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 题号:79183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一直以来对网约车等新兴业态持有相对宽容的态度,尤其在拿不准其未来的发展和影响时,往往会对创新保持一定的政策模糊,以便“让子弹飞一会儿”。事实证明,网约车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也让社会空闲资源得以重新组织和优化使用,这为网约车赢来了生存空间。

然而,当其发展中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并放大时,就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此次各地方出台新政的背景中,“安全”与“拥堵”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关键词。一方面,网约车司机数量急剧膨胀,行业恶性事件开始频频见诸报端,人们心中权衡便利与安全的天平正在渐渐倾向后者;另一方面,在一线大城市已近饱和的道路交通条件下,有城市数据显示,近两年拥堵程度的增加与网约车的发展呈现正相关,这在分城施策时是不可能不考虑的因素。很显然,这不再是一个该不该监管的问题,而是一个该如何监管的问题。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9日 有删改)

材料二

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约专车和快车用户规模已达2.36亿人,同比增幅超40%。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作为“互联网+交通”的创新业态,网约车解决了传统出行的很多痛点,逐渐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刚需。但急速生长下,泥沙俱下,监管滞后,网约车市场出现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事件在所难免。

“除了个人信息安全、行车安全、资费合理性等问题外,保险、乘客司机纠纷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说,很多网约车没有商业保险或者购买家庭自用性质的保险,出现交通事故后消费者无法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0日 有删改)

材料三

5月6日晚间,空姐李某珠在郑州航空港区搭乘了一辆顺风车赶往市内后遇害。郑州市办案民警对媒体表示,作案人员是一名滴滴司机,身上携有凶器,仍在潜逃中,警方正在抓捕。

5月10日,郑州市公安局发布通报:网约车司机刘某华(男,27岁,郑州航空港区人)有重大作案嫌疑。经专案组用技术手段追踪,显示嫌疑人刘某华作案后弃车跳河,现警方正在相关区域全力展开搜捕。

5月11日,在警方通报的疑犯刘某华落水地点,发现了一具尸体,疑似嫌犯。具体确认还需要打捞出来以后做DNA鉴定。

同日,滴滴平台发布消息称,自5月12日零点起,顺风车业务在全国范围内下线,停业自查整改一周;其他平台业务开始对司机进行全面审查,用一切手段清理平台上可能的人车不符情况;运营及客服体系全面整改。

《检察日报》(2018年05月12日 有删改)

材料四

交通运输部:网约车司机无证上岗或被列失信黑名单交通运输部官方微信今日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出租汽车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未取得平台、车辆、驾驶员经营许可,擅自从事或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情节严重的驾驶员,被列入重点关注名单且6个月内仍拒不改正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列入失信联合惩戒主体名单(以下简称“黑名单”)。发生上述行为情节特别严重、性质特别恶劣的失信主体,应当按照规定程序直接列入“黑名单”。

《新华网》(2018年05月20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中有关网约车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约车恶性事件的不断发生,使人们注重出行安全,更注重出行便利。
B.因为政府的模糊政策,给网约车的发展带来了生存空间,有城市数据显示,网约车的发展壮大是造成城市拥堵的根本性因素,对其监管势在必行。
C.网约车行业快速发展,保险、乘客司机纠纷不断,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事件的出现,这使得监管部门开始认真考虑网约车的监管问题。
D.郑州警方组织的打捞人员发现了杀害空姐李某珠的疑犯滴滴司机刘某华尸体的同日,顺风车业务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下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生业态,我国一般一开始会对其保持一种模糊态势,以便把握它的发展和影响。
B.材料二显示,由于网约专车发展太快,急速生长,导致泥沙俱下,市场出现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事件。
C.空姐被害以及2016年的深圳24岁女性乘坐网约车被害案告诉我们,女性在乘坐网约车时,可能较为容易受到侵害。
D.可以预见,《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其中对于进入失信黑名单司机联合惩戒这一举措,将会大大减少网约车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3.网约车司机违法事件频频发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司机身上存在伤害隐患。要想成为一名网约车司机,需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三、四加以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张顾支

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看不到问题正是由于发展的阶段性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现在人们温饱有余,生活条件相对过去有相当大的改善,但也会碰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是过往生活中不曾具有的,往往让人觉得更难以化解。如剧烈竞争产生的巨大压力,住房、子女教育和消费主义又诱导下出现的攀比和诱感,都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西方社会当下的条件毕竟比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要完备,更增添了这些群体的问题感,由此产生了许多焦虑和困扰。“戾气”之作应运而生,变成了社会困扰的表征。

