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4 题号:641566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其核心是束发,在传统礼制下,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他们头发往往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称为“总角”。但到成年之期,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头发整理起来,男子戴上冠,女子加上笄。

我国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在先秦时已很完备,《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周代冠礼在祖庙中举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带“冠”的同时他还获得自己的“字”,“字”的获得意味着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是一个开始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活动范围开始由家庭扩大到社会,他必须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由于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为了与自己家庭生活的身份相区别,他们需要另一套身份标识,这就是“字”。从此以后,除了自己的至亲外,其他人就不再称他的名而要称“字”了。《礼记·檀弓篇》:“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疏曰:“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至五十,耆艾转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别之,至死而加谥。”

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因此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冠礼在宗庙举行,将加冠的青年的父亲先用筮(一种占卜方法)决定行礼的日期,俗称“筮日”。筮日之后,主人要亲自登门告诉亲友,邀请他们参加冠礼,俗称“戒宾”。冠礼的前三天,用占卜的方法在所邀请的客人中用筮决定请哪一位来宾为青年加冠,这是冠礼上的正宾,俗称“筮宾”。冠礼的头天傍晚,冠礼的主持人“宾者”在庙门外宣布第二天冠礼的时间,并把日期通知宾家,俗称“告期”。到行礼那一天,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首先是束发。束发之后,正宾为受礼人加冠。周代加冠一般是三次,称为“三加”。第一冠是加缁布冠,以示“尚质重古”“不忘本”。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要换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第二冠是皮弁冠,表示“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换上白色而腰间有褶皱的裳,系上白色蔽膝。第三冠为爵弁冠,表示冠身以后可以参与祭祀,敬事神明。加冠完后,正宾给冠者换上裳,裳之外系上赤黄色的蔽膝。随后加冠青年西阶而下,去拜见他的母亲。见母后,回到西阶以东,由正宾给他起一个字(名字的字),并说一番祝福的话。于是礼成,青年之父送宾出门。……

古代的“冠礼”由于极其繁缛,因而后来渐渐被简化,甚至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仪式,在一些地区仍以相似的形式保留下来,比如说云南彝族地区的换裙礼,西双版纳布朗族行报告礼,藏族女子行戴巴珠礼等等。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告诉青年,你已经告别孩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要开始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图说中国文化·民俗卷》何晓明)

1.下列对于“冠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俗中,男女进入的成年的礼仪叫法不同,男的称为“冠礼”,女的称为“笄礼”。而且人们对于冠礼都非常重视。
B.古代汉族的成年礼俗,其核心是束发,男女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男的戴上冠,女的插上笄。
C.根据传统礼制,古代汉族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但到了成年之期,其头发不仅要严格处理,而且还会有一个盛大的仪式。
D.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其原因与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特点有关,冠礼意味着成年,外人要称其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冠礼同时获得“字”,“字”的获得不仅意味着至亲之外其他人称呼的改变,更意味着成长和一定社会责任的担当。
B.在周朝的礼制中,幼小时称呼其名;二十岁行过冠礼以后,则称呼其字;五十岁以后只称呼其排行。死后则加谥号。
C.冠礼前一天傍晚,由宾者进行告期,在加冠礼的这一天,青年先在宗庙中站立,等候父亲将宾请进门,入庙就位。
D.给青年“三加冠”的人要给青年换三次衣服,还要给青年取“字”,说祝福的话,礼成之后,要由青年父亲亲自送宾出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据本文解释“总角”:孩童扎作“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角”是牛角的意思,可知《氓》中“总角之宴”的“角”应该读jiǎo。
B.在文章中需要靠筮这种占卜方法来决定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冠礼的日期,一件是冠礼中为青年加冠的人。
C.冠礼仪式之上,除了“三加冠”之外,其实还有“三换不同色的蔽膝”,顾名思义,这蔽膝应该是遮盖下体之服饰。
D.少数民族的冠礼,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过简化变成了相似形式的换裙礼、报告礼、戴巴珠礼等。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历史文献、历史资科数据库的建设使史料的检索、复制极为快捷和方便,许多未曾阅读过的书籍中的资料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也能够被直接利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需要彻底改弦更张?这是史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中国史家传统的读书方式,讲求精读系统性的史籍与相关典籍。越往后代,书籍、文献越加积累,研究者欲全部阅览已无可能,于是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给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然而,各种类书质量不一,而且割裂原书籍的内容,再机械地分类编辑,呈碎片化状态,所取史料的形成背景、语境、前因后果基本消失,因而会导致误解。因此,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类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

