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 题号:79058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家要拔除贫根,需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技能培训、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多管齐下。教育扶贫就是通过在农村普及教育,使农民有机会得到他们所要的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意识,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以此征服、改造并保护自然界,从而以较高的质量生存。其主要作用即在于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环境,先帮助农民素质脱贫,转变一些贫困人群的“等靠要”观念,引导贫困农民家庭主动发展致富。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只有具备了文化和知识,发展才能有希望,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教育扶贫是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图1、图2来源: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6年中国学生自主发展报告》、《2017年中国学生自主发展报告》)

材料三

理论梳理和实际调查发现,资源匮乏是大学生贫困的基础性诱发力量。资源匮乏型贫困是指由于物质、机会、文化性资源缺乏或者遭到剥夺而导致贫困的现象。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物质、机会和文化,它们遵循由低及高、由直接到潜隐的逻辑关系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三角结构。

大学生贫困的最直接表现是缺乏实用性物质和能够交换物质的资金,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基本生活和学习,而且还会导致诸如自卑、退缩等不良心理反应:部分贫困生通过课外兼职打工来改善生活条件,但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给专业学习和发展造成了障碍,缺乏更好的成长机会是大学生教育致贫的重要推动因素,因为它将阻碍发展、延续贫困。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提出,贫困者的贫困状态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贫困文化”有关,他不仅关注贫困者的思想观念,还将其与生活方式(如慵懒、闭塞、保守等)联系起来。梁漱溟在谈及中西文化要义及哲学时提到,国人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文化,即不思进取、逆来顺受的文化。综合来看,贫困文化既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存态度,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潜隐的文化困境。当前贫困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的习惯,抱怨社会、等待救助、被动迁就等意识,以及将贫困视作人生的耻辱,从而产生自卑、逃避现实等典型表现,都为其素质提升造成了诸多障碍。

(选自薄存旭《论精准助学贫困大学生》)

材料四

不久前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将使众多贫困学子的求学之路更加通畅,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后,我国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将形成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

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年惠及51万名学生,资助面是过去的10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品学兼优的可以在二年级向学校提出申请,经过学校评审符合条件的,可以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高校的国家助学金每年能资助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职的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占在校生总数的90%,主要用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目前,每人每年最高可贷600元。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强调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特别是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据初步估算,全国每年将有约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职学子获得资助。

(选自《国家贫困生资助计划·百度文库》)

1.下列对于材料一中“教育扶贫”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扶贫主要面向农村,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使他们能够以较高的质量生存。
B.教育扶贫着眼于农民的素质提升,通过营造扶贫、扶志、扶智的环境,转变一些贫困人群的消极观念,引导贫困农民主动发展致富。
C.教育扶贫主要针对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因为孩子是贫困地区的最弱者,让孩子们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D.教育扶贫是国家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几大方式之一,虽然不能给予贫困人群直接的经济援助,但是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质量的教育扶贫旨在提升贫困人群的致富能力,相比其他扶贫措施,它直指贫困根源,牢牢地抓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
B.综合图1、图2可知,从2015年至2017年,“义务教育”“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所获得的学生资助金额均呈先降后升趋势。
C.作为大学生贫困基础性诱发力量的资源匮乏,主要包括物质匮乏、机会匮乏和文化匮乏三个方面其中,物质匮乏是最直接的表现。
D.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一旦建立,将使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众多贫困学子的求学之路更加通畅。
3.“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摆脱贫困的重要指示。请结合四则材料谈谈为什么要把“治愚、扶智”放在首位,我们目前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20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奶油小生和硬汉之争”,到近年来的“拯救男孩”的呼声,以及最近的“娘气”批判,关于“男性气质”话题的讨论在学术界和舆论场由来已久,往往引发公众强烈关注,甚至成为不同审美观、性别观激烈碰撞的“交锋点”。

梳理几十年来大众审美趣味的流变脉络不难发现,男性偶像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民风物故等社会现象、文化元素变迁。曾经,以“阳刚”“硬朗”著称的高仓健、成龙型“硬汉”把控了主流审美话语权。如今,外表斯文、柔美、秀气的鹿晗、蔡徐坤型“花样美男”与被赋予了“血性”“铁骨”特质的吴京、甄子丹型“猛男”平分天下。

在大众对男性的审美呈现更多元化的同时,时代幕布上的整个世界都在悄然改变。在理论界,关于气质具有多样性与可塑性的理论及其实践打破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这种二元分类体系。放眼更广阔的宏观层面,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正在完成从单调到复杂、从一元到多元、从匮乏到丰富的巨大跨越。可以说,多元审美正是社会长期和平稳定繁荣的“伴生品”,因为只有一个物质足够丰富的社会,才能涵养出高理解度、高尊重度、高包容度的人类文明。

