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 题号:787930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材料二

在线教育的方式方法,应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只有适合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提高学习效率的在线教育,才会是被公认的好的在线教育。从这个层面看,在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而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采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在线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

在线教育再多点责任,就是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而应以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教育者的良心道德,处理在线教育问题。

(摘编自《在线教育要多点温度和责任》,《北京日报》2018年1月10日)

材料三

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决定了“教育先行”。从逻辑上来讲。在线教育就是用在线技术实现教育的目的,即让被教育主体拥有高质量的生活。而技术在其中扮演的只是手段的角色。目的自然应当优先于手段。如果将教育比作酒,在线技术就是酒瓶——酒瓶为装酒而生,正是因为有了教育之“酒”的存在。在线技术的“瓶”才会被使用。从时间上看,教育从产生至今已历经数千年,而在线教育产生的时间,不过短短数年,二者诞生的先后顺序也决定了在线教育中教育的先行地位。从教育与技术关系的角度来讲。教育可以说是技术的灵魂。如果没有教育。技术将没有用武之地,缺少教育,技术将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谓教育先行,其实不光是强调教育的目的优先于技术手段,更加强调教育对于技术的反向促进作用。技术推动了在线教育的发展进步,但更为重要的是。技术在与教育融合后,不断地更新迭代,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摘编自《侯建彬:在线教育,教育先行》,人民网2018年5月15日)

材料四

我国目前的在线教育平台。大致可以分为教育平台类、答题和作业辅导类、学习APP等。在盈利方面,主要靠邀请教育机构入驻收取入驻费,向注册会员收取会员费,或向入驻平台的老师收取佣金费用等等。这看似热闹且创新,实则缺乏制度及行业层面强有力的监管。这是在线行业的先天性通病,唯有堵上制度设计与科学管理的漏洞,才有望改变现状。对于开展在线教育的平台授课者来说,资格审查与能力评估是非常必要的,这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目前市场上取得资质并规范开展在线教育的机构不少,但各种“野鸡”在线教育机构及从业者也很多,有些甚至在被曝出违法违规办学后改头换面,重新“上线”,一般的受教育者无力分辨。因此强化在线教育的“教育”色彩,让教育主管部门更严格地进行在线教育平台及从业者的资格审查,让业界专业学者更多参与专业能力评估、教学成果验收过程,也势在必行。

(摘编自《在线教育从野蛮生长到因人施教还有多远》,《中国青年报))2018年1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提供的数据来看,在线教育市场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可推断出在2011年至2017年这一时期内在线教育发展趋势良好。
B.从材料一提供的数据还可以看出,增长率的增投幅度在2012至2014年较大,且在2014年达到高峰,2014年后则增长较为平稳。
C.“教育先行”并不意味着技术不重要,技术能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技术与教育整合,更新迭代。能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D.要促进在线教育的良性发展,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不能缺席。要加强对教育在线平台和从业者的资格审查、专业能力评估、教学成果验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线教育从业者的责任在于,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内容和手段进行在线教学。
B.“教育先行”。既要重视在线教育中教育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C.材料三从逻辑、时间、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等角度。分析了在线教育应坚持“教育先行”的原因。
D.材料四在分析在线教育平台的种类、盈利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解决途径。
3.请结合四则材料,说说你对文中“强化在线教育的‘教育’色彩”这句话的理解。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问一号是我国成功发射的首个火星探测器,由一台环绕器和一台着陆巡视器组成。它们一个负责在火星高空环绕,一个负责登陆火星地表巡视。祝融号火星车便是着陆巡视器的主体,换言之,它就相当于一个巡视员”。

巡视员是如何登陆到火星的呢?2020723日,天问一号乘坐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踏上了火星探索之旅。今年210日,它成功被火星捕获,顺利进入环火轨道,下一步是选定可以降落的位置,择机泊车。届时,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将会分离,后者在火星表面软着陆后,祝融号火星车便会从着陆平台上驶下来,正式开启它的巡视工作。

