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2 题号:65658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产综艺节目在消耗掉舶来品的输血能量后,正在慢综艺、文化等类型中寻找新的节奏,向内修炼创新生产能力,舆论将其称为“清流”。此前,这种尝试已经初见成效,泛文化类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将来自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活水”注入综艺节目的创作当中,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此外,知识类节目如《最强大脑》《圆桌派》《你说得都对》等则用社会公共话题的外壳包裹爆炸式知识库的内核,正在年轻观众当中引发学习热情,知识日渐成为现在的新“偶像”。

知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逐渐走红,是综艺节目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结果:电视节目新陈代谢不断加速,对节目品类的精度和深度也要求更高,知识文化类节目以原创性生命力填补了当下的市场空白。实际上,泛文化类节目在国内作为一支较为独立和成熟的脉络一直存在,时间上从早期的《正大综艺》到后来的《百家讲坛》,类型上从读书文教类到人文地理类,可以看出创作实践和观众需求从未断流。在经过了数年的资本入局和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冲击后,知识文化类的综艺节目经过短暂迷茫和自我怀疑,正在排除“影响的焦虑”,重新确立自身定位。

这一变化,与整个文化产业体系与格局的变化形成了同构性。我们可以认为,从综艺节目、电影电视到图书出版及周边衍生等,内容的深耕正在遵循新的规律,从创意到制作到传播的机制体制正在变革,各方力量正在角逐和制衡。在电影行业,“小鲜肉+大制作”的公式迅速失灵,使得从业者必须从更多角度切入,由此,类似《二十二》《相亲相爱》等曾经的冷门、小众作品开始拓展市场;在综艺行业,则是以往“大明星+真人秀”的元素搭配失去潜力,资本和受众对这种冗余和疲态倍现的模式也越来越处于观望态势,知识文化类综艺节目某种程度上,正是回应了文化产业从“粉丝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文化产业体系在全社会知识经济大潮中的重要地位,是综艺节目由泛娱乐向泛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以《你说得都对》和《最强大脑》为例,前档节目聚集了人工智能、心理学、金融学、生命科学等各领域的青年专家,以“网红学者”的路数包装和制造偶像,打破知识壁垒,回应社会议题,让知识本身成为热点;而后一档节目则突出展现人类大脑的潜能,挑战种种近乎不可能的挑战任务,让一部分原本属于“小圈子”的特殊才能人士走上舞台。这些节目制造了一批号召力不凡的知识偶像,既可以说是节目本身营造的效果,同时展现了社会对“偶像”这一概念理解不断深入、价值观重塑的过程,也可见文化产业在新型知识经济形态中的重要转型。

总的来说,国产综艺节目仍然需要完成新形势下的“洗牌”,在中国国情和社会基础的前提下,综艺节目的类型方向、品类特征,必须体现和承担社会关于文化产业的价值观期待,即通常所说的导向问题。综艺节目不仅要遵循传媒属性,更应该探索文化和价值观属性。知识文化类节目的实践,应该成为一个良好的方向。

     (摘编自许云泽《乐见知识成“偶像”》,2018年01月25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产综艺节目正在寻找新的节奏,向内修炼创新生产能力,被舆论称为“清流”。
B.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活水”,使泛文化类综艺节目都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
C.以社会公共话题为外壳并以爆炸式知识库为内核,是知识类节目制作的一种套路。
D.知识文化类节目在综艺节目中有其独特性,代表着当前综艺节目市场细分的趋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国产综艺节目的变化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了综艺节目和文化产业的内在关联。
B.文章按照层层递进的写作逻辑,深入地阐述了国产综艺节目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综艺节目的一些品牌和名称,并进行分析,有力地佐证了观点。
D.全文采用了总分总式的写作结构,提出了用文化统领国产综艺节目这一总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百家讲坛》想保持或提高收视率,可进一步提高传媒属性同文化和价值观属性水乳交融的程度。
B.知识文化类的综艺节目要想排除“影响的焦虑”,需摒弃资本入局和互联网传播方式,实现自力更生。
C.“小鲜肉+大制作”公式已经失灵,电影行业应注重内容深耕、从创意到制作再到传播的机制体制的变革。
D.综艺节目自从泛娱乐转向泛文化,启示着相关从业者应对“偶像”这一概念不断深入理解,重塑价值观。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演唱瓦西里的人

