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0 题号:789840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

在历史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涵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和合”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从宇宙观、国际观到社会观、道德观,中华民族对“和合”理念的认知和践行一以贯之。当今时代,“和合”理念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提供了宝贵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等,都体现出“和合”理念的精髓。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把握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发展实际,我们就可以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陈秉公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 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B.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是“和合”理念的文化内涵之一。
C.“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表现为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强调要承认和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D.“和合”理念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关系上,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 《左传》记载:“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证明我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B.《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
C.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这说明“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
D.文章采用了例证法、对比论证法,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和人心向善的道德观三个方面阐释了“和合”理念丰富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可见,“和合”就是“和谐”。
B.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C.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和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和合”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社会实现真正的和谐有序,让个人处理好人际关系。
D.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体现了对“和合”理念的应用和发展。可见,“和合”理念可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刘 志 学

好字画的陈四仙,是骑河镇上唯一的看病先生,因为诊病、进药、买字画一类的事儿,常到七十里外、黄河对岸的省城开封去。因而,很多外边的消息,都是陈四仙带到镇上来的,但这次,陈四仙却从城里带来了一个旗人。

旗人是陈四仙多年的老朋友,汉名叫金辨芝,三十多岁,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说起话来,一口的“里城音儿”,一听就知道是从北京城里出来的。金辨芝见多识广,过手的名人字画不计其数,自小练成了一双法眼。开封城里的官宦商贾,手里有了货又拿不准时,都要请金辨芝去搂一眼。前段日子,陈四仙用古方治愈了自己的肺痨,一高兴,去大相国寺后头捡漏,花二百现洋买了一副徐渭的《古道青藤图》,正有心想请金辨芝给看看,碰巧冯玉祥在开封遣散旗营,于是,俩人就到了骑河镇。

好茶好酒为伴儿,与金辨芝神聊了几日后,陈四仙终于挂出了那副《古道青藤图》:“辨芝兄,您给搭个眼儿。”

金辨芝端着自己那个大水烟袋,咕噜咕噜地抽了几口烟之后,在那幅画前踱来踱去,眯着眼睛,看款识、看笔韵、看墨色;再踱一阵,再看……

陈四仙屏着气,看金辨芝走来走去,只看不语,顿时呼吸粗了起来。

终于,金辨芝扭过身来,呼噜呼噜又抽了几口烟,问:“四哥,您多少钱到手的?”

“二……二百块钢洋!”陈四仙伸出俩手指,冲金辨芝晃了晃,另一只手抚着胸口,嗓子里嘶嘶地开始发喘。

“缘分!能在这小镇上见到徐渭神品,缘分啊!”金辨芝这些话出口后,陈四仙嗓子里的嘶嘶声渐渐落了。

在骑河镇小住了几个月后,金辨芝要走了。临走,他要了陈四仙灸病用的几根银针,说:“四哥,行里规矩,替人掌眼,不能落空。这针,算是我的酬劳吧。”

金辨芝这一走,陈四仙就再也没见过他。听开封城里人说,他去了天津卫。

十六年过去了,日本人打开封。骑河镇被日本人占了后,陈四仙被日本人扣了,要他给受伤的日本兵治刀枪伤。日本人在搜查他的诊所时,发现了那幅《古道青藤图》。陈四仙见了,胸口忽地一闷,嗓子嘶嘶地响,肺痨犯了。

一个日军大佐看到那画时,立即惊呼:“徐渭,支那明朝大画家!金辨芝的,有请!”

一听“金辨芝”三个字,陈四仙心里咯噔一下,刺疼!

不一会儿,一个日军下士跑来,伏在大佐耳朵上说了一通陈四仙听不懂的日本话之后,大佐的脸色突然变了。

等陈四仙再见到金辨芝时,他已经瞎了,但他手里,依然端着那个银制的大水烟袋。

夜里,陈四仙和金辨芝被关在一起,这才知道,还在天津卫的时候,金辨芝就被日军抓住来为他们劫得的古玩珍宝掌眼,一路到了骑河镇,他听说日军掠了《古道青藤图》,就趁人不备,用当年从陈四仙这儿拿走的银针刺瞎了双眼。

“辨芝兄弟,你这是……”陈四仙不解。

“我如果说实话,他们就会杀了你!”十余年没见,金辨芝还是一口的“里城音儿”。

“啊?”陈四仙猛咳了几声,吐出一口血来。

“那幅画,是新活儿!”金辨芝忽然说。

“你说啥?!那你当年……”陈四仙忽然觉得心里一阵轻松,呼吸也畅快了不少。

“我那时要说实话,你肺痨刚好,又花了二百块现洋,会经受不起,有性命之虞。”金辨芝一只手捂着还在作疼的眼睛,另一只手托着水烟袋,慢吞吞地说。

“那这次,你何苦刺目?还那样说,不就得了?”陈四仙已经不喘了,他抚摸着老友的盲眼。

金辨芝苦笑了一声,说:“这次?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我说实话,你一个人活不成;我说假话,咱俩都得送命!唉……掌眼,掌眼,给畜生掌眼,不如瞎掉!”