为了探索火星上的奥秘,这位巡视员做足了功课,带足了装备。地形相机、表面成分探测仪、气象测量仪等6种荷载,让它可以探测火星的形貌、土壤、环境、大气、研究火星上的水冰分布、物理场和内部结构,并将珍贵的数据和照片回传给祖国。

火星表面遍布撞击坑、峡谷、沙丘和砾石,高达1.85米、重约240公斤的巡视员,必须能够上山下坑、自如行走才行。好在祝融号火星车上下前后都长了眼睛,有的是导航相机,有的是避障相机,能发出各种指令规划路径。也很灵活,每个轮子都可以正负九十度转弯。掉到坑里了,前面两个轮子还能变成,帮助自己从坑里爬出来。

火星车采用的是太阳能动力。不过,火星距离太阳较远,因此巡视员身上的太阳能帆板吸收到的光能较弱,加上经常出现的风尘天气,对火星车的能量供应提出了挑战,但祝融号可以实现自我调节。天气好时,努力工作;遇到沙尘天气时,就进入最小工作模式;遇到重度沙尘天气时,便自主断电休眠来保护自身仪器,免受恶劣天气的损坏;天气再度转好时,又会被自动唤醒。针对火星上空气稀薄又寒冷、昼夜温差大的问题,我国研发出独特的气凝胶保温与相变保温系统,足以让巡视员抵御火星夜间的低温。

(摘编自周阳乐《祝融号:飞到火星当巡视员》,《湖南日报》202157日)

材料二:

国家航天局424日正式公布,我国首辆火星车名称为祝融号

祝融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三皇五帝时的掌火之官。《礼记》曰: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国家航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首辆火星车命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我国其他航天器命名思路一脉相承,如嫦娥”“墨子”“悟空”“北斗等。这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体现了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以火神的名字命名我国第一辆火星车,正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这次火星探测任务是我国行星际探测征程的首趟征途,计划一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这在国际航天领域亦属创举。火星探测的关键环节非常多,需要实现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摘编自《中国首个火星车有了名字:祝融号》等相关文章,中国青年网”2021427日)

材料三:

20215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火星是一颗承载人类最多想象的星球。对火星等行星的探测和研究,既能够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也有助于解开地球自身的秘密,并对地外生命的寻找产生重要影响。火星是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站,此次实现火星着陆以及后续的火星实地探访,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祝融号将在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迈开脚步进行科考。世界上有10个已成功的火星着陆器或火星车,只对很小的区域进行过详细探测,目前只有好奇号”“洞察号毅力号还在火星表面继续工作,它们的探测区域大多集中在火星南部高地,而祝融号将在北部平原展开探测,这将会对人类全面理解火星的演化进程做出重要补充。

踏上遥远的红色星球,彰显着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长途星际飞行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着陆火星面临巨大的风险考验,在仅有五成左右成功率的人类火星探测任务中,火星着陆是失败率最高的阶段。稀薄而不稳定的火星大气,复杂的火星表面地形,极其严重的火星尘暴,再加上十多分钟的通信延迟,天问一号经历了探火旅程中最为凶险的黑色9分钟,毫发未损过关,让人惊叹。这背后,是突破第二宇宙速度发射、行星际飞行及测控通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保驾护航;惊心动魄的短短几分钟,凝结着航天人昼夜不息的执着攻关、卓越创新。

