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126 题号:619504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文化泛娱乐化以消费、技术、快感、世俗等因素的融合消解文化的深度与厚度,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在戏说、调侃、恶搞中解构宏大叙事,使民族文化碎片化,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其次,民族历史记忆具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为了娱乐可以随意篡改、编造历史,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推渡助澜,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最后,文化泛娱乐化背后充斥的物质欲望、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

面对文化泛娱乐化,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既要求文化生产者主动担当,又要求文化消费者能动省思。文化生产者要努力挖掘时代元素,让自己的文化产品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与未来发展趋势对话,传播好真善美。文化消费者始终坚持追求文化精品的品位,对戏说历史、结构崇高、调侃英雄坚决说不,这样文化泛娱乐化就会失去生长空间。

(摘自曾楠《人民日报》2017年11月《警惕文化泛娱乐化侵蚀精神家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商业化浪潮直接造成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
B.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要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C.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类恶搞、选秀、真人秀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
D.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受众心理上圈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都促使文化泛娱乐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的倾向,为文化泛娱乐化一系列表现提供了内在依据。
B.文章第一、二段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出现的时代背景及一系列表现形式、具体危害。
C.文章详细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
D.文章在深入分析文化泛娱乐化危害之后,指出了我们面对这一现象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它消解了文化的深度与厚度。
B.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维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来面对文化泛娱乐化的不良趋势。
C.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受到轻视带来文化泛娱乐化问题的出现。
D.只有在文化生产者和文化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文化泛娱乐化才会失去生长的空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发布的《2016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和《2016年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调查评估报告》中指出,67%的地市政府网站存在财政、人事、统计等信息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面的现象;72%的地方政府网站在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方面,以动态新闻、政府文件为主;过半数的部委网站未以政策制定者的身份开展解读,而是以转载新闻媒体相关报导为主,且解读回应形式单一;超过90%的网站存在征集意见不反馈或反馈不及时的现象等。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报告认为,主要亮点有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步入正轨、行政权力办事资源整合度较高、应用互联网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移动化的趋势等。报告也指出了平台建设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平台渠道有待整合、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

(节选自2016年12月29日人民网)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意见》,到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底前,将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政务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节选自2017年1月17日搜狐网)

材料三:

互联网+政务主要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推动政府搭建智慧城市平台,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

互联网+政务与以往提出的搭建政府网站、政府平台完全不同。有一些政府网站,信息更新滞后,而且各个职能部门间的数据互不来往,单打独斗。“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闹剧”其实就是信息不透明、不共享的结果。“互联网+”的落地,不仅要把所有信息打通,而且让政府随时随地为个人提供政务服务成为可能,这将彻底改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节奏。

互联网+政务创新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先导。互联网+政务,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用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

互联网+政务的实现还将不断改变政府的组织结构,最终将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

(节选自2015年6月30日新华网)

材料四:

国务院日前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互联网十政务服务”,要求各地加快清理不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各种规定,凡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能通过网络共享的材料,不得要求群众重复提交;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

“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彰显了国务院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决心。“三个不得”则给各地政府划定了利企便民的底线:加快信息跑路、减少群众跑腿没有回头路。而加快推进网上政务服务职能部门必须舍得“割肉”。

与此同时,个别地方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部门虽然将办事大厅搬到了“网上”,群众却只能浏览办事流程,无法进行网上审批申报;有的虽然开放了网上受理渠道,但核心审批仍要群众跑腿;有的政府部门固守各自数据信息,导致部门信息无法互通互联,信息跑路遭遇“梗阻”。

(节选自2016年9月20日新华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发布的两个评估报告中,第一个是对“政府网站绩效”的评估,第二个是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评估,二者的问题包括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
B.材料二介绍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前景规划,明确了2017年底前及2020年底前所要达到的目标。
C.材料三解释了互联网+政务的目的是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以及互联网+政务对政府工作部门的作用等。
D.材料四介绍了国务院对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具体要求,“三个不得”具体、实用,明确了对政务服务职能部门工作的具体要求。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列举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优缺点,优点方面如政府在线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行政权力办事资源不断整合、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等。
B.材料一列举了一些“政府网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如网站信息公开不及时,重点领域的信息解读不到位且回应形式单一等。
C.材料二和材料一的偏重点不同,材料二是意见,材料一是评估,换句话说就是材料一是根据材料二的预定准则去衡量材料二涉及的内容已有或将有的效果。
D.材料三中“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闹剧”说明文本作者对这类要求必须证明但没有必要证明的反感和嘲弄,以此证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性。
E.材料四在讨论问题时很注重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如“信息跑路遭遇‘梗阻’”中的“梗阻”,形象地表述了政务信息不畅通的状态,更易于读者理解。
3.我国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哪些具体的好处?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2017-07-05更新 | 1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近代以来,为了应对国际战争和冲突,构建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接踵而出,但总体上收获甚微。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否可能?

