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185 题号:640905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5年12月22日,习近平主席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习近平强调,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访问世界卫生组织并会见陈冯富珍总干事。习近平强调,中国同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堪称典范。中国欢迎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中国愿同世界卫生组织加强协作,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作出努力。陈冯富珍表示,世界卫生组织赞赏中国在全球卫生安全和卫生治理领域的领导能力,愿加强同中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以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健康卫生水平。会见后,习近平和陈冯富珍共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协议的签署。

材料二

荷兰一位叫哈利的肝癌患者陷入深度昏迷,西医几乎已无能为力,家人情急之下把哈利送到了林国明的诊所。林国明诊断后开出中药处方,哈利连服三剂后,奇迹般地苏醒了。此事轰动了布鲁塞尔,林国明诊所一炮打响。长期受腰痛困扰的比利时前国王阿尔贝二世听闻此事,专门致信表达了想尝试中医治疗的愿望。如今,林国明的诊所早已得到比利时医学会的承认,并列入了医保名录。

从“将信将疑”到“国王想预约”,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辨证论治、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等优势正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了解并接受,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的疗效和作用日益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如青蒿素快速防治疟疾技术方案在东南亚、非洲等疟疾高发地区的应用,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材料三

2016年12月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外政府已签署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中国政府支持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16个中医药海外中心。每年约13000多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约20万人次境外患者来华接受中医药服务。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 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

2015年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0年针灸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已陆续制定颁布7项中医药国际标准。2012年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17.5)

1.阅读材料三,找出下列关于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建了16个中医药海外中心,还使中医药传播到了183个国家和地区,103个国家认可使用针灸, 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B.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突破思维定势,不只采用“走出去”的方式,也采用“请进来”的方式。不只让中国中医药人才去传播,也让外国民众来体验去传播。
C.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要有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要得到沿线各国政府的认可和配合,要加强国与国的合作。
D.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发现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针灸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精华的认可和接受,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医药“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上述几则材料传递的重要共同信息是“中医药”与“一带一路”。“中医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带一路”建设助推 “中医药”振兴发展。
B.材料一是几段新闻短讯,言简意赅,侧重说明没有习近平主席的这些努力,就没有材料三所列举的中医药发展的现有成果。没有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就没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健康。
C.材料二注重用事实来说话,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西医药的劣势恰是中医药的优势,实实在在的疗效赢得民众信任,推动中医药的传播。案例真实生动,以点带面,让人信服。
D.材料三注重用数字来介绍,时间数字的列举让人明了中医药国际化所走过的一些历程,数量数字的列举让人明了中医药国际化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用数字增强材料真实性,产生视觉冲击力,加深读者印象。
E.同是间接引用,材料一多粗略述说,材料三却注重细腻。仔细分析材料三,“183个国家”只有“16个海外中心”,“2009年成立”迄今只有“7项国际标准颁布”,用细节暗示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艰难,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3.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医药一度超过武术,成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根据材料阅读,概括列出四条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辉煌成果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施平: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

①“我是一只土拨鼠。”施平在自传里这样写道。他1911年出生在云南大姚,1926年在昆明投身第一次大革命,自那以后,便如一只“长着有力前爪的土拨鼠,匍匐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东拨土、西拨土、种鲜花、去杂芜”。

②在浙江大学读书时,施平积极参与“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两次直面蒋介石,力陈抗日主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新四军粟裕、陈丕显部下,担任地方党群领导工作。1957年,他在中国农业大学担任党委书记期间,被卷入“反右”运动,此后,审查、批斗、下狱……“土拨鼠”遭遇了巨大的灾难,含冤受屈,铁窗之下,“无处可为大地母亲拨土了”。

③直到“文革”结束后,施平方才得以平反。67岁的他来到华东师范大学,这只忠贞的土拨鼠,又继续勇敢地拨土、栽花、去芜。华东师大是“文革”的重灾区之一。1978年,施平被调任到华东师范大学,任党委第一书记。到任后,他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彻底平反冤假错案。

④“要把高等教育办好,就不可以‘左’。”时至如今,施平谈教育,开口仍是这句话,“我当年是这样认为,我现在还是这样认为。”

⑤从1978年到1983年,在华师大的近6年时间中,施平一直扮演着改革者的角色,他从体制层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建设,将民主之风带入了校园。他昔日的同事,华东师大前校办主任汪祥云说,那些年,施平身边常有记者相随,因为“跟着他跑,就能出新闻”。