如今,火星已在脚下,梦想又一次脚踏实地。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驱动着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摘编自2021515日《人民日报》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一台环绕器和一台着陆巡视器组成,环绕器负责在火星高空环绕,“祝融号”火星车负责登陆火星地表巡视。
B.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乘坐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踏上火星探索之旅,经过近十个月的太空飞行,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
C.我国航天器的命名思路一脉相承,都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所以继“嫦娥”“墨子”“悟空”之后,我国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号”。
D.“天问一号”之所以经得住“黑色9分钟”的考验,科技人员突破第二宇宙速度发射、行星际飞行及测控通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功不可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祝融号”利用自身携带的仪器,可对火星的形貌、土壤、环境、大气进行探测,对火星的水冰分布、物理场和内部结构进行研究。
B.火星地表复杂,距离太阳较远,经常出现风尘天气,大气稀薄而不稳定,这些都是影响“天问一号”能否成功着陆的重要因素。
C.“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计划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这在仅有五成左右成功率的人类火星探测任务中,实在是一项创举。
D.截至2021年5月15日,10个火星着陆器或火星车已成功着陆火星,目前还在工作的只有“好奇号”“洞察号”“毅力号”和“祝融号”。
3.“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并开展科学探测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概括。
2022-07-22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党领导下的税收工作逐渐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税收改革发展之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入21世纪,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步推进税收改革,2004年启动增值税转型,20060 年全面取消农业税,2008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这些改革举措,充分发挥了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和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领导的税收始终在筹集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能力越来越强,我国税收收入从1978年的519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00614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从2013年的110503亿元扩大到2018年的156403亿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2019年以来,减税降费效应不断释放,在促进六稳”“六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党领导税收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2021913日)

材料二:

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 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减税退税的新表述,传递出的信号,将对市场影响深远。今年2.5万亿元的减税退税,与去年1.1万亿元的减税降费规模相比较,力度明显更大。落实减税降费和增加财政收入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统一性在于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目的统一;矛盾性在于财政收支压力加大。

政府工作报告用放水养鱼”“涵养税源 来形容减税降费对企业和财政收入的成败。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德才对此深有感触:我一直呼吁降低税率、减少税种、涵养税源,只有把税源涵养大了,中国的税收总量才能增长,即使在经济下行背景下,财政收入也不一定是下行的。”2021年我国经济增速是8.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比2020年增长10.7%。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这些数据说明了近两年我国实施阶段性减税降费的成效,也进一步说明涵养税源可以使市场主体逆向增长。

(摘编自《2.5万亿退税减税规模,谁将受益? 》,《 中国经济周刊》2022311日)

材料三:

3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自202211日起,纳税人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子女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自此,个税专项附加扣除项目由6项增至7项,覆盖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大病医疗、赡养老人等多项家庭生活必要开支。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作为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支持措施之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就已明确提出。此次国务院印发的《通知》,是促进此项配套支持措施落地的具体举措。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永英说,此举进一步完善了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制度,扩大了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覆盖范围,降低了有3岁以下子女家庭的税负负担,是通过税收支持政策减轻家庭养育负担、提升生育意愿的重要举措

当前,减轻群众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是提升家庭生育意愿的主要支持措施,张永英同时也提出多项期待:期待《决定》中提出的一系列配套支持措施尽快落地,普惠托育服务体承尽快建立;期待进一步健全假期成本分担机制,探索建立国家、用人单位、个人共担生育成本的制度;期待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制度进一步完善,充分考虑多孩家庭、单亲家庭、不同地区和子女不同受教育阶段家庭的税负公平;期待切实保障妇女就业合法权益、促进工作家庭平衡,使广大妇女和家庭想生、敢生,推动新的生育政策真正落地。

(摘编自《国务院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中国妇女报》202232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税收工作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步推进改革,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税收改革发展之路。
B.落实减税降费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二者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统一性体现在减税降费数额增大了,财政收支压力就会随之增大。
C.近两年我国实施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有利于市场主体的逆向增长,使得2021年我国经济增速达到8.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一年增长10.7%。
D.《决定》明确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是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支持措施之一,《通知》是促进此项配套支持措施落地的具体举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21世纪后,我国稳步推进税收改革,采取了多项举措,充分发挥了党领导的税收在调控经济、调节分配以及在筹集收入方面的重要职能作用。
B.减税降费工作既有益于企业发展,也保障了2021年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在经济下行背景下的增长,其成效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充分肯定。
C.如果能充分考虑到多孩家庭、单亲家庭、不同地区和子女不同受教育阶段家庭的税负公平,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制度将会更加完善。
D.国家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切实减轻了家庭在婴幼儿养育方面的负担,提升了广大妇女和家庭想生敢生的生育意愿。
3.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我国税收改革发展之路体现出怎样的“中国特色”。
2022-05-21更新 | 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是指通过学习民法典,掌握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树立尊崇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培养运用法律保护合法利益的能力,从而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坚持做好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体现为以下三方面要求:

