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 题号:66439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东沿海——辽东半岛——朝鲜半岛西海岸——日本列岛这一海上交通线,被称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连通黄海、渤海沿岸地区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与新石器时代中期,历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形成期,至秦汉时期已成为常态化的海路交通。

战国中晚期,据《实际·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这条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因这一时期中原人口迁徙,贸易发展,以及齐、燕国君对海上仙境及不死之药的追求,再次焕发出生机。

秦汉之际,这条海路交通日渐繁忙,成为连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辽东半岛、远至朝鲜半岛乃至日本列岛的常态化海路通道。徐福入海求仙人神药,前后历时8年,数次往返。与他同时因入海求仙的还有卢生、韩众、侯生、石生等人,这是秦代官方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

汉武帝对于入海求仙人神药之事也非常热衷。据《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汉武帝前后40余年连续派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参与者往往以千万人计,虽然“终无有验”,但这些活动在中国航海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两汉时期辽东“浮海”移民和东汉“海贼”张伯路事件也表明,胶东半岛往返辽东半岛的海路已常态化。据《后汉书》,从胶东半岛“浮海”辽东,从西汉初年开始整个两汉时期均有记载。元封二年秋,汉武帝遣楼船将军杨仆率水军自齐跨越渤海,遣左将军荀彘率领陆军南下鸭绿江,共同出兵朝鲜,杨仆走的应该也是这条海路。而渤海航线也可能是“秦之亡人”远行的路径。据一些日本史书记载,东汉末年开始有一些原在朝鲜半岛居住的汉人南下日本列岛谋求安身之地,他们自称秦始皇后裔,其实是泛指来自中国之人,也是沿着这条北方海路南下日本列岛。广泛分布于我国辽东半岛地区的石棚、朝鲜半岛的支石墓,在日本不少地区均有发现,这一文化遗存传至日本列岛无疑也是通过朝鲜半岛南部的海路传播的。

东汉王充所撰《论衡》就提到西周时期“倭人献鬯草”,班固《汉书》也说“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说明日本列岛和中原王朝在这一时期已有官方接触。日本在绳纹时代尚处于原始文化时期,弥生文化时期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开始出现青铜器、铁器和纺织品,开始种植禾稻等,《魏志·东夷传》记载汉代的日本“种禾稻纻麻、蚕桑缉绩,出细缣丝”,正与考古发现情况相一致。日本纺织业的兴起,应是周秦汉魏时期在以齐鲁地区为中心的纺织业刺激下,沿着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的这条环黄海、渤海沿岸地区的海路通道传播的。根据文献,魏晋时期日本和中国的中原王朝不仅互赠丝织品,还有纺织工匠交流技术的记载。文献结合考古资料,说明汉魏时期这条海路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上丝绸之路。

(摘编自徐昭峰《我国北方丝绸之路的产生》)

1.下村关于原文内容的理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中晚期,追求仙境及不死之药的齐、燕国君使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再次焕发出生机。
B.《后汉书》记载的东汉“海贼”张伯路事件说明,胶东半岛往返辽东半岛的海路已常态化。
C.元封二年,汉武帝派杨仆率水军从海路出兵朝鲜,走的是“秦之亡人”远行的路径。
D.《魏志》记载日本出现纺织品。二日本人的纺织技术是由中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过去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体解说北方海上丝调之路,后分说,分说部分基本按照历史时间顺序进行阐述。
B.对北方海上丝绸之路,文章简要交代其萌芽、发展的过程,而重点阐述其成为常态化的的时期。
C.文章列举徐福、卢生等人人海求仙的事,是为了论证这是秦代官方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
D.文章引用王充的《论衡》和班固的《汉书》中的语句,论述中原王朝与日本列岛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开展的大规模人海求仙人神药的活动,对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要影响。
B.在朝鲜半岛居住的中国人沿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日本,日本的史书记载可以提供佐证。
C.在日本发现中国的石棚、朝鲜半岛的支石墓,证实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海上之路是联通的。
D.文献记载中国魏晋时代和日本有物品交流,足以证明汉魏时期北方海上饮绸之路已经形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0多年前严复翻译穆勒的那本名著《On   Liberty》时没有照原书名直译,而是另起名曰:《群己权界论》。这个书名不仅准确表达了穆勒原书的核心思想,而且比原书名表达得更精辟。“群”者,群体、社会公域也;“己”者,自己、个人私域也。公域讲权力,私域曰权利,公域讲民主,私域言自由,民主与自由、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各有其界限,这就是“群己权界”。用“群己权界”这四个汉字来表达现代文明的基本精髓,其实在西方语言中,恐怕也没有比这更准确的说法了。仅此而言,中国人理解现代文明的能力一点儿也不差,只不过由于历史的机缘,这种文明最初是出现在西方。