⑥民主推荐副校长便是其中的一例。当时华东师大领导层的年龄结构偏大,选拔青年干部已是当务之急。施平提出了一个新设想,由群众在全校青年教师中民主推荐出一位副校长。这个提议遭到了疑虑和反对:我国高等院校的正副校长历来由上级组织任命,如今让群众选举,似乎有违组织原则。

⑦施平回应说:“我们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民主推荐副校长,这是合理的;推荐出来后,还要经上级批准任命,也是合法的。只要做到合理又合法,别人无可非议。”

⑧民主推荐校领导,在当时全国高校中属于首创。之后,施平为了解决外语师资问题,更是大胆创新,首开先河地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1979年3月29日,华东师大在《文汇报》上刊登招聘启事,迎来了800多名应聘者,其中不乏在国外留过学,获得学位,精通某一门外语,既能教学与翻译、又懂某门专业学科的人才。这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在当时的学校和社会中,都属“破天荒”之举。

⑨1985年,74岁的施平离休。次年,他前往大西北,实现了少年时念念不忘的梦想——在沙漠、戈壁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植树造林,制止风沙侵害。这时,年逾古稀的施平迷上了摄影。中学时,他目睹“四·一二”政变,眼见蒋介石背叛革命、清洗共产党,曾一度对政治灰心丧气,转身埋头于西洋水彩画中,甚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昆明美术学校。然而,受大革命启蒙的施平,最终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而是听从内心召唤,投身于为共和国“拨土去芜”的事业中。到古稀之年,“土拨鼠”的脚步终于得以暂缓,儿时的爱好和梦想仿佛点亮了老人的又一次青春。施平将年轻时养成的美学修养投入到了摄影中,当记者在病房见到他时,他的书桌的正中便放着一个数码相机。

⑩病房的墙上挂着他的几幅照片,也有书法家写的一幅书法作品,用以形容他的晚年时光:“老年更发少年狂,吟啸徐行又起航。”

⑾老人虽然离开工作岗位已久,但他念念不忘自己的教育理想,施平所描绘的大学图景是:大学的“围墙”被拆除了,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人人都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资源。从幼儿园开始,教育的费用就由国家来承担。而在大学,学生不再受限于某一所学校、其一课程,只要愿意,他们便能选择自己心仪的课程,学分修满了就能毕业。大学毕业后的学生仍然能回来听课,只要通过考核,便能拿到硕士、博士的学位。

⑿这样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他的后辈看来,也似乎过于“超前”。但老人说起这一切时,情真意切,目光坚定,还闪耀着年轻时的理想主义光芒。如今,这位年过百岁的老人,希望年轻人能够接手他们理想主义的“传棒”,比之老一代知得更多,思得更广,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比我们跑得更好更快。”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运用比喻手法,将施平比作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形象地概括了施平一生的奋斗经历,生动有趣。
B.施平调任华东师范大学后,首先大刀阔斧地进行拨乱反正工作,彻底平反冤假错案,这是他成为成功教育家的根本原因。
C.施平率先从体制层面在高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建设,民主推荐副校长等做法将民主之风带入了校园,理念非常先进。
D.施平对祖国怀有一腔热爱与忠贞之情,他有超出常人的眼光,以勇气和毅力执着做事,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年轻时的施平积极参加各种民主运动,努力践行为国家贡献力量的理想抱负,即使遭受过冤屈打击,也没有改变他的初衷。
B.施平对我国一段时期内的高等教育政策并不赞成,也因此而入狱;平反后,他对学校中的一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纠正。
C.施平在华东师范大学任职期间,身边常常有记者跟随,因为他一直以改革者的角色出现,他的一些做法往往能够成为新闻。
D.离休后的施平远赴西北植树造林,实现了少年时期就念念不忘的梦想,在年轻时就曾经涉足过的摄影领域也有了初步成就。
E.施平眼中的大学应当拆除围墙,去除大门等设施,让社会上人人都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资源,这样的理念显然是极为超前的。
3.为什么说施平是“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18-11-20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消息近来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殷商时代(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王室使用的甲骨文,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记载了殷商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甲骨文以实物形态保存和呈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伟大文化遗产。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正是其价值得到世界公认的体现。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发端。在世界文明史上,历史悠久的几大古老文明,都曾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如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圣书字。黄河流域汉字的出现,是中华文明时代到来的灿烂曙光。数千年来,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等古典文字,与它们所代表的伟大文明一样,都被历史的长河无情湮没而先后失传,唯独汉字与伟大的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成为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体系,并在信息化时代依然焕发出蓬勃生机。

