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6 题号:65793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的短板。

虽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但是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科教学理科化,对于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存在模糊认识,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大大,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

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同时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新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

(来源:360、百度“新工科”)

材料二:

“新工科”自2月在复旦大学达成“复旦共识”以来,已进入紧锣密鼓的工作状态,教育部在天津大学举行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公布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提出新工科建设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新工科建设要致力于以下行动: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以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以技术发展改内容,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以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加大学生选择空间,方便学生跨专业跨校学习;以学校主体推改革,探索新工科自主发展、自我激励机制;以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以国际前沿立标准,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将中国理念、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理念、国际标准,扩大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

(精编自2017年4月10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在教育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冲,新工科的主要研究内容被归纳为“五个新”,分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

新工科建设要求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提升学科专业与产业更强的匹配度;在人才培养上,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的对接度,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育人。

“新工科”要着跟于互联网革命、新技术发展、制造业升级等时代特征,培养学生最核心的能力——学习而且是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学生需要在更广泛的专业交叉和融合中学习,要具备整合能力、全球视野、领导能力、实践能力。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四大新技术促进“中国制造2025”的转型升级新经济,未来新工科生可能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力、沟通力、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等。

(摘编自2017年6月3日“浙江在线”)

1.下列对“新工科”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人才的短缺,为“新工科”的诞生提供了机会,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新工科”。
B.“新工科”是新经济对人才新的定位与需求的产物,也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
C.“新工科”对高校有崭新的要求,比如:在人才培养上,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的对接度,实现以产促教、以研促教的育人模式。
D.“新工科”着眼于时代特征,研究内容力求在工程教育理念、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分类发展体系等五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存在严重不足,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太大,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
B.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新工科”人才有新目标和新需求,比如: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要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
C.“新工科”培养学生最核心的能力,那就是要求学生具有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学生需要在更广泛的专业交叉和融合中学习,具备多种素养和能力。
D.面对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四大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事实,未来新工科生必然具有更多的创造力、沟通力、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等。
3.综合材料内容,说说在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未来新工科生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和能力?请归纳并结合实际就其中一点进行深入探究。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年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从不足1万公里,延长到2.2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60%以上,“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成为了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五年间,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吉隆坡至新加坡高铁、莫斯科至喀山高铁等多个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纵观国内,依靠高速铁路的助力,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区域间的沟通交流,让老百姓感受到了高科技为铁路带来的巨大成果,体验到了新时代经济动脉所焕发出的无限活力。诸如,宝兰高铁的开通运行,穿越陕西关中、甘肃天水、定西等贫困地区,结束了陇中和陇东南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为沿线天水地区的苹果种植户带来了新的机遇。放眼世界,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深入推进,中国高铁的版图已经扩展到了亚、欧、非、美等五大洲数十个国家。为世界各国踏上相互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和平发展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蒙内铁路(蒙巴萨港-内罗毕)的通车运行,圆了肯尼亚的百年梦,更为铺起东非“铁路大动脉”构建了开端工程。

(《中国高铁:破茧成蝶撩起惊世之舞》2017年6月8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二:

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列车覆盖时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最全;动车组累计运营里程约16亿公里,经验最丰富。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国企业更具优势。据测算,国外企业修建高铁平均成本为每公里0.5亿美元以上,中国只需约一半,且中国企业的工期短,施工效率又是外国企业的一倍以上。成本低,标准却更高。安全性能上,中国标准与欧洲标准基本一致,施工标准远高于欧标。中国企业施工中用到的钢筋、水泥等材料等级和用量都偏高。中国铁路装备最大的优势,一是性价比高,二是交货能力强。性价比高,并不是“故意低价换市场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成本的控制力。中国铁路的配套产业完整,包括上下游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发达,这是一般国外厂商无法做到的。中国产品交货及时,工人劳动效率高。同样一列车,国外制造要18-22个月,我们最多12个月。

(摘编自《2016-2021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材料三:

台媒称,中国高铁的名号已在世界打响,就连美国加州州长也二度赴华取经;2017年6月5日,美国加州州长布朗继2013年后,第二次搭乘中国高铁。布朗对中国高铁赞誉有加,“我是高铁的忠实爱好者,也是高铁在美国坚定的提倡者,很愿意看到加州参与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尽一切力量促其实现。”“我很喜欢坐火车,除了可以阅读、与人交谈,更可起身走动,而且火车速度很 快,非常方便。”布朗更开玩笑表示,希望能从加州搭乘高铁到中国。

