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77 题号:64792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文艺批评已经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一起走进了微时代。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微批评时代。文艺批评、文化批评、社会批评都曾是受过专业教育的职业批评家的职责和权力,而在微批评时代,普通大众随时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发表批评意见,每个人都可能是批评家。从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批评言论来看,尽管大众的批评水准参差不齐,但部分言论异常精辟,甚至令众多职业批评家汗颜。

“微”是一种能力。对批评而言,一语中的者是高人,一语道破天机者是神人。如果用只言片语便可道破一个用长篇大论才能说清楚的观点或道理,那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没有深刻的体悟、高超的概括力和卓越的语言天赋是不可能具备的。“微”是一种自由。批评之“微”,确为一种心灵的自由表达。因为,微批评没有必须表达的压力,也没有写文章的负担,更没有引经据典、资料索引的拖累,只要有知性、悟性,可以与批评对象的强对流爆发刹那的闪电,即可完成微批评的全部过程。而这珍贵的刹那,只有在心灵极度自由的状态下才可能出现。

微批评虽然是由媒介技术赋予的、在微时代才出现的一种批评样态,但微批评在中国的批评传统中并不是没有根基的。中国古代的诗评与画评,就具有很强的微批评特质。对鸿篇巨制的小说的批评也很像今天的微批评,金圣叹评《水浒》、脂砚斋评《石头记》,没有用长篇大论,而是采用眉批、图点、点评的只言片语就入木三分。此外,汉语的表达方式从古至今都是将“以片言知百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为最高境界的。在当代专业文艺批评中,也有微批评的传统,那就是“酷评”,酷评的样态与微批评基本一致:短小而尖锐,只言片语却一语中的。酷评之“酷”,意在犀利、尖刻、酣畅淋漓,这也是微批评所追求的风格。

微批评的出现对专业批评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不能一概而论。就事实而言,微批评是鱼龙混杂的。因此,微批评对专业批评来说既有挑战的一面,也有将批评世俗化的一面,既有对专业批评家构成启迪和提升的一面,也有将批评乃至批评家稀释掉的危险。然而,微批评的出现对专业批评一定是有影响的。它至少是专业批评的一个参照,

是专业批评不可忽视的资源。试想,如果某些专业批评家的批评水准总是低于微批评家,那他将如何面对读者,如何面对自己?因此,面对微批评,专业批评家应该有自觉的应对策略。专业批评家不可以忽视微抗评的存在,而应当密切关注微批评,将微批评充分纳入自己的视野,从中发现更多批评资源、批评视角和真知灼见。专业批评与微批评之间应该构成一种对话关系。专业批评家通过对话充分了解微批评家们的观点,微批评家也可以通过对话在专业批评中寻找参照、寻找灵感,以实现专业批评和微批评之间的互补互动,协调发展。这种互补互动关系,必将构成当今批评一个强大的张力场,共同营造当今批评的繁荣,共同推动文艺的发展。

(摘自李震《走进微批评时代》有删改)

1.下列关于“微批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要用只言片语道破一个深奥的观点或道理,需要有深刻的体悟、高超的概括力和卓越的语言天赋,可见“微”是一种能力。
B.批评之“微”体现为一种心灵的自由表达,所以,微批评没有写文章的负担,没有引经据典、资料索引的拖累,没有必须表达的压力。
C.微批评在中国的批评传统中是有根基的,金圣叹评《水浒》、脂砚斋评《石头记》,他们采用眉批、圈点、点评的只言片语就入木三分。
D.微批评和专业批评若能形成互补互动的关系,必能为当今批评提供强大的张力,营造其繁荣,推动文艺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这个人人都可能是批评家的时代,尽管大众批评有些是缺乏水准的,但也有一些言论异常精辟,甚至令许多职业批评家惭愧。
B.在心灵极度自由的状态下才可能出现“珍贵的刹那”,在这一刹那,有知识有悟性的批评者可以与批评对象的强对流爆发一道闪电。
C.酷评与微批评的样态基本一致,都是一种非专业的文艺批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短小尖锐,一语中的,犀利尖刻而又酣畅淋漓。
D.“以片言知百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汉语表达方式追求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做批评还是酷评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这一境界的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批评能给专业批评家带来启迪,促其提升,这是微批评积极影响的体现,但微批评也有将批评乃至批评家稀释掉的危险。
B.微批评的出现对专业批评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作为专业批评的一个参照,它是专业批评不可忽视的资源。
C.因一些专业批评家的批评水准低于微批评家,故专业批评家应以微批评家的批评为参照,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自觉提升自己。
D.作为专业批评家,一味地否认微批评的价值,这种做法无疑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密切关注微批评,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次元”即在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小说(Novel)(简称“ACGN”)人群组织成的文化圈中,被用作对“架空世界”的称呼。由于早期的动画、游戏作品都是以二维图像构成,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称之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的二次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ACGN,同时指喜爱ACGN的群体。“二次元文化”指在ACGN为主要载体的平面世界中,由二次元产品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与理念。这里的二次元文化并不限于ACGN,还包括从ACGN向外延伸出的手办、COSPLAY等衍生产物。

