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4 题号:623803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水蚀道几尽,肩不得,先后累累如鱼贯。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旁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西垂苍壁,俯瞰台矶间,女萝与陵苕轇轕之,赤纷绿骇,曰翠霞屏。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洼,泉冽甚,宜饮鹤,曰饮鹤川。自川导水,为蛇行势,前出石坛下,锵锵作环佩鸣。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独清,鼓琴与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又五六步,水左右屈盘,始南逝,曰五折泉。又四十步,从山趾斗折入涧底,水汇为潭。潭左列石为坐,如半月。上危岩墙峙,飞泉中泻,遇石角激之,泉怒,跃起一二尺,细沫散潭中,点点成晕,真若飞雨之骤至,仰见青天镜净,始为泉,曰飞雨洞。洞傍皆山,峭石冠其巅,辽敻幽邃,宜仙人居,曰蕊珠岩。遥望见之,病登陟之劳,无往

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中。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其时轻飙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

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或闭目潜思;或拄颊上视霄汉;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或运笔如风雨,且书且歌;可按纸伏岩石下,欲写复止;或句有未当,搔首蹙额向人;或口吻作秋虫吟;或群聚兰坡,夺觚争先;或持卷授邻坐观,曲肱看云而卧:皆一一可画。已而诗尽成,杯行无算。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

又明日,郑君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序。濂按《韩诗内传》: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哉!

濂既为序游历之胜,而复申以规箴如此。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


注:①轇轕:同“纠葛”,缠绕之状。②髹觞:油漆过的酒杯。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肩不得                                           比:比较
B.焰焰欲                                           然:通“燃
C.始为泉                                           悟:明白
D.可不                                           勖:勉励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无往                                                          ②或持卷授邻坐
B.①不乐泉声独清                                             ②鼓琴与
C.①上危岩墙峙                                                ②濂既为序游历之胜
D.①郑君兹游良欢                                             ②集所赋诗而属濂
3.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水蚀道几尽:流水几乎把道路侵蚀没了
B.方次第取饮:才停下来取水饮用
C.众欣然如约:众人高兴地答应了
D.无以是为也:不要再进行这类迷信活动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
②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均属诗序,是放在文人雅集唱和所成诗集之前的文字。
B.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为桃花涧这一名不见经传的江南乡野增添了诱人光彩。
C.第三段用九个“或”字连接,表现了赋诗人构思诗篇时各具特点又互相映衬的神态。
D.作者描述诸贤在节日中沐浴自然,脱略形迹,发舒身心,显示了他崇尚清虚的志趣。
6.读第四段内容,完成下面两题。
①“浴沂”“舞零”出自《论语》,这是孔子哪位弟子所言之志?
②作者言及此典,要表达怎样的情怀?请用自己的话作具体说明。
17-18高三·北京通州·期末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                 属:劝人饮酒B.山川相                 缪:环绕
C.吾生之须臾          哀:为……悲哀D.而莫消长也          卒:突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二宿。
C.白露,文中理解为白茫茫的水汽,与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意思不同。
D.舳舻,“舳”是船尾,“舻”是船头,舳舻连称则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在月明之夜与友人们泛舟赤壁,他们享受着江天美景,饮酒放歌,快乐似神仙,暂时忘却了人世间一切不顺心事。
B.苏子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情怀。歌词里所说的“美人”是美丽的女人。
C.苏子扣舷而歌时,有个客人倚歌吹着悲凉的洞箫应和,那洞箫声似乎有让深渊里蛟龙起舞、孤舟上寡妇哭泣的魔力。
D.苏子询问朋友为何感伤,朋友认为英雄曹操及其业绩尚且消失不见,更何况你我凡夫俗子,平凡生命难得像长江、明月般永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在第四段中,苏子是如何通过水与月的特点进行说理的?请简要分析。
2022-11-04更新 | 29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通“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1.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文题解读“庖丁解牛”。
2.《庖丁解牛》中“_______,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两句体现出庖丁的刀法娴熟、游刃有余。
2022-07-26更新 | 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衡岳记   李承箕

今庚申十一月,予自白沙至临蒸,南望诸峰,魂爽飞驰,不旁身矣。与豫章涂公、永丰郑公俱。自是月之日,礼神岳祠,栖焉。各更衣,会天宇新霁,人人自觉神形快健。由东北观水帘洞,止寿宁宫。半江曰:此境隔世,何谢桃源?世短心长。吾不能明,目极心醉而去。半江,涂公别号也。由西南历诸峰,即上封。冰雪凝树,风撼树如甲马声,冰片随落叶下,大石取而餐之。予曰:无乃冰齿寒乎?大石曰:此所以厉吾肠胃也。予两肩臂已起粟,大石即解绵袷衣二袭,曰:借子也。郑公,别号大石也。上祝融峰,下飞仙桥,上明轩,半江曰:登高临深,吾亦不能还。止上封。上封南十里许,为比和洞,有王野人,业箍桶,大石使召来,萎黄须发,单弊荸衣。问之,已独居洞三十余年。又问:“汝何为者?见何境界耶?”曰:“非释非老,不知为善恶,何境界见也?”大石将赠米帛,曰:“夜床鞋脚,公等知乎?”长揖而去。侵晨,踏霜菅,观初日于扶桑台,风冷冷四至,两耳若著针锘。西行由鸡鸣岩马祖庵,庵中有往时大石示从游诸生诗。庵西天柱峰,有僧岩居,食生菜,百结衣如粟穗,见人即膜拜,默默而已。南行数里,予独观南台寺故址,叹曰:“此非僧守澄之蘧庐乎?”南台之南有紫虚阁,问诸道士,悉不省。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少憩文定西廊,候行礼。是夕各止行所。诸所过两公辄留题,予则和之,而歌于山中相乐也,不复磨崖题名。故凡峰峦崖洞,大小奇怪高下之胜,纪载于先民者,悉略之云。


[注]子廉,宋时人。苏轼《率子廉传》:本衡山农夫,愚朴不逊,人谓之“率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
B.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
C.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
D.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晦,古代月相纪日法的一种称谓。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每月最末一日为“晦”。
B.别号,又叫“号”,有自取的,也有别人取的。如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
C.“汝何为者”与“仁以为己任”(《〈论语〉十二章》两句的文言句式不同。
D.磨崖,即摩崖,指在山崖上刻的文字、佛像等。古人有游览景物并摩崖题诗的习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游衡山的二位先生把衡山看作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冰雪也成了他们磨炼自己的意志的工具。
B.衡山的“王野人”和“岩居僧”都过着朴素甚至贫穷的生活,但他们并未因此自卑而改变现状。
C.本文与《登泰山记》都写了“观日出”的情节,但《登泰山记》中的描写要详细生动得多。
D.作者在南台寺旧址中辨认出守澄和尚的蘧庐,并向紫虚阁的道士提及此地,但他们都说不知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各更衣,会天宇新霁,人人自觉神形快健。
(2)予曰:“无乃冰齿寒乎?”大石曰:“此所以厉吾肠胃也。”
5.本文标题为“游衡岳记”,主要“记”了哪些内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2023-01-16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