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61659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今年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提出组建三级、二级公立医院及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的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由三级公立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在边远贫困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任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医联体内部形成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家庭医生服务等分级诊疗模式。

不论哪种合作模式,其目的都在于通过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连续、省钱且优质的医疗服务。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2日)


材料二:

2015年8月,深圳以罗湖区为试点,启动了医疗机构集团化改革。


罗湖区整合区属5家医院和23家社康中心,成立唯一法人的基层医疗集团——罗湖医院集团,形成“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的“管理共同体”。该集团重新调整和明确集团内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医院逐渐向提供危急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和科研教学转变;社康中心逐渐向提供常见多发病诊疗、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转变。

成立罗湖医院集团不是为了做强做大医院,而是为了举集团之力做强基层。因此,罗湖医院集团不断将工作重心和优质资源下沉,并建立财政补助、收费价格激励引导机制,做强做实社康中心。

为此,集团采取了如下改革措施:一是公开招聘优秀全科医生,聘请外籍优秀全科医生对集团内全科医生进行培训,组织专科医生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鼓励集团专科医生到社康中心开设工作室;二是社康药品目录与集团内各医院药品目录一致,达到1350种,针对缺药品种,集团24小时内配送到家;三是改善社康中心医疗装备水平,在部分区域社康中心配置了CT、胃镜、眼底照相等设备,并打造“社康检查、医院诊断”模式。

同时,罗湖医院集团对医保基金管理方式进行突破性改革,对签约参保人的住院统筹基金实行“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制度,发挥医保支付经济杠杆的倒逼作用,促使集团主动下沉资源做强社康中心,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让签约参保人少得病、少得大病。签约参保人越健康,集团越受益,推动医保从“保疾病”向“保健康”转变,促进医院集团从“治病挣钱”向“防病省钱”转变。

改革两年多来,“罗湖模式”试点正在逐渐破解社康“缺医少药”“检查不方便”“只签约不服务”“重医轻防”“医养分离”五大难题,初步实现了社康中心能力、预防保健能力、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收入“四提升”和医院运营成本、居民就医成本“两下降”。“强基层、促健康”的医改目标成效初显。

(摘编自2017年9月1日深圳新闻网)


材料三:

目前,全国医疗联合体的建设多数以临床医疗服务的简单“联合”为主,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下派医生去基层坐诊往往靠所在医院的行政指令,而非本人意愿,因而大多应付差事。而基层医生仅靠在三级医院进行的短期培训,也很难真正提高水平、获得患者信任,导致这一做法徒有虚名,没有实效。

医联体的政策本意,在于“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然而,现实操作中,医联体帮助大医院在基层社区中建立了更多的“挂号窗口”,方便了患者进一步向上聚集,也加剧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一些三级医院院长甚至坦言,牵头形成医联体的一大动力就在于与其他三级医院竞争,吸引下面县乡更多的患者。同时,也通过医联体寻找下级医疗机构中的管理与临床人才,将优秀的人才向上虹吸,这显然也会带来对患者的虹吸。

从一定程度上讲,医联体已经变成了大医院重分势力范围、从基层汲取医生、汲取患者的捷径。依托医联体来建立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长效运行机制,困难重重。

(摘编自搜狐网)

