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105 题号:63299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而今年春节期间出现的影院盛况,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集中反映。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文化产品的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目前,A股市场共有传媒娱乐、文教休闲类公司近百家,其中不乏影视公司,各大互联网企业也有自己的影业,它们为国内影视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产品,这也是影视市场迎来大繁荣的基础之一。

(摘编自《影院爆棚折射出的经济新现象》,2018年2月24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

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入围主竞赛单元的24部影片已全部亮相。这些影片延续了柏林电影节反映社会和政治现实的风格。

《过境》由德国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执导,片中,主人公为逃避法西斯迫害来到马赛,见证了滞留马赛的以德国人为主的其他流亡者的悲惨和绝望。

影片对二战、纳粹等历史背景做了模糊处理,将焦点放在流亡者本身的命运和情感上。影评人认为,这种对时间有意的混淆使人联想到当今欧洲的难民问题。

《于特岛7月22日》再现了2011年震惊世界的挪威于特岛枪击事件。电影使用对主人公一镜到底的跟拍方式,借惨案受害者视角,最大限度还原于特岛充满杀戮、绝望和恐惧的一个多小时。

导演波佩在首映后的记者会上说,他想通过电影记录这段悲惨历史。“环顾今日欧洲,极端主义势力日渐抬头。我们需要记住这座岛上发生过什么。”

(摘编自《贴近现实的柏林电影节》,2018年2月25日新华网)

2018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国电影票房创下历史同期新高,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总票房达5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6.9%。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559.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45%,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01.04亿元。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影片《战狼Ⅱ》以56.83亿元票房和1.6亿观影人次创造了多项市场纪录。

如果说票房只是衡量产业发展的一个数字指标,还不足以说明整个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那么,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则可以看出,2018年春节档期满意度不仅观众对国产影片的认同感和喜爱度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的科学综合评价体系已经建立,并且日益丰满,进而为新的电影创作提供指引。

这一切,离不开《电影产业促进法》为中国电影繁荣发展提供的根本法律依据——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固家制定电影及相关产业政策,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摘编自《中国电影,势头正劲》,2018年3月1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时代向前发展,我们的文艺作品一定要不断创新、更加多元,电影市场才能百花齐放。电影的观赏性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只顾娱乐而牺牲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品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电影生产主体在电影选题方面要更加重视艺术性,提升筛选电影的品位标准。另外,电影院线应适当增加艺术电影的排片量。

(摘编自《加大对艺术电影的支持力度》,2018年3月1 1日《光明日报》)


【注】①艺术电影:一般是指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对电影语言的实验性尝试。
1.下列关于中国电影繁荣发展必要条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期,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影视市场迎来大繁荣的核心基础,也是中国电影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B.全国A股市场共有多家影视类公司,各大互联网企业也都有自己的影业,这是影视市场迎来大繁荣的物质基础之一。
C.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不仅需要观众的认同和喜爱,更需要建立并丰满科学综合评价体系,为新的电影创作提供指引。
D.如果没有《电影产业促进法》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重要产业,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不会如此辉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电影《过境》将焦点放在流亡者本身的命运和情感上,《于特岛7月22日》使用对主人公一镜到底的跟拍方式,这些都体现了艺术电影的基本特征。
B.根据材料三图表可知,近五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和银幕总数增速逐年递升,这不仅契合当前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C.2018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国电影票房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可以预见,主要以电影消费为代表的文化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D.无论是当下全国电影总票房、国产电影的票房占比,还是影片《战狼Ⅱ》创造的多项市场纪录,都是中国电影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表征。
E.电影生产主体在电影选题方面更加重视艺术性,不断创新;电影院线适当增加艺术电影排片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电影市场百花齐放。
3.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电影的观赏性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只顾娱乐而牺牲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品质”一句话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寅恪先生轶事

1925年,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仅36岁。清华大学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相比,陈寅恪既没有显赭的声望,又没有镇服人心的学位。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受梁启超(一说吴宓)举荐为导师时,一度为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所拒绝。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令人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都来听他的课。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留洋派不懂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1941年受香港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许地山所邀,任职客座教授,讲授隋唐史,仅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1941年8月4曰,许地山逝世,他接任系主任。1941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生活物资奇缺, 由于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之,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期间寅恪闭门治学,撰《唐代政治史略稿》一书,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高薪聘请其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

