取代方言。
C.重庆4名中学生写下呼吁关注重庆方言传承的万字论文并获得大奖,说明关注方言保护的人群范围在不断扩大。
D.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代表了特定的文化、思想和知识,所以保护方言体现了一种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文化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方言作为地域性的交际工具,虽然在知识层面不成系统,却是特定地域文化风貌的体现,是当地人寄托乡愁的载体。
B.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方便了不同地域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方言危机,这应引起我们的往意。
C.当前方言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是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大背景下,方言日渐式微,直至彻底消亡的趋势己不可改变。
D.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一味反对孩子学习和使用方言,就可能影响到一些以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文艺的传承和发扬。
E.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方言都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技艺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只是前者以技能、物品等具体形式为载体,后者以语言为载体。
3.如何更好地保护方言?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这个词语。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早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数千年来,商人、教徒、外交家和学术考察者等在这条“流滴着牛奶与蜂蜜”的道路上来来往往,通商、旅行、互动,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不论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与丝路密不可分。而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出土文物,则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以至于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这样感慨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此外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此外再没有第二个。”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不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还是木卡姆乐曲的悠扬,都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那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丝路。依托于丝路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与大众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山水底村,酷似中国山水画中朦胧而有层次的泉石意境;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着他对孔子、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这些哲理诗组成了中西文学在19世纪初的共鸣。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丝路使彼此的血液与基因交融起来,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李冰《丝路文化的历史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一词源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自此,这条道路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B.丝绸之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前者鼎盛于汉唐时期,后者兴起于郑和下西洋之后。
C.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物质交流,而且带来了文化交流,西方的宗教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传入中国。
D.丝绸之路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所有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曾记录过与丝路相关的人或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论述“丝绸之路”名称的起源以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过程。
B.第二段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有力地论证了丝绸之路带来文化交流多样性。
C.从物质交流到文化交流再到文化交融,文章层层深入地论述丝绸之路的作用。
D.文章站在文化层面审视丝绸之路,是为了论述其对于文艺创作的重大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一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有助于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开展贸易。唐中期前,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后来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
B.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认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四大文化体系,而其唯一交汇点在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
C.骑毛驴的阿凡提的形象原型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并且它们的根源都来自丝路。这一事实生动地体现了丝路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
D.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诞生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成果。与此同时,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也因丝路而彼此交融,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2019-12-06更新 | 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桑顿的爱

桑顿是去年冬天和朋友一块儿来到白河河口的。

因为天太冷,桑顿不小心冻伤了脚。他的朋友汉斯和彼得担心他的脚伤会严重下去,于是在岸上给他搭了一个小木棚,让他留在那里养伤。他们自己则做了木筏,继续往上游走去了,等到春天河床解冻的时候,他们会再顺水而下,到河口来接他去道生。

在桑顿挺身救巴克时,他脚上的冻伤没有痊愈,走起路来还是有点跛。

现在到了春天,天气逐渐暖和了。随着气候变暖,他原来还有点跛的脚也已经完全康复了。

在桑顿细心照料下,巴克身上的伤口也已经全部愈合,而那些原本过度劳累扁下去的肌肉,也已经重新隆起来了。巴克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整个长长的春天巴克就待在桑顿身边。日子过得很是舒畅,它时常地躺在河边漫不经心地望着解冻后的河水,看河水人遥远的地方呼啸而来,然后又滚滚而去。要不然就懒洋洋地躺在树底下,静静地听鸟儿在枝头上歌唱。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只是等着桑顿的朋友,来接他们到道生去。

自从被绑架以来,巴克第一次过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它甚至有些喜欢上这样的生活了。

除了巴克之外,桑顿自己原来还有两只狗跟随着他。一只名叫斯基特,是爱尔兰猎狗;另外一只名叫尼格,是警犬和猎犬混血的大黑狗。尼格有一双笑眯眯的眼睛和非常温和的脾气。它们对于巴克这个新朋友从不嫉妒也不欺负。它们像亲兄弟般,一起分享桑顿的慈爱和宽厚。

当巴克被桑顿抱回来养伤的时候,斯基特像个医生似的总来探望它。那时巴克气息奄奄,斯基特就像母猫疼爱小猫般的热情和体贴,把巴克的伤口一一舔干净。

每天早晨巴克吃完早餐后,它就来为巴克服务,以至巴克后来一到那时候就盼望它的到来。

在巴克体力逐渐恢复的时候,斯基特和尼格这两个可爱的朋友就来找巴克,怂恿它参加各种可笑的游戏。

桑顿看着他们玩得那么开心,也常常忍不住加入它们的行列,一起玩耍起来。就这样在这个处处洋溢着温馨的家里,巴克开始了他的新生活,也第一次产生了爱,一种纯真、热烈的爱。

即使在阳光明媚的圣克拉拉山谷中,虽然法官和它的家人都对他不错,巴克也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陪法官的儿子们去打猎时,它只不过是他们工作上的合作伙伴;和法官的孙子们在一起玩儿的时候,它也只不过是在尽监护人的责任;它和法官本人之间则是一种庄严而高贵的友谊。