在“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分野被证伪,审美不再拘于单一范式的现代社会,人们之所以热衷所谓“男性气质”话题的探讨,与其说是呼唤“男子气概的回归”,不如说是对于健康、昂扬、阳光、向上等两性所共有的精神气质的高度认同,对于刚毅、坚卓、果敢、顽强、进取、担当等人类普世品格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于矫揉造作、娱乐至上的浮躁风气与“颜即正义”的错位价值观的反感与摒弃,这样的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永远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动力,但我们应该更审慎地厘清讨论思路,本着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尊重每个人的自我选择,宽容与己不同的个体,避免“娘炮”“不男不女”“娘娘腔”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无论他(她)选择呈现怎样的个人风格与气质,硬朗刚强也好,细腻温柔也罢,并不妨碍他们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世界不应只有一种色彩,“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美,“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亦是美,无论是“多数派”还是“少数派”,都应该受到尊重。

当然,作为一言一行广受关注的公众人物,明星们对于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应该将社会责任感当作人生“标配”,以更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锻造优秀的品格与可贵的精神,为青少年树立健康阳光、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榜样,而不只是空有颜值、缺乏内涵的“偶像”。因为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榜样远比偶像更难得,也更值得追随。

(摘编自澎湃新闻《尊重多元审美   共塑阳光气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性气质”的形象之争由来已久,而且男性偶像形象随着民风物故等不断变化。
B.血性铁骨的“硬汉”“猛男”曾经是审美的主流,如今是“花样美男”占尽风骚。
C.从理论上讲,把人简单地分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D.把细腻温柔秀美的男性称为“娘炮”“娘娘腔”是对人的贬损,是对人的不尊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1980年代的“男性气质“之争引入,使讨论更有时代纵深感和普遍意义。
B.文章中多处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对举,比较了二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C.文章以对宋词不同风格的评论为论据,论证了美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观点。
D.文章层层深入,首先剖析了社会现象,进而对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进行引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男性理应阳刚、硬朗,女性应该温柔秀气,世界因为男女的不同才更和谐稳定。
B.女性表现出硬朗刚强的气质,更容易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
C.气质不再简单地按照性别来区分,体现出了社会长期稳定繁荣带来的多元审美。
D.无论猛男、美男,如果空有高颜值,缺乏内涵,都不会成为青少年所追随的偶像。
2019-01-31更新 | 1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为何拒绝速读

速读,按字面的解释是快速地阅览,它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分,其目的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本,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对于速读,许多阅读者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中后期,“速读”一词就经常出现在报刊的相关读书版面,以期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中央电视台甚至在黄金时段播放过《学习的革命》的图书广告,一度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大有谁不速读,谁就要落伍谁就要被时代所淘汰之意。于是乎,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和好奇者,都纷纷购买定价很高的《学习的革命》一书,然后反复翻之读之,企图快速掌握速读的各种“要领”,准确运用速读的各种“方法”。一些出版社也针对读书界猛刮劲吹的速读之风,趁势而上很快推出了诸如“速读外国名著丛书”、“速读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丛书”、“速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本”等众多速读图书,其结果是,一些读者购买了这些“压缩书”和“精简书”之后,随即发出了“原来名著和经典也就这种水平”的喟叹。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都是“速读”惹的祸,因为要让读者能够速读,就不得不把一部几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名著或经典,压缩或精简成一个数千字或上万字的故事梗概或者作品简介,并美其名曰“厚书薄读”。然而,图书出版部门如此为读者的速读方便所作的努力,却难以得到读者的最终认可。事实是,对原著进行压缩精简出版的图书,在图书市场上并不受欢迎。许多阅读者都明白,那些被抽剥了“血肉”的“经典”,读得再多也是白读,更要命的是它会很快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信心。

速读,一旦被赋予了正面的积极效应之后,培训速读的一些民间机构也就应运而生了,它们以收费招生的方式,吸引一批批阅读者以函授、面授和网授的各种方式,进行速读能力的培训。他们安慰培训者最常见和最有鼓惑性的话语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具有了速读能力,只是不懂得方法而已。经由速读训练,将原来的看书习惯加以改变,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然而即便通过速读的成功培训,达到了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又能怎么样呢?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难道就能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吗?这就好比吃美食,细嚼慢咽与囫囵吞枣,味觉上的感觉与感受都会截然不同。说白了,速读在我们的自由阅读中,好比是“温柔一刀”,虽然让我们觉察不到它的寒光,但注定要被其划伤与割痛。

速读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这一点无可疑问。然而对许多自由阅读者来说,是不是都得提高阅读的速度呢?我看未必如此,更没必要刻意如此。道理很简单,对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而言,其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各种文凭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证书,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丰富内心生活与透亮内心世界。因此,只有不受阅读速度制约的入心入脑的品读,才会让人真正获得阅读的尊严和阅读的信心。

生活在一个图“快”的年代,生存的经验似乎在启示我们:只有与“快”字沾上边,只有具备“快”字当头的思想意识,你才会赢得良好的生存能力与生活空间。然而对于广大阅读者来说,最好不要一味图“快”为好。毕竟图书是一种精神产品,其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对其进行消费时,不在多而在于精,即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

