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75 题号:71389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根据《知识付费经济报告》的数据,55.3%的网友有过知识付费行为。这里的知识付费不是传统意义上花钱买书、参加培训班等,而是指知识经济时代,购买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

目前,我国知识付费用户群体达数千万,同样达到千万量级的,还有活跃在喜马拉雅FM、得到、分答等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供给者。“听,见真知”“碎片时间,终身学习”……虽然这些平台的口号不同,但背后的逻辑都很相似:作为中介,释放不同领域学者、专业人士等的认知盈余,以高效率的优质知识为卖点,让知识变现更加快捷。

(摘编自《优质的知识有价值成为共识》)

材料二:

知识付费,付费的可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产品和服务。比如,有人帮你消化一本书,然后讲给你听,这就是服务;再比如,一些大V开设小密圈,帮你挑选出精准优质的信息,你可以付费加入,这种挑选,也是一种服务。

知识付费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知识本身是不值钱的,那是百度、谷歌甚至知乎可以做的事情,是免费的,但将知识包装为产品和服务就是值钱的。所有学习产品的商业模式,无外乎都是某种服务,或者承载这些服务的交易平台。

目前市面上的知识付费产品,其实可以按照服务的不同类型来区分。这些类型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学习中的痛点。(如下表)

(摘编自孙圈圈《知识付费,是不是伪命题?》)

材料三:

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对于绝大多数人,听再多知识付费内容都不可能成功,因为都是二道贩子的产品,听着很高大上,但是都不够系统,且失真。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摘编自拾遗《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

材料四:

知识付费(这里是广义的,包括材料二提到的4个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服务,是有价值的。很多人诟病它,说不如去看书。但实际上,我们大学里面的学习,也从来不是自己去看教材的,而是听老师上课、听大咖做讲座的。更何况时代变化这么快,我们都不敢说学习一定只有看书才行的,学习的形态其实一直在演变。

而学习产品(知识付费产品),付出的最大成本根本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学习产品要想发展得更良性,首先需要设计体系化的学习内容,越是碎片化时间学习,越需要体系化内容。第二要设计帮助用户结合实践的产品,让用户能够以最低的学习成本来“学以致用”,一定是学习产品的发展方向。第三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学习的产品,这个产品是根据他们的优劣势、工作的需要来个性化设计。

(摘编自36氪《从教育角度观察,“知识付费”行业是不是好生意?》)

【注】材料一、材料二所涉及喜马拉雅FM、分答、百度、谷歌、得到、在行等均为平台名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是指用户为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进行付费的行为,目前,我国知识付费用户和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提供者数量都达到了千万级。
B.知识付费产品按照服务类型,主要分为“资讯”“知识”“课程”“个性化咨询”四种,它们都能针对我们学习中的一些痛点,进行有效的解决。
C.购买了知识付费产品并不一定能真正获得知识,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这些知识经过了产品化加工之后,会出现知识不够系统,而且失真的情况。
D.由于学习形态的不断演变,知识付费作为一种学习服务肯定具有存在价值,但是知识付费要想良性发展还需要在产品内容上进行更科学的设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行为的存在,证明知识产品是有经济价值的,因此,今天高效率的优质知识都能在知识付费平台快捷地变现,实现它们的经济价值。
B.根据材料二可知,要想开发一个“课程”类的知识付费产品,无论是在线课程还是训练营,课程效果是考量其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
C.知识和知识付费产品是两个概念,在今天,知识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免费获得,而知识付费产品必须付费,是因为知识付费产品比知识更有价值。
D.因为人们进行知识付费学习主要是“利用碎片时间,终身学习”,所以知识付费产品付出的最大成本根本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3.知识付费和传统意义上的花钱买书及参加培训班有何差异?请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归纳。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地球上自6亿年前出现动物以来,曾发生过6次“生物物种大灭绝”事件。除了最为著名的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事件,规模最大、对生物发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未期。近日,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由中、澳、美、德等国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导致2.5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元凶”,极有可能是硫化氢。