早在2010年,当时的加州州长阿诺就曾造访杭州,期望了解高铁的服务、融资状况,以利促进加州人文、产品交流以及地区发展。

虽然美国有高速列车“阿西乐特快”,但其最高时速仅240公里,平均时速110公里,远低于中国高铁300公里以上的时速。此外,美国铁路的准点率最高仅到75%,和中国高铁“零误差”的佳绩相比逊色许多;落后的设施、乌龟般的速度,导致多数美国人不考虑当地火车。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在说明,2012年来,中国高铁在国内国际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丰硕成果。
B.材料二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各种优势,说明中国高铁具有行业市场前瞻性与较好的投资战略规划。
C.材料三用具体的整合,充分说明了作为中国名片的高铁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影响力和诱惑力。
D.上述三则材料,虽然切入角度不同,表述重点有异,但都传达出中国高铁良性发展的信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蒙内铁路的通车运行,使得肯尼亚人对道路的期盼得以梦想成真,同时,它对东非“铁路大动脉”构建也起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B.中国高铁完整的配套产业,增强了对成本的控制力,形成中国高铁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中国高铁性价比高于国外企业。
C.布朗认为乘坐高铁能阅读、交谈、起身走动,与汽车飞机相比高铁有其自身的优势,并提出了从加州建高铁到中国的构想。
D.因能力所限,现阶段中国高铁在海外的发展,只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国家建设。
3.从材料看,为什么美国加州州长会在2017年再度赴华取经中国高铁?
2020-03-07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双11电商节”有效地刺激了消费,传递出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信号。“双11”活动期间,各大平台电商推出补贴、优惠券、红包等各类优惠玩法。例如,京东在长达22天的“11·11全球热爱季”活动中,通过预售、头号京贴、双百亿计划等方式,构建“低价好物”“简单快乐”“放心购买”三大主场,为消费者带来了超2亿件5折商品、超3亿件新品。数据显示,11月1日0点至11月11日24点,京东和天猫两大主要电商平台的成交总额7697亿元,远超去年的销售业绩。

值得关注的是,直播是今年“双11”期间被各大电商平台采纳的新模式。艾媒数据中心的调查显示,网络直播是消费者喜爱的营销渠道之一,45.6%的消费者表示喜欢网络直播的营销方式。从“双11”电商节拉开序幕起至活动谢幕,全网每天上万场的直播吸引了上亿消费者的观看,贡献了过亿的销售总额。

直播营销是近年来兴起的电商新模式,该营销模式通过主播与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增加代入感,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一定程度上对增加销量有积极的影响。巨大的促销潜力吸引了大量平台和商家投入直播带货行列。

(摘编自《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     “双十一购物节”助力经济复苏》)

材料二:

网络直播营销业态确实非常火爆,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更丰富的消费体验,但目前还存在不少虚假或夸大宣传、商品质量不过关、退换货难保障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早在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针对直播带货进行了消费调查(多选),数据显示,出现消费纠纷时,62.46%的受访者选择找平台维权,46.32%的受访者选择找销售商家维权,31.23%的受访者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29.82%的受访者选择找主播维权,23.86%的受访者选择找厂家维权,9.82%的受访者选择向法院起诉,8.07%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

一名消费者告诉记者,今年“双11”自己在商家直播间购买的面膜和护肤品,到货后都出现了“缺斤少两”的问题,“发来的赠品数量比直播间里承诺的要少。”收到货后,消费者还要再找客服去维权,“幸好当时自己把直播的页面截图,有据可查,但客服和我说,这个问题是直播销售团队负责,还要先找他们沟通才给答复,时间耗费很长。”

(摘编自《 “双11”狂欢背后:33万条负面信息直指直播带货》,《中国青年报》2020年11月24日)

材料三: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11月23日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网络秀场直播平台要对网络主播和“打赏”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封禁未成年用户的打赏功能。11月1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下称《征求意见稿》)。11月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严格规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

当前网络直播等新业态爆发式增长。根据日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20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2亿。网络直播在满足网民生活需求的同时,内容低俗、夸大宣传、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等现象层出不穷。

网络秀场直播平台方面,《通知》要求网络秀场直播平台要对网络主播和“打赏”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要通过实名验证、人脸识别、人工审核等措施,确保实名制要求落到实处,封禁未成年用户的打赏功能。平台应对用户每次、每日、每月最高打赏金额进行限制;平台应对“打赏”设置延时到账期,如主播出现违法行为,平台应将“打赏”返还用户。

网络直播带货方面,《征求意见稿》规定,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从事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不得发布虚假信息,不得虚构或者篡改关注度、浏览量、点赞量、交易量等,欺骗、误导用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应在加强行业管理的同时,建立第三方监督、投诉机制,在法律、行政监管之上形成一整套社会制约机制,营造行业健康生态。

(摘编自《多方连出重拳遏制网络直播乱象》,《经济参考报》2020年11月25日)