秦德龙

当大幕徐徐拉开的时候,人们看见他手持麦克风,深情地演唱《瓦西里的故事》:“有一部很老很老的电影,影片里的主人公叫列宁。列宁身边有一个忠诚的卫士,他就是高大的瓦西里……瓦西里,他奉命去押运粮食;瓦西里,他一路艰辛一路艰辛……”

俄罗斯风格的叙述性演唱,身着苏式军服的青年男女伴舞,倾倒了每一位观众。人们知道他演唱的是老电影《列宁在1918》中的瓦西里。观众们将热烈的掌声献给了他,献给了这个感人的好节目。

“瓦西里,唱得好极了!”演出结束后,无论他走到哪儿,都有人这么夸他,甚至把他喊作“瓦西里”。

他快乐地微笑着。人们喜爱他的歌声,这让他高兴极了。他对每个人都说着同样的话:“人生就是一首美好的歌,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就是歌声。”他还告诉人们,在德国,不管是银行家还是工程师,都手持乐谱出席音乐会。在法国,音乐遍地皆是,每天晚上都会见到音乐会的海报,整个空气里都充满着音乐。

听他这么说,人们就对德国、法国,以及他演唱的苏联,产生了美好的向往。当然,这些向往是不切实际的,人们必须脚踏实地地面对时下的生活。于是,有人问他:“瓦西里同志,你的歌唱得那么好,可唱这首歌,能把经济危机赶跑吗? 我们可以向瓦西里同志学习,学习他廉洁奉公。可‘列宁同志’又在哪里呢? 谁是‘列宁同志’呢?”

这是个很尖锐的话题,“瓦西里同志”不好回答了。但他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笑着对发问的人说:“你看谁像‘列宁同志’,谁就是‘列宁同志’好了。”

人们大笑。看见人们大笑,他又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那首《瓦西里的故事》:“瓦西里,运回一火车的粮食;瓦西里,却未吃一口粮,他饿得昏了过去……瓦西里,好样的瓦西里,我用歌声向你致以崇高的敬礼……”

人们随着他轻声歌唱。人们像他那样,吟唱着《瓦西里的故事》,像满天星似的散去了。

他也回了家,妻子正在家里等他。一回到家,他就看见妻子的眼里浸满了泪水。妻子忧伤地说:“我被通知轮岗了……”

他紧紧地搂住妻子,像电影中的瓦西里安慰妻子那样,安慰着自己的妻子:“面包会有的,面包会有的!”

妻子推开他,要他去找本单位的领导同志,讨个说法。

在领导同志的办公室里,领导同志神色凝重地说:“瓦西里同志,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个人总是要做出牺牲的。每个人都要轮岗,包括我们这些领导干部。但我们和群众还不同,我们是工资轮岗人不轮岗,我们还要坚持上班呢。对此,你有什么意见吗?”

他叹了口气,听领导同志这么说,他还能有什么意见呢?走出领导同志的办公室,他发现天空依旧很蓝。

他又唱起了《瓦西里的故事》,自吟自唱。这回,他是唱给自己听的。如果,自己也轮岗了,就用歌声来拯救自己吧。一首歌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为什么就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果然,没过多久,他也被通知轮岗了。经济危机是残酷的。不想轮岗的人,可以自己选择离岗,另谋职业。他苦恼着,不知是该与大家一起轮岗,还是索性离岗。

“你的歌,唱得那么好,怕什么呢? 干脆去歌厅唱歌吧!”有人对他说。

终于,他咬着牙,选择了离岗。不过,他没有到歌厅去唱歌。他知道自己不适宜去那里唱靡靡之音。他实在不明白,为什么经济危机了,歌厅的生意却很红火。歌厅的门口,总是停着各种牌子的高级轿车。每当夜色降临的时候,他弹着琵琶,一个人在夜灯下独唱。他唱着那些俄罗斯老歌,吸引着无数上年纪的观众。人们专注地听他唱歌,怀旧之情勃发时,便同他合唱。

他的演唱有了新的拓展。除了演唱《瓦西里的故事》之外,他还加唱了《军港之夜》《小白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忘情水》《茉莉花》《祝你生日快乐》《上海滩》等中外好歌金曲。他声情并茂的演唱,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后来,便有一些单位来请他加盟各种演唱大赛了。每唱一次,给他三千块钱。效益差些的单位,也会给他一千块钱。