陈四仙长叹一声,落下泪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一口的‘里城音儿’”等描写充分体现了旗人金辨芝的风采神韵。
B.金辨芝为《古道青藤图》“搭个眼儿”时“只看不语”这一细节为小说结尾揭示画作是“新活儿”埋下了伏笔。
C.金辨芝擅长鉴定字画,明知画作是赝品,却做出了违心的判别,是出于对朋友的保护,怕陈四仙得知真相后有性命之虞。
D.小说写金辨芝有“一双法眼”,看画也看人,到最后“刺瞎了双眼”,在照应题目的同时,塑造了金辨芝的光彩形象。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着重描写了陈四仙的呼吸,请逐一分析其内涵。
3.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金辨芝刺瞎双眼这一情节的设置并不合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17-09-25更新 | 1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李大姑的湘江之痛

马卡丹

如果不是央视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的热播,李大姑的生活依然会是如往常一般平静:天气晴好的日子,用过早餐,拢一拢满头白发,走出家门,在村道上走个二里三里,累了,就近找一家两家坐坐,说说闲话。到了慰问百岁寿星、慰问革命“五老”的日子,她就静候在家里,接受来自省、市、区、镇各级人员的问候,她微笑着,往事依稀……

大姑的身份很普通,大姑的身世很传奇:龙岩红坊乡村的一个童养媳、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女兵、失散后回闽西参加游击队的一个女战士,再度失散后的一个挑煤女工……如今,109岁的李大姑已经五代同堂,儿孙有60多人。乡邻们都羡慕大姑的福气,儿孙们也只晓得她的大体经历,她不识字,也不愿过多地述说。

那天晚上,李大姑像往常一样在电视机前坐下,奔流的湘江忽然就流到了她的眼前。多么熟悉而揪心的场景啊:江面上弹雨纷飞,炮声震耳,弥漫的硝烟中,岸上、江边、江心,不计其数的身影接二连三地倒下、倒下、倒下,血花四溅,江水尽红……她失声喊出,那不就是写我吗?尘封80年的记忆瞬间复苏,她泪流满面。

乡亲只知道她是红军失散人员、老游击队员,平平常常毫不起眼,没有想到这位和蔼可亲的百岁寿星,竟然是长征中一路后卫的红三十四师的一员。这支被称作“绝命后卫师”的部队,以闽西子弟为主力,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几近全军覆没。大姑,正是湘江之战的幸存者,而她,竟然不知道那是湘江,只会说,“长江”。

长江,长长的江,长得像是没有尽头的江!李大姑的记忆中,沿江是悬崖,是贴着悬崖扣着铁锁链的栈道,江没有尽头,悬崖也没有尽头,红军的队伍拉着锁链在崖间穿行。从于都野战医院出发开始长征,一路殿后,一路牺牲,触目惊心,满是悲壮。她是团里的卫生员,挎着一个急救包,忙前忙后为伤员包扎,有时包扎未完,伤员就一口气过去了,她的泪就淌在烈士身上。行军间歇清洗绷带,一不小心血腥就弄了满嘴,吃饭时怎么也无法下咽。伤亡者多得顾不过来,费尽力气给一个战士翻个身,一摸,没气息了,离开;再翻一个,又没气息,再离开;好不容易翻到个还活着的,简单包一包,想背他,勉强半拖半背了几步,就在枪林弹雨里一齐滚了下去,晕了过去。夜半的江风把她冻醒,摸摸自己,居然还活着。五味杂陈的泪顿时涌了出来。四周是死一样的寂静,只有暗夜的星光,和浓得令人窒息的血腥味。她从血腥中爬出,却再也找不到一个活着的战友,再也找不到部队,她失散了!

坐在大姑的对面,凝视着她,带着尊敬。不能不感叹生命的顽强,这张皱纹间杂着寿斑的脸庞,在经历一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之后,依然如此平和。她轻轻地述说着80多年前的往事:1929年,红军打下龙岩城,丈夫和他的哥哥一齐参加了革命。1930年,红军退出龙岩城,在红坊区苏维埃工作的大伯子星夜赶来,要她的婆婆和她赶紧撤退。她就这样跟到了长汀,加入了红军的队伍,一大家子共有5人参加了革命。长汀之后,是瑞金,是于都,是长征,是在“长江”的失散,而失散之后,则是艰险备至血泪交融的归来。在长汀古城,她重新找到了组织,但不久之后,游击队在长汀濯田又被打散,她再度失散。

