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73 题号:776558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权邦彦,字朝美,河间人。登亲宁四年太学上第,调沧州教授,入为太学博士,改宣教郎,除国子司业。全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会敌兵大至,移屯南华。二帝北迁,邦彦与泽五表劝进。

建炎元年五月,召还,命知荆南府,改东平府。时东州半已入金至是围益急邦彦誓以死守居数月城破犹力战不已民义而从之突围以出遂奔行在。有司议失守罪,将重坐之,帝以其父母妻子皆没于敌,才贬二秩。剧盗张琪残衢州,邦彦遣裨将平之改江淮等路制置发运使,以治办称绍兴元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初,邦彦献十议以图中兴大略谓:“宜以天下为度,进图洪业,恢复士宇勿苟安于东南。驾驭诸将,当之以法,而限之以爵。命读讲之臣,取累朝训典及三代、汉、唐中兴故事,日陈于前,以裨圣学。又监现伤善妨之评,偷安苟容之佞,市恩立威之奸,怀该周上之欺,听其言,察其事,则忠邪判。”

吕颐浩素善邦彦,荐用之。给事中程瑀劾邦彦五罪,三疏不报。邦彦在框密,又言:“宜乘机者三,譬奕之争先,安可随应随解,不制人而制于人哉?“寻兼权参知政事。三年,卒无子,以侄衍为后。有遗稿十卷,号《瀛海残编》,藏于家。

(节选自《宋史权邦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东州半已金/至是围/益急邦彦/智以死守/居数月/城破犹力战/不已民义而从之/突围以出/遂奔行在
B.时东州半已入金/至是围/益急邦彦/誓以死守/居数月城破/犹力战不已/民义而从之突围/以出遂奔行在
C.时东州半已入金/至是围益急/邦彦以死守居数月城破/犹力战不已/民义而从之/突围以出/遂奔行在
D.时东州半已入金/至是围益急/邦彦以死守/居数月/城破犹力战/不已民义而从之/突围以出/遂奔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宋代太学仍是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
B.教授,古代为学官名称;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等具体事务。
C.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的官职。
D.兵部,古代中央六部之一,其长官称为兵部尚书,掌管武官的选用及兵籍、兵械、赋税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邦彦博学多才,著述颇丰。崇宁四年太学上舍及第后调任沧州教授,入朝为太学博士;有遗稿十卷,号称《瀛海残编》,藏在家中。
B.权邦彦心系国事,敢于进谏。金人围困汴京,权邦意和宗泽上奏劝皇帝不要北迁;献上十条建议策划中兴之事,建议皇帝不要苟且偷安。
C.权邦彦誓死守城,作战勇敢。权邦彦发誓以死守城坚守了几个月,城终被攻破,他还拼力战斗不肯停止,最终率领百姓突围出城。
D.权邦彦处置得当,治政有方。大盗张琪残害州,邦派偏将去平定;他担任江、淮等路制置发运使时,因为治政能干而被称赞。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议失守罪,将重坐之,帝以其父母妻子皆没于敌,才贬二秩。
(2)吕颐浩素善邦查,荐用之。给事中程瑀劾邦彦五罪,三疏不报。
【知识点】 脱脱等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熹,字元晦,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上封事言:“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而可以应天下之务。”隆兴元年,复召。入对,其一言:“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洪适为相,主和,论不合,归。淳熙元年,始拜命。五年,史浩再相,除知南康军,降旨便道之官,熹再辞,不许。明年夏,大旱,诏监司、郡守条其民间利病,遂上疏言:“今宰相、台省、谏诤之臣皆失其职,而陛下所与亲密谋议者,不过一二近习之臣。名为陛下独断,而实此一二人者阴执其柄。”上读之,大怒曰:“是以我为亡也。”熹以疾请祠,不报。熹以前后奏请多所见抑,幸而从者,率稽缓后时,蝗旱相仍,不胜忧愤。复奏言:“为今之计,独有君臣相戒,痛自省改。其次惟有尽出内库之钱,诏户部免征旧负,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庶几犹足下结人心,消其乘时作乱之意。”光宗即位,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土俗崇信释氏,男女聚僧庐为傅经会,女不嫁者为庵舍以居,熹悉禁之。宁宗即位,有旨修葺旧东宫,为屋三数百间,欲徙居之。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疏入不报,然上亦未有怒熹意也。始,宁宗之立,韩侂胄自谓有定策功,居中用事。熹忧其害政,数以为言,在讲筵复申言之。赵汝愚既相,收召四方知名之士,中外引领望治,熹独惕然以侂胄用事为虑。汝愚方谓其易制,不以为意。及汝愚亦以诬逐,而朝廷大权悉归韩侂胄矣。庆元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
B.嘉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
C.嘉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
D.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时,为防止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B.内库,是皇宫(皇家私人)的府库,与国库有所不同,国库出纳的是国家财政资金。
C.户部,六部之一。掌全国疆土、户籍、赋税、俸饷等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
D.讲筵,是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只能传授知识而不能论及朝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屡次进谏,竭尽一片忠心。他规劝孝宗格物致知,主张当前应出战复仇,又认为皇帝与少数宠臣过于亲近,建议面对旱灾君臣自省。
B.朱熹体恤百姓,教化百姓风俗。朱熹治理漳州时,减免多种赋税费用;安排父老解说礼来教导当地百姓;抑制当地崇尚释氏的风俗。
C.朱熹重视历史,反对大兴土木。宁宗即位后要修葺东宫房屋三百多间,朱熹指出应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军民愤怒,皇帝因被激怒没有答复。
D.朱熹见识深远,洞察侂胄居心。韩侂胄居功用事,朱熹深以为忧,先后向皇帝和赵汝愚进言提醒,赵如愚不以为意,终遭诬谄驱逐被夺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以前后奏请多所见抑,幸而从者,率稽缓后时。
(2)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庶几犹足下结人心,消其乘时作乱之意。
2020-06-02更新 | 7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廷祚,字庆之,并州太原人。少颇读书,事周祖,为亲校。广顺初,授庄宅副使,迁内军器库使、知怀州,入为皇城使。会天平符彦卿移镇大名,以廷祚知郛州。