原单位也请他回去唱歌,参加演唱大赛。代表原单位唱歌,他分文不取。他只有一个要求,给大家演唱那首《瓦西里的故事》。每当他演唱这首歌时,观众们都会热泪盈眶,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包括前排就座的那几位领导同志,也将巴掌拍得分外响亮。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心理等描写手法,将关乎自身命运的情节与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都寓于舒缓自然的叙述中,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
B.瓦西里虽没有去过德国、法国、苏联等国家,但他却绘声绘色地说出当地人怎样热衷于音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喜欢夸夸其谈、爱慕虚荣的人。
C.小说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十分巧妙,比如经济危机到来,小说是以他人对“瓦西里”尖锐的调侃和夫妻二人工作变化等来展现的。
D.小说不仅描写了一个普通人的人生选择,也以真实的笔触呈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历史,引发人们对自我价值与追求的思索。
2.小说结尾写“每当他演唱这首歌时,观众们都会热泪盈眶,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有怎样的作用?
3.小说中的《瓦西里的故事》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19-07-04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平淡不同于平庸和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平淡有思致”。程普说:“与周公瑾(瑜)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醇是一种味厚的酒,上口没有刺激性,由于没有刺激性,好象平淡,容易多喝,所以不觉自醉,平淡正是这样,表面平淡,含蕴深厚。平淡的作品语言力求朴素,不做作,不雕饰,不尚辞藻,也要力求精练,正如王安石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内容精辟,深入浅出,好象平易,写时要反复推敲,是艰辛的,写定后容易看,容易懂。杜甫《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紫燕自超出一般,说明平淡不同中于平庸,还是超出一般的。名马翠驳不需要剪剔,即平淡的作品要写得看不出人工的斧凿痕迹,所以平淡又要圆熟。梅尧臣做诗力求平淡,可是他自以为还不够圆熟,有涩味,就是要求平淡还没有到家。

平淡同自然相近而稍有不同。平淡的作品不讲辞藻,不讲雕琢, 这点同自然一致。平淡比较朴素,而自然却不一定朴素。比方“清水出芙蓉,          ”,“芙蓉”指莲花。红莲花的色彩鲜艳,这种色彩天然生成,不是人工涂饰的,因此它是自然的,又是艳丽的;白莲花比较朴素,就可以说平淡。

这里举出梅尧臣的诗句来说明平淡的风格。钱锺书先生《谈艺录》里说:“梅诗时于浑朴中出苕秀。”指出梅诗的苕秀颖发,含蕴在浑朴中,即在浑朴中含新意。因为浑朴所以平淡,因为苕秀所以有诗味。《谈艺录》举出梅佳句,“如《送欧阳秀才游江西》起语云:‘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习,去作江西梦。’《郭之美见过》起语云:‘春风无行迹,似与草木期。高低新萌芽,闭户我未知。’《阻风秦淮》起语云:‘春风不独开春木,能促浪花高于屋。’” 这里举的几个例子,云外鸡鸣,村暗花残,尤其是“老树著花无丑枝”,写老树,用丑枝这样的词,是一般人难于著笔的,却能写得浑朴中出苕秀,用质朴的语言来表达,所以成为一种平淡的风格。

1.(1)给加点字注音:醇( )
(2)填空:清水出芙蓉,       
2.根据文意,对“平淡”语言的要求是          
3.第段引王安石“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两句诗要说明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写出两点。
4.下列诗词名句不属于“平淡”的两项是( )( )
A.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E.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F.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以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为例,阐述你对本文观点的理解。
2019-10-12更新 | 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残局

王长军

方少华年方二十,是宜城远近闻名的棋痴,他成天抱着古棋谱钻研,时间一长,竟打遍宜城无敌手。 他深陷其中,后遭人暗中设局,欠下了小山般的银子。经营茶叶店的父亲气得一病不起,临终前告诫他不要再赌,并让他变卖家产,还清赌债后投奔一个开票号的故友徐德阳。方少华悔不当初,摔碎了视之如命的棋盘,可已经迟了。

徐德阳见故人之子前来投靠自己,淡淡说道:“个把闲人我还养得起。”方少华一张脸涨得像关公,恨不得地上有道缝钻进去。方少华不受待见,闲来无事就学习打算盘、记账,一学就会,可东家就是不用他。他还多次见东家钻研棋谱,技痒难耐,恨不得过去较量两把,最后硬生生憋住了。

