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 题号:73117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自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讨论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编制中医药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医药发展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毋庸讳言,多年以来中医药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和尴尬。首先,中医药是个有机的整体,中药质量是中医疗效的重要保障。药材不地道、药力达不到,中医疗效必然受影响。其次,中医药管理“令出多门”。现行的中医药管理体制中,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管理监督难以到位。

眼下,中医药终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契机,不仅有自下而上的举国期待,期待中医药能够一扫颓势,解民众看病之难,更有自上而下的国家扶持。有战略规划,有法律护航,可以说,中医药正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摘编自2016年2月29日《人口导报》)

材料二:

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从历史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难以保持和发展道地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氛围。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很多课程,也越来越被边缘化。

(摘编自《中国医药报》总第3187期)

材料三:

虽然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传播以及地位的提升,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但现实状况远比数据呈现的要复杂、微妙得多。

与隋唐、两宋时期中医作为整体对外传播不一样,如今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存在,扛起大梁的仅仅是针灸。在很多西方人眼里,针灸几乎是中医的代名词。以现代西医的科学标准来衡量,中医理论属于“前科学”体系,这也是中医相对于西医呈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国际上,中医通行的表述是“传统中国医学”,这似乎无形中给中医贴上了与现代科学“对立”的标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中医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被视为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也显得不那么有底气。因为她所使用的化学合成手段完全是现代科学,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某种程度上说,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目前并没有改变。

(摘编自《走向海外,孤独的“文化他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药质量是影响中医疗效的重要因素,药材不地道,疗效势必不理想。
B.中医的发展危机与现代中医院校构建的教学模式及教材的“现代化”有关。
C.“传统中国医学”是国际对中医的通行表述,这仿佛把中医放到了与现代科学对立的位置上。
D.如今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存在,扛起大梁的仅仅是针灸,中医在海外的地位没有变化。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语境的淡化,相关体制的不完善,国际地位的弱势都是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不利因素。
B.中医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比较强的影响力,所以为了重振传统文化,我国第一次把中医药纳入了国家战略发展的范围。
C.因为所使用的合成手段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屠呦呦虽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却并不能完全体现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会一直持续下去。
D.在现代西医科学标准之下,中医药学属于“前科学”体系,故而“传统中国医学”这一表述,包含着中医背离现代科学的偏见。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阻碍中医药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与匠漫谈
王振羽
经常会听到人们议论有些所谓画家、书法家匠气太重、过于模仿、缺乏个性,更有齐白石的所谓名言,仿我者死,似我者活。更有紫砂艺术的制壶泰斗一代宗师顾景舟曾言:无文化者得我技,有文化者得我艺。顾景舟的技与艺,大致也是说匠与艺的关系吧。但是,何谓仿?何谓似?匠与艺的确是泾渭分明吗?匠与艺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人是环境的产物。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才有所谓京派、海派之说。所谓派,就是多人积聚,相互切磋,甚至相互竞争,才能够精彩纷呈,争奇斗艳,形成流派,繁花满枝。京剧艺术自从徽班进京,经过孕育发展凤凰涅盘,各种戏班挖空心思精益求精,才最终有了梅尚程荀四大流派。而这些大师的产生,也都莫不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模仿学习追随名师。在这样的模仿锤炼之中,经过了大量的量的积累,方才有了质的变化,脱胎换骨,成为名角大腕。 这中间,当然有天赋、际遇、环境等诸多因素,但更为重要的还是环境的逼迫和个人的追求较为关键吧。
徐悲鸿、吴冠中、顾景舟等人都来自江南宜兴,这样的人文环境对他们后来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底色。他们三人,尤其是徐悲鸿、吴冠中,走出宜兴,到上海甚至国外,这样的眼界大开,这样的中西比较,这样的阅历丰富,最终使他们较早地脱离了匠的局限而进入了艺的境界,在艺术天地纵横驰骋经年,方才有了大师称谓的实至名归。顾景舟从事的行当当然不同于徐悲鸿、吴冠中,紫砂这样的独特性,似乎离开宜兴这样的土壤就很难枝繁叶茂兴旺发达。顾景舟之所以成为顾景舟,与他善于学习揣摩、不甘于作为一般的制壶艺人密不可分。他当然也要经过模仿的初级阶段,但顾景舟目标高远,他远追时大彬、邵大亨,一向有特立独行孤高自标的艺术追求。这样的心胸与期许,才促成了他要走出宜兴,有到上海开阔视野找文人画家彼此砥砺交流的冲动。
顾景舟虽然向往上海,但他没有跻身上海成为一个技术工人。他守护在宜兴这样的一方田园,兀兀穷年,刻苦钻研,更因为在宜兴这样的土地上,得天独厚,制壶名家云集,在这样的百舸争流中,水涨船高,多少匠人得以登堂入室,步入艺的境界。但字画是否如此?尤其是中国字画?张大千去国多年,曾经移居拉美,但离开了中国的文化土壤,据有人说,他的画作似乎就缺少了一点神韵。而后来大风堂的大批量生产,则更是匠气四溢,缺少魂魄,这当然也只是见仁见智的一种解读了。离开了大的环境,有时候力不从心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当年的字画都有市场的培育,鉴赏家的品评。这正如文艺创作,需要批评的激浊扬清一样,批评家固然写不出《红楼梦》,可是有了红学家,才使得《红楼梦》口碑相传广为人知。宋元也好,明清也罢,即使到了民国,西洋技法传入,市场环境、人文环境使得中国画人才济济,这才有了高原之上的高峰竞秀万壑有声。
(选自 《天津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文中说的“艺与匠”的一项是( )
A.启功先生持之以恒地临古帖,广泛学习历代优秀著名碑帖。同时还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诸多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具有广博的学识,造就了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
B.吴昌硕兼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以最传统的艺术因素和审美理想塑造了崭新的艺术风格和风气。
C.鲁班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的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D.梅兰芳在创新之前,下了很深的功夫学习京剧旦角表演的技能,并在传统剧目中反复实践,从而全面掌握,并加以创新,形成了梅派风格。
2.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顾景舟说:无文化者得我技,有文化者得我艺。意思是没有对紫砂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创造出紫砂艺术精品。
B.京剧四大流派的产生,是京剧在孕育发展过程中相互切磋、甚至相互竞争,各种戏班都挖空心思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结果。
C.宜兴的人文环境是徐悲鸿、吴冠中、顾景舟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宜兴在南方属于艺术发达之地,名家云集,百舸争流。
D.中国的字画都有自己存在的文化土壤,中国特有的市场培育和鉴赏家的品评促进了中国字画的发展和壮大,造就了书画大家。
3.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举出京剧大师的产生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只有经过长期模仿的“匠”的过程,才能在此基础上达到“艺”的境界。
B.顾景舟最终能够超越“匠”,与他孤高自标的艺术追求密切相关,也与他和上海的文人画家彼此砥砺交流密不可分。
C.宋元以来,画家大师辈出的年代,都是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极度发达的时期,所以成就了不同派别的众多名画家大师。
D.作者说张大干出国后的作品缺少神韵,说明中国书画大家只有在中国才能创造出一流的艺术作品。
2016-11-18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端午的麦粒