当代电子学术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与原书一致,仅载体不同,对学者而言均属读书,无多少区别。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大多为普及性知识和学术信息,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只有可检索的学术资料数据库,极大地改变了史学研究者获取史料的途径,冲击着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四库全书数据库,二十五史全文阅读检索系统、中国基本古籍库等,已然涵括了过去史家难以想象的资料,而数据库建设仍方兴未艾,从理论上讲,只要解决好操作技术问题,所有资料都可随时提取,速度快,史料多。而且,数据库还可以由学者自行设计检索内容,这使它实质上已经不同于类书。不过,数据库仍存在与类书相似的缺陷,这决定了它还不能取代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第一,所得资料也呈现为碎片化的堆积,失去其形成的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存在误读的可能性;第二,检索所得史料,难分真伪,而且因割裂、碎片化更难直接考辨;第三,受数据库涵括内容的限制,可能缺少很重要的典籍资料。

在史学研究中,具体史料的运用必须依托于对相关历史背景状况的整体理解,决不能依靠史料的堆积而不知鉴择。史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必须在读书、思考、研讨和撰著的实践中培育,要有史料鉴别和考订的能力,要有理论思维,仅掌握史料的供应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缺乏基本的学术素养,直接取用具体的史料,出错的几率颇高。

为提高史学研究水平,读书治史的理路不可抛废,但信息检索技术的重要作用对读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网络信息时代,史学研究者在读书上应作出调整和改进。比如,读书包括阅读电子扫描和镜像版之书,学者应努力建设自己的电子图书馆;史学研究中运用数据检索手投发现的重要资料出自陌生的书籍,就要跟进阅览,这样才能让信息化检索起到促进读书、增益研究的作用。

(摘编自乔治忠《治史仍需以读书为根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信息时代,能直接利用数据库中的史料,颠覆了研究者的读书治学方式。
B.面对难以完全阅读的文献资料,为了方便后人治史,史家编纂了类书等工具书。
C.类书使用方便但碎片化,真实性、涵括性不足,决定了它不适合用于史学研究。
D.阅读电子扫描的图书与阅读纸质书籍一样,都属于文章提倡的获取史料的途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针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史学研究带来的影响,提出本文的论题。
B.选文列举数据库的优点和缺陷,意在论述数据库对传统的治学方式冲击很大。
C.选文主体部分围绕论题展开,逐层分析,逻辑严密,体现了作者的深度思考。
D.选文着重论述坚持读书治史的必要性,并对研究者的读书方法提出了具体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具备鉴别和考订的能力,借助数据库的丰富资源是有利于我们研究史学的。
B.对搜集到的史料不整体理解前因后果就加以运用,是缺乏基本学术素养的表现。
C.只有多一些具体史料的阅读,少些信息检索,才能降低史学研究出错的几率。
D.要想提高史学研究的水平,精读系统性的历史文献、资料是其中一个必要条件。
2018-07-14更新 | 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10·17”世界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并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财富多少,而在于执政者的责任感和决心,以及强大的调控能力,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6年时间减贫7000多万,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平均每月减贫100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艰巨。“为实现这个目标,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都铆足了劲,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系列政策,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各个措施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关联的,需要多种措施共同发力。”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说。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记者了解到,今年扶贫日前后,教育部等部门将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精确对准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摘编自新华社2015年10月17日讯)

材料二:

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公布了一组数据,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7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已经艰苦备战将近40年;面向未来,到2020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对此,《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绩“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归功于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提问:现在很多人唱衰中国经济,您如何看待现在的中国形势?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去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现了平稳健康的发展。以下几方面特别突出:第一,经济平稳增长。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都在6.7%,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了6.8%。中国经济的总量大概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左右。去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占全球经济增量将近33%。第二,就业稳中有增。新增了1000多万的就业岗位,去年安排了新增就业人口1300多万。第三,千万人口脱贫。去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12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放眼全球,可能中国是唯一能够做到的。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深度进展,为去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为今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也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夯实更好的基础。

(选自2017年3月5日“中国网”,略有删节)

材料四:

4月28日,省人民政府作出批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精神,同意遂川县脱贫退出。至此,吉安5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2017年2月,井冈山市成为我国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后首个脱贫摘帽贫困县。随后,吉安县、万安县、永新县也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数据显示,吉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从2013年底的35万人减到2018年底的3.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8.9%降到0.75%。

(选自2019年4月30日吉安新闻网)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2~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以每年至少下降1200万的速度稳步推进,这五年间有近一半贫困人口已脱贫。
B.2012~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最少的年份是2014年,最多的年份则是2013年。
C.2012年底至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了一半多,计划2017年脱贫人数仍在1000万以上。
D.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至2020年我国现存贫困人口将全面实现脱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是
A.在大数据时代,以上四则材料都充分利用了相关统计数据,以事实说话,不加任何主观评价,突出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B.材料三采用访谈形式,如实报道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从新增就业岗位、脱贫人数巨大两个角度说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C.吉安5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井冈山市和遂川县分别是我国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后首个和最后一个脱贫摘帽贫困县。
D.从以上关于扶贫、减贫情况的新闻,可以看出国家脱贫攻坚的决心,也可以看出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我国的斐然成绩。
3.结合材料1-3,吉安5个市县应该采取了哪些做法和措施才相继实现了脱贫摘帽,请作简要概括。
2019-07-13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第周:生命奥秘的探索者