一是青少年民事法律知识体系要依照民法典展开。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公民的民事权利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把限制公权力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民法典则把保护公民私权利展现得尽善尽美。公民一切民事活动,大到签订合同、设立公司,小到缴纳物业费、办理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培育,需要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切身利益,切实遵循民法典设立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法律规范,并依照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诉求和民法典的内在逻辑性,科学设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构建青少年民事法律教育层层递进、有效衔接的知识体系。

二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价值追求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从立法目的、原则到具体规则,都充分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民法典第一条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民法典提出民事主体平等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增加了见义勇为免责制度、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及业主居住权制度、保护胎儿制度、离婚冷静期制度、保护个人信息制度等等,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多层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事法律制度,积极将这些法律制度转换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进而形成自觉的法律行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社会行为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要更加注重大中小学校一体化与校内、校外协同化建设。民法典汇集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民事法律实践,吸收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涵盖范围广泛,内容博大精深。因此,需要进行持续、长久的浸润和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此,扎实做好青少年民事法律教育,一方面要强化大中小学校法制教育一体化建设,即根据民法典的内容和青少年成长阶段特点进行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时代特征进一步营造法律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氛围,在依托法制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和法制教育专职力量的同时,辅之以加强学校与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协同合作,更加有效促进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养成。

(摘编自张振芝、张莹惠《推进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基本要求与思路》)

材料二:

新学期第一周,身兼北京二中法治副校长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走上北京二中讲台,为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

讲课中,张军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民法典中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为题,聚焦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从中学生熟知的人和事讲起,从“民法典是一部百科全书,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典是一部护身宝典,明确了未成年人的权利义务”“民法典是一部共同约定,凝聚起保护未成年人的共同责任”等三个方面为师生们进行了详细讲解。

“民法典引导人们坚守公平正义。老人倒地扶不扶?民法典告诉你,要扶!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典对姓名权作出新规定,跟谁姓也有了更大的空间。第1015条规定,除随父母的姓外,还可以选其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比如奶奶或姥姥的姓。如果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长大的,也可以选扶养人的姓氏。最后,还规定起名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都是允许的。这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对公民姓名权的保障和法治的进步。”

“生活中,同学们用手机上网时,是不是下载了很多APP?同学们想过没有?这些APP给我们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很大隐患和挑战。一旦这些信息被泄露,后果难以想象。民法典第1034条规定,我们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都是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课后,高一学生陈庭轩感触颇深,法治课上的一个个小案例,让她知道民法典与每一个未成年人的成长保护息息相关,需要大家共同拥护。高三学生肖政谕说,能切实感受到法治发展与时俱进。

(摘编自李澈《民法典怎样保护“少年的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宣示和保障了公民的民事权利,为公民进行所有活动提供明确而有力的法律依据。
B.民法典提出的原则及增加的制度,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多层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
C.民法典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民事法律实践、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成果之大成。
D.民法典实施后,在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公民可随意给孩子改姓起名,这反映了我国对公民姓名权的保障和法治的进步。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立足于民法典的实际内容,也要适应青少年成长的现实需要。
B.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民法典重在保护公民私权利,两者构成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支撑,但又互不关联。
C.依据民法典第184条的规定,“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D.如果公民的个人信息被手机APP泄露,公民可根据民法典第1034条采取法律行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3.如何面向青少年有效开展民法典教育活动?请依据材料简要说明。
2021-11-05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