陈寅恪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53年中科院拟任命他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曰的 《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学习政治。” 第二条:“请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陈寅恪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 他常说: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但陈寅恪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

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研究的心得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陈老师在讲历史研究时,常说: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 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藉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 ”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中国近 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寅恪逝世后,因一直未能真正平反,各地政府不愿接受寅恪先生的遗骨。骨灰先是寄存火葬场,后寄存银河公墓。直到2003年才与夫人合葬于江西穿山植物园。墓碑旁一大石上由著名画家黄永玉制陈寅恪终生恪守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有改动)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寅恪受举荐为导师时,为校长曹云样所拒绝的原因是没有显赫的声望,又没有镇服人心的学位。
B.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遂 等都来听他的课,主要是因为刘文典对他评价甚高。
C.1941年底香港沦陷,生活物资奇缺,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表现出他的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情怀。
D.陈寅恪讲学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尤其让学生佩服不已的是他对学术研究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说明陈寅恪比较善良和关心学生。
B.不管是本土派还是留洋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主要原因是他博学、治学面广,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
C.在陈寅恪看来,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委实不易,因为资料是很难找齐全的。
D.文章列举了傅斯年、梁启超对陈寅恪的评价,目的是突出陈寅恪的博学、治学严谨以及在学术界崇高的地位。
E.文章介绍了陈寅恪传奇的经历,让读者比较立体地了解一代大师的风采。他生前获得众人的尊重,逝后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3.陈寅恪墓碑旁大石上镌刻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在陈寅恪身上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本加以概括。
2017-09-07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民主政治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的“禅让制”。所谓“禅让”,就是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如尧让位于舜,舜让位于禹。禹之后,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诸侯分封、王位世袭。即便是被分封到各地的诸侯,也是世袭的。天子只管分封到各地的诸侯,并不直接管诸侯内部的事务,诸侯内部的事务直接由被分封的诸侯管理。这种情形构成了中国分封制度下的“家天下”。

“家天下”意义上的“天下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并非政治意义上的。这种“家天下”虽然是种古代政治设计,但并非一种政治权力分配制度,而是一种布德于民的政治运作方式。根据《史记》的记载,尧能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是因为尧贤能,即便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以后,尧也总是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尧也成为中国贤能文化的代表。舜因孝而名扬于当时的上流社会,而被尧看重并禅位于舜。自古以来,舜也就成为中国孝文化的代表。禹也是首先因为在治水方面显示出非凡的能力而最终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禹可以说是中国贤能文化的代表。所以说,那个时代的“天下主义”是文化对政治的塑造,或者说它就是一种文化的政治。

其次,“家天下”的“天下主义”最初是以血脉为纽带形成的。例如,禹开始实行世袭制,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即便在禹之前的尧舜时期,禅让制虽说是选贤任能,但部落联盟首领仍然在黄帝血脉之中传递。这并不奇怪,因为,古代更确切地说是古代族群——没有具体的物质效忠对象,只有一个精神上的效忠对象。如果一个古代民族对某一物体顶礼膜拜,如古代羌族把河中的白色石头作为圣物供奉于堂上,他们并不是效忠于一块河石,而是赋予了这块石头以特殊的精神内涵,也就是说,他们效忠的是一种精神。而血脉在远古时期最能够体现族群的精神。后来,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道德、习俗、伦理等逐渐演化成为一种秩序,所谓周人“承受天命,创建秩序”,并用道德观念来解释周政权的合法性,由此形成了一整套的礼乐体系。不过,血脉仍被得到重视,所有分封的诸王,都是周天子的亲戚子弟。周天子既是家长,又是君王。