然而,自从遇到了桑顿之后,它才真正地领略到什么是爱。

桑顿救了它的一命固然是理由之一,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桑顿是一位理想的主人。他把那些狗当孩子般看待,喜欢坐下来搂住它们的脖子,或者是把它们抱在怀里和它们东扯西扯。他们就像是一家人一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桑顿有个习惯,常喜欢粗暴地用两只手把巴克的头拉过来,夹在两腿之间,然后一前一后地摇晃着它。同时叫着各种巴克听起来倍感亲昵的绰号。桑顿这种表达疼爱的粗鲁方式,令巴克觉得十分新鲜和有趣。

每当桑顿用力摇动它的时候,它的心也随之荡澜。桑顿一松手,它就跳起来,然后像个绅士,把前腿抬起来,张开嘴巴,朝着桑顿露出欢快的微笑。同时,眼睛里无限的深情,喉咙里还不时发出一阵颤抖的声音来,似乎想说点什么似的。

这种含情脉脉的凝视,常弄得桑顿一阵惊奇,他睁大眼睛望着巴克大喊:“天啊!你就只差不会说话了!”

巴克回报桑顿的爱,也很特别,它把桑顿的手含在嘴里,用力地咬一下,让自己的齿印长时间地留在上面。但桑顿明白这种近乎伤害的做法,就是巴克对他爱的表示。

不过,巴克大多数的时候表现得很含蓄。它不像斯基特,经常缠住桑顿;也不像尼格,硬是把自己的头放在桑顿的膝盖上面。它经常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崇拜的眼神望着桑顿,而且一望就是好长时间。

它喜欢躺在桑顿的膝盖上,它仰着头仔细地看他的脸,研究他、观察他每一个表情的变化。有时候,它会躺在稍远的地方,望着桑顿的背影,默默注视他的每一个动作。

每当这时,巴克投过来的眼神,像一股无形的力量,让桑顿不由处主地转过头去看巴克。然后他也和巴克一样默默注视对方。

自从巴克被桑顿救了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巴克都不让桑顿的身影离开它的视线。桑顿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形影不离地跟在他后面跑。

从它来到北方以后,它的主人一个换过一个。这种匆匆的离去,让巴克觉得任何一个主人都是不长久的,对此他很担心。它怕有一天桑顿也会离它而去,从它的生活中消失。

这种日夜的担心使它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做噩梦。每次从噩梦中惊醒时,它就立即爬起来,冒着寒风跑到桑顿的帐棚旁边,静静地站在那儿,倾听桑顿熟睡中均匀的呼吸声。直到证实了桑顿并没有离开它,它才依依不舍地回到自己的窝里去。

尽管巴克非常爱桑顿,但是,潜伏在它身体内,遗传自祖先的原始气息依然存在。巴克的脸上和身上都留有无数次战斗的伤痕。但是,它的战斗能力并没有因此而削弱一分,它的凶猛敏捷一如前往。

斯基特和尼格性格很好,对它友善极了,而且是桑顿的狗。但是,其他的陌生狗接近巴克后,无论对方多么勇敢,它们很快地就认识到巴克是惹不起的。

当它蹲坐在火堆边时,就常常感觉到有无数个影子在它四周跳动,怂恿着它跟它们一块儿走。还有来自森林深处的声音,那呼唤是那么神秘、刺激,不时地在诱惑着它,使它想离开火堆,投进森林里去。但是,每当它跑到那阴凉的树林里时,它就会想到桑顿,于是,那份对桑顿的眷恋又把它拉回火堆旁边来。

它心里牵挂的只有桑顿一个人,有时也有路过此地的人会赞扬它,或抚摩它一下。但是,它对那些人都非常冷漠,而遇上过分热情的人时,它就立刻站起身,掉头走开。奋不顾身

有一天,两个身材魁梧的男人来到他们的营地。巴克开始以为他们也是一般的过客,根本不去理他们,直到发现桑顿和他们亲热地交谈,这才接受他们对自己的亲昵。这两人就是来接桑顿的汉斯和彼得,他们带着桑顿和他的三只狗,一起离开白河河口走向道生。

(节选自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顿在脚伤没有痊愈的情况下,依然挺身救下布克,细心照料布克,使之恢复如初,这说明桑顿是一位富有爱心的人。
B.桑顿把布克当孩子一般看待,尽管他对布克表达疼爱的方式比较粗鲁,但布克并不介意,反而感到新鲜和有趣,对桑顿有一种依恋感。
C.布克担心桑顿会离开它,晚上睡觉经常做噩梦,这是布克以前的痛苦经历给他造成的伤害,同时也体现了布克对桑顿的深厚感情。
D.文章虽是节选,但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朴素自然,在平铺直叙中表现出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凸显了人类的伟大。
2.小说中的布克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说明。
3.小说运用了什么说法来表现了布克对桑顿的爱?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7-11-19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炫目秋景话乡愁

