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6 题号:7601740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颜色文化不仅承载着汉民族自古以来传统的社会物质文化,而且还积淀了更加深层次的民族精神文化。

由于受五行学说的浓重影响,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念就是天圆地方,天地上下又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它们分属木、火、金、水、土五德,各具青、赤、白、黑、黄五色。或许因为这五色是天地之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所以历代视五色为正色,而把五色相杂而成的颜色如青黄之绿、 赤白之红、青白之碧、赤黑之紫和黑黄之骝黄,看作间色。古人认为,正色的象征通常是正面、积极、向上的;间色的象征是负面、消极、低下的。班固《汉书·王莽传赞》中称王莽的政权是“紫色蛙声,余分闰位”,意思是说王莽新政就像间色、邪音和多出来的月份一样,是非正统的、不合法的。《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孔颍达疏引南朝皇侃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朱蓝为正色,故常用于比喻纯正的品德和文风,《文心雕龙· 情采》:“正宗耀乎朱蓝。”绿为间色,所以扬雄《法言·吾子》:“绿衣三百,色如之何矣。”注云:“绿衣虽有三百领,色杂不可入宗庙。”

颜色赋予的涵义,与统治者的提倡有直接关系。紫色是蓝红合成的间色,其象征意义应该是负面的、消极的,本来不被人们所看重。可是,由于皇家的提倡,紫色的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飙升为压倒一切的主色,几乎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是皇帝化身的象征。《后汉书·霍谞传》注:“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之宫象而为之。”紫微宫,星官名,在北斗以北,以北极为中枢,成两屏藩的形状。《广雅·释天》:“天宫谓之紫宫。”帝王为天帝之子,即天子,天子所居宫殿为紫宫。紫微宫成为皇宫的代称,紫城指皇帝居住的区域,以紫微垣喻帝居,故称禁中为紫禁。帝王的服饰尚紫,其它与皇帝行为有关事物都冠以“紫”,如诏书用紫色泥封口而称紫泥或紫书;紫历,指王朝享国的年数;甚至紫气也成为附会帝王、圣贤的祥瑞征兆。紫色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非常复杂的,它通常是人的感情和主观观念的体现。

许慎《说文解字》中出现的众多颜色字:“红”、“绿”、“紫”、“绛”、“绯”、“素”、“缟”、““绀”、“綦”、“缁”、“缇”、“缥”等。显然,这些都是形声字,以“糸”为惟一的表义偏旁。“糸”作为细丝,乃是古代人们主要的人工服饰质料。由此不难发现,在古人的心目中,颜色与人的衣饰似乎具有异乎寻常的密切关系。古代服饰的颜色具有区分贵贱及官职品位的意义。不同的时代中,同一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古代官服颜色是职位高低的象征,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可随意穿戴。战国以前,服色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区别,帝王之服色,百姓可仿效,故有“邹缨齐紫”之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由此可见,服色逐渐具有区分贵贱意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摘编自佚名《浅析中国古代的颜色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赤、白、黑、黄五色被视为正色,是因为它们是天地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
B.中国古人崇尚正色,贬损间色,据《法言》注解,着非正色服饰不能进入宗庙参与祭祀。
C.因为统治者接受了紫薇宫的传说而将紫作为正色提倡,紫色就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
D.服色在战国以前还没有等级的区别,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区分贵贱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二、三段分别从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统治者的提倡来说明颜色涵义的来源。
B.文章第四段紧承上文颜色涵义的来源,进一步说明颜色与人的衣饰的密切关系。
C.文章在论证观点的时候重视证据的作用,多引用古代文献资料,具有较强说服力。
D.孔颖达引用皇侃的话是为《礼记》做注,说明正色与纯正品德及文风的联系。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很重要,了解颜色文化有助于我们继承优秀民族精神。
B.贬曹魏尊刘蜀、贬王莽尊汉朝源于正统意识,这与崇尚正色的心态是一样的。
C.只要是统治者提倡的颜色,自然就成为压倒一切的主色,大家也就会纷纷效仿。
D.同一颜色所代表的意义虽然在不同年代不一样,但一般都体现人的感情和主观观念。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忠”的观念往往被单一地认为是臣子向君主尽忠。然而,当我们从历史的源头、文化的源头去看待“忠”时,便可以发现“忠”价值观更广泛的意义。“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又指向君主。《诗经》中人民对君臣就有着这种要求。