②根据化石记录,在寒武纪末期、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均发生过物种大灭绝事件。其中,2.5亿年前的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是规模最大、涉及生物类群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研究表明:二叠纪未期,陆生生物大约70%的科未能摆脱灭绝的命运:海洋中则至少有90%以上的物种在这一时期消失。在陆地上超过3/4的脊椎动物消失了,蜥蜴类、两栖类、兽孔目爬行类也急剧衰落。繁盛于古生代早期的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蜓类有孔虫以及海百合等全部绝灭,腕足动物、菊石、棘皮动物、苔藓虫等也遭受严重的打击。在这次大灭绝中,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也彻底更新,成为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其发生原因,科学界曾经提出过种种猜测,有的认为是超大规模火山爆发或者海平面的下降导致,有的认为是由于彗星、小行星等天体对地球的撞击,但是各种说法一直以来都未有充分证据证明,大灭绝的原因一直是个谜。

③2003年,一个由中、美、德、澳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小组开始对二叠纪生物物种大灭绝的成因进行研究。澳大利亚科学家葛瑞斯在从帕斯盆地提取的岩芯样品中发现了来自绿硫细菌特征的分子化石。绿硫细菌是一种适合生存于厌氧、硫化氢丰富的透光带环境中的自养型菌类,能利用硫化氢、单质硫等进行光合作用。他们并且发现,岩石中的碳、硫同位素、铁离子丰度等都出现异常变化,由此推断出生物大灭绝期间帕斯盆地一带的海区严重缺氧和水体富含硫化物,现在唯一和当时情况类似的地区就是死海。专家推测:当时可能是因海洋透光层(海底200米左右,生物能自主进行光合作用生存的最远距离)带有有毒硫化氢,“杀死”大量需要氧气呼吸的海底生物,并且这种有毒气体达到富集状态,向陆地扩散,造成陆地生物短时间内同样大面积“消失”。

④那么有毒硫化氢从何而来?专家解释,海底淤泥会产生有毒硫化氢。但海洋是流动的,一般情况下会缓慢释放,不会全部富集到表层水体透光层中,只有当古海洋表层水体和底层水体完全不流动不交换,呈完全静止状态,才会出现有毒硫化氢富集表层水体的情况,造成海洋动物灭绝。

⑤为什么海洋透光层会存在大量有毒硫化氢?由于澳大利亚帕斯盆地岩芯的地层记录并不完整,研究小组选择了研究程度极高的中国浙江煤山二叠纪——三叠纪国际标准剖面开展生物分子化石的合作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曹长群博士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塞蒙斯院士合作,分析了浙江煤山露头样品的生物分子化石,得出与澳大利亚帕斯钻井样品类似结果,证明了2.5亿年前海洋硫化氢污染事件是全球性的。

