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5 题号:61584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因为需要,所以繁荣。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有50所学院诞生。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目前,还有71个国家的约400所大学强烈要求办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负责人弗兰克·菲利普斯8年前参加该国孔子学院的会议,会上一句“让我听懂你的声音”启发了他。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听众,让听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利比里亚大学副校长沃特·韦尔什说,孔子学院对大学而言意味着多样性。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的陈女士说,该院活动涉及41所学校,举办过67场会议、11次培训,组织过15次专家旅行等,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州。

爱丁堡大学校长提摩斯·奥谢赞赏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主任纳普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摘编自杨桂青等《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2013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2006-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分布情况

(资料来自高永安《十年来孔子学院的布局及其相关性报告》)


材料三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2010年至今,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成立了一系列特色孔子学院和特色课程,其中包括中医孔子学院、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文化的传播。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面临着缺乏中国文化品牌、传播理念不够创新、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同时也被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成“中国威胁论”的说辞。未来,应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摘编自《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材料四

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有人将其比作是“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该工程创建于2004年,被描述为“中国公权强力参与的文化攻势最亮的名片”。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从现在到2020年,该学院将拥有1000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中国日报》2007年3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文章,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

(摘自让·路易·鲁瓦著、袁粮钢译《全球文化大变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B.2009-2014年亚洲孔子学院数量的增长加速度落后于北美洲。
C.中医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开展汉语言教育和中医文化推广。
D.到2020年,汉语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有较多引语(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间接引语使得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
B.材料一报道孔子学院事业发展与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说明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根据材料二可知,欧洲、北美洲、亚洲的孔子学院数量明显高于非洲、中美洲、大洋洲,说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D.材料三先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努力方向,遵循了报告类公文撰写注重逻辑性的要求。
E.材料四将创建孔子学院比作“人类登月工程”“名片”和“无敌舰队”,说明适当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不会影响实用性论著的真实性。
3.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四在表达观点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冰清化蝶

蔡楠

一个叫冰清的女孩,长着天然的瓜子脸,总是洋溢着笑容。婀娜身材配上一袭红色连衣裙,风中飘舞,如彩云般曼妙。却在某天早晨化为了一只蝴蝶。很大很美的一只蝴蝶。然后她迎着太阳缓缓飞翔而去。冰清化蝶的故事使我们这座城市的天空鲜艳躁动了许久。一个记者被这种鲜艳和躁动惊异,他开始了对这个故事前因后果的调查。

母亲:冰清是在去文化局上班无望的情况下才把自己封闭起来的。那天她从外面回来,蒙头大睡。睡醒之后便是翻箱倒柜地折腾。她找出了那卷蝴蝶画。那是她的一位画家老师送给她的,是一卷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蝴蝶。冰清把蝴蝶贴满了整个房间,连窗户的玻璃、门口的透视孔上,都长出了神态逼真、振羽欲飞的蝴蝶。之后她一脸严肃地走到我面前对我说,妈,我不要工作了,我开始写作,谁也不要见!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这孩子早就砰地一声撞上了房门。

我承认,冰清是有性格的孩子。大专毕业后我和她父亲托关系走路子帮她进了银行。谁知她干了没一年就辞职了。她说她不适合干银行工作,她手一沾钞票,就恶心。每次回家,她都用香皂搓手,把手搓得通红。她的洁癖就是那时养起来的。她常嘟囔,这世界很脏,都是钞票弄脏的。要想让世界干净,只有用书籍来清洗。所以她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进文化局。于是我和她父亲便又开始给她跑文化局。跑了一年,也没跑成。金戒指、金手表都给那个颜局长买了。可最后那个颜局长却调离了本市。

弟弟:我姐神经病!想写书,想当作家。现在谁还读书?谁还按书上的教导去做?社会这本大书就够人读一辈子、琢磨一辈子的。不!一辈子也读不懂,一辈子也琢磨不透。我看过我姐发表的文章,什么“我要飞翔,像蝴蝶一样飞翔”;“我是一只美丽的白蝴蝶,我想用我洁净的羽翼去清扫天空”。没劲!其实我姐也怪可怜的,整天在她长满蝴蝶的房间里编织着她的蝴蝶梦。每当我看到她白色连衣裙裹着的瘦弱身体时,我就心疼。我说姐,跟我去开海鲜店吧,,里有钱赚,也有生活,你这样在家憋,非变成一只蝴蝶不可!这时我姐总是把好看的小嘴一撇,大大的眼睛紧盯着我,你小心在你的海鲜店里变成一只螃蟹!瞧,我姐就是这么清高。其实你有什么清高的?放着银行好好的工作不干,在家待业,连跑文化局花的钱都是我给你拿的。你还清高?再清高你就不食人间烟火了!

