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1 题号:7997977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2019 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正式实施。包含这样一些举措:上调“起征点”、调整税率结构、引入六项专项附加扣除……

②在新税法将“起征点”上调至每月 5000 元的基础上,加上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的抵扣——如果同时有子女教育、住房贷款利息或租房、赡养老人情形,实际抵扣额度约八九千元,月入 1 万元者缴纳个税不足百元,月收入两万元者预计个税减少超 7 成。

③此次新个税法实施一大亮点是引入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同时推动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下的汇算清缴制度。在减税红包之外,推动个税制度和征管模式迎来根本性变革。

④税务总局开发了“个人所得税”手机 App、电脑端等多种办税渠道,并对办税流程做了简化、优化,实现“申报就能扣除、晚报可以补扣、少扣可以退税”。

⑤专家表示,新个税法最大受益者将是中低收入者。在带来减负利好的同时,关键要通过税收征管水平的提升,将好事办好,让改革红利进入千家万户。

(摘自《确保个税改革红利惠及千家万户——个税热点问题面面观》,新华网 2019 年 01 月 21日)


材料二:

①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被称为“世界纺织之都”,印染是当地的主导产业。柯桥区是浙江省纺织印染产业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两大“省级试点”。

②在铭园纺织 CEO 傅双利先生看来,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科技投入是突破口,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方向,而减税降费则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按下了“快进键”。

③在谈到省下税款的用处时,不少纺织印染企业都表示,其中一部分将用于生产再投入,一部分则继续加大科研投入,用于新产品的研发。

④绍兴英吉利印染有限公司通过安装“印染大脑”,24 小时动态监测着每台染缸的运行流程,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发出预警,从而有效提高染色合格率,实现了生产成本降低 1%,效益增加约 10%。

⑤浙江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副局长龙岳辉说,实实在在的税改红利正在积极助力传统制造行业转型升级,为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世界纺织之都”绍兴柯桥:减税降费助力“老树发新芽”》,新华网 3 月 28 日)


材料三:

①去年我国逾 15 万亿元税收收入中,增值税贡献近 4 成。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税率降一个点,减税则以千亿计。全年预计 2 万亿元的财政减收,占预算收入的 10%左右,各种刚性支出和重点支出还需应保尽保,在今年财政收入预计将继续有所放缓的前景下,财政可持续面临的挑战不容低估。

②为实现个税调整方案效应的最大化,同时保证财政可持续,目前政府已经有了清晰的工作思路和配套举措。主要包括,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不仅要压缩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还要增加特定的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并把长期沉淀的资金收回。通过这些举措,中央财政已筹集 1 万亿元资金。地方政府也要把挖潜功课做足。此外,还要通过严格实施预算法,进一步规范财政收支管理,健全民生支出管理机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等,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③此次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动政府的存量利益、割自己的肉,是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改革。但更应看到,这实际上是“放水养鱼”、培育财源。让利于民,财政才更可持续。这样做,不是在预支未来,恰恰是在培育未来。

(摘编自《减税降费:打响重大改革和宏观调控“当头炮”》,中国财经报 2019 年 03 月 27 日)


材料四: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增值税是我国税收的最大构成部分,它的税率看似降低很少,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却非常大。
B.继去年之后,今年财政收入仍将放缓,刚性支出和重点支出要应保尽保,财政可持续面临挑战。
C.政府压缩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加央企上缴利润等,目的是为实现个税调整方案效应的最大化。
D.政府做足挖潜功课,严格实施预算法,健全管理机制,有助于实现个税调整方案效应的最大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9 年新实施的个人所得税法,“起征点”每月 5000 元,还包括子女教育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
B.浙江绍兴柯桥区一些纺织印染企业欲把税改省下的部分税款用于科技投入和提高产品附加值。
C.政府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动政府存量利益、剜肉补疮的改革,也是“放水养鱼”,可以培育未来。
D.根据材料四,2016 年我国的税收收入在五年间最低,2014 年和 2017 年的税收收入比较接近。
3.我国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可以带来哪些益处?请简要概括说明。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行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片片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油纸伞,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房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也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一个像《白蛇传》那样缠绵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以江南春雨和江南梦境引人,一开始便营造出诗意的氛围。而现在梦境远去,只见赝品,又给文章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油纸伞“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经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纸伞特有的江南韵味。
C.文章写了对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巧妙地表现了“乡风”,又说明了这把油纸伞在家里人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D.作者深情追忆小时候在乡下使用过的油纸伞,特别写到了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这样表达既写实,又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2.为什么文中第三段会提到《雨巷》和《白蛇传》?
3.文章最后一段写自动伞,折叠伞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4.《雨巷》和本文中的“油纸伞”都有比较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分别探究。
2019-11-30更新 | 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冼星海:用音乐凝聚中国力量