有“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槠、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遵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有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选自人民网,有删节)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批判了文意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戾气”横行的情况。
B.“戾气”之作产生,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作者个人因素。
C.文艺作品可以表现社会困扰,但不可以表面化、极端化。
D.有“戾气”的文艺作品,并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和危害,最后提出正确做法,层层推进,逻辑性强。
B.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国当今社会上部分群体的许多焦虑和困扰。
C.作者在阐明对待有“戾气”作品的态度时,既肯定又否定,一分为二,客观辩证。
D.文章举了晚清谴责小说的例子,旨在阐明有“戾气”的作品的品格历来是不高的。
3.结合文本,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超越戾气,
2019-06-18更新 | 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节选的课内文段,完成各题。

(一)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④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⑤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恰是到了好处”是指()
A.虽是满月,却不能朗照。
B.既能酣眠,又可小睡
C.在这种环境气氛中酣眠
D.在这种环境气氛中小睡
2.作者用了很多动词来描写月光,请找出其中一个动词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19-07-02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民主一样,正义也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政治范畴,正义的历史可以说与西方政治思想同样古老。在西方语境中,正义指的是社会价值(权力、财富、身份、地位、名誉等)的分配原则,以及对这些社会价值实际分配状态的主观判断。显然,如果按照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的定义,把政治理解为对价值的权威性分配,那么,正义就是政治中最基本的原则或者标准。对这一点,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亚里士多德也有自己的认识,他明确表示,“公正是为政的准绳”,因为“政治上的善即是公正,也就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的研究代表了古希腊正义理论的最高水平。在他看来,正义原则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必定存在的平等与差异两种关系,对平等的因素同等对待,对差异的因素区别对待。这两种处理平等与差异因素的原则,他分别称之为“算术上的均等”与“比例上的均等”。正义的实现,就在于通过上述两项原则的结合与平衡,使每一个人都得到他们的应得之物。

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政体是城邦的“形式”,亦即城邦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它规定了一个具体的城邦中何为正义以及何为不义。由此出发,在不同的政体之下,人与人之间哪些方面相互平等、哪些方面彼此相异也就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并非人们之间先天存在的平等与差异的关系决定了政体的不同,而是不同的政体使人们彼此相同或者彼此相异。基于政体的差异,上述正义原则也将进行相应的调整,体现为两种不同的正义,即分配的正义与矫正的正义。前者指按照政体所要求的原则(身份、财富、品德、贡献等)对价值特别是政治权力进行分配,后者则通过在分配中参考其他因素,以实现对前者的矫正或者补充。

这就意味着民主政体、寡头政体或者贵族政体都有它们各不相同的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民主政体要求在城邦重要的机构中平等地分配政治权力,同时考虑财富、贡献等使人们相互差异的因素,并使之在一些次要机构的权力分配中有所体现;寡头政体或贵族政体则要求按照财富或者身份的差别分配城邦中最根本的权力,同时考虑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一面,使每一个人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某些并不那么重要的决定。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上述不同的分配方案恰恰体现了这些政体的内在要求,但关键在于它们采用不同的分配正义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补偿的正义。只有两者相互平衡,政体才能稳定持久。

(选自《正义原则的功能及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实现》,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义和民主都是源自西方的政治范畴,二者的历史与西方政治思想同样古老。
B.对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就是政治,所以正义是政治中最基本的原则或者标准。
C.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对正义的理解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支持与赞赏。
D.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上的善即是公正,也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所以公正是为政的准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分析戴维·伊斯顿及亚里土士多德对“政治”或“正义”的理解,让我们认识到了“正义”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引述亚里士多德的看法阐明了正义原则的功能以及如何实现正义;第三段则论述了根据政体差异,对正义原则进行的相应调整。
C.文章几处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的研究代表了古希腊正义理论的最高水平。
D.文章最后一段按照先总说,再分说,再总说的思路,具体论述了“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中体现的政体的内在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将同等对待平等因素的原则,称之为“算术上的均等”,将区别对待差异因素的原则,称之为“比例上的均等”。
B.“算术上的均等”与“比例上的均等”相互结合与平衡,使每一个人都得到他们的应得之物,才能实现正义。
C.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是城邦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政体规定具体的城邦中何为正义何为不义;不同的政体使人们彼此相同或者彼此相异。
D.不同政体根据自己的内在要求,施行不同的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民主政体在分配和矫正的过程中更能把握两者间的平衡。
2018-11-22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