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786829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感五首(其三)

杜甫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

曰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注】①此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秋,内容和当时朝廷中迁都洛阳之议有关。安史之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加上吐蕃进扰,长安处在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②天中:指洛阳。③翠华:指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正是因地理位置优越,人们才提议迁都洛阳。
B.颔联紧承首联,写洛阳百姓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可见洛阳百姓正翘首期盼迁都洛阳。
C.尾联中的“不过”―词,看似轻描淡写,实际更引人注目,突出了“行俭德”的重要性。
D.“盗贼”一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语言尖锐,感情沉痛。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
【知识点】 杜甫(712-770)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为韦偃双松图歌

杜甫

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

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

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

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

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

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

韦侯韦侯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

重之不减锦绣段,已令拂拭光凌乱。

请公放笔为直干。

【注】①韦偃:唐代画家。②毕宏:唐代画家,善画松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两句,将韦偃放在天下的范围,并和毕宏比较,突出韦偃画松技艺的高超。
B.“绝笔”两句,以韦偃作画时刮起“长风”和观看者的表现来烘托作画现场的气氛。
C.诗人与韦偃是熟识的朋友,他拿出“不减锦绣段”的“好东绢”,请韦偃纵笔作画。
D.从全诗的内容来看,韦偃所画的《双松图》上除了有“双松”,还有须眉花白的胡僧。
2.诗中画横线的两句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2023-05-23更新 | 7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雪

杜甫

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

微微向日薄,脉脉去人遥。

冬热鸳鸯病,峡深豺虎骄。

愁边有江水,焉得北之朝。


[注]公元765年,杜甫离开草堂,顺江而下,因病暂住云安(今重庆云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南方雪景,一个“沾”字传神地写出了南方积雪湿重不够蓬松的特点,突出了南方冬季地气偏暖。
B.颔联用叠音词“微微”“脉脉”,栩栩如生地描绘出雪仿佛在含情脉脉地离人远去,表达了诗人对蜀地的眷恋。
C.颈联通过“鸳鸯”和“豺虎”的对比,揭示了蜀地气候宜人和环境的雄奇瑰伟,也为末句写北归长安作了铺垫。
D.末句“北之朝”应指诗人向北回到京城长安;“焉得”二字写出诗人感叹去路难回,渴望回到京师的迫切心情。
2.“愁边有江水”,诗人忧愁如汩汩江水。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愁”。
2019-12-06更新 | 13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 杜 位

杜 甫

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


【注】①杜位,杜甫族弟。②新州,属唐代岭南道。③玉垒山,位于成都附近。④曲江:唐代长安名胜。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
1.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时更得曲江游”一句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04-08更新 | 2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