武茂昌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门海边一个渔民家庭里。1928年,他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冼星海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存高远,他的人生理想是创作出中国的交响乐,使中国成为世界音乐强国。为了实现人生理想,1929年,冼星海只身到法国勤工俭学。他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最终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为理想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935年夏,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启程回国。消息传到上海,有的报刊发表文章,称他是“一位从艰难困苦里斗争出来的作曲家”,是最有希望的“东方青年作曲家”。

冼星海回到上海后,结识了田汉、贺绿汀等进步音乐家,他拒绝了国民党宣传部的高薪聘请,决心为发展民族音乐事业献身,冼星海开始为进步电影谱曲。他与田汉合作为电影《青年进行曲》创作了主题歌,这首歌立刻引发了群众的共鸣,很快流传开来。此外,他还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等谱写音乐。

全国抗战爆发后,冼星海参加了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

有一次,冼星海参加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双方对峙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1937年8月,冼星海随救亡演剧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演出。他一边创作,一边组织演出。这时候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在华北后方逐渐展开。全国民众深受鼓舞。冼星海马上创作了《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歌颂游击战。流传最广的要数《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激昂雄壮,极大地鼓舞了太行军民,许多男女青年听到这去歌曲,成群结队向敌后方奔来,太行山已经不只是个地理名词,而且是个光明的象征。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除了下面表现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歌曲外,还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以及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

冼星海在参加抗日救亡的活动中,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说:“我要到延安去,那里才是抗日的中心呀。”

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经他谱曲,诗人光未然伤亡的《黄河大合唱》。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在听他朗诵《黄河吟》,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时,产生共鸣,很快冼星海就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这一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1周年晚会上,冼星海40多位热血青年演奏了《黄河大合唱》,当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炼油桶支撑,打击乐器由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出来的效果,但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这些热血青年放声高歌。在场的毛泽东听后连声叫“好,好,好”。周恩来说他“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黄河大合唱》的雄壮音乐,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者的怒吼,是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体现。这一组歌曲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把全中国人最关心的事、最强烈的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那就是:抗日,中国要崛起!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29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只身到法国留学,他凭着对人生理想的热烈追求,克服了物质上的极度贫困,坚持完成学业。
B.冼星海一生都在为发展民族音乐事业而努力奋斗,早期为进步电影谱写的许多乐曲都引发了群众的共鸣,并很快流传开来。
C.冼星海只用5分钟的时间就写出了《救国军歌》的乐曲,并让许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甚至连阻止他们的士兵也跟着唱起来。
D.在延安时期是冼星海音乐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花洒大合唱》更是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
E.冼星海的创作始终和时代、和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他既谱写了激昂雄壮的抗日歌曲,也谱写了一些特定音调和节奏的作品。
2.在到延安之前,冼星海从事了哪些音乐活动?这些活动对其创作《黄河大合唱》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
4.结合全文内容,试探析冼星海获得成功的原因。
2017-03-21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酒令,按新版《辞海》的说法:“酒令,旧时饮酒时助兴取乐的游戏。推一人为令官,余以听令轮流说诗词,或做其它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据考证,酒令之始可以上溯到周朝初年,鉴于商朝统治者溺酒亡国的教训,由周公以王命发布《酒诰》禁酒。“群饮,汝无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起初本意是为了禁止酗酒而设酒令官。在《诗·小雅宾之初筵》第五章中有“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的句子,这里的“监”“史”即令官,是为限制宴会上饮酒过度而设的执法官,对饮酒失仪妄言者要予以惩罚。而后世所说的酒令与其本意恰恰相反,是劝人多饮酒的一种行乐手段、游艺活动。从形式上看,酒令有多种多样,诗词曲文类(如作诗令、说诗令、回环令等);游戏类有拇战(或曰猜拳、划拳等)、猜枚、牙牌令、射覆、投壶、击鼓传花、占花名儿、拆字、联句等。从内容上看,酒令有俗令和雅令、通令和筹令之分。