作为一个民间自由阅读者,我一直拒绝的是速读。我宁可用速读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时间来有滋有味地品读一本书。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速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速读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分。
B.速读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C.速读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经由训练,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
D.速读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
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世纪中后期,“速读”走红,应该与那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有关,人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B.出版社大量推出“速读丛书”,是迎合了当时社会上人们追求速读的阅读风气。
C.压缩精简版图片市场反应不佳,是因为读者无法接受干巴巴的“经典”。
D.通过速读的培训,可以达到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拒绝速读的理由。
2020-01-05更新 | 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以二维码为代表的“条码支付”迅速发展。据了解,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通常包括“扫码付款”和“扫码收款”两种方式。

不过,扫码支付在走入人们生活的同时,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

据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合规总监唐凌介绍,相比于银行卡支付,条码支付没有物理卡片载体,也缺少专业设备支持,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一交隐患。比如,不法分子通过手机病毒。将消费者手机中的支付账号、密码、身份证信息、联系人信息、照片等隐私信息窃取,甚至可能通过直接截获短信验证码来迹刷手机用户银行卡。

董希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条码支付由于门槛较低、成本低廉、支付便捷,近年来受到了商户、消费者、银行及支付机构的青睐,在服务普通消费者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从技术层面看,二维码通过几何因形来记录教括和储存信息,支付终端缺乏识别与拦截功能,就可能产生安全漏洞和隐患。从市场层面看,部分支付机构在拓展业务时,通过不当的交叉补贴、滥用优势地位来排除和限制竞争,导致不公平党争。从合规层面看,部分市场机构片面追求业务发展速度,违规发展商户,带来各类安全隐患。”董希森说。

(摘编自《“条码支付“风险隐现需纳入规范》)

材料二:

支付宝发布的2019年10月1日至3日消你报告显示,实体店人均消费频次增45%,美食、出行、零售三大行业堪称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随着移动支付不断丰富,通过刷脸、无人零售等智能售卖的商品交易金额猛增九成。

同样是放假前3天相比较,假期更长的“十一”日均消费金额环比“五一”高一成,在更广阔的四至六线城市,“十一”日均消费金额环比“五一”增长约四成,相当于多放1天假,消费多一成。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大妈”也开始加入用移动支付消费的主力,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三省中老年人最热表假日消费。

另据网联清算有限公司数据,今年国庆长假期间(10月1日至10月7日),网联平台运行平稳,共处理跨机构支付交易85.94亿笔,金额4.33万亿元。其中,10月1日交易量最高,单日超过12.9亿笔,全额超过6787亿元。

数据显示,网联平台日均交易笔数同比去年“十一”增长79.92%,日均交易金额同比去年“十一”增长163.38%。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森表示,从网联披露的日均交易笔数和金额的增长来看,网络支付(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规模继续呈现快速增长,背后是大众支付偏好的转变,网络支付交易规模持续上升,这也是我国网络支付市场发展的写照。

重希彝还谈到,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网络支付市场蓬勃发展,从线上支付如订酒店、机票、火车票,到线下餐饮、购物扫码支付,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大众在“十一”假期出行、消费、娱乐提供了更大便利。

(摘编自《买买买!国庆出境游人均移动支付消费近2500元》)

材料三:

支付宝联合飞猪发布的2019国庆黄金周出境游报告显示,“十一”期间,国人出境游移动支付消费再创新高,人均支付接近2500元,同比去年增长14%;单笔消费全额同比增幅达11%。

境外用卡方面,中国游客假期中在144个境外国家和地区使用银联卡,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个,其中“一带一路”沿线热度持续,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缅甸、白俄罗斯等地交易量同比增长逾2倍。越来越多游客在境外交通、餐饮、娱乐类商户使用银联卡,其中航空、铁路、租车、加油等交通类商户银联卡交易量同比增长逾五成。中国游客在45个境外目的地使用云闪付APP扫码支付,或开通银联手机闪付“挥”手机支付,带动银联移动支付境外交易额同比增长近20%,其中银联二维码支付交易量同比增长超过8倍;中国游客尤其爱在秦国、新加坡、加拿大、日本扫码支付,在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挥”手机支付。

(摘编自《跨境移动支付创新高银联等发布国庆节支付交易数据》)

1.相较而言,下列行为会给移动支付带来较大风险的一项是
A.在餐饮门店扫码小额支付
B.扫二维码后,按提示安装手机软件
C.定期更改手机支付密码
D.出示支付码,由商家扫码收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是放假,2019年放假时间更长的“十一”日均消费金额环比“五一”高一成,说明放假时间越长,消费者的日均消费越多。
B.在“十一”黄金周期间,“中国大妈”成为了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的主力,而黑龙江、吉林、辽宁的中老年人最热衷假日消费。
C.从网联数据来看,大众支付偏好转变等因素,使得我国网络支付规模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我国网络支付市场得以蓬勃发展。
D.因为支付终端缺乏识别与拦截功能、支付机构不公平竞争和市场机构违规发展商户,使得移动支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3.“十一“黄金周期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2019-12-04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