《诗经》中有不少要求君主之忠的诗,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平民百姓的口吻,通过描写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控诉统治者;第二类是直接描写统治者的行为讽刺统治者骄奢淫逸、听信谗言的刺诗;第三类是歌颂君主的颂诗。第一类诗有《魏风》中的《伐檀》《硕鼠》《唐风•鸨羽》等,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讽刺统治者没有忠于民,使国家之根基——百姓的生活风雨飘摇,自然也就置国家于不利之地,既违背了利民之忠,也违背了卫国之忠。第二类则从伦理道德层面评价君主,例如君主生活上的腐败、荒淫等。《鄘风•墙有茨》揭露卫国宫廷生活腐朽糜烂,《邶风•新台》讽刺卫宣公子妻父占,《郑风•南山》讽刺襄公淫妹等等,我们很难相信一个私生活紊乱、伦理道德沦丧的人能公允地统治一个国家。第二类与第一类一样都是体现了君主违背利国利民之忠,一样都是从批判昏君的角度探寻“忠”的涵义。第三类主要集中在《大雅》中,如《文王》《绵》《棫朴》等歌颂文王功绩的篇章,从正面歌颂明君。从这类诗歌中,可总结出明君的共同之处:励精图治,开创基业。贤明的君主要想遵循“忠”这一伦理,既要在政治上有建树,忠于民忠于国,又要修身养性,忠于人伦道德。

《诗经》中关于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得重用的贤士对于国家处于危亡之际,而不能实现自身价值所发出的愤慨之声;第二类是贤臣的谏言;第三类是臣民不明的人针对统治者无所作为、骄奢淫逸而作诗讽刺,这一类在前文“君主之忠”中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邶风•柏舟》是卫国贤臣忧谗悯乱之诗,顷公在位期间,政治混乱,小人当权,卫国贤臣目睹国势衰败,心存危亡之虑,于是作此诗以抒泄满腔的幽愤。这位贤臣让我们领悟到了“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他的忠心已超越了对自身价值不得实现的苦闷,上升到了与国同哀的高度。《邶风•式微》《陈风•墓门》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臣子进谏的行为。《式微》是黎国臣子劝黎侯归国之诗,全诗只有两章,“式微式微,胡不归”读来可想象出臣子心中压抑着痛苦,纵然有千言万语,却只能无力地问君主,国势如此衰微,为什么还不回归故国呢?若不是对君主还抱有希望,若不是那颗赤诚的效忠之心,大概是无法发出如此满含忧虑的诤言吧!

(选自《青年时代》2018年13期,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臣子要向君向国尽忠;又指向君主,君主要忠于民忠于国,忠于人伦道德。
B.君主之忠要求君主不仅要修身养性,遵循伦理道德,而且要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C.《诗经》中关于体现君与臣“忠”的篇章大致都可分为三类,其中有相重叠的内容。
D.《新台》《棫朴》虽然都表现了君主之忠,但前者和后者探寻“忠”的涵义的角度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忠”的传统观念入手,笔锋一转,巧妙提出自己要论证的观点。
B.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总分结构,分别从三个类型角度论证君与臣的“忠”。
C.文中论述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第二类内容时,重点举《式微》一例加以阐述。
D.针对“忠”的价值观,文章分别从君“忠”和臣“忠”两个角度由主到次加以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柏舟》中的贤臣写作此诗以表达“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
B.《柏舟》《式微》中两位贤臣的做法不同,一是忧谗悯乱,一是因事进谏。
C.一直以来,《诗经》中的人民就对君主和臣子提出“忠”的双向性要求。
D.《式微》虽然只有两章,却胜过千言万语,表现出臣子对君主赤诚的效忠之心。
2019-06-28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小题。

作家的责任与使命

[主持人]:三位老师如何看待当下网络文学以及电子设备的移动阅读时代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呢?