人有个性,同时也有社会性。因此人的事务也历来有两个领域:有些事务属于个人领域,有些事务则属于公共领域。属于个人领域的事务,例如婚姻,个人应当有处理的权利。当两个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导致了双方都认为有利的自由交易原则。而属于公共领域的是关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组成公众的每个成员个人利益的总和,他们因此都应有选择权。但由于公共利益不可分割,因此公共选择只能满足尽可能多的成员而无法满足所有成员的偏好。这就是民主和多数决定原则。

这两种原则不能颠倒互用。一个人钱包比较鼓,如果大家决定开个会举个手把里面的钱分了,那一定会少数服从多数,但这显然是荒谬的,他要是不乐意,大家就制裁他,这就叫多数人暴政。国库里钱更多,而且是全民所有的,里面必然有你的一份,你能不能把你的那份提出来盖个别墅?你不是有财产自由权吗?然而无论中外各国,过去的确都有这种颠倒的时代:一方面公共权力支配个人事务,例如婚姻不由个人而由“家族的利益”乃至“国家利益”来决定。另一方面,公共事务又由个人或小集团专断,例如封建时代所谓的“家天下”。而且这两种现象往往同时存在,用严复的译语来说就是:“己”域无自由,而“群”域无民主;或者,“民主”误用于己域,而“自由”误用于群域。

纠正这样的“误用”,就是现代化的根本之义。现代文明中有左、右派之分,但他们在“己域要自由,群域要民主”这两个原则上实际上并没有分歧。这也是大家都要“反封建”的原因。但在这种界定的分歧中便形成所谓左右的对立。

但是,在更广泛的领域“群己权界”则清清楚楚,属于左右派的共识,比如法律属公域,言论属私域。这些共识可概括为三点。一、私域自由、公域民主是两派公认的;二、私域公域必须划分而不能混为一谈也是两派都肯定的;三、对一些最基本领域的公域私域之分两派也有共识。脱离了这三点构成的共同底线,就不是什么左右之争了,而是背离了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勒《On Liberty》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群己权界”,严复的翻译不仅准确地表达了它,而且比原书名表达得更加精辟。
B.所谓“群己权界”,就是“群”“己”之“界”的“权”,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群界”和作为个人私属领域的“己界”各有一套“权”的规则,“群界”适用公权力的民主规则,“己界”适用私权利的自由规则。
C.中国人理解现代文明的能力一点也不差,他们甚至创造了“群己权界”这一现代文明的精髓,可惜由于历史的机缘这种文明最初并未在本土实现。
D.“群己权界”亦是“群”“己”之“权”的“界”,其实就是为两套规则画了一条界线,自由规则的界限固然只能到“己域”的边界为止,民主规则的界限也只能到“群域”的边界为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公共领域内的事之所以必须使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是因为公共利益不可分割,无法同时满足组成公众的每一个成员不同的利益选择。
B.中外的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民主”误用于己域而“自由”误用于群域的颠倒情况,以至于己域无自由,群域无民主。
C.一些模糊领域难以界定是群域还是己域,这种界定的分歧构成左右派的对立,但由于有“己域要自由,群域要民主”的一致原则,这种对立不是不可以消除的。
D.现代文明中虽有左右派之分,他们之间虽有左右之争,但只要都不背离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或者说,都是“反封建”的,那么他们就都是属于“现代文明”这一派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域用民主,往往会造成多数人暴政,群域用自由,事实上只是少数人的专制,因此群己权界决不能颠倒,否则必然走到现代文明的反面。
B.个人领域的事物个人当然可以自由处理,所以当两个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按互利的自由交易原则来处理,但是当更多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要用公权力的民主规则来处理了。
C.法律属公域,因此不能私设一言之公堂,言论属私域,因此即便对于公共事务,也不妨自由议论,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的共识。
D.私域公域必须划分而不能混为一谈,即便是一些模糊的或者说是灰色的领域也不能例外,这也是现代文明的共识。
2017-08-03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的体验作出判断:一朵美的花,一首美的音乐,一处美的风景……然而如果进一步追问,我们所说的美到底是什么,是事物的物质构成,形式的显现,抑或其他?恐怕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②美不等于美的事物,前者是后者得以成立的根源。美本身是永恒的,但美的事物却因判断标尺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楚王好细腰,流风所及,举国皆以瘦为美。可到了唐代,丰腴之美成了主流。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写道:“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人群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审美并非是单纯的个体的喜好,而是带有鲜明的时代属性和文化属性。因此,审美不只与个体有关,更与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前进方向有关。引导大众树立向上向善的审美追求是社会治理的应有之义。