父亲:我看到了冰清化蝶破窗飞走的全过程。那天早上,我听到了冰清那间屋子有成团成团玻璃碎裂的声音。之后便是窗户轰然打开。一只巨大的白蝴蝶就伏在了窗台上。严梦说,那是人头蝶身。我惊诧地走上前去。那只蝴蝶就说话了,她的声音细小沙哑而含混,爸,我终于变成一只蝴蝶了,我要像蝴蝶一样飞翔了!啊——,啊——。

我看清了那是冰清,我的女儿冰清,一只人蝶。我的心里充满了恐惧和悲伤。自她从银行辞职以后,我很少过问她的事。我们工厂快要倒闭了,我这车间主任,也不好当,我有自己的一摊子事。她要去文化局上班,我是持反对态度的。但我还是由了她。但人事安排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那个颜局长是个滑头,既收了礼,又不给办事,还总是让你满怀希望。真不是东西!冰清隔三差五地跑文化局,每次回来都兴冲冲地告诉我,快了快了,快上班了,去创作室搞创作。可每次回来又都是漫长地等待。钱花了大几千,事情总没个结果。我知道冰清内心深处有更隐秘的东西在折磨着她。因此她才绝尘而居,连男朋友都绝交了。

就在我愣神的时候,冰清化成的那只白蝴蝶开始了飞翔。她巨大的羽翼拖着疲惫沉重的身子一沉一浮地上下游动,缓慢吃力但执著坚韧。羽翼振动抖落下星星点点的鳞粉,洒满了我们的庭院。她渐飞渐高,渐飞渐远。她飞到一栋高高的建筑物楼顶,用温柔的目光最后翻阅了一遍这座她生活了二十五年的城市,然后果断地飞走了。那时阳光刚开始照耀我们这座城市。那只蝴蝶就穿过了金色的阳光,挣脱了我的视线。那个早晨因了一只巨大蝴蝶的飞翔而倍加生动和鲜活!

现在冰清化蝶飞走了,离开了我和我们这座城市。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寓言小说,“庄周化蝶”的故事对作者的构思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蝴蝶情结”增强了文章的思想含量和艺术张力,读来特别地耐人寻味。
B.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将真实与荒诞融为一体,反映了主人公的理想和现实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具有针砭现实和自我批评的作用。
C.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交代了冰清化蝶的前因后果,成功地塑造了冰清的形象。
D.小说借助母亲、弟弟、父亲的叙述而展开,母亲诉说着冰清对现实世界的排斥,弟弟对冰清的文学梦想进行了否定,父亲叙说了冰清化蝶飞翔的全过程,冰清化蝶飞翔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E.冰清认为金钱世界肮脏,而她也清楚,她的第一份工作的取得以及想要进文化局的梦想都是以金钱作为筹码的,这表现了她的虚伪和假清高。
2.这篇小说的结构和表现角度有什么特点?请根据作品予以说明。
3.冰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概括。
4.有人认为“冰清化蝶”的故事过于荒诞离奇,削弱了作品的现实意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2017-11-02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灯殇

这天晚上,六根对女人说:“再过几天就中秋了。你明天去买十斤月饼,三斤糖块,三十挂小鞭炮……烟我已买了。”

每年的中秋晚上,许多村里人都在六根家挂一盏灯笼。鄱阳湖一带有这种风俗,一到中秋这晚,村里人便在德高望重的人门前挂盏灯笼,表达自己的敬意。这几年,六根门前挂的灯笼最多。村里人在哪家门前挂灯笼,哪家就得放鞭炮迎接。大人敬烟,小孩散糖,女人吃月饼。

六根的女人有点不愿意:“每年花一百多块钱换几十只灯笼,一点也不值。那些灯笼既当不得衣服穿,又顶不得饭吃。”

六根沉了脸说道:“这灯笼拿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别人想自己门前多挂几个灯笼还想不到呢。这是村里人对我的信任,对我工作的肯定。”

女人说:“钱呢?”

六根问:“家里一百多块钱也没有?”