(摘自《2017年中国二次元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材料二:

ACGN文化圈中用“二次元”一词来表达“架空”“假想”“幻想”“虚构”之意,进而延伸用于指代“架空世界”。而与之相对的是“三次元”,即“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次元”,也就是现实世界。

(摘自百度百科“二次元”词条)

材料三:

二次元用户可以分为近二次元用户及核心二次元用户,前者对动漫基本了解,会观看热门漫画或动画改变的大电影,但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相对有限;后者深爱动漫作品,经常上相关的二次元网站、贴吧等,查看喜爱的二次元内容,花费的时间和财力较多。

(摘自《艾瑞咨询:中国二次元行业报告))

材料四:

二次元文化总是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基础材料,换置到虚构时空里,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变形或重构,最后形成客观折射现实的效果。对于很多二次元用户来说,人与人的往来没有阶层的束缚,没有功利的导向,有的只是志趣相投的平等状态,这在无形中拓宽了用户对于二次元文化“真”的理解。

二次元文化常常用羁绊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羁鲜并非完全的束缚,反而是一种情感上的陪伴,其目的是消除孤寂。

二次元文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保持着对未来的拷问。二次元文化依然对现实中的难题保有解决的热情,只是解决方式充满着浪漫的唯美情怀,诸如“跌倒不可怕,只要擦干眼泪”“奋勇前进,终能到底”等乌托邦式的期许。

二次元文化也不放弃自我探究,不管是青春主题的作品,还是黑暗主题的作品,都隐藏着二次元用户的精神梦想,这些梦想往往是现实世界里无法实现的,而二次元空间却给予这些精神梦想实现的无限可能。在另一个层面上,二次元文化鼓励青年在梦想中注入坚持、勇敢、热血,对正面自我的不断挖掘和无条件的信任,创造出一个相对宽松的青春成长环境。

(摘自《中国青年报》孙黎《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

材料五:

对于青少年而言,二次元文化是他们的精神避风港,一方面保护着他们远离严酷的现实,放飞理想。让青少年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尝试表达自我、展开自我、重塑自我,既获得自我认同,又获得群体彼此认同,从而找到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归属。另一方面,长期沉溺于二维的想象空间中,青少年尤其是心智未完全成熟的低龄青少年往往容易模糊虚拟和现实的差异,造成潜意识里认知的混乱,丧失自我价值的判断能力,从而引发失范行为。

二次元和三次元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在媒介和商业的推动下,二次元文化逐渐尝试着隐藏或是削弱壁垒,延伸到三次元的空间中展示自己,三次元也尝试着平等地与二次元进行对话,甚至将某些二次元的表达方式纳为己用。因此,虽然壁垒没有被完全打破,但两者之间的误会却呈现出递减趋势。双向破壁的尝试也促使青少年跳出“高墙”限定,尝试放弃绝对边缘化立场,开始客观地看待自身的二次元文化,积极谋求与三次元的沟通和融合。

(摘编自马忠红《二次元文化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现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次元,是二次元世界的简称,它主要是指以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架空世界”,有别于指称现实的“三次元”。
B.二次元世界和三次元世界的最大差异在于,二次元是以二维图画的方式来反映现实世界,而三次元是直接呈现现实世界。
C.“泛二次元用户”和“核心二次元用户”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对二次元世界的认知程度、喜爱程度以及在精力和财力方面投入的程度不同。
D.二次元向三次元空间延伸,一方面是可以展示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客观看待自身的文化,进而谋求与三次元的沟通和融合,更好地发展自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详细介绍了二次元的定义,材料二简单比较了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差异,了解二次元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下青少年的价值和文化取向。
B.通过材料三可以看出,近年来尽管二次元用户在不断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在逐步趋缓,这说明青少年已经逐步开始客观、理性地看待二次元文化。
C.材料四和材料五在对二次元文化的认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材料四认为其精神内核是积极的,而材料五认为这种文化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因素。
D.无论是二次元还是三次元都是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尽管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壁垒,但只要加强沟通交流,就可以共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E.尽管青少年长期沉溺于二次元文化可能导致他们行为失范,但是辩证来看,二次元文化还是利大于弊,所以应该鼓励青少年积极践行二次元文化。
3.材料四是从哪些角度来分析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的?请简要概括。
2018-03-16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吕玉华

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及评论中,意境的地位并不突出。近现代以来,却成为当今艺术评论与批评中常用的词语,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几乎什么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意境来评判。在各类艺术批评语境中,意境是一项评价标准和工具概念,一般来说,有意境为优,无意境则劣。

“意境”产生于唐代,佛经翻译事业发达助推了这个术语在唐代出现。唐代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又为理解“意境”提供了天然的材料,艺术成就辉煌的诗歌,更是可靠的文学阐释基础和语料。“意境”首先就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后代人对于意境所做的种种理解,以唐诗的艺术特点为意境的基本内涵,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可以说,“意境”令后人信服,正是因为它产生在一个创作与理论两相适宜的年代,为后人的阐释提供了坚实的作品基础和想象升华的空间。