童第周的一生,都在致力于胚胎学的研究。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后,他在这方面


的探索更是不断深入。

在生物遗传学和胚胎学领域,美国科学家摩尔根所建立的染色体学说,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地位。这位现代实验生物学的奠基者,借对果蝇的实验研究,建立起了遗传学体系,成了一名享誉世界的人物。童第周十分尊重这位鼎鼎大名的学者和他对生物遗传学的杰出贡献,但也有一个问题童第周长期得不到答案:摩尔根的染色体学说认为,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生物,在传宗接代的家谱中所以能保持子孙相传的遗传性状,主要是通过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控制的。指导细胞一切生命过程的指令,都是从细胞核发出的,细胞质唯有接受细胞核的控制,而不可能在遗传中有所作为。情况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唯有通过实验研究来加以回答。

童第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叶毓芬,叶为他这一大胆的想法而激动,决心全力协助他的工作,一批年轻的助手也来到了童第周的身边,大家组成了一个同心协力的研究班子,他们以金鱼和鳑鲏鱼为研究对象,开始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实验。“文化大革命”风雨动荡,这里的一切工作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终于,结果证明,生物性状的遗传,并不完全决定于细胞核,细胞质也表现了它主动的、积极的作用。成果引起了世界生物学界的关注,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生物系教授牛满江提出了与童第周合作研究的愿望,童第周接受了牛满江的橄榄枝,研究所建在了北京中关村。

这样的实验,需要科学家周密、审慎的科学头脑,需要比钟表工人更精细的操作技术。年逾七旬的童第周教授:往往从清晨6点观察金鱼排卵开始,一直要到下午一两点钟,一口气干上七八个小时。匆匆吃过带到实验室来的午饭以后,他伸展一下发麻的手脚和变得僵硬了的腰背,接下去又是一场紧张的操作。黄昏降临了,灯光代替了日光。实验仍在进行之中,特别是制备核糖核酸的实验,需要保持摄氏4度的恒温,童老和他的助手们不得不穿着棉衣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与其说是一项研究工作,不如说是一场意志和体力的拼搏!辛勤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他们把从鲫鱼的卵细胞质里提取的信息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细胞质里,结果得到了一种性状有着明显变异的鱼种。这种鱼居然有着金鱼那样肥大的头部和丰满的躯干,浑身也披着金光闪闪的鳞片,但却脱去了金鱼那条雍雅华丽的纱裙,换上了像鲫鱼那样直峭利落的单尾。这证明核糖核酸对生物的遗传发育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画家吴作人把这种鱼称为“童鱼”,并作《金鱼图》以祝贺。

“童鱼”的诞生,并未使童第周停止新的探索,1976年,他和牛满江的实验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以蝾螈和金鱼这两种不同“纲”的动物作为实验对象进一步研究,得出了高级的两栖类蝾螈的脱氧核糖核酸,也会影响低等的鱼类的遗传性状。此后,童第周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社会职务,仍旧日夜思考着科研工作,他制订了一个短期和一个长期的科研规划,还打算在牛满江教授的支持下,在我国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生物研究中心。

1978年,童第周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他将黑斑蛙的红细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这种换核卵最后长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引起了世界对中国克隆技术发展的关注,受到国际生物科学界的认可。

为了推动全国的科研工作,他还多次到天津、广州、上海等地去作学术报告,1979年3月6日上午,他给浙江省的科技、教育、卫生系统工作人员作关于加速科技发展的报告,突发疾病,不久在北京离开人世。

(周文斌、李元著《中国当代十大科学家》,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县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中国实验胚胎学和海洋事业的先驱》)

②后来国际生物学界用培育者的名字命名了这条鱼——“童鱼”,为中国在世界生物学


界赢得了可贵的荣誉。

(中国科学院《纪念童第周先生诞辰110周年——引领中国克隆走向世界的先驱》)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童第周一生致力于胚胎学的研究,他的探索不断深入,对摩尔根的“细胞质唯有接受细胞核的控制,而不可能在遗传中有所作为”的染色体学说直接提出了反对意见。
B.在叶毓芬和一大批年轻助手的协助下,童第周的科学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终于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一一核糖核酸对生物的遗传发育产生明显的影响。
C.年逾七旬的童第周教授,从清晨6点开始,一直要到下午一两点钟,七八个小时的工作,他手脚发麻、腰背僵硬,既说明他身体强健,也说明他毅力超人。
D.童第周为了推动国家的科研进步,多次出京到外地作学术报告,最终病倒在报告现场,他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
2.童第周对生命的奥秘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从文中看,童第周有哪些崇高品质?试简要概括。
2017-05-11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