中国的酒令文化是一种特别、独有的酒俗。“酒令”二字出现在历史资料文献中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逵作酒令,学者宗之。”但在当时并没有广泛流行。《梁书·王规传》说:“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此举。’”可见,南北朝时期,酒令并不风行。它的流行大概始于唐玄宗发明的击鼓催花,从此就自上而下传播于民间。唐代的酒令有许多种类,据唐人皇甫松《醉乡日月》记载,已有骰子令、旗幡令、上酒令、手势令、小酒令、杂法等多种,唐人的诗歌也多有反映,如白居易的“筹插红螺碗,斛飞白玉卮。碧筹攒彩碗,红袖拂骰盘”,刘禹锡的“杯停新令举,诗动彩笺忙”等等。同时,一系列的行令、酒约也制定出来。《醉乡日月》的目录里便有“饮论”“为宾”“律录事”“觥录事”“选徒”“令误”“逃席”等各项内容。宋代的情况与唐代差不多,只是更加丰富。至于明清两代酒令则发展到了高峰,举凡世间事物,人物、花木、虫禽,曲牌、词牌、诗文、戏曲、小说、中药、丹令、八卦等等,无不入令。

(取材于姜南《浅析〈红楼梦〉中的酒令》)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在各种场合显示学问与才能,以示风雅博洽。唐代开始,雅令便在文人学士的酒席间流行开了,当时即有“闲征雅令穷经史”说法。雅令的种类很多,如古文贯串令、词牌令、拆字令、四书令、飞花令等。以下略举一二。

“古文贯串令”行令的格式大致如下:先说一句古文,接旧诗一句,再以一个骨牌(即“牙牌”“宣和牌”)名称和一支曲牌名称衔接,末以历书一句殿底。这么一个长句,共同组成“酒面”,长句之间要上下照应,彼此关联,最后说出“酒底”。“酒底”多为酒席间现成的花果名,再续古诗一句,诗句须有花果名相联。《红楼梦》六十二回宝玉做生日,酒席间湘云和宝玉划拳,湘云赢了宝玉,要宝玉行一个“古文贯串令”,宝玉一时说不出,黛玉便道:“你多喝一钟,我替你说。”宝玉真个喝了酒,听黛玉说道:“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枝折脚雁,叫得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说得大家笑了。众人说:“这一串子倒有些意思。”黛玉又拈了一个榛瓤,说酒底道:“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四书令”是用“四书”中的句子组合而成的酒令,这种酒令在明清时期特别流行。行令时具体要求又各有不同。《重论文斋笔录》记载了清朝嘉庆年间一则“四书令”,很有特色。这种酒令要求选用“四书”中的两个句子,上一句的末字和下一句的首字须合成一个药名,否则便要罚酒。其佳构有:道不远人,参也鲁(人参);诸侯之宝三,七里之郭(三七);臧武仲以防,风乎舞雩(防风);不知为不知,母命之(知母);殷鉴不远,志于道(远志);颜路请子之车,前日于齐(车前);事亲为大,黄衣狐裘(大黄);长一身有半,夏日则饮水(半夏);与其弟辛,夷子思以易天下(辛夷)等等。

可见,不熟悉经书的文人是无法参与这种“四书令”的。明清两朝科举制八股取士,当时的文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就要死背经书,“四书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流行开来的。除了“四书令”,其它雅令也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取材于史双元《说酒令》)