②依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理解,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战争是伦理发展的必然环节,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持续的甚或永久的和平会使民族堕落”。应当说,在黑格尔所处的现代性发展阶段,这种理解不仅是正确的,还是相当深刻的。因为黑格尔把握了那个时代主体间、国家间关系的本质,即“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正如前文所述,在各个国家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激烈争夺有限的发展条件时,战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暂时的和平不过是弱小国家面对大国霸权的无奈选择,或多个大国之间的短期相互制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一国家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力量,平衡便必然会被打破,“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仍将继续。。

③但问题在于,当今世界已经远不是黑格尔所处的那个现代性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而是处于现代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今日世界现代性问题的严重化和普遍化,并不是靠丛林法则就能根本解决的。对外战争不能确保自身和平,限制他国发展不能确保自我发展,不合作就不能发展,不共赢就不能单赢,这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这时候再抱着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不放,显然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时代发展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准确把握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方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首次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的单一主体性思维,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开启了全球治理的崭新篇章。

④现代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是所有国家都居于其中的历史境遇。那么,为何唯有中国能够率先提出超越传统现代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呢?这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由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决定的。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道路从来就不是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而始终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这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从其开启之日起,就与西方经典现代性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的市民社会、原子化的个人、“一切人反时一切人的战争”,在中国道路中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⑤由此可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于提出一整套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而且做到了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成功提出一种超越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观和发展观的新方案。其最根本、最重要的世界意义在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拓展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为这种新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和鲜活的示范。

(节选自桑明旭、郭湛《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坐标、现实基础与世界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中国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
B.中国为适应时代发展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强调公共性,提出全球治理的新方案。
C.在现代性发展的初始阶段,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和平只是小国的妥协或大国间的制衡。
D.黑格尔认为战争是必然的,有了战争就能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民族就不会堕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黑格尔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是为了证明在当时战争和冲突是必然的。
B.第3自然段通过分析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历史阶段,论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局限性。
C.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论题,文章首先设问,然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结论。
D.文章从历史回顾、现实基础和世界意义等方面来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西方文化关注个体、关注自身利益,所以他们很难提出有效的全球治理方案。
B.过去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收效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很好把握时代特点。
C.全球治理方案只有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才会有效。
D.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能够率先提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案。
2018-04-15更新 | 1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轴心时代”的概念是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及目标》一书中提出的,指公元前8至2世纪这六百年间,印度、中国、古希腊、伊朗和以色列地区不约而同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或宗教家,由他们提出或在其手中成形的思想观念,奠定了各大文明之后两千多年的走势。按照这一论说,“轴心时代”思维方式一直在深刻影响我们,或者说我们的精神生命一直为其所塑造。。

这种论说虽提供了学术话语上的一些便利,却不乏局限性和束缚性。因为它很可能遮蔽或淡化了“轴心时代”之前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例如埃及文明崛起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3500 年,两河流域文明大约也在同一时期兴起。不仅有大量文献,而且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和遗址,来证明这两个文明的存在和演进以及当时文化之高度发达。中国文明的诞生相对较晚,但也早在公元前8 世纪之前就相当发达了。夏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至11世纪黄河中下游一带存在过的商,有大量青铜器传了下来,也有不少相关文献流传至今; 公元前11到公元前8 世纪之间的周是更伟大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

历史上的“西方”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并非现在欧洲和北美等地所能涵盖。现代西方文明有两个源头,即古希腊和希伯来文明,都属于“轴心期”文明。但西方文明最终的起源还可往前追溯到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这两个文明都是希腊和希伯来文明的祖先。

古希腊和希伯来文明均非原生文明,而是因毗邻埃及和两河流域这两个原生文明,利用其技术、理念成果崛起的后发或次生的文明。众所周知,亚非大陆产生了四大原生文明,即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四大文明”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大平原或水网密布的大河中下游及三角洲地区,而非诞生在希腊或巴勒斯坦那样的干旱、贫瘠且交通不便的土地上。

古希腊曾是一片荒蛮之地,只是在大量引进东方元素,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和技术等方面发生“东方化革命”以后,才发展壮大起来。同样的,希伯来人的先祖在两河流域学到了很多东西,《圣经》中的创世纪、大洪水、诺亚方舟等故事便是最明显的例子。再后来,游牧的希伯来人又客居埃及几百年,学会了农业和定居。

完全可以说,没有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便没有古希腊和希伯来文明; 同样地,中国文明在“轴心时代”之前,已有夏商周的丰厚积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时兴的学术概念,便有意无意夸大其重要性。那几百年里产生了老子、孔子、佛陀、以色列先知和希腊哲学学家,的确非常重要,但之前的文明历程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同样居功至伟。“轴心时代”概念的确给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但我们不能受其束缚,跟在西方学者后面亦步亦趋,过分夸大“轴心时代”的重要性,仿佛之前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

(阮炜《如何看待“轴心时代”? 》,有删改)

1.下列对“轴心时代”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轴心时代”是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在他的论著《历史的起源及目标》中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
B.“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 至2世纪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其间世界四大文明都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
C.在“轴心时代”,先后诞生了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或宗教家,包括老子、孔子、佛陀、以色列先知和希腊哲学家。
D.“轴心时代”学说认为,“轴心时代”的思维方式影响十分深远,我们的精神生命一直为其所塑造。
2.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世界四大文明是指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中华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是原生文明。
B.大量文献、出土文物和遗址可以证明,远在“轴心时代”之前的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就已高度发达。
C.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较晚,但在“轴心时代”之前,夏商周时代就已经有了相当丰厚的文明积累。
D.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都属于“轴心期”文明,它们是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后发或次生的文明。
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河流对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尼罗河、两河、黄河和印度河是世界四大文明的母亲河。
B.古希腊曾经发生过“东方化革命”,在宗教、哲学、文学等方面大量引进两河、中国、印度等东方文明的元素。
C.《圣经》中的创世纪、大洪水等故事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它们可以证明两河流域文明是希伯来文明的源头之一。
D.“轴心时代”的重要性被过分夸大,导致此前人类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被这一时兴的概念人为地遮蔽了。
2018-01-20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