刘正权

粽叶香,香满堂,艾萵插在门楣上,出门望见麦儿黄。

爹掸了掸身上的露水,进屋来一把揪住我耳朵:“过端阳了,你还赖床!”我们那儿都喜欢把端午叫作端阳,有什么讲究呢,不知道!

我只知道,端阳是不能赖床的,赖床就吃不了粽子和蒸发糕。我揉了揉眼屎,一股脑儿钻出被子,艾蒿的清香袭了进来,我使劲抽了抽鼻子,说:“爹,我想吃鳝鱼!”

这话难住了爹。我爹是民办教师,对捞鱼摸虾的不怎么在行,爹还没搭话呢,娘的巴掌已落在了我的屁股上:“我还想吃龙肉呢,吃得上口吗?”娘向来是火暴脾气。

我才六岁呢,早先的孩子晓事迟,六岁,除了知道吃就是玩,我立马眼泪汪汪了,乡下的孩子,从来不愿意委屈自己的情绪。

爹蹲下身子,擦干我的泪说:不就是吃鱼吗?我寻个洞掏几条,反正今天不上课,不信我一肚子墨水的人赶不上胸无点墨的四猫子!

四猫子是我们村的闲汉,但他的嘴很少闲着,总变着法儿从水里山上弄吃的。

娘一撇嘴:“要我看,你给四猫子拎尿罐子还盖不离!”这话娘也只是说顺了嘴溜出来的,爹却不乐意了,用现在的话说叫伤了爹的自尊呢。

爹气呼呼地冲娘吼了一句:“你等着!”完了拎起一个没把的破木桶出了门,我家没装鱼虾的工具,爹用木桶代替了,到底是教书的,晓得变废为宝!