⑥虽然新观点已经形成,但是曹长群博士表示,进行此次生物大灭绝原因的研究牵涉到多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现在他们还在对为什么海洋透光层会存在大量有毒硫化氢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是当时南北极温度不断升高,造成海洋难以形成环流, 大量绿硫细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大量硫化氢气体难以沉积到海底。”曹长群指出,现在发表的只是合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煤山科学钻井项目的生物分子化石和其他学科的研究工作还在进行,只有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才能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1.根据文意,第①段中所说的“生物物种大灭绝”是指               
2.文章第②段引入研究材料的有意图是                        
3.下列对第④段划线句第一层次及其层次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才……(假设关系)
B.……//只有……(因果关系)
C.……//甚至……(递进关系)
D.……//只有……(条件关系)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2.5亿年前的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使得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彻底更新。
B.导致生物大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因此一直是一个谜。
C.2.5亿年前,有毒硫化氢气体首先在海洋中大量产生,而后向陆地扩散。
D.在澳大利亚和中国浙江发现的类似的化石样品,证明了二叠纪末期硫化氢污染的全球性。
5.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请概述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成因。
6.分析本文作者的行文思路
2019-11-08更新 | 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经典的尴尬:《文选》在宋代的嬗替
凌郁之
①《文选》风靡于唐朝,成为唐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经典,引导并塑造着唐代文学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文选》的追摹,才成就了唐代文学的高潮。杜甫劝子读书云:“熟精《文选》理。”应可理解为唐代诗人的普遍取向。宋初,《文选》仍是文人学习、模仿和推重的范本。著名文人宋祁,即曾手抄《文选》三编。王得臣在《麈史》一书里记其幼时,先君令其日课《文选》。
②但是,庆历以后,文风丕变,流行五百年的《文选》的影响,呈式微之势。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呼‘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于此可见宋代文坛风尚的变迁。
③庆历前后文学趣味的转向表明,一个时期以为雅的东西,到另一时期则可能走向它的反面。虽然《文选》曾经是、现在仍是最高典范,但它毕竟已被文人用得“烂熟”了。任何一种风尚,一旦至于烂熟,必归于俗,必遭厌弃。否弃《文选》,是符合美学上所讲“陌生化”理论的。
④而否弃《文选》之所以发生在庆历以后,其原因在于,宋代文学经历了七八十年的发展,随着宋代文人时代感与文学自信的进一步加强,随着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等当代典范的树立,宋代文人已不屑于步唐人之后尘,而以学《文选》为陈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并且,这些文章巨公周围,已然生出大批追随者,成长为具有转移风气意义的文学群体。因此,必然产生文学的代际,从而与前朝文学取向拉开距离。
⑤带头唱响《文选》时代挽歌的,正是后来成为宋代文学巨擘的苏轼。苏轼对待《文选》的态度具有典型性。他几乎凌驾于这部被前人极力推崇的文学经典之上,敢于批评其不足。在他眼里,这部书不仅没有因数百年被推崇而增加些许神秘感,反而彻底揭开了其被唐人及宋初文人膜拜的面纱。“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又说“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苏轼这种平章古今、睥睨《文选》的姿态,标志着宋代新文学的成熟和新的文学审美标准的形成。
⑥宋诗之所以在整体上能够走出以《文选》为祈向的古典时代,还在于宋代文人切入生活之深。他们太熟悉这个时代,在他们笔下,平凡与不平凡,平淡与不平淡,雅与俗,都随缘自然,在共存。它们洗净了六朝的绮靡,选择了素朴淡雅的主导风尚。
⑦《文选》仍是那部《文选》,变化的是时代、读者及其审美趣味。要之,《文选》作为一本文学总集,与它作为一本写作范本,是两回事。作为写作范本,会因长期深入的模仿而趋于陈俗熟滥,遂使读者厌倦;而作为文学总集,自有其历久弥新者在,故《文选》不可能完全被后来其他文学选本所取代。南宋中后期学习《文选》又成为新的时尚,其故或即在此。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6年第1期,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文选》在宋代庆历后地位跌落的原因有哪些?
3.文章第⑤节苏轼是从哪些方面评价《文选》的?这段文字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2016-12-13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抉择

杨邪

早晨,教官通知我,半小时后他要坐直升机去一个地方,让我先在机场准备一下。“今天,我带你去见一个人!”说完,他就撂下了电话。

二十分钟后,教官到了。

“教官,我们去哪?”

“行程一个半小时!”“这么远,哪儿?”“上了天再告诉你!”

当直升机完成升空,教官才说,我们要去沿海的某机场。

“那好像是个民用的小机场?”“它以前是部队的!”

想起来了,我听说教官曾是沿海某部的模范飞行员。

“您以前在那儿待过?”“待了十年!”

“噢……您说要带我去见一个人?”

“对!他是我的教官!”

教官突然收紧了下领,于是我也就闭了嘴。

没过多久,我发现教官的神情有点恍惚。

印象中,教官几乎从来没有走神的时候,他总是那么精神,像时钟的秒针,时刻都在做规律而精确的运动。可这回,教官真的走神了。神情恍惚的教官,看上去忽然老了许多。

“您经常来看望您以前的教官吗?”我小声打断了教官的思绪。

“是!”教官闻声立刻改变了一下坐姿,集中了精神,“每年的今天,我都独自驾机来看望他一次!”

接着,教官又沉默了。在接近那个机场的上空时,教官说了一句话。

“飞这一趟,我用的时间都在八十五分钟到九十分钟之间,而你只用了七十三分钟!”