这天一大早,一夜未归的东家从外面回来,一脸晦气地喊住方少华,让他把自己输掉的五万两银子再赢回来,灭灭那个跟自己赌棋的生意竞争对手的嚣张气焰。

方少华吓了一跳:“东家,我就是被赌棋害的,今生今世不会再赌……”

东家把脸一板:“少华,我只是让你蠃回那五万两银子,替我出口气,人可不能没有良心!”方少华无奈应允。

对手是瘦高个,脸长似马,十指修长灵敏,一双眼睛更是深不见底。甫一交手,方少华就暗叫不妙。好在对方攻势虽绵绵不绝,却是程咬金的三板斧,没有什么后劲。方少华连胜了三局,马脸额上的细汗都出来了。方少华面前的筹码已堆成了小山,东家那五万两银子赢回来了。

马脸掏出手帕擦把汗,决定与方少华一局定乾坤,赌银十万两。 方少华一惊,东家却笑眯眯地说:“行,少华,这局赢了算你的,输了算我的。” 方少华擦擦汗低声说道:“好吧!”

双方一出手竟是玉石俱焚、鱼死网破的招数。方少华见招拆招、小心周旋。对方强行兑了好几子后,走成一副叫“七星聚会”的残局。方少华熟稔这个残局,自己执黑先手,必胜,这不就是上天送给自己十万两银子吗?父亲,你还怪我玩物丧志,我就要重振家业了。方少华颇为自得。

突然,想到父亲临终前的话,心里一时间翻江倒海,吐口气,抬头向马脸说道:“咱这盘棋算和,好不好?”

东家急得喉咙都哑了,说:“少华,为什么?”

方少华苦笑一声,说:“东家,你先前说过,只要我赢回你输的银子就行,现在任务完成了!”

东家勃然大怒,戟指骂道:“你……烂泥巴糊不上墙!”

方少华目光坚毅起来。而马脸扔了手中棋,说:“行,算和!”

回到票号,方少华心想这回该背起包裹滚蛋了,没想到东家竟然让他学记账。方少华又惊又喜,心头涌起无数感慨,忙道:“多谢东家,我一定好好干!”几年下来,他已是票号的一把好手了。

这天是东家六十大寿,方少华全权操持,那个棋局对手马脸也来了,跟东家谈笑风生。他们不是生意场上的生死对头吗? 方少华大为不解。

客人散去后,东家笑吟吟地叫过方少华,说:“来来来,再跟我这位朋友下局棋。”马脸拱手说:“小兄弟,请!”

这是一幅残局,正是“七星聚会”。这残局已有上百年没人能改变结局了。方少华执黑,一定是马脸对那夜的事一直耿耿于怀,方少华胸有成竹,对手落子杂乱无章。

下了几手后方少华大惊失色:先前明明占优,一转眼竟落了下风,马脸的下法闻所未闻,招招剑出偏锋,最终胜的匪夷所思!

方少华呆若木鸡,东家悠悠说道:“少华,这位仁兄实际上是一位象棋高手,他苦心孤诣地攻克了‘七星聚会’,那夜如果你不知收敛,必将输得一干二净。好在你悬崖勒马,克服了心魔,我这才放心留下你。少华,你父亲临终前来信嘱托我多历练你,尤其要渡过贪念这一关。”

方少华至此如梦方醒,“扑通”一声重重跪下,叫一声“父亲”已泣不成声……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少华的父亲被嗜赌的儿子气死了,临终前告诫他不要再赌,还安排他到故友处托身,并书信嘱托故友帮助儿子戒贪,可见其爱子情深。
B.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如方少华发誓不再赌棋,父亲故友却偏要他赌棋报恩;看似是方少华主动放弃了赢得十万两银子的机会,其实是对方故意输棋引诱。
C.小说细节描写生动逼真。如方少华面对十万两赌银时从大惊到自得,再到吐了口气、苦笑、目光坚毅的神态变化,被刻画得形神毕肖。
D.方少华去投奔徐德阳,却不受待见,于是他勤学打算盘、记账,干活十分卖力,改变了徐德阳对他的看法,最终获得了徐德阳的信任。
2.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方少华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3.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主题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2018-06-13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