1.下列对医疗联合体建设中有关“罗湖模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圳市罗湖区试行的基层医疗机构集团化管理,整合了集团内5家区属医院和23家社康中心的资源,设立了6个资源共享中心,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B.罗湖医院集团设立了6个管理中心,统一对集团内的人力资源、财务、质控、信息、科教、综合等相关工作进行管理,实现了人员编制、运行管理的一体化。
C.为了实现“强基层,促健康”的医改目标,“罗湖模式”在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的同时,还对社康中心的医疗设备、医技人才、资金管理等给予更多支持。
D.在“罗湖模式”中,医疗集团内部各医疗卫生功能定位明确,医院与居民皆受益,有效地解决了医联体建设中大医院重分势力范围等问题,值得在全国推广。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在医联体建设和发展中,国家建议建立四种合作模式: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以及在边远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
B.按医联体政策的构想,如果同一个区域内的各级医疗机构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并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横向流动,那么,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就有望得到解决。
C.罗湖医院集团举集团之力做强基层,对集团内的人员编制、机构运行、医疗服务等实行一体化管理,在技术的输送、药品的配送、设备的配置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改革。
D.—些医生不愿意被下派到基层坐诊,即便去了,也是应付差事;医院对基层医生的短期培训也徒有虚名,没有实效: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得到上级医院和医生的大力支持。
E.建立医联体是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省钱且优质的医疗服务,可是在推行过程中,基层优秀人才和患者被向上虹吸,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
3.在介绍医联体的建设和发展上,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哪些不同?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他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他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化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许多恒星群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在一些行星上可能已经有高级动物,他们也许正在从事某种巨大的工程建设来改造他们的行星世界,他们是我们宇宙中的兄弟姐妹。他们跟我们的差别很大吗?他们的形状、生物化学、神经生态、历史、政治、科学、技术、艺术、音乐、宗教、哲学等方面的情况如何?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知道的。

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这些星球相当之大,它们都是太阳的俘获物。由于重力作用,它们被迫作近似圆周运动。它们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冥王星覆盖着甲烷冰,它唯一的伙伴是它的巨大卫星卡戎。巨大的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阳系的宝石——和木星都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作伴相随(这些行星近年均被发现有更多的卫星甚至卫星群相伴随。——编者注)。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在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并且,完全可能还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所有太阳系的行星都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恒星,它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氢气和氦气的热核反应炉,它的强光照耀着整个太阳系。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材料二

茫茫宇宙中,究竟哪些恒星周围可能存在类地行星和外星生命?美国天文学家日前列出一份包含1822颗恒星的目录,将利用“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按英文缩写简称“苔丝”)对它们进行详细观测。

“苔丝”是美国航天局于2018年4月发射的一个系外行星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寻找太阳系外宜居的类地行星。它的探测采用“凌日法”,原理为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时,可观察到恒星微弱“变暗”。按计划,它将观察宇宙中40万颗恒星。

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发表报告说,他们根据初步观测结果,列出了一份含有1822颗恒星的目录。这些恒星是明亮的冷矮星,温度大约在2700开尔文到5000开尔文之间,其中最近的恒星距离地球只有6光年。它们周围可能有与地球相似的行星存在于温度等条件合适的宜居带中。

“苔丝”能够观测目录中227颗恒星周围的整个宜居带,就是说有效观测范围不仅限于与地球相似的行星可能处在的轨道位置,还包括更远的类似火星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摘编自《天文学家列出可能孕育外星生命的恒星目录,包含1822颗恒星》,新华社2019年3月28日)


材料三:

探测火星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人类探测火星的热情却从未熄灭。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透露,2020年我国将发射探测器,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曾表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步实现“绕、落、巡”探测,这在国际上前所未有,难度极大。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认为,研究火星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的启示。他表示,火星和地球是太阳系里的“兄弟姐妹”,研究两者的异同,互为参考,是极具价值的基础研究。

火星上是否存在或曾经存在过生命,这也是让科学家牵肠挂肚的谜题。研究表明,远古时代火星上曾有湿暖气候和流动水;2018年,科学家在火星南极冰盖下发现了液态水存在的证据。这增强了人们寻找火星生命的信心,也让人们看到了在火星上生活的希望。

此外,对火星本底磁场长期演变的探测,对研究地球磁场的长期演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火星地貌特征与分区,表面物质组成与分布等开展研究,则有助于了解火星的起源与演化。