③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在一种全民狂欢的氛围下,社会文化的样态已经悄然地发生了一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改变。其中“审丑”现象的泛滥,特别值得关注和反思。

④“审丑”现象借助互联网之力,产生了放大和加速的效应,导致了“审丑”的泛滥。从当年的凤姐到今天的泡脚拉面……从庸俗到低俗,再到恶俗,完全以自由落体的速度一路向下。更有甚者,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戏耍,到处充斥着以丑为美、以假为真的浅薄庸俗。所谓“射墨体”“杀猪体”书法,所谓“比基尼京剧”,所谓“屎尿屁”诗歌,所有这一切,无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侵犯与亵渎。

⑤“审丑”现象之所以泛滥,并一再突破底线,对制造者来说无非是追名逐利,流量即金钱的法则让很多人一夜爆红、一夜暴富,而这又反过来刺激了更多人的神经;平台资本为了利益的最大化,更乐于推波助澜;围观者的空虚无聊和缺乏美学常识,也是“审丑”现象的催化剂。不怕丑的表演者与不嫌丑的观赏者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不断地自嗨、互嗨,表面看起来人畜无害,实则不然。

⑥个体总是与社会紧密关联在一起,个体的社会生活实践汇聚一起就构成了完整的社会生活;而社会文化的创造、积淀和流传也必然要体现在个体的活动之中。马克思指出,文化是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将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是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的过程中的产物,是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是人成长的社会语境。文化一旦创生,反过来成为一种塑造力量,影响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的成长,最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

⑦“审丑”现象的泛滥,给这个社会提供的只有平庸和丑陋,拉低了整个社会文化的高度。汉代刘向《说苑·杂言》中引用孔子的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审丑”现象的泛滥,会让沉浸其中的大众逐渐丧失基本的判断力,美丑不分、荣辱不清、是非不明,最终导致社会文化的沉沦。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的那样:“‘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物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人们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无知无畏又不自知的社会群体。”

⑧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软实力,当今世界,风云激荡,如果我们不能坚守正确的文化前进方向,丧失了正确的审美判断,那么我们最终剩下的,只有庸俗、丑陋、浮躁。我们最终失掉的不止是世界,还有我们自己。