女人说:“儿子前几天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

六根就翻口袋,口袋翻尽了,才翻出五十多块钱。

六根说:“要不,你明天提一只母鸡去卖。”

女人小声嘟囔:“哪有你这个当村长的!别人当村长,家里要啥有啥,可你每年只得几十只灯笼。”

六根再懒得搭理女人了。每年村里人挂的灯笼,他都没扔,都堆放在一间房里。

中秋节这天,六根早早吃过了晚饭。女人买来的糖块、月饼也摆放在桌上。鞭炮拆了封。只等提灯笼的人一来,就放鞭炮。月饼样的圆月好不容易从鄱阳湖里爬起来了,一些小孩已在月光下疯闹了。

六根坐在门前悠然地吸着烟,眼光却不时往路边上掠。终于来了一个红红的灯笼,六根兴奋地站起来,喊女人:“快拿鞭炮放,灯笼来了。”

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了。可是灯笼并没进他家,而是进了春生的家。六根气得骂女人:“谁叫你这么早放鞭炮?”女人不敢辩,反而安慰六根:“急啥?等会儿,灯笼不就都来了?”

又来了一只灯笼。拎灯笼的是谷子。六根喊:“谷子,这么早来了?”可是谷子没听见样径直往前走。片刻春生家响起欢欢悦悦的鞭炮声。六根惊得傻傻地立在那。往年,谷子每回给他送灯笼。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

六根气得大骂:“这世道变了。人都被金钱蒙住了眼。”

六根的女儿劝:“爹犯得着生气吗?春生早在村里传出话,谁送他一盏灯笼,他就给谁一百块钱。”

春生先是在城里办了个皮包公司,骗了一些单位的货款却不给货,只给单位的头送些钱。春生有了钱,就在村里办了个罐头厂,钱大把大把地进。可交税时却说厂子亏损。春生办了厂后,村里人都想进他的厂,村里人给春生的笑容越来越多,看春生的目光越来越谄媚了。

“唉——”六根就长长地叹气。六根掏出枝烟,点了,狠狠地吸。烟雾整个裹住了六根满是阴云的脸。

春生家的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个不停,春生门前已挂了二十几个红灯笼了。可六根门前还一只灯笼都没挂。六根感到极难过。自己当了十几年村长,爱村,敬业,没为自己多捞一根柴火,没做一件昧良心的事。可在村里人眼里竟不如一个坏事干尽的春生。

一只只大红灯笼从六根眼前飘走了,进了春生的家。

女人把六根拉进屋:“犯得着生气吗?别气坏了身体。”女人关紧门,可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仍是那么刺耳。女人就开了电视机,有多大声开多大的声。

女儿说:“爹,村里人送的灯笼没有一点价值。我们给自己家挂个灯笼吧。”

六根骂:“别丢人现眼。”

此时,门被拍得砰砰响。六根开了门,一个小孩举着灯笼,灯笼后跟着十几个小孩。小孩齐声说:“村长,我们给您送灯笼来了,这是一盏电子照明灯。”六根的眼睛竟湿了。六根忙放鞭炮,又不住地给小孩散糖。一小孩说:“六根叔你别生气。爸妈被钱迷了心窍,为一百块钱给春生送灯笼。今天我们给您送灯,今后,我们每年都给您送灯。您开山修路,让我们上学有路走……”六根听了这话,眼一涩,脸上竟有两条小虫子爬。

六根把三十挂小鞭炮全放了。

六根又喊女人与女儿:“你们把房里的灯笼全拿来。”

几百只灯笼很快堆了一地。六根拿出打火机,点了火。片刻,灯笼全着火了。

一小孩问:“六根叔,你咋烧灯笼?”六根说:“这些灯笼没点用途,烧了,让你们开开心。”片刻,几百只灯笼就化为一堆过眼的火红。

六根把这盏电子照明灯挂在门口。夜来灯亮,不失光明;风吹雨淋,永不变色。

(选自《小说选刊》2015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六根自己买了烟,让女人去买月饼、糖块、小鞭炮灯东西,目的是迎接中秋晚上在自家门前挂灯笼的村里人,显示自己作为主人的诚意。
B.小说情节起伏跌宕、语言含蓄简洁,作者以先扬后抑的手法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村长六根、村民等,进而揭示小说的主旨。
C.往年中秋晚上,村里人在六根家门前挂许多灯笼,这是对他的信任;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这说明村里人已经不信任他了。
D.小说围绕中秋节门前挂灯笼的故事展开情节,让人们看到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的美丑善恶,弘扬正气,抨击时弊。
2.六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17-12-22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择死与择生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请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仔细阅读第4段中画横线的三句话。请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3.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4.有条理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他们择死与择生”的崇高意义。
(1)屈原择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择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择死与择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12-21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