其三,“家天下”的“天下主义”是一种“分”的文化,而不是一种“聚”的文化。通过分封,周的权力是分散了,但其文化得以传播于“天下”;虽然权力分散,但周“天下”中的一切诸侯必须要经过周天子才能“上通天命”“上达天听”。由此可见,周是文化上的统一,周“天下”是一种文化秩序,而不是一种权力秩序。正如许倬云先生所说:“周代的封建制度,基本上是以贵族间的婚姻和合作,借着祖先崇拜和‘天命’的观念,编织出一个统治阶层的庞大网络。这个过程继续进行了数百年,终于形成了周代这个上层的文化同构性。所谓‘天下’,并不是真正的普天之下’,只是不同封国内城邑的居民,却还真是认同于同一个文化大系统。”

(摘编自胡键(“天下”秩序:一种文化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天下”的含义与古代民主政治有关禅让制和世袭制构成了中国分封制度下的“家天下”。
B.“家天下”的“天下主义”在早期以血脉为纽带形成,是因为血脉能够体现族群的精神。
C.周人重新创建了完整的道德、习俗、伦理等秩序,并用它解释政权合法性,形成了整套礼乐体系。
D.周代的文化系统是借助祖先崇拜和“天命”观念通过贵族间的合作和婚姻形成并传承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是按照并列结构展开的,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家天下”的“天下主义”的含义。
B.文章列举尧、舜、禹因贤能做首领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家天下”的“天下主义”是文化的政治。
C.文章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家天下”的“天下主义”最初是以血脉为纽带形成的。
D.文章引用许倬云先生的话证明周“天下”的“天下主义”是权力的分散,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实现古代民主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天子分封诸侯,诸侯管理内部事务。
B.统治者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布德于民,才可能实现“家天下”这一古代政治设计。
C.从诸侯必须要经过周天子才能“上通天命”中可以看出,周“天下”是一种文化秩序。
D.周是文化上的统一,周“天下”虽然是“分”的文化,但封国内居民认同同一个文化系统。
2019-03-09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古代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一般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
       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
      日前,由广东省发明协会主办、搜狐网发起的“新四大发明”评选结果最终出炉,杂交水稻、 汉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复方蒿甲醚最终入选。
       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自己的粮食问题,还为亚洲甚至全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巨大贵献。
       汉字激光照排:汉字漱光照排技术,给出版印刷行业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对日、韩等国家的印刷出版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蛋白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对于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影响是巨大的。
       复方蒿甲醚:第一个由中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截至2005年底已被26个亚非国家指定为疟疾治疗一线用药,它在疟疾这一高传染性疾病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自《新京报》2017年02月08日)


材料三:
       近日的一项调查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的青年选出“你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祖国”,得票最多的是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它们被学生们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新四大发明”的走红,彰显了我国在科技刳新领域的显著进步与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 但如何让更多的新发明源源不断涌现,不仅要靠企业在新技术革命的持续竞逐中不断创新,还需要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做好服务与护钪的工作,帮助国内企业提高在世界产业链、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光明日报》,2017年05月15日66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和材料二中的“四大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材料三中的“新四大发明”更着重的是这些发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B.材料三,作者介绍了“新四大发明”的调查结果,充满了浓浓的自豪感。
C.“二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国朋友成为“新四大发明”的忠实粉丝,从侧面说明了,在很多“一带一路”国家中,生活“通”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D.过去,中国给世界的印象,是制造业大国、世界代工厂,如今“新四大发明”如此受欢迎,代表着中国已融入新产业变革背景下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三则材料可看出,从古到今,科学技术始终在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和历定进程。
B.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古代改进造纸术的人是毕升。中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因他的突出贡献也被誉为“当代毕升”。
C.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四大发明是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总结出来的, “新四大发明” 同样是由外国青年提出来的,这样的巧合,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和“互联网+ ”所驱动的新经济、新生活的魅力。
D.从上述三则材料看,具有原创性、具有世界级影响力、能产生社会效益,是评判“四大发明”的H大基本标准。
E.根据材料三,“新四大发明”的走红让我们相信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受到各国青年的喜欢,同时也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提供原生动力,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
3.发明的可爱,就在于使人类的生活更便捷,外国留学生称赞的“新四大发明”集中体现了这一 特点。请结合生活体验说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对我们生活的积极影响。
2017-08-15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