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阶段练习 2019-07-13 4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B.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的层面对经典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
C.经典具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性,理解与解读经典要引进来,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
D.“新儒学”的大儒们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对其持既批评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B.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
C.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
D.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更好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才能体现“学无中西”。
C.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必然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
D.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95年,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干部。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干部主要表现为人数较少,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004年,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干部的目标。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

(摘编自李妮《大学生村干部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作者来自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材料二:

在对大学生村干部的访谈中,普遍有身份尴尬的感觉。从身份上说,大学生村干部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主要是对村干部进行协助,即村干部不是官,在本质上是一段时期的服务者,如何寻找到自己的定位点,发挥最佳的作用,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在问及合同期满去留时,几乎全部的大学生村干部都表示,希望在近两年内考上公务员或者考研及创业,其中大部分都表示尽量能考上公务员。

一项对新疆巴州和静县某银大学生村干部的调查报告显示,39.6%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干部最大的担忧是能否带领村民致富;24.8%担心大学生村干部能否很好地融入农村生活,28.9%则表示对大学生能否长期扎根农村表示担忧。

(摘编自“豆瓣网”《大学生村干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材料三:

大学生当村干部9年,想继续在农村发展,却成为“临时工”,这种大学生村干部的尴尬处境说明一些地方政府把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却没从当地的实际需要、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规划大学生的农村工作,或者是将其作为表明自身重视人才的“政绩工程”,对如何长效使用这批大学生缺乏长远考虑。

大学生村干部在农村的遭遇,却让我们不得不从理想设计回归现实:政府部门,究竟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农村,又给大学生村干部创造了多大的事业空间?大学生村干部解决自己的出路,闹到上访,被有关方面“劝回”的地步,其中有多少无奈,需要有关部门多多思量。

(摘编自“搜狐网”《熊丙奇: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又成烂尾楼?》)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生村干部的出现与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背景相关,从江苏省开始,并迅速推广到全国范围,并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B.当前,大学生村干部现状主要表现为: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
C.大学生村干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在本质上是一段时期的服务者,许多大学生村干部将考上公务员、考研及创业作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努力方向。
D.某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干部被拖欠工资,沦为“临时工”,这一问题的造成与地方政府不从实际需要出发,对大学生的使用缺乏长远考虑或拿“村干部”做“政绩工程”的文章不无关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招聘或公开招考是初期选用大学生村干部的基本方式,此后由地方政府选派人选或由国家部委联合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等形式也得以实施。
B.大学生任职村干部在全国不少省市得到试验和推广,然后,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融入农村生活、长期扎根农村的可能性并不抱乐观态度。
C.大学生村干部被拖欠工资和任意调职,与地方政府部门不作为的官僚作风大有关系,“劝回”背后的无奈凸显的正是基层部门人浮于事的懒政怠政。
D.大学生村干部为个人遭遇的不公正上访却被有关方面“劝”回,促使我们从理想设计回到现实层,这也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做出新的思考。
6.如何避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成为“烂尾楼”?说说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小菊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话,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温温的裤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待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痛。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无动于衷,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几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不抱希望。
B.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C.小说有主次两条线索,主线是马小菊在家中照顾婆婆,次线是向午在城里出轨被骗;两条线索同时发展,最后随着向午落魄归家而交织在一起。
D.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最终会原谅丈夫。
8.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椿字延寿,本字仲考,孝文赐改焉。性宽谨,为内给事,与兄播并侍禁闱。后为中部法曹,折讼公正,孝文嘉之。及文明太后崩,孝文五日不食。椿谏曰:“圣人之礼,毁不灭性,纵陛下欲自贤于万代,其若宗庙何!”帝感其言,乃一进粥。转授宫舆曹少卿,加给事中,出为豫州刺史,再迁梁州刺史。初,武兴王杨集始降于齐,自汉中而北,规复旧土。椿贻书集始,开以利害。集始执书对使者曰:“杨使君此书,除我心腹疾。”遂来降。后兼太仆卿。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或谋伏兵断其出入,待粮尽攻之;或云斩山木,纵火焚之。椿曰:“并非计也。贼深窜,正避死耳。今宜勒三军勿更侵掠,贼必谓见险不前,心轻我军,然后掩其不备,可一举而平。”乃缓师。贼果出掠,仍以军中驴马饵之,衔枚夜袭,斩瞻传首。入正太仆卿。后累迁为雍州刺史,进号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寻以本官加侍中,兼尚书右仆射,为行台,节度关西诸将。遇暴疾,频启乞解,诏许之,以萧宝夤代为刺史、行台。庄帝还宫,椿上书频请归老,诏听。椿奉辞于华林园,帝下御座,执手流泪曰:“公先帝旧臣,实为元老。但高尚其志,决意不留,既难相违,深用凄切。”椿亦歔欷,欲拜,帝亲执不听。赐以绢布,给羽林卫送。群公百僚饯于城西张方桥,行路观者莫不称叹。椿临行,诫子孙曰:“我家入魏之始,即为上客。汝等脱若万一蒙明主知遇,宜深慎言语,不可轻论人恶也。闻汝等学时俗人,乃有坐待客者,有驱驰势门者,有轻论人恶者,及见贵胜则敬重之,见贫贱则慢易之,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汝等若能存礼节,不为奢淫骄慢,假不胜人,足免尤诮,足成名家。汝等能记吾言,吾百年后终无恨矣。”椿还华阴,逾年,为尔朱天光所害。时人莫不怨痛之。太昌初,赠太师、丞相、都督、冀州刺史。

(选自《北史·列传第二十九》,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
B.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
C.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
D.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
11.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闱,原意指宫廷门户,文中指宫内或朝廷。
B.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形如筷子),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C.行台,魏晋至金代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
D.归老,古代称辞官回家奉养父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椿深明大义。文明太后逝世,孝文帝五日不进食,杨椿进谏劝说皇上哀伤毁弃不能过分而失去本性,要以国家为重。孝文帝被他的话感动,才开始吃饭。
B.杨椿善谋略。面对叛军凭险据守,杨椿力排众议,故意示弱,使之轻敌;诱敌出掠,乘其不备,夜袭敌人,一举获胜。
C.杨椿急流勇退。在他功成名就的时候,频频上书要求退休养老,皇帝挽留不住,只有赐予绢布,执手流泪送他到家。
D.杨椿教子甚严。他教育后代要出言谨慎,不能轻易说别人坏话;要尊重别人,不可轻慢,不能趋炎附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暴疾,频启乞解,诏许之,以萧宝夤代为刺史、行台。
(2)椿亦歔欷,欲拜,帝亲执不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感五首(其三)

杜甫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

曰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注】①此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秋,内容和当时朝廷中迁都洛阳之议有关。安史之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加上吐蕃进扰,长安处在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②天中:指洛阳。③翠华:指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正是因地理位置优越,人们才提议迁都洛阳。
B.颔联紧承首联,写洛阳百姓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可见洛阳百姓正翘首期盼迁都洛阳。
C.尾联中的“不过”―词,看似轻描淡写,实际更引人注目,突出了“行俭德”的重要性。
D.“盗贼”一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语言尖锐,感情沉痛。
1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
2019-04-08更新 | 73次组卷 | 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