(摘编自《2020年探测火星,我们准备好了吗》,《科技日报》2019年3月2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茫茫宇宙中,每个星系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在恒星以及他们周围的那些行星上都存在生物。
B.太阳系的每个行星都是太阳的俘获物,由于重力作用,它们被迫做圆周运动,它们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
C.“苔丝”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凌日法”来寻找太阳系外宜居的类地行星,它已观测到宇宙中有40万颗恒星。
D.2020年,我国将发射探测器,对火星进行首次探测,一步实现“绕、落、巡”任务,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恒星可能被众多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包围,许多恒星群可能在外围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在接近中心处有类地行星
B.美国天文学家利用“苔丝”观测了许多颗恒星,发现这些恒星距离地球最近的仅仅有6光年,它们周围可能有与地球相似的行星存在于宜居带中。
C.冥王星覆盖着甲烷冰,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分别有卫星甚至卫星群相伴随,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是温暖的内太阳系。
D.科学家在火星南极冰盖下发现了液态水存在,这足以证明,远古时代火星曾有湿暖气候、流动水、初级生物,让人们看到了在火星上生活的希望。
3.人类对于火星乃至宇宙的探索,有什么重要意义?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2019-06-25更新 | 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文学,正凝聚起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作家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与时代同行,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文学评论家也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个时候,用“中国派”来强调文学评论家的文化身份、立场站位和思想意识,更能触及文学评论的根本。

说到文学评论的“中国派”,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是不是还有一个“西方派”。回答是肯定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评论家读西方理论就更普遍、更深入。读来读去,一些人就读成了“西方派”评论家,另一些人则成为“中国派”评论家。前者容易当,留个学,读些书,接受个思想体系就可以了。后者不容易当,光留学读书不行,还得读懂中国经济社会这部大书。所以现在中国文学评论家群体里,总体态势还是前者多,后者少。

做一个中国文学评论家确实很难,难就难在读懂中国这部大书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一条披荆斩棘的艰难之路。我们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受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此这部书很难读,可是越难读、越读不懂,才越要去读。一个中国的文学评论家,必须要有读中国大书的文化自觉、责任担当和意志品质。对文学评论家来说,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认识把握中国文学的基本规律,才能准确把握文学的基本关系,也就是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民的关系。能有这样的思想站位,文学评论的许多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其实,在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的时代,文学基本关系有时很脆弱,不时会出现被模糊被动摇被颠覆的风险。基本关系不稳固,文学发展就会出问题,基本关系变了,文学的本质也就变了。挑战文学基本关系大都靠文学思想、文学评论。比如,用西方的历史虚无主义、文明冲突论来否定或妖魔化中国革命历史,否定或妖魔化新中国和改革开放,从而图谋改变中国当代文学的方向和性质。比如过分宣扬西方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并渗透到中国的文学观里,深度影响文学意识形态。比如用金钱和市场绑架文学,把文学变成金钱的奴隶。比如用西方的文学思想和体系来建立文学标准,引导中国文学向“西化”渐变等。对文学基本关系的挑战日益严峻,使得中国文学评论建设十分紧迫,这也在考验中国文学评论家的责任担当意识和攻坚克难的意志。

文学评论家的作用不言而喻。19世纪俄国历史转折时期,既有一大批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莱蒙托夫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产生了如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这样伟大的文学评论家。他们共同开辟了俄罗斯影响世界的文学时代。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力量正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我们需要产生伟大的中国作家,也需要产生伟大的中国文学评论家。这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愿景,更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中国自己的文学评论家,才有中国文学评论的未来。

(摘编自张陵《做文学评论“中国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作家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理念,文学评论家就能做到与时俱进。
B.读懂中国这部大书,是中国文学批评家解决当前文学评论许多难题的重要条件。
C.文学评论家要意志坚定,因为对文学基本关系的认识往往决定他们的思想站位。
D.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文学评论家,就不必向西方评论家学习和借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中国文学谈起,引出有关文学评论家的话题,在结构上是逐层推进的。
B.文章通过对文学评论“中国派”和“西方派”的对比分析,明确了论证观点。
C.文章列举挑战文学基本关系的不良现象,既充实了内容又突出问题的严重性。
D.文章末段论证当今中国迫切需要一批像19世纪俄国出现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评论家群体里“中国派”少于“西方派”,是因为评论家们乐意读西方理论,而不愿读有关中国的书籍。
B.对文学评论家而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既意味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也能激发他们深入认识中国经济社会。
C.面对中国文学“西化”渐变的现象,中国文学评论家有责任加强中国文学评论建设,也有信心扭转文学标准的混乱局面。
D.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需要一批伟大的中国作家,也需要发挥重要作用的伟大的中国文学评论家,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必然。
2020-09-25更新 | 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一词的内涵经历了从古代的天下中心之义,到近代的与世界各国并存的民族国家的演变。