1.下列对网络直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播营销模式通过主播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增加代入感,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一定程度上对增加销量有积极的影响。
B.今年“双11”期间,全网每天上万场的直播表明,直播是今年“双11”期间被各大电商平台采纳的新模式。
C.网络秀场直播和网络直播带货是现阶段网络直播的两大主要类型。
D.在极大的满足网民生活需求的同时,网络直播也出现了许多内容低俗、夸大宣传、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等不良现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直播是消费者喜爱的营销渠道之一,其巨大的促销潜力也吸引了大量平台和商家投入直播带货行列。
B.北京市消费者协会针对直播带货进行消费调查数据显示,出现消费纠纷时,只有近一成的受访者选择向法院起诉。
C.材料二中,今年“双11”在商家直播间购买面膜和护肤品的消费者的遭遇反映了网络直播存在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维权难等现象。
D.《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2亿,表明当前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3.如何加强对网络直播的管理?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0-12-15更新 | 1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北极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远隔千山万水,开展科学考察活动与我们的关系不大。“然而,随着全球变暖、海冰融化,北极气候变化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中低纬度气候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国民生活。”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朱建钢说。7月20日,我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号”科考船再次出发,一路向北继续探寻北极的秘密。
       北极通常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这里大部分海域常年为冰层覆盖,被认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过去30多年间,北极地区温度上升,使北极夏季海冰持续减少。科学家甚至预测,北极海域可能在本世纪中叶甚至更早出现季节性无冰现象。“北极快速变化产生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影响,势必传导到中国,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想知道这种影响的程度。”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说,“而且,目前人类对两极地区的观测相对匮乏,两极变化的机理研究不够充分。因此,必须加强现场的观测,努力获取更多第一手连续的北极环境资料。”
       全球变暖又赋予了北极另外一种价值——冰雪融化的北极为各国商业利用北极航道和开发北极资源提供了机遇。科学家断言,北极航道将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运输干线,这不仅将对全球航运、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还可能对北极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材料二:
       考察队全程12300多海里的征程,将由“雪龙号”劈波斩浪完成。与风高浪险的南极考察相比,北极考察的航行也充满考验。“北极多处区域主权已定,航行科考区域受到了限制,同时,位于北冰洋中央区的公海恰好是海冰最密集的地带,对现有科考船的破冰能力形成了挑战。”“雪龙号”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破冰船是极地科考不可或缺的承载工具。自我国开展北极考察以来,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只有“雪龙号”科考船。“雪龙号”于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后,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这无疑成为我国进一步提高极地考察能力的制约之一。
       对此,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夏立民透露,我国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有望于2019年交付使用。相比“雪龙号”,新建破冰船具有较强的双向破冰能力,科考能力将显著增强,特别是将极大提升在水体和海底的探测能力,成为我国认识极地、利用极地和保护极地的重要支撑。
       材料三:
       “从本科到研究生,每年都有很长一段时间漂泊在海上,可以用自己亲手在北极获取的水样完成论文,特别兴奋。”厦门大学海洋化学专业研二学生陈梦雅说。她今年24岁,是队员中年龄最小的。第一次前往极地,她有个艰巨的任务,搜集100桶海水。
       60岁的李伟是年纪最大的一位,这已经是他第9次前往极地了,也将是最后一次。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他与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有一次,科考船的进水口被碎冰堵住,测量仪器无法正常工作,李伟想都没想,套上防水服,双腿浸在冰凉的海水里,“战斗”了50分钟,一点点把碎冰渣掏干净,刺骨的水温让他的双手生出紫红色的冻疮。“前往极地考察,年龄不得超过60岁。”李伟有些无奈,但他也说,“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下船并不代表着结束。”
       “雪龙号”启程前,魏泽勋忙得不可开交,他担任此次科考团中的首席科学家。“征战”大洋20多年,越来越喜欢海洋。他说,这种喜欢,绝非“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
       参与此次科考的不少人都是90后。“这让我们感到.振奋,青年一代科研者站到了舞台中央!”魏泽勋这样评价。钟强强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学专业的博士生。他喜欢称自己为“海洋人”。如今,他觉得距离成为一名科学家这个梦想越来越近,更要大步向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环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北极的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气候环境有重要影响,这是我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继续探寻北极秘密的原因之一。
B.全球变暖将会使北极冰雪融化,使北极航道开通和北极资源开发成为可能,这虽然会带来经济价值,但也可能对北极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C.我国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与“雪龙号”相比,在破冰能力和探测能力方面将显著增强,这将有力地提高我国的极地考察能力。
D.因为年龄的关系,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之行将是60岁的高级工程师李伟此生的最后一次,这意味着他将告别与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研究工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极夏季海冰持续减少所带来的气候变化一定会影响到中国,因此,我国必须取得更多第一手连续的北极资料,从而推测这种影响的程度。
B.破冰船是极地科考不可或缺的承载工具,是我国进一步提高极地考察能力的制约因素之一,未来中国迫切需要更加先进的极地考察破冰船。
C.北极考察充满考验,除了气候因素,还因为目前北极很多区域因主权问题不能进行科考,而可以进行科考的公海是海冰最密集的地方。
D.此次极地科考中,青年一代科研者占大多数,他们的加入使得老一辈科学家欣喜,他们的热爱程度与投入状态带给中国极地科学考察队新的活力。
3.以上三则材料,每则材料报道的角度与侧重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9-01-28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