我吃了粽子,就蹦出门去找四丫野,四丫是四猫子的闺女,比她爹还会找食,我就不行,用娘的话说只配给她拎尿罐子!

四丫见了我把手一匀:“请你吃麦粒儿,去不?”“去啊,去!我还没吃过鲜麦粒儿呢!”四丫就一拽我的手,从她家屋后阳沟上了坡,麦田都在坡地上种着呢。

四丫挑了一处麦穗饱满的地坐下来,伸手钩下一大穗,搁在手里搓了几搓,灌满浆的麦粒儿滚了出来,我探过头,使劲吹了口气,麦壳就轻飘飘飞走了,剩下一粒粒肉滚滚亮晶晶的麦粒儿在四丫手心里。

四丫把手伸到我嘴边说:“吃啊,又香又嫩又甜的!”我伸出舌头在四丫手心里舔了几颗麦粒儿,在舌尖细细咂了一番才吞下肚。

四丫歪着头看着麦粒儿说:“这玩意儿你说像什么?”

“像什么?”我只顾回忆麦粒儿的清香了,“管他像什么!”

“像肉蛆呢!“四丫恶作剧般地笑了起来。

“想恶心我啊,才不上当呢!”四丫这样的把戏玩过几回了,我仔细端详了又端详那些麦粒,学我爹的口气说:“像珍珠,不对,像白玉!”

“像肉蛆,我说了算!”四丫好胜心上来了。

“像白玉,我爹说了的!”我也不服偷,救出爹来压她。

“你爹,哼,给我爹拎尿罐子我爹还嫌不利索呢!”四丫一挤眼,她一准听见我娘这样数落过我爹,也是的,我爹除了在黑板上写字,春节写对联,别的什么活也做不上趟,挣工分还赶不上村里坐月子带出一身病的几个婆娘。

“你爹,也配用尿罐子啊,肉蛆一样的人!”我可不许四丫说我爹的坏话。

“凭什么说我爹是肉蛆?”四丫攥着小手逼近我。

“就是肉蛆!我爹说了的,心中有肉蛆的人看什么都是肉蛆,心中有白玉的人看什么都是白玉!”其实爹讲的原话不是这样的,我记不清了,只好套用来还击四丫。

四丫斗不过我,就退了一步:“哼,一个连鳝鱼都不会弄的人,看你家怎么过端阳!”我们那儿的规矩,端阳节吃鳝鱼,中秋节吃鸡。

我得意洋洋一指山脚下的河沟:“看见了吧,我爹,正在洞里掏鳝鱼呢!”

整个河沟里就我爹一人拎着破桶在寻鳝鱼洞,那些常常捞鱼摸虾的人家早就捉了喂养在家里只等端阳到来了。

四丫捂了嘴笑:“你爹掏鳝鱼,他认得清哪是鳝鱼哪是蛇吗?”

我愣了一下,别说,我还真分不清哪是鳝鱼哪是蛇呢,可爹,应该分得清的!他是老师啊。

“当然分得清的”我肯定地说。

四丫没劲了,四丫说:“你还吃不吃麦粒儿啊?!”“吃!吃…”于是四丫又用手搓,我用嘴吹,两人没心没肺用舌头在四丫手心里舔来舔去。

吃腻了,四丫一拍肚皮,好想在太阳下睡觉啊,说完还像模像样打了个哈欠。

我说:“我也想睡觉,可我爹不许我在端阳这天赖床的。”四丫嘀咕了一声:“你爹没准这会儿先赖床了,这么好的天,谁不想睡啊!”跟着四丫站起来往河沟扫了一眼,忽然就兴奋起来,“看,你爹真赖床了!”

我顺着四丫目光往下看,果然,爹四仰八叉躺在河沟边。

没出息,我还吃不吃鳝鱼啊!我气哼哼往山下河沟走,怎么也得揪一下爹的耳朵,老大的人了,赖什么床?

四丫跟在我身后,挤眉弄眼的诡笑模样。

爹睡得真实在!我揪了他好几下他都没把眼睁开,旁边的木桶里有东西在噍嗌作响,我扑过去,一看,嗬,一条一尺多长的鳝鱼正在桶底转着圈儿顺桶壁游走呢,我说:“四丫我有鳝鱼吃了,让我爹多睡会儿!他一定掏洞掏累了。

四丫说:“是吗?”人便凑到木桶边来,我正准备把手伸进桶里捉出鳝鱼来给四丫看呢,四丫把我往后一拽,脸上发白说:“糟了,是蛇,青竹蛇!”

