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姚思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2 题号:739939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云字景乔,子恪第九弟也。年十二,封新浦县侯,自制拜章,便有文采。既长勤学,以晋代竞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至年二十六,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子云性沈静,不乐仕进。年三十,方起家为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撰《东宫新记》奏之,敕赐束帛。大通元年,除黄门郎,俄迁轻车将军,兼司徒左长史。二年,入为吏部三年,出为临川内史,在郡以和理称,民吏悦之。梁初,郊庙未革牲牷,乐辞皆沈约撰,至是承用,子云始建言宜改。启曰:“臣比兼职斋官,见伶人所歌,犹用未革牲前曲。”敕答曰:“此是主者守株,宜急改也。”仍使子云撰定。敕曰:“郊庙歌辞,应须典诰大语,不得杂用子史文章浅言;而沈约所撰,亦多舛谬。”子云答敕曰:“理应正采《五经》,圣人成教。惟用《五经》为本,其次《尔雅》《周易》《尚书》《大戴礼》,即是经诰之流,愚意亦取兼用。谨一二采缀,各随事显义,以明制作之美,覃思累日,今始克就,谨以上呈。”敕并施用。子云善草隶书,为世楷法。答敕云:年二十六,著《晋史》,至《二王列传》,欲作论语草隶法,言不尽意,遂不能成。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其书迹雅为高祖所重,尝论子云书曰:“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寔,当与元常并驱争先。”其见赏如此。太清元年,复为侍中、国子祭酒,领南徐州大中正。二年,侯景寇逼,子云逃民间。三年三月,宫城失守,东奔晋陵,馁卒于显灵寺僧房,年六十三。

(节选自《梁书卷三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
B.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
C.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
D.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通”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皇帝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
B.“郊庙”是指古代天子祭天地与祖先,也指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也借指国家政权。
C.“草隶”又称隶草,是隶书的草写体。隶书起源于秦朝,兴盛于汉朝,是汉朝的官方字体。
D.“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户籍、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云才华横溢,年轻有为。十二岁时写一篇奏章,便显出文采;二十六岁时完成《晋史》,皇帝下旨将其收藏于秘阁。
B.子云为官有道,受人爱戴。子云虽性格沉默娴静,不愿进身为官,但步入仕途后多次升迁,善于处事,得到别人的称许。
C.子云积极进言,勇于革新。他在兼任祭祀官时,建议朝廷应改变祭祀时用的旧乐曲,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其修改。
D.子云钻研书法,成绩斐然。子云擅长草隶和楷书,对隶书章法颇有研究,通晓隶书规律,书法得到了梁高祖的推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长勤学,以晋代竞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
(2)三年,出为临川内史,在郡以和理称,民吏悦之。
【知识点】 姚思廉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之遴,字思贞,南阳涅阳人也。父虬,齐国子博士,谥文范先生。之遴八岁能属文,十五举茂才对策,沈约、任昉见而异之。起家宁朔主簿。吏部尚书王瞻尝候任昉,值之遴在坐,昉谓瞻曰:“此南阳刘之遴,学优未仕,水镜所宜甄擢。”瞻即辟为太学博士。时张稷新除尚书仆射,托昉为让表,昉令之遴代作,操笔立成。昉曰:“荆南秀气,果有异才,后仕必当过仆。”御史中丞乐蔼,即之遴舅,宪台奏弹,皆之遴草焉。迁平南行参军,尚书起部郎,延陵令,荆州治中。太宗临荆州,仍迁宣惠记室。之遴笃学明审,博览群籍。时刘显、韦棱并强记,每与之讨论,咸不能过也。

还除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迁正员郎,尚书右丞,荆州大中正。累迁中书侍郎,鸿胪卿,复兼中书舍人。出为征西鄱阳王长史、南郡太守,高祖谓曰:“卿母年德并高,故令卿衣锦还乡,尽荣养之理。”后转为西中郎湘东王长史,太守如故。初,之遴在荆府,尝寄居南郡廨,忽梦前太守袁彖谓曰:“卿后当为折臂太守,即居此中。”之遴后果损臂,遂临此郡。丁母忧,服阕,征秘书监,领步兵校尉。出为郢州行事,之遴意不愿出,固辞,高祖手敕曰:“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遂为有司所奏免。久之,为太府卿,都官尚书,太常卿。

遴好属文,多学古体,与河东裴子野、沛国刘显常共讨论书籍,因为交好。是时《周易》、《尚书》、《礼记》、《毛诗》并有高祖义疏,惟《左氏传》尚阙。之遴乃著《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传同异》十科,合三十事以上之。高祖大悦。

太清二年,侯景乱,之遴避难还乡,未至,卒于夏口,时年七十二。前后文集五十卷,行于世。

                                                               (选自《梁书•刘之遴列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遴在坐                         值:遇到
B.瞻即为太学博士               辟:征召
C.操笔                            立:立即
D.丁母,服阕                      忧:忧虑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
B.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
C.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
D.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尚书王瞻曾探望任昉,任昉极力向王瞻推荐刘之遴,言明鉴的人应当选拔任用刘之遴。
B.刘之遴的舅舅乐蔼是御史台中丞,御史台的奏弹,都由刘之遴起草。刘之遴曾担任宣惠记室。
C.高祖在刘之遴坚决推辞郢州行事一职的情况下,亲自写诏书留住了他,刘之遴后又担任多职。
D.当时只有《左传》没有高祖的义疏,刘之遴就著《左氏》十科等合三十事上奏,高祖很高兴。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荆南秀气,果有异才,后仕必当过仆。
②卿母年德并高,故令卿衣锦还乡,尽荣养之理。
2018-04-16更新 | 4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蔡徵,字希祥,侍中、中抚军将军景历子也。幼聪敏,精识强记。七岁,丁母忧,居丧如成人礼。继母刘氏性悍忌,视之不以道,徵供侍益谨,初无怨色。徵本名览,景历以为有王祥之性,更名徵,字希祥。