【材料三】

唐宋时期,最具时代特色的助饮方式是行酒令助饮。行酒令助饮多在巡(行)酒之后进行,它极大地调动了当时人们的饮酒情趣,唐宋酒令艺术的繁荣对唐宋饮酒之风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唐代,酒令开始作为一个专有名称,特指酒筵上那些决定饮者胜负的活动方式。酒令在唐代形成后,很快就成为人们宴饮助兴的主要娱乐形式,从文人到百姓无不选择适应其活动的酒令来佐饮。唐代的酒令名目繁多,但现在人们能够知道的大约只有20多种。大多数唐代酒令至宋代时就已经失传了。宋人多不解唐代酒令这一现象,说明唐宋两代的酒令有很大的变化。唐宋两代的酒令及人们行令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唐代酒令以器具令居多,宋代酒令以文字令居多。唐代的器具令众多,如头盘(亦称投盘、骰盘)令、筹令等,这些酒令需要借助骰盘、筹箸等器具方能行令。与唐代器具令居多不同,留传下来的宋代酒令多是文字令。宋代文字令的盛行与宋代文人群体的迅速壮大密切相关。由于宋代统治者采用重文轻武的政策,加大科举取士的力度,大大刺激了宋代文化的发展,使宋代的文人群体日益扩大,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进行文字游戏的技巧也比较娴熟。酒酣耳热之际,宋人为后世留下了不少高水平的文字令。

其次,唐人行令强调胜负,宋人行令注重参与。唐人尚武任侠,争强好胜,行酒令时也往往强调胜负,负者要罚酒。唐人最喜欢在酒席上罚别人喝酒,有时看着对方醉倒而大乐不已。受此风影响,人们千方百计去寻找罚酒的理由,以致于你惩我罚,毫无休止。为公平处理因酒令而引起的纷争和更好地维持酒场秩序,唐人聚饮时常设酒纠(亦称席纠、觥使)。与唐代相比,宋人行令更注重参与,不太计较胜负。由于宋人行令不太强调胜负,酒席之上的纷争也大为减少,所以宋代酒纠的设置也不如唐代那么普遍。

最后,唐人行令比较豪爽,宋人行令比较文雅。唐人行令之所以比较豪爽,除了唐人普遍开放豁达之外,与唐代的酒令形式也不无关系。由于唐代的器具令居多,行令时,人们的注意力随着骰盘、香球等器具的运动而转移,往往面目紧张情绪激动。除器具令之外,唐代酒宴上还流行各种动作令。与此相反,由于宋代的酒令多为文字令,需要的是口齿清晰地吐字讲谈,而不是如狂似颠地大呼小叫,加之宋人行令不太强调胜负,酒席之上的纷争也大为减少,因此宋人行令就显得比较谦和、随意和文雅。

(取材于刘朴兵《从酒宴习俗看唐宋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酒令”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据《酒诰》文字,对酗酒者可以处以极刑。
B.最初的“酒令”是劝人多饮酒的行乐手段。
C.据文献记载,东汉至南北朝酒令尚未流行。
D.明清两代,酒令内容丰富,几乎无不入令。
2.下列内容没有在“材料一”中体现的是
A.酒令的定义B.酒令的起源C.酒令的种类D.酒令的价值
3.根据材料一、二,下列酒令不属于“雅令”的一项是
A.骰子令
B.古文贯串令
C.拆字令
D.四书令
4.对材料二“《红楼梦》酒令”一节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黛玉所说的“酒面”,首句出自王勃《滕王阁序》。
B.“酒底”为席间干果榛子,“榛”与“砧”谐音。
C.贾宝玉因饮酒过量,故无法完成湘云规定的酒令。
D.黛玉的酒令不仅包含视觉的景象,还有听觉因素。
5.对材料一、二涉及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小雅》是《诗经》中“二雅”之一。“雅”即正,指朝廷正乐。
B.白居易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代表作有长诗《长恨歌》。
C.刘禹锡《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高尚的追求。
D.“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
6.“飞花令”是雅令中的一种,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有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自作,也可背诵前人成句。行令者先后相续,作不出、背不出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请根据你的背诵,完成下面的“飞花令”。(诗句可以少于7个字;任选三句作答)
①花□□□□□□;②□花□□□□□;③□□花□□□□;④□□□花□□□;
⑤□□□□花□□;⑥千树万树梨花开;⑦□□□□□□花;
7.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时期酒令是人们宴饮助兴的主要娱乐形式。
B.宋代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提高了酒令的水平。
C.宋人行令更注重参与,因此行错酒令不必罚酒。
D.唐人行令的豪爽与当时的风气及酒令形式相关。
8.下列诗句所描绘的内容,没有表现唐人行令场面的一项是
A.叫噪掷投盘,生狞摄觥使。(元稹《元和五年》)
B.翻醉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白居易《就花枝》)
C.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
D.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
9.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我国古代酒令的发展情况。
2019-09-20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