刘醒龙

晓得大悟是小时候所读的书籍中,有太多关于河口与宣化店的描写。河口是红四方面军不得不撤离鄂豫皖的最后一战。那一战红四方面军倾尽全力,没有战败,也没有打赢,只能在万般无奈中“再见”大别山。宣化店的情况也是如此,新四军五师全部主力集结于此,面对十几倍敌对兵力,新四军五师的十万官兵,以自我牺牲的姿态,坚守到最后一分钟,才突围去向四方,成就了近代史上,不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那时候这地方被称为礼山,直到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在全中国实现后,这一县域才以铁血铸就的大悟山作了名字。

金岭,是大悟的一个小小村落,被人知晓的首先是那片土地上茫茫田野开着真如铺了黄金的向日葵花,以及那些不亚于任何一处久负盛名秋景的红叶。不知何时开始的,各种各样的自媒体上,标明大悟,说着金岭的炫目秋景。让南来北往的高铁,在一处叫孝感北的小站停了下来。与小站相比略显夸张的一群群人,大多行装简约,兴高采烈。

秋风一路所向,无一不是秋天的意志。那所有的银杏树上的所有黄叶子,或许是大悟山中,金岭之上,天太洁净,地太清淡,一切分明是在秋风中,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没过多久,真的踏上金岭土地,就明白这种娇羞也算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山中的小小村落,注定会被大山掩藏。金岭的不同之处是藏得太深了,就连红军医院和新四军医院都能安然无恙地设在这里,在腥风血雨中是一种得幸天赐的安宁。一旦普天之下都安宁了,这些只供躲藏的缝隙,就成了连美景也无法输出的屏障。

银杏的娇羞还有一番难以出口的言说。金岭银杏再动人,面对如此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能够示人的表情只剩下无地自容。

什么叫乡愁?乡愁是藏在心中最美的美,落在命运中最苦的苦,总是欲说还休,欲言又止;分明说不完,道不尽,却又是除非醉到昏天黑地,一个字也不想透露。就像叫着金岭,想着金岭,于心里偏偏苦不堪言。

枫檀秋色,是天下最奇幻的。与银杏那江河湖海一样的波澜壮阔不同,一枫一檀各自成趣,一样的阳光照耀,不一样的色彩斑斓;一样的秋风吹过,却没有一样的摇曳风姿。如此光怪陆离,就该有对策应运而生。哪一样颜色是命定,哪一种光彩是未来,需要精准认识,精准扶持。

金岭成为精准扶持对象才几个月,情形就发生根本变化,农业示范版块旅游乡村公路古民居改造河道整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在十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是求知。几位从省直机关下来驻村的干部,硬是在金岭的山上山下,田头地边,在这几个月里,人人行走了五百多公里。这样的行走,需要一腔热血与不掺一点杂念的拳拳深情。

金岭还有一种动人的植物名叫乌桕,秋风来时,这些参天的高大乔木,一树树的像玫瑰,像牡丹,像金箔,眼皮一眨,这样的乌桕就会变成那样的乌桕。稍等些时日,霜更浓时,各色树叶一一落尽了,所有乌桕便会不约而同地变得雪白,那是它们的果实!

银杏黄了,枫檀该黄的黄了,该红的红了。这时节,乌桕本该是这万般灿烂中的一部分。走在金岭正在修筑的大路和依旧保持原貎的小路上,偶尔有乌桕心不甘情不愿地透出初红。更多的乌桕仍旧继续着春天与夏天的青枝绿叶。相同的天气,相同的季节,相同的雨露,相同的风霜,乌桕们为何要与银杏们与枫檀们另做一番模样呢?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轻时,跟着新四军五师爬过千里大别山的每一条山沟与山头。老人年过九旬时,还带着满身的枪伤与弹痕,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饶奔走。乌桕不肯黄,不肯红,不肯玫瑰,不肯牡丹,不肯金箔,就在于乌桕比银杏和枫檀更懂得春天与夏天,懂得春天长一些,夏天长一些,多一些耕种时光,接下来的秋天才有实实在在的美妙。

在金岭,见过几位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那些沧桑纵横的脸上,挂着一些由衷的微笑,既望着一群群初来金岭的陌生人,又望着熟悉的村子一天变一个样子。这道风景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乌桕更美!起云的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今年秋天长江北岸的第一场雨眼看着就来了。雨落久了盼晴,天晴久了盼雨。大悟金岭盼的是将世世代代的青山变为真正的金岭。

(选自2016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革命战争年代河口与宣化店的两场战斗写起,意在突出大悟是一个革命老区,为后文写金岭作了必要交代。
B.文章所写的“乡愁”不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而是指对尚处在贫苦之中的乡村的忧虑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情怀。
C.文章最后一段写到几位挂着笑容、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表现了金岭老一代人仍然甘于贫穷的淡定心境。
D.作者语言功底深厚,文章语言既给人简练朴实的感觉,又不乏文采,尤其是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
2.作者写银杏树“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句中“娇羞”含义的理解。
3.本文写景与写人记事结合紧密,请举例分析这一特点,并指出其作用。
2018-08-15更新 | 1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