世宗即位,迁右羽林将军,充内客省使。未几,拜宣徽北院使。世宗征刘崇,为北面都巡检使。师还,权判澶州。归阙,加右监门卫大将军。俄迁宣徽南院使、判河南府、知西京留守事。汴河决命廷祚督丁壮数万寡之。因增筑堤防,自京城至临淮,欻旬讫工。世宗北征,权东京留守。是夏,河决郑州原武县,命廷祚发近县丁壮二万佘塞之。师还,以廷祚为左骁卫上将军、检校太傅,充枢密使。恭帝即位,加检校太尉。

宋初,加冏中书门下三品,以其父名璋,故避之。会李筠叛,廷祚白太祖曰:“潞城岩险,且阻太行,贼据之,未易破也。筠素勇而轻,若速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我战,犹兽亡其薮,鱼脱于渊,或可擒矣。”太祖遂亲征,以廷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筠罘领兵来,战泽州南,其众败走。及讨李重进,为东京留守。

建隆二年夏,帝谓之曰:“卿掌枢务,有年于兹,与卿秦州,以均劳逸。明日制出,恐卿以离朕左右为忧,故先告卿。”即以为雄武军节度。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西夏首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颇伤役卒,防捕击其党,以状闻。上令廷祚代防,诏敖尚波于等,夏人感悦。是年秋,以伏羌地来献。

乾德二年来朝,改镇京兆。开宝四年长春节来朝。俄遇疾,车驾临问,命燕艾灸其腹,遣中使王继思监视之。未几卒,年五十四。赠侍中,官给葬事。

廷祚谨厚寡言,性至孝,居母丧,绝水浆累日。好学,聚书万余卷。治家严肃,尤崇奉释氏

《宋史列传卷十六·吴廷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B.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C.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D.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是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一般是指官吏补充缺职,表达相同意思的还有“假”、“署”、“护”、“摄”等
B.“中书门下”简称“中书”,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初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
C.“建隆”,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秦始皇,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释氏”,佛姓释迦的略称,也指佛或佛教。“释”,为印度释迦牟尼佛陀家族之姓,现也多用于华人地区出家人的姓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廷祚受历任君主器重。周太祖时即为亲校,周世宗时多任要职,宋太祖讨李重进时他奉命留守东京,保障后方。
B.吴廷祚治理才干卓越。汴河决口,他奉命率丁壮增筑堤防仅数旬而成;黄河溃决,他再次奉命率丁壮堵塞大功告成。
C.吴廷祚军事谋略突出。宋太祖镇压李筠叛乱时,他建议太祖速战速决,诱李筠离开据点而歼之,太祖依计大获全胜。
D.吴廷祚谨厚好学,儒道兼修。他居母丧期间,为致哀多日不曾进食;他喜读书,藏书万余卷;他尤其喜好释氏之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筠素勇而轻,若速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我战。
(2)西夏酋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颇伤役卒,防捕击其党,以状闻。
2019-07-11更新 | 7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后登乾道八年进士第。至行在,士争从之游。言论感发,闻而兴起者甚众。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去千里,闻其大概而得其为人。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侍从复荐除国子正教诸生无异在家时九渊少闻靖康间事,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至是,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因轮对,遂陈五论,帝称善。未几,除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诏主管台州道崇观。还乡,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光宗即位,差知荆门军。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其有涉人伦者,使自毁其状,以厚风俗。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知之。有诉人杀其子者,九渊曰:“不至是。”及追究,其子果无恙。有诉窃取而不知其人,九渊出二人姓名,使捕至,讯之伏辜。因语吏以某所某人为暴,翌日有诉遇夺掠者,即其人也,乃加追治,吏大惊,郡人以为神。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群盗屏息。荆门为次边而无城,乃请于朝而城之,自是民无边忧。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旧用铜钱,以其近边,以铁钱易之,而铜有禁,复令贴纳。九渊曰:“既禁之矣,又使之输邪?”尽蠲之。

(节选自《宋史·陆九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侍从复荐/除国子正教/诸生无异在家时/
B.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侍从复荐/除国子正/教诸生无异在家时/
C.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侍从复荐/除国子正教/诸生无异在家时/
D.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侍从复荐/除国子正/教诸生无异在家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古代未成年女子,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角,故称“总角”。
B.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北宋沦亡后,宋高宗逃往南方,在杭州设立临安府,称之为行在。
C.主簿,官职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设置,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D.贴纳,贴,补缴费用;纳,交纳(息钱)。宋代贴纳一般为征收税费或者补缴差额等,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九渊自幼聪颖,与众不同。他三四岁时,就问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童年时代举止与普通孩子不同,见到他的人都不怠慢他。
B.陆九渊长于教育,不沿学规。对于犯有小错的弟子,他能够使其认识到错误;对于不能清晰认识自己心中想法的弟子,他能为其进行梳理。
C.陆九渊为官勤勉,治政有方。他在荆门军任职期间,只要有老百姓喊冤上诉,就随时开堂受理;裁决案件时,大多都能调解好。
D.陆九渊为民请命,关心民生。荆门临近边境而无城,他奏请朝廷在荆门设城;他又整顿市场,减轻商人税额,将铜钱禁止,全部换成铁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还乡,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
(2)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群盗屏息。
2021-05-19更新 | 2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