汉字记载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传承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可以说,走进汉字世界,也就走进了中华文明的宏伟殿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旅美著名学者唐德刚先生曾说:汉字即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汉字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根脉,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融合发展,造福了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汉字文明对世界尤其周边国家也产生过长远的影响,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甲骨文是现行汉字的早期系统和源头,尤为需要我们子子孙孙传承和珍惜。不仅如此,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光大汉字文明的使命,让中华文明为人类所处的这个激烈变化的时代作出独特贡献。

汉字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灾难深重,中华民族经历了列强侵略的惨痛历史,汉字与中华文明也同样遭受了西方文化侵入的强大冲击。曾几何时,汉字被当作落后的文字,几乎面临灭顶之灾;废除汉字,实行西方拼音文字,曾经成为某些时期的主流声音。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汉语汉字也成为世界上热门的语言文字,孔子学院遍布世界,汉字文明再次大放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悠久的汉字文明,是建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的不竭源泉。因此,珍惜先人遗产,光大汉字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举国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将对推进汉字文化研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产生积极长远的影响。作为从事古文字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专业工作者,我们要抓好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努力破解古文字研究难题,培养更多优秀后备人才,做到“绝学”不绝,“冷门”不冷,让古老的汉字文明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注入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光添彩!

——摘自《光明日报》黄德宽文章《让古老汉字为文化自信注入力量》

1.下列有关“甲骨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专供股商时代王室使用。
B.甲骨文记载了殷商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C.甲骨文是以实物形态保存和呈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的唯一载体。
D.甲骨文已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国古文字研究将转向破解其它的古文字研究难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一事件入笔,引出了汉字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地位这一话题。
B.作者通过比较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指出汉字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体系,突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
C.作者认为,汉字经历了维系中华文明的根脉、遭受西方文化入侵冲击、内部否定和重放光彩的曲折历程,汉字文明对推进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有重要意义。
D.文章运用对比、比喻、举例、假设等论证方法,阐明光大汉字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最后作者对古文字研究工作者提出了希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文明时代:汉字仍在使用,更说明中国文化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B.曾经一度成为主流声音的“废除汉字,实行西方拼音文字”的主张一旦成为事实,建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将大打折扣。
C.中国的实力日益强大,只要我们有高度的文化自信,破解古文字研究难题,就一定会带来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
D.国外的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逐年增加,截至2016年底,共有140个国家设立513所孔子学院,说明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文化正受到全世界的欢迎。
2019-03-08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制造业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世界工业化趋势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服务型制造发展迅速。所谓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企业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比重,从而实现向消费者提供“制造+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重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全新生产经营方式,进而在产业层面表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这种产业形态既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又是面向服务的制造。其本质是制造业或制造环节与服务业或服务环节之间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从制造业发展看,各国都将服务型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原因在于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尤其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还为服务型制造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信息技术尚不发达时,制造企业很难监测自家设备运营状况,也难掌握个体用户对产品的使用状态和身体状况,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产业利用,使这些都成为可能。目前,制造企业并没有局限于研发、制造、销售产品和简单的售后服务,而是向它的客户(包括企业客户和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多的高附加值服务,如个性化定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智能信息服务等。对制造业来说,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可以减少对资源、能源等要素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增加附加价值、提高综合竞争力。

从服务业发展看,以餐饮、商贸、流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主要服务于生活消费,附加价值和生产率都较低;而作为制造业向高端进阶过程中分工细化产物的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既包括采用高技术装备的部门,如电信、金融,也包括本身创造高技术服务的部门,如软件、互联网信息服务等,主要服务于生产性活动,附加价值和生产率都较高。由于制造业发展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服务业向高端发展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部门,既是创新的来源方,也是创新的应用方,这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必须和制造业紧密结合,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服务,才能寻求到持续的效率源泉和发展动力。因此,对于服务业而言,服务型制造发展本身也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摘编自黄群慧《中国制造如何向服务化转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改变了投入和产出的比重,出现了“制造+服务”的新模式。
B.制造业服务化包括许多方面,如简单售后服务、高附加值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等。
C.制造业发展到高端,会成为国民经济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促进服务业的升级转型。
D.服务性制造既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同时也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两个维度阐述了制造业服务化是世界工业发展的趋势。
B.文中列举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是为了阐明它们是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根源。
C.文章从战略高度审视世界工业发展趋势,为提出中国制造转向服务化的建议作支撑。
D.文章对比了两种服务业的不同,提出服务型制造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制造业或制造环节与服务业或服务环节不能融合,就不会有服务型制造的发展。
B.有了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产业利用来作支撑,制造业就有可能实现向服务化的转型。
C.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只有和制造业紧密结合,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服务,才能不断拥有效率源泉和发展动力。
D.服务型制造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制造业只要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就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综合竞争力。
2018-05-18更新 | 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