中国之“中”在甲骨文、金文中像有飘饰的旗帜,士众围绕旗帜以听命,故“中”又引申为空间上的中央,谓左右之间,或四方之内核;又引申为文化或政治上的枢机、轴心地带,所谓“当轴处中”。

中国之“国”,繁体作“國”,殷墟甲骨文尚无此字,周初金文出现“或”及“國”字,指城邑,《说文解字》有“邑,国也,从口(音围)”,原指城邑。古代的城,首先是军事堡垒,“口”表示城垣,其内的“戈”表示武装,引申为武装保卫的天子之都,以及诸侯辖区、城中、郊内等义。

由此可见,“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最早的传世文献《尚书·周书》就有用例,《诗经》《孟子》等先秦典籍也多用此词。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如“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民劳》)、“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孟子·万章》)中的“中国”,均指居天下之中的都城,即京师。

初义京师的“中国”又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如国境之内;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等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与“四夷”对称的诸夏列邦之义的“中国”,如三国时,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唐代韩愈在《论佛骨表》中云:“夫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这些“中国”,皆指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其近义词有土中、中原、中州、中夏、中华等。

古人心目中的世界,形态为“天圆地方”,所谓“中国”是以王城(或称王畿)为核心,作“回”字状向外逐层延展,中心明确而边缘模糊。在春秋时期,约含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秦。楚、吴,越等尚不在其内,但后来这些边裔诸侯强大起来,便要“问鼎中原”,试图主宰“中国”事务。至战国晚期,七国都纳入“中国”范围,《荀子》《战国策》诸书所论“中国”,已包含秦、楚、吴、越等地,秦一统天下后,“中国”范围更扩展至长城以南、临洮(今甘肃)以东的广大区间。汉唐以降,“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拓宽。

自晚周以降,“中国”一词还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同时,古人还意识到文化中心是可以转移的,故“中国”与“夷狄”往往发生互换,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明清之际,哲人王夫之用唐以来先进的中原渐趋衰落、蛮荒的南方迎头赶上的事实,证明华夷可以变易,“中国”地位的取得与保有,并非天造地设,而是依文化先进区不断流变而有所迁衍。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士众围绕旗帜以听命,由此引申为空间上的中央,又引申为文化或政治上的中心。
B.金文中的“或”及“國”字,即中国之“国”,是军事堡垒,“口”表示城垣,“戈”表示武装,引申为武装保卫的天子之都及诸侯辖区、郊内等。
C.“中国”一词指中央之城,《尚书·周书》作为最早的传世文献就使用过这个词,《诗经》《孟子》等先秦典籍也多用到此词。
D.“中国”一词不仅可以指地理中心、政治中心,还可以指文化中心,并且在晚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文化中心的含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词是由“中”和“国”两个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结合而成的,其中“中”比“国”出现的早,“中国”最初指的是周天子所居的天下中心。
B.“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自后汉时流入中国,”的“中国”,都是指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C.“中国”一词有多种引申义,其中指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的诸夏列邦这一义项,使用频率最高。
D.在古代,所谓“中国”,是以王城为核心,作“回”字状向外逐层延展;“中国”一词所涵盖的空间范围大体上随时代发展而向外扩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一词词义的演变经历了中央之城、诸夏列邦及与“夷狄”对称的文化中心,到近代的与世界各国并存的民族国家等变迁。
B.“中国”一词的产生和涵盖范围的不断扩大都与战争和政治紧密相关,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就使“中国”所指范围明显扩大了。
C.“中”有“空间上的中央”及“文化或政治上”的中心等义,“国”可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则由“中央之城”逐渐派生出了文化中心等含义。
D.作为与“夷狄”对称的文化中心,“中国”所指对象是随着文化先进区的改变面改变的,唐以来中原渐趋衰落、南方迎头赶上就导致了“中国”文化中心地位的迁衍。
2017-11-06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