[陆天明]:我肯定用手机阅读,但是我一般不阅读网络上的小说。为什么呢?如果说得刻薄一点,以我剩下不多的时间再去阅读这些东西有点可惜,大量的网络文学,我说得坦率一点, 它不是文学,它很难进入我们所认为的文学的境界里去。现在有大量为挣钱而没有底线 的网络写手们,这些东西怎么让它更好的为我们这个时代发展服务,更好的为提升下一 代人的精神境界来服务,值得我们各方面来考虑。

[刘庆邦]:网络文学,我自己也很少看,我要时间要写自己的东西。因为网络有海量的东西,我没 有时间看。但是有一次我不得不看,因为我参加网络文学评奖,我就硬着头皮看了,因 为要投票嘛,感觉这些作品大部分还是不行的。

[主持人]:这个不行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刘庆邦]:文学是创作的,网络文学是制造的,它是工业化生产的一个产物。网络文学是娱乐化的。 我们的传统文学,是严肃的文学,它是让人思考的,是赋予它思想的,这是一个很重要 的区别。网络文学,他们自己说,打工者下班了以后,很辛苦,看完一乐,他觉得是消 遣,网络写手得到点击率,赚到钱,他觉得他就完成任务了,他说我从来没想过把我的 文学留下来、传下来,他们没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这种写作动力和达到的效果,都是 网络文学所面临的问题。

[黄传会]:文学是由很多要素组成的,语言是文学最重要的一个要素。网络文学,肯定不讲究语言 的,它不会说一句话给你做推敲的,所以这样的话,就会造成快餐文化。我有一点忧虑, 这些年轻人看着网络文学长大,他对中国的语言是缺少真正理解的。所以,我觉得读书 还是要读经典的。

[刘庆邦]:会影响一代人的审美趣味,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读传统或者经典也好,主要是为了提高 和保持我们的审美趣味。但是大量的网络读物不但不会提高青年人的审美趣味,反而会 导致审美趣味下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影响到我们的国民素质。

[主持人]:我们以前总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按照刘老师的观点,这样下去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陆天明]:这就是网络带来的负面作用,他无所顾忌地表现他最丑恶、粗暴的一面。

[主持人]:说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利弊还有一个,在现在移动终端的阅读时代,我们是一种碎片化 阅读,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深阅读和浅阅读的问题。

[陆天明]:读书要系统化,系统地接受一些东西,才能形成一种世界观、人生观。现在碎片化以后 就没有这些东西,完全是一种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再加上极端市场影响,确实会影响 到整个民族的素质。

[刘庆邦]:浅阅读和深阅读一个本质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不思索的阅读,一个是思索的阅读。 浅阅读,它就是不思索的,读过了就拉倒,这种读会让人越变越懒,因为读是为了获得 信息,或者为了猎奇,为了娱乐。深阅读是一种参与创造的阅读,读了以后要思索的, 要创造性的,这是不一样的。浅阅读现在比较盛行,盛行的结果就是使大家都不思索。

[主持人]:为什么大家都习惯于这种越来越慵懒的状况,习惯于不想读那么沉重、深厚的东西,习惯于放松、娱乐?

[刘庆邦]:我们这个时代物质非常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人越来越追求共性,他的生活出现了同质 化,比如人的服饰、穿戴、生活方式,甚至语言表达,都是共性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 浅阅读的一种暗示,生活表面上是复杂的,实际上大家都在追求共性,叫同质化的一种 生活。以前没有这种,但生活都是有个性的,是这样一种状况。

[黄传会]:前一段时间有“葛优躺”,懒散,我也觉得是挺可怕的事情。我记得有一个资料,抗日战 争爆发前,当时日本派了很多特务到中国来搜集情报,他们在江南听,当时我们民族危 机,江南很多市民拉着那种很哀怨的二胡,特务回去说这个民族没有希望了。为什么? 整个民族非常消沉、哀怨,不知道前途在哪里。所以,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了,这是文化情报。一个民族沦陷,精神状态是哀怨的、忧愁的、抱怨的。我们不能说现在我们就是 很懒散,但这是情绪的一种警告。