(摘编自《光明网·文艺评论》,作者韩伟、李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是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判断出来的,但是美并不等于美的事物。
B.“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说明美并不是永恒的。
C.审美不止是个体的喜好,它还带有鲜明的时代属性和文化属性。
D.“审丑”的泛滥,以其平庸和丑陋拉低了整个社会文化的高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运用举例、对比、引用的论证方法,既证明了论点又引申出审美的时代属性和文化属性这一结论。
B.文章语言严谨,在论述“审丑”与现代媒体关系时作者用“随着”“借助”,说明“审丑”现象此前就一直存在。
C.文章第⑦段作者转引孔子的话,是为了证明“审丑”现象泛滥提供的平庸和丑陋拉低了整个社会文化的高度。
D.文章先从美、美的事物和审美谈起,强调了审美的时代和社会属性,然后揭示“审丑”现象泛滥的危害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人群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此审美完全是个体行为,对此社会应予以包容。
B.互联网对业已存在的“审丑”现象起到了放大和加速的作用,导致“审丑”的泛滥并恶化了社会文化生态。
C.“审丑”现象的泛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的追名逐利,平台的利益最大化,也和围观者的素养有关。
D.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软实力,如果丧失了正确的审美判断,我们失掉的不止是世界还有我们自己。
2022-03-24更新 | 1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笔记”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但“笔记”的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传统。先秦诸子散文中许多征引神话传说、轶事传闻来阐明政治主张的论辩素材,也是笔记的源头。我们熟知的《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也有“笔记”之意。章太炎说:“《论语》为师弟问答,乃亦略记旧闻,散为各条,编次成帙,斯曰《论语》……亦犹古言方策,汉言尺牍,今言札记矣。”

中国历代笔记浩如烟海,体系非常庞杂。近人刘叶秋先生撰有《历代笔记概述》,将笔记分为小说故事、历史琐闻和考据、辩证三类。前一种近似于古人所称的“说部”“小说”。而历史琐闻类笔记,也有人视为历史笔记,有着补正史之缺的重要史料价值。“考据、辩证类”则是比较狭义一些的学术笔记,以随笔等形式记录作者的学术见解和思想观点。

中国古代学术笔记源远流长,两汉经注、章句训诂实已开学术笔记之先路。大体而言,在中国古代笔记史的发展过程中,魏晋南北朝以大量的志怪笔记为特色,唐代笔记以历史补逸、轶事、琐闻为大端。考辨类笔记从杂史琐记中真正分化出来,是到了宋代的时候。学术笔记随着宋代考据与辨证之学的发展而兴起,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洪迈的《容斋随笔》等是古代学术笔记中举足轻重的作品,其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出入百家,考辨色彩浓厚。学术笔记在元代得以继承,刘埙《隐居通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分别为元代初年和末年学术笔记的代表作,记叙、考证、议论兼具。明代虽有学风空疏之讥,但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尚为可观。

清代学术笔记蔚为大观,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论及清代学术说:“大抵当时好学之士,每人必置一‘札记册子’,每读书有心得则记之。”并且开列出顾炎武《日知录》、阎若璩《潜邱札记》、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等“最可观者”十余种。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清代的学术笔记有500多种。学术笔记已经成为清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炎武的《日知录》、阎若璩的《潜邱札记》便开清代朴学之风。立足不同时期的清代学术笔记,我们能够一窥清代学术的演进路途。

(摘编自杨艳秋《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古代学术笔记的传统》)

材料二:

札记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著述形式,又称杂识、杂录、笔谈等,今人常以“笔记”一名统之。古代札记的内容涉及广泛,包罗宏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赅。在种类多样的札记体著述中,有一种是以学术问题探讨为主要内容,可称之为学术札记,其间多有真知灼见,是古代学术园地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札记为古人求知修学所倚用,在其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古代的学术札记十分发达,成为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以清代训诂学研究为例略作考察,即可知札记是清代学者训诂研究成果常见的载体形态。清代(尤其是乾嘉两朝)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此时学者在训诂研究上的所闻、所思、所得,有很多是以札记来承载和呈现的,如臧琳《经义杂记》、王鸣盛《蛾术编》、赵翼《陔余丛考》等学术札记,其中就多有训诂探究的内容,借此能窥见当时训诂学研究实绩之大略,甚至可以粗知清代学术的内涵、特点等。