这以后的经历乡亲们就了如指掌了:长达18年的岁月里,她是个卑微的挑煤女工,含辛茹苦养育了6个子女。在平凡的劳作中,岁月流转,从龙岩解放,到合作社、人民公社、“文革”、改革开放,她也从母亲,到祖母、曾祖母、太祖母。岁月老了容颜,却不曾老去那永生难忘的记忆,每每听到红军时期的革命歌曲,她就会回到那血与火的岁月,歌声中,她轻轻摩挲总后勤部发给她的长征胜利纪念急救包,仿佛重又挎着急救包,唱着歌,走在红军的队伍中。

“大姑,还记得当年的歌吗?唱一支吧!”在热切的眼神中,大姑启唇,声音很轻,很轻:“同志们哪,来革命哪,快来快来当红军哪;同志们哪……”

歌声越来越轻,越来越轻,如一管箫,低低地回旋……

(摘自2017年2月24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李大姑传奇身世的叙述,采用了作者转述、李大姑亲述和乡亲叙述等视角。
B.第5段对湘江战役的回忆,用了心理描写及大量细节描写,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李大姑的湘江之痛,指的是她在湘江战役中虽然九死一生,却最终与大部队失散。
D.文章双线推进,一条是采访线索,一条是李大姑传奇经历线索,历史与现实交织。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李大姑的形象。
3.文章以“歌声越来越轻,越来越轻,如一管箫,低低地回旋……”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019-02-25更新 | 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3日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弗朗西丝阿诺德和乔治·史密斯以及英国科学家格雷戈里·温特,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据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介绍,今年获奖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对蛋白质演化的控制,获奖者利用了遗传变异和选择,开发出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阿诺德在1990年左右就提出了新理论,1993年完成了首个酶的定向演化实验,现在已能用于开发新的催化剂。基于她的成果,人们可以通过更环保的方式来制造化学物质,比如生产药物和可再生能源等。史密斯在1985年研发出一种名为噬菌体展示的新技术,并将这一技术用于抗体的定向演化,以制造出新药物。基于这种新技术开发的第一批药已在2002年获得相关批准,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约100万美元,其中阿诺德获得一半,另一半由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

(摘编自《新华网·美英科学家分享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

材料二:

化学学科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是,对于化学的研究又并非只是局限于化学之道,而是可以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是如此。

若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今年的化学奖得主受到进化力量的启发。阿诺德在1993年进行了第一次酶的定向进化,此后,她改进了常规方法。因此,阿诺德被誉为“定向进化”方法的先驱。史密斯和温特则是在“多肽和抗体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把生物的定向进化方式用于解决化学之道只是“非常道”之一,更大的“非常道”是阿诺德本人甚至既不沾边生物,又与化学扯不上关系。她以前大学本科专业是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只是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才转向蛋白质工程研究。在生物与化学交又学科领域,阿诺德另辟蹊径,利用定向进化的方法研究蛋白质,从而获得按“常道”难以获得的成果。

当然,从“道可道”的角度看,诺贝尔化学奖还是以化学的内容和化学家为主,从1901年至2018年,诺贝尔化学奘共颁发了10次,获奖者达180位,大部分还是化学内容和化学家获笑。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8诺贝尔化学奖的道可道与非常道》)

材料三:

“原来在实验室改变基因是个缓慢的过程,自从有了阿诺德的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只需几小时就可以在试管里面实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周佳海告诉记者。据介绍,阿诺发展了这技术,她大胆地改变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条件,这样基因在扩增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随机突变,从而改变了氧基酸,蛋白质也就改变了。这就相当于在实验室里可以人工快速地进化蛋白质。这一工作有何意义呢?“就拿洗衣粉来说,以前去除污清的蛋白酶,活性比较低,可能需要在热水下使用,现在催化效率提高了,只需少量就可以发挥作用,而且在冷水条件下就可以了。”周佳海说,对于化学家来说,借助这一技术,不仅可以使用新的酶催化剂在实验室快速合成蛋白质,而且还可以“无中生有”地生物催化形成碳硅键、碳硼键,来实现之前地球上并不存在的反应。过去,很多生物体内的天然催化剂难以进入工业应用,定向进化技术通过改变其活性、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使其可以广泛使用。

(摘编自《解放日报,用化学的办法解开生物学难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材料一似为一则简讯,陈述了新闻的基本事实和简要背景。
B.阿诺德被誉为“定向进化”方法的先驱,这与她不断改进常规研究方法不无关系。
C.酶类定向进化技术,提高了基因改变的效率,优化了生物体内天然催化剂的应用。
D.“定向进化”技术可用于药品制造和生产可再生能源,实现地球上并不存在的反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共同特点是都利用遗传变异和选择,开发出人类需要的蛋白质。
B.科学家要取得难以获得的成果,必须另辟蹊径,必须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
C.交叉学科不仅会带来新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而且会带来学科的广阔发展和巨大成就。
D.洗衣粉的例子,形象地说明阿诺德酶类定向进化技术的意义,让抽象道理易于理解。
3.以上三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9-01-06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