不会吧,我爹,会分不清哪是鳝鱼哪是蛇?

我抬头望了望山上,山上的麦儿已见黄了,那麦粒,像白玉呢,爹的声音在我心头又一遍回响。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吃麦粒”的场景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地引出提鳝鱼的情节,使主题表达更加含蓄。
B.四丫与我的对话暗示了悲剧发生的原因,使小说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C.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本文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乡土气息。
D.父亲把“麦粒”比喻成“白玉”代表了一种脱离实际的生活态度,富有象征意味。
2.简要概括“爹”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2020-05-07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语,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更新快、数量多。很多网络语喜欢炫怪求奇,甚至打破正常语法规范,随意进行令人费解的组合变化。比如“十动然拒”是“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TA”的缩略形式,用来形容“屌丝”被所追求的“女神”或“男神”拒绝后的自嘲心情。而“人艰不拆”则是出自林宥嘉的一首歌曲,表示“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如果不了解这些生造词语的具体出处和原始语境,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实际含义。这样的网络语如果频繁出现在广播电视和广告等公共传播领域,确实容易产生语言误导,尤其是容易影响青少年对母语的认知和理解。

一定意义上来说,广播电视和广告节目作为汉语言的一个公共窗口,在维护汉语言的纯洁、促进汉语言规范使用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限制和拒绝某些生编硬造的网络语,是应该受到公众支持的。而与此同时,由于网络语特有的某些幽默风趣和新鲜创意,我们也不能对其一概武断地加以否定和贬斥。记得几年前,网络语“给力”一词初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并很快为公众所接受。而《人民日报》由此所体现的致力语言创新的态度,尤其受到读者的肯定,网友甚至把这一事件看成为网络语“转正”和“上户口”的一个具体标志。

一些受到公众认可、并随着时间优胜劣汰生存下来的网络语,比如“给力”“拍砖”“伊妹儿”等词,鲜活生动幽默风趣,应该给其生存空间,直至收入辞典,融入当代汉语言的词汇宝库。对于一些生造硬凑的网络语,比如上面提到的“十动然拒”“人艰不拆”之类,以及某些传递负能量的粗鄙低俗的网络语,比如“哇靠”“你妹”之类,则应逐渐矫正和淘汰,为公众营造一个纯净的语言空间。

网络语的出现和发展,是当代语言演变和进步的生动体现,应该允许它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演变空间。尽管表面上众声喧哗,而时间终究会大浪淘沙。任何时代的语言发展都是一个活跃的动态过程,而不会是静止的一潭死水。耐心分析,网络语的确有正邪之分,而其中的激浊扬清、扶正祛邪之道,则值得深入探讨。归根结底,网络语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个人认为,宜疏,不宜堵。

节选自2014年12月5日《中国文化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语炫怪求奇,打破正常语法规范而生造词语,容易产生语言误导。
B.广播电视和广告节目等公共窗口要肩负规范语言的职责,限制和拒绝网络语。
C.像“十然动拒”“人艰不拆”等随意组合的生造网络语,应当逐渐予以矫正。
D.语言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深入探讨网络语的发展规律,疏导要比堵截好。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分为二,辩证客观地分析了网络语的优缺点,从而指明了正确对待网络语的态度,逻辑性强。
B.文章用了“给力”登上《人民日报》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网络语已被公众接受的观点。
C.第三段从正反面两方面举例,形象地表现了鲜活生动的网络语和粗鄙低俗的网络语的不同,观点鲜明。
D.文章从一些网络语产生的原因出发,分析了生编硬造的网络语带来的危害,就是说理,有时代气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语能否生存下来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
B.网络语的出现是当代语言演变和进步的生动体现,对待网络词语,我们应该持辩证的态度,像对待一般的新词语一样,不着急对它进行这样那样的规范,更不应该敌视。
C.网络语有正邪之分,“正”是指那些幽默风趣和新鲜生动,有创意的网络语,“邪”是指那些生编硬造甚至粗鄙低俗的网络语。
D.网络语更新快,所以具有鲜活生动的生命力,应给其生存空间,甚至收入辞典。
2020-03-10更新 | 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