古代学术札记多是学者们在学术兴趣的驱动下潜心钻研、深造精诣而获得的成果,或记下了学者思考某一学术问题时乍现的灵光,或载录了学者经久探索某一学术问题所得的结果……其中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以乾嘉学术札记的训诂研究为例,其中无论是微观的具体训释,还是宏观的理论探讨,多有精义妙论。清胡培翚说:“(乾嘉)有札记之书,所释非一经,每经不数条,顾较通释全经者时有创获。”清凌扬藻也有相近看法:“盖传注之文,全释一经,或不免敷衍以足篇目。杂家之言,偶举一义,大抵有所独得,乃特笔于书,说多可取。”可见,乾嘉学术札记所载者,多有作者在经义训诂上的创新自得之言,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通释全经之书。

古代札记在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是:有感而发,信笔所至,了无拘束。正如吕叔湘所言:“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因此,古代札记在形式上显得自由洒落、散漫无制。学术札记也当然如此,随意抒写,不事雕琢,更不措意于体系形式的建构,通常没有规整的结构框架和绵密的显性体系。

古代学术札记缺乏形式上的系统,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内在的思想理路。对一部学术札记或若干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性观照就会发现,尽管其中的论述文字显得零碎散杂、漫无统纪,但实际上往往是围绕特定的学术论题或论域来展开研讨的,彼此关联,暗含着立体化的、动态生成的隐性系统。比如,乾嘉时代众多学术札记中的训诂理论材料,零珠碎玑般地散见于各处,羼杂于考据性文字之中,缺乏独立的显性体系,但如果从论题或论域的视角进行宏观审视,整体把握和解读这些分散的碎片化理论材料,则知其中蕴含着相通的思想因素,潜藏着内在的知识构架及其逻辑秩序,有其隐性体系。其理论体系的内部结构实际上包括训诂条件论、训诂对象论、训诂体式论、训诂方法论等部分;其每个部分又包括若干方面,如其中训诂方法论包括因声求义、依形解义、考求故训、循文求义、旁通互证等方面。

总之,学术札记是我国古代学术的重要载体,凝结着前人的学术精髓和学术智慧,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我们应予珍视,并善加借鉴和利用。

(摘编自曹海东《学术札记与中国古代学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叶秋将笔记分成了小说故事,历史琐闻,考据、辩证三类,其中历史琐闻类笔记最为重要,能补正史之缺。
B.考辨类笔记通过随笔等形式记录了作者的学术见解和思想观点,直到宋代才开始从杂史琐记中分化出来。
C.古代札记多是作者有感而发、随手所作,不注重体系形式的建构,因此内容都显得自由洒落、散漫无制。
D.古人的学术札记中蕴含着丰富的学术精髓和学术智慧,对今天依然具有参考价值,我们应多加借鉴和利用。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记”一词虽然出现得迟,但笔记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史官传统及先秦诸子散文中阐明政治主张的论辩素材。
B.作为清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的学术笔记成就显著,这与当时学者喜欢随手记下读书心得有一定关系。
C.在胡培翚和凌扬藻看来,乾嘉时期的学术札记记载了清代的学者们对于训诂学研究的独特观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D.《梦溪笔谈》记载了沈括的所见所闻和见解,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等多方面,堪称古代学术札记的典型代表。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列举多部代表性学术笔记,阐述了我国主要朝代的学术笔记的发展状况。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清代的“札记册子”,并肯定其对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性。
C.材料二认为,古代学术札记主要以学术问题探讨为主要内容,其中多含学者的真知灼见,是我国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
D.根据材料二,我们研究乾嘉时期学术札记中的训诂理论材料,可以了解乾嘉时期训诂理论的发展。
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我国古代学术笔记的发展脉络。
5.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古代学术札记的特点。
2023-01-15更新 | 3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