教官似乎是感叹自己上了年纪吧,可他清楚,其实驾驶速度并不能说明什么。

在那个简陋的小机场降落后,我们走出机场,走上了一条几近废弃的土路。

“您教官退休了吧?他家就在这机场附近?”我疑惑。教官抬头看着远处。“喏,就在前面!”我们约莫步行了两公里,来到一带小山丘的脚下。“到了!”教官说。

我正纳闷,这时前面豁然出现的小山坳让我愣住了。山坳周围的山坡上根本没有人烟,只有一座孤坟!

“这就是我教官的家,三十六岁那年,他就住在这儿了!”教官好像对我幽默了一下,

一个非常严肃的幽默!

平缓的山坡只有稀疏的山草和矮树,有一条小径,笔直通向半坡的坟墓。墓周围有很大一圈青石砌成的坟围,非常醒目。

“教官,我看您来了。”教官轻声说。他俯下身,双手抚摸着墓碑。

我看清楚了,墓碑上刻着“李为军之墓”这几个字,还有就是下面的一个括号,刻着“一九三八至一九七三”。

教官开始动手拔草。我也要动手,被他制止了,他说让他一个人来。后来,长达数十分钟的时间,教官就肃立在墓前。

关于他的教官的故事,他是在离开墓地回机场的路上告诉我的。三十年前的今天,他和他的教官驾机上天,在正准备降低高度回机场之际,机尾失火。那时,他还是个半生不熟的新手,教官坐前舱,他坐后舱。面对猝发的事故,地面指挥部下了紧急跳伞的命令,而他的教官只是命令他立刻跳伞,他的教官说,下面全是居民区。就这样,他先跳了伞,在空中,他看见教官驾着一团浓烟,反向朝某处俯冲下去。最后,那架战斗机在爆炸解体前的一刻,被他的教官带到了一处没有人烟的田野里。

返程时,我和教官都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直升机飞行了八十九分钟才回到部队机场。

“教官,这事您可从没和我说起过!”“这么多年来,我从没和我的任何一名学员说起过,除了你!”“为什么?”

“现在让我来问你一个问题:要是在那样的紧急关头,如果你是教官,你会怎么做?”

“我?”

“你可以仔细设想,现在不必回答我……”

下了飞机,已是午后。

“在我的教练生涯中,你是我碰到的最有天赋的一个飞行员。我相信,以后你可以成为一名比我更称职、更出色的飞行教官!”

拍了拍我的肩膀,教官走了。午后的阳光有些灼热,它在机场地面上的反光很刺目。

“教官!”我追上几步,喊住了他,“刚才一路上,我都在思考您的问题,可是……可是很惭愧,我想……假如,假如当年我是您的教官,我会和您……一起跳伞……”

教官停下脚步,回过身。“你是个诚实的人!”教官脸上很平静,“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三十年,现在我告诉你我的答案:如果当年我是教官,我想,我也许能够做得到像我的教官那样!”

面对教官,我不由自主地立正了一下,而发烫的两颊更烫了。

“但是,如果同样的紧急关头出现在今天,作为一名教官,我又会怎么做?”教官自问自答,他的脸色忽然变幻,仿佛有些难以捉摸了,“对于这个问题,现在我还没有想好答案……”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题目的含意是在紧急关头,我们应该怎样选择生死。“抉择”一词比“选择”显得庄重,从而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
B.教官对带“我”去见一个什么样的人不一步到位地明白说出来,是想给“我”一个惊喜,并增强故事情节的曲折性。
C.“这就是我教官的家”,教官没有说“坟墓”而委婉地说“家”;教官的话很含蓄,所以说“教官好像对我幽默了一下”。
D.去沿海机场时,“我”开得快,回来时,开得慢,直升机飞行了八十九分钟,才回到部队机场,这是因为听了教官的感叹。
E.通过“不由自主地立正了一下”和“两颊更烫了”等动作描写,表现“我”对教官由衷的敬意和对自己的惭愧。
2.为了突出紧急关头时生死“抉择”这一情节,小说是怎样进行铺垫的?其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我”的教官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主要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一段写“我”的教官的自问自答,是否属于多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6-12-13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