梁承圣初,高祖为南徐州刺史,召补迎主簿。寻授太学博士。天嘉初,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历外兵参军事、尚书主客郎,所居以干理称。至德二年,迁廷尉卿,寻为吏部郎。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掌诏诰。寻授左民尚书,与仆射江总知撰五礼事。后主器其材干,任寄日重,迁吏部尚书、安右将军,每十日一往东宫,于太子前论述古今得丧及当时政务。又敕以廷尉寺狱,事无大小,取徵议决。俄有敕遣徵收募兵士,自为部曲,徵善抚恤,得物情,旬月之间,众近一万。徵住望既重,兼声势熏灼,物议成忌惮之。寻徙为中书令,将军如故。中令清简无事,或云徵有怨言,事闻后主,后主大怒,收夺人马,将诛之,有固谏者获免。祯明三年,隋军济江,后主以徵有干用,权知中领军。徵日夜勤苦,备尽心力,后主嘉焉,谓日“事宁有以相报”。及决战于钟山南岗,敕徵守宫城西北大营,寻令督众军战事。城陷,随例入关。

徵美容仪,有口辩,多所详究。至于士流官宦,皇家戚属,及当朝制度,宪章仪轨,户口风俗,山川土地,问无不对。然性颇便佞进取,不能以退素自业。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日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徵不修廉隅,皆此类也。隋文帝闻其敏赡,召见顾问,言辄会旨,然累年不调,久之,除太常丞。历尚书民部仪曹郎,转给事郎,卒,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陈书•蔡徵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B.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C.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D.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右迁”“陟”表示晋升;“左迁”“迁谪”表示降职。
B.后主在本文指陈朝的末代君王。我们熟知的“后主”还有蜀汉的刘禅、南唐的李煜等。
C.吏部,官制六部之一,主管武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D.隋文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谥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徵孝顺父母,笃守孝悌之道。七岁时,母亲去世,他就按成人礼节为母亲服丧;他的父亲认为蔡徵有孝子王祥的品行,替蔡徵改名。
B.蔡徵政务娴熟,办事能干老练。陈后主诏令蔡徵决断廷尉寺狱大小事情,蔡徵受命招募兵士,十天到一个月之间,招募兵士将近一万人。
C.蔡徵位高权重,险些遭遇不测。蔡徵担任中书令时,有人说他有怨言,陈后主听闻后大怒,想杀蔡徵,幸亏有人极力谏诤,才免于一死。
D.蔡徵历官三朝,颇受皇帝器重。梁高祖征召他为主簿;陈后主让他给太子讲述古今得失和当时政务;隋文帝召他咨询,授予太常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继母刘氏性悍忌,视之不以道,徵供侍益谨,初无怨色。
(2)隋军济江,后主以徵有干用,权知中领军。
2019-07-28更新 | 1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明彻传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秋而大获,足充葬用。起家梁东宫直后。及侯景京师,天下太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就汝南周弘正学天文,略通其妙,高祖深奇。太建四年,征为侍中、镇前将军。朝议北伐,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五年,明彻总统众穿十余万,发自京师,进逼寿阳,齐遣王琳将兵拒守。琳至,与刺史王贵显保其外郭。明彻以琳初入,众心未附,乘夜攻之,中宵而溃,齐兵退据相国城及金城。会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春三十里,顿军不进。明彻曰: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于是躬摄甲胄,四面疾攻,一鼓而克,生擒王琳。景和惶惧遁走。诏遣谒者萧淳风,就寿阳册明彻,明彻登坛拜受,将卒莫不踊跃焉。

初,秦郡属南兖州,后隶谯州,至是,诏以谯之秦、盱眙、神农三郡还属南兖州,以明彻故也。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明彻仍迮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轨以铁锁贯车轮,遏断船路。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破堰拔军,以舫载马。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乃遣萧摩诃帅马军数千前还。明彻仍自决其堰,乘水势以退军。及至清口,水势渐微,舟舰并不得渡,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遘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

(选自《陈书·列传第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侯景京师        寇:侵犯
B.朝议北伐            会:适逢
C.知事不               济:充分
D.以忧愤遘疾        寻:不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勤力耕种       使人复葺南阁子
B.高祖深奇       冀幸君一悟
C.明彻琳初入   蹈其背出血
D.卒长安          师不必贤弟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明彻仍迮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
B.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明彻仍迮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
C.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明彻仍迮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
D.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明彻仍迮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直后,太子侍卫官;太子居东宫,故东宫代指太子,直后为官名。
B.粟麦,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粟去壳后叫小米,麦是粮食的统称。
C.郭,古代内城外围加筑的城墙称为“郭”,古代内城墙叫“城”。
D.甲胄,铠甲和头盔;胄又称盔、首铠、兜鍪,多用来保护将士的头部。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明彻幼年而孤,生性至孝。他感慨亲人去世却没有好好安葬,家中穷得无力筹办,勤力耕种,秋天获得大丰收,满足了安葬之用。
B.吴明彻救济邻里,仁慈爱民。天下大乱,他见乡亲挨饿,将家中粮食分给他们,盗贼听闻后也到他这里避乱,许多人靠这些粟麦生存下来。
C.吴明彻涉猎广泛,略通天文。他涉猎一些书史经传等典籍,还曾去汝南向周弘正学习天文,大略地掌握了其中的奥秘,赢得了高祖的赏识。
D.吴明彻面临强敌,当机立断。进攻寿阳时,他分析形势,看准时机,突袭王琳,带着数十万援军赶来的皮景和惊惧逃走。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
(2)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
2024-02-03更新 | 1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