“意境”一词,在目前所见的诗学文献中,是唐代王昌龄《诗格》的首次运用: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昌龄认为,物境是对实有的山水进行艺术化描写,侧重于景。情境是对情感或情绪的描写,侧重于情。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它们是根据诗歌抒写的内容来命名的,此处的意境确实不能统摄物境和情境,与后二者相比,意境并无明显的优越性。

“意”和“境”这两个字的意义含蕴都是无限的,二者组合,其实际的审美包容量远远大于“三境说”中的意境。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意境也不例外。正是因为“意”这个语汇具有统摄性,“意”可以认识“物”和“情”,“物”和“情”却无法涵盖“意”,尽管“三境”原本是并列的关系,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意境能够包容的内涵却更加深广。王昌龄对“意境”下了一个判断,又因为他本人以及后人对“意”的广泛运用,客观上使得“意境”内涵超越了其原本的规范。

一首诗中,应该有景物,能传达意兴,“凡诗,物色兼意兴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所谓“意兴”,应该是感兴起意,是“意”的一种表现方式。只是单调写景,不能传达“意”,无法感兴,写得再巧,终究不为好。对于诗来说,“意”好是最重要的。

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艺术最辉煌的存在之一,能体现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对唐诗之美的界定,也完全可以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域。这是意境理论在唐代诗学中建立、最终又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域的基础。后人继承并发扬意境理论的时候,即使对意境的具体内涵理解不同,均不脱离作品分析。

意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美学概念进行现代化转型的一个范例。从它的普遍应用来看,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在含义,并且能恰当应用,使之成为一个活跃的沟通古今的审美词汇。这是意境理论对于当今文化思想建设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节选自《文史知识·依诗立论》2016年第7期)

1.下列关于“意境”基本内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首先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所以,意境内涵与诗歌的艺术成就息息相关。
B.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此处的意境约等于物境、情境之外的意识活动。
C.意境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比物境、情境能够包容的内涵更深广。
D.意境是重要的审美术语,意境进入了当代艺术批评的操作层面,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在含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阐明意境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后阐明意境理论在当今的价值与意义。
B.文章首先论述了意境在中国艺术批评和评论中地位的变化,并分析了其产生的背景。
C.第三段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论述了物境、情境、意境的不同,意在表达意境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和评论中的地位并不优越。
D.第四、五、六段分别阐述了“意”的审美包容量及其在诗中的重要性,以及后人对其的继承和发扬。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意境”这一术语在唐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唐代佛经翻译事业的发达、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以及唐诗的辉煌等,再加上这些内容为理解术语“意境”提供了材料。
B.若把现代社会中对意境系统中使用的词汇认定为外延语境,是意、境的合理延伸和发挥后的归类的话,就必须以王昌龄“三境说”中的“意境”为核心语境。
C.因为“意”、“境”两个汉字的含义特别丰富,所以术语“意境”的审美包容量也大于王昌龄所下的定义,客观上也使术语“意境”的内涵超越了其原来的规范。
D.王昌龄所说的“三境”各自侧重点不同,物境偏重于山水的描写,情境偏重于情和情绪的抒发,意境偏重于事理的传达。
2018-03-25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时代之隔。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人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词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一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认得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构筑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有人说,语言造成了人,那是极对的。《圣经》上也有上帝说了什么,什么就有了,“说”是“有”的开始。这在物质宇宙中尽管可以不对,在文化中是对的。没有象征体系也就没有概念,人的经验也就不能或不易在时间里累积,

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节)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和其他动物都能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人时常依靠一个象征体系的帮助,和时间的接触比其他动物和时间接触要复杂些。
B.一个小白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是它在具体情境里,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得到的个别经验,并不能相互传递和学习。
C.文化作为累积下来的社会共同经验,不能只靠人的本能保存,更要靠人凭借抽象能力和个人记忆互相学习,逐渐累积而成。
D.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属于个人经验的“过去”的投影,还包括了代表着社会共同经验的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时间阻隔的角度论证了可以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词是打破人和人传情达意过程中的时间阻隔的桥梁。
B.文章主体部分立足于人的生活与时间的关联,依次从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时代之隔等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C.文章举小白鼠的例子,旨在通过对比,论证人有别于其它动物,能依靠象征体系打通时间阻隔,而拥有文化。
D.以文章结尾阐明词与字有别,文化中必须有“词'但不一定有“文字”,这是从另一角度对文章开头观点的辩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空间和时间阻隔的情境里,只要人和人传情达意就会产生文字,所以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城市还是乡村都有文字存在。
B.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是因为学习是要改造本能的行为方式,习得新的行为方式,这新旧更替即有了今昔穿越。
C.记忆是时间中的桥梁,如果人的记忆完全消失,文化就失去了赖以维持和传承的重要条作,我们的的时间可以说是阻隔了。
D.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这一连串中的“当前”是剪不断的时间链。
2017-11-19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