[陆天明]:光追求物质享受,缺失精神追求。大家不相信有精神、有信仰、有理念这个东西,无论 是浅阅读也好,还是深阅读也好,一个民族不再为明天或者为自己的精神信念去做什么事情的话,它持久不了,肯定持久不了。对作家也应该提出这个问题来,作家在这一点 上,我想也应该做一点事情,通过自己的姿态、自己的为人、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创作 状态和状况来为改变或者升华我们民族的精神状态,还是可以起作用的。

(节选自人民网视频访谈《作家的责任与使命》文字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网络时代文学遭遇了快餐化、娱乐化、市场化的挑战,材料中的受访者认为阅读这些网络文学是浪费生命,会钝化文字敏感,让人和社会堕落。
B.网络文学不会有经典文学那样的形式,也不会有经典文学那样的内容,但是却可以有超越经典文学的阅读受众数量。
C.网络时代,人们逐渐丧失个性,社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和慵懒,其实这和网络文学的推波助澜 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D.网络时代人们也有大量的阅读,但沉浸在网络文学的阅读范围之中,不可能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
2.在材料中,受访者们围绕文学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根据材料概括。
3.在受访者看来,作家在网络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有哪些?请根据材料分析。
2018-06-25更新 | 1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统计显示,2007-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论文,中国占近20%,仅次于美国;其中,深度学习领域论文总量和引用量均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二。科技部高新司司长秦勇表示:“我国在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机器翻译,中文信息处理等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人工智能将对实体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芮明杰将其总结为3个方面,一是对生产工具的改变。人工智能技术嵌入生产设备后,设备将变得更智能。二是帮助消费者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代替一部分人力,影响相关行业及其就业,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摘编自《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2018年1月24日新华网)

材料二:

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所属领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据统计,美国半数以上的数据科学家拥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中国,超过40%的数据科学家工作经验尚不足5年,中国只有不到30所大学的研究实验室专注于人工智能,输出人才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此外,中国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大多集中于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等领域,其他领域的人才相对匮乏。

在产业应用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虽然已经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除少数垂直领域凭借多年大数据积累和业务流程优化经验,催生出营销、风控、智能投顾,安防等人工智能技术可直接落地的应用场景外,大多数传统行业的业务需求与人工智能的前沿科技成果之间尚存在不小差距,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与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在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方面,美国也更为完善和活跃,创业公司数量远超中国。而且由研究机构、大学及私营企业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庞大、创新且多元。

(摘自《人工智能,能湃发展新优势》,2018年1月10日人民网)

材料四:

“人工智能发展到高级的阶段就可以真正实现‘心想事成’,比如你想知道我在想什么,立即就可以通过脑电波和人工智能技术获取。脱离通常的计算机上网方式,通过脑电波和英特网随时随处获取信息,这样人类就真正进入到了一个新型的智能化社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史忠植说,“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许多:包括解决计算机的高性能和它的低智能方面的矛盾;通过信息、脑、生物和纳米技术的结合,使得人类具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他强调,特别是智能技术、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相结合,研制具有生物特征的智能机,将是世纪高技术革命的突破口。

(摘编自《科学生活:人工智能如何便捷人类社会?》,2007年11月14日《科技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7年以来的十年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成绩喜人,在相关领域论文发表的数量、引用量以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世界前列。
B.从我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所属领域分布来看,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不平衡,排名前三位的公司所属领域占据了半壁河山。
C.我国在人工智能的多个领域人才相对匮乏,这也可以从我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所属领域分布的不均衡上看出一些端倪。
D.我国目前大多数传统行业对人工智能技术没有需求,因此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应用还需要较长时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对实体经济在生产工具的改变、帮助消费者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代替部分人力三个方面有积极影响。
B.人才影响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受科学家群体影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相关创业公司在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等领域成长更快。
C.少数垂直领域利用人工智能的成功经验表明,人工智能技术要应用到传统行业中,首先必须解决大数据的积累问题。
D.人工智能发展到高级阶段将不再需要计算机,而是通过脑电波和英特网获取信息,这是人类真正进入到新型智能化社会的标志。
E.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的结合,研制具有生物特征的智能机是高技术革命的突破口和发展方向。
3.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可以从美国获得哪些有益的借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8-03-29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