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803918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他是在飞船越过冥王星时知道的,从这里看去,太阳是一个暗淡的星星……”6 月 7 日上午,2018 四川高考语文考试结束,阅读题中有一部分材料节选自刘慈欣的小说《微纪元》。对于自己的科幻小说进入高考试卷,凭借《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的作者刘慈欣首先感到很意外,“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挺吃惊的。我没想到,科幻小说竟然能进入高考试卷阅读题。毕竟,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边缘文学地带。当然我很高兴,科幻小说能进入高考试卷的材料阅读分析题,对引发更多人关注科幻小说,对科幻文学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刘慈欣耐心给记者分析,“细想也不是很意外。因为当下我们的社会发展变化迅速,科技日新月异,未来感十足。这也必然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比如之前科幻小说已经进入了高中教材,现在又有科幻小说进入了高考语文试题,这都是一些生动的体现。”

(摘编自中国数字科技馆百家号 2018 年 6 月 8 日消息)

材料二

国内科幻小说与国外主要差距

(表格中的百分数是参与调查的人数百分比。表格来源于 2012 年 2 月《“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三

2011 年 11 月,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办的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评选在成都揭晓,刘慈欣的《三体》获最佳长篇小说金奖。调查显示,有 29.4%的读者是因为《三体》获奖,才认识了该书作者刘慈欣。科幻小说奖项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科幻作品的一种宣传和推广,曾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天意》,便卖出了 15 万册。在阅读情况方面,读者获取科幻读物的途径最多的是下载电子书阅读,比例占到样本总量的 39%,而从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购买的读者比例分别为 21%和 20%。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够理想,很少有出版社会出版科幻小说,出版科幻小说的出版社主要是重庆出版社和四川科技出版社。关于科幻小说的信息了解渠道,科幻杂志是一个良好的宣传平台,由于科幻作品能单独出版的屈指可数,出版后印量偏低,因此杂志成为首选的科幻新作发表平台,包括《科幻世界》《科幻大王》《九州幻想》等杂志颇受读者欢迎。目前国内科幻文学领域的作者群体仍然狭小,长期坚持科幻创作的只有几十人而已,有影响力的更是屈指可数。刘慈欣连续 8 年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王晋康的获奖次数更是高达 10 次,这一方面是实力所致,一方面也证明在科幻小说领域竞争对手不多。从调查中可以看到,香港科幻小说作家倪匡和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最受到读者青睐,且支持率超过其他作者一倍以上,可见近年来科幻小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作品或创作者仍未能够超越经典。《三体》的成功虽然带动了科幻文学的关注度和出版,但“后三体时代”能否有和《三体》一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至关重要。

(摘编自 2012 年 2 月《“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四

如果从文学形式的完整程度来划分,科幻小说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分称为点子阶段、故事阶段和文学阶段。文学是人学,根本要旨是把人写好。在前两个阶段中,人物只是传声筒,把男的换成女的,老的换成年轻的,中国人换成外国人,作品照样成立。一直有作者问,写科幻时人文元素该占多少,科学元素该占多少,这个问题本身就错误。既然是科幻,就必须有科学元素;既然是文学,就必须有人文精神。在科幻创作中,它们不是对立关系,人文是主题,科学是题材,前者通过后者来展现。如果一部科幻作品的人文主题,你不用科学构思也能够展现,它就不是好科幻。反过来,科学题材也一定要展现人文精神,作品才能达到一定境界。总之,今后科幻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从科幻点子、科幻故事进化到科幻文学,在科学构思上生长出人文精神。

(摘编自《科普创作》2017 年第 3 期郑军《科幻小说的三个发展阶段》)

材料五

这个春节档应该是属于《流浪地球》的。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科幻电影大片,该片在上映前的口碑就已经在圈内发酵。今天下午,电影《流浪地球》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该片票房已突破 22 亿。刘慈欣的原著小说《流浪地球》是一部中篇小说,全文大概 2 万字左右,2000 年发表在《科幻世界》上。郭帆在筹备的时候就感觉到,《流浪地球》要想拍成好莱坞式的科幻电影并不适合,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化上的差异,首先,此前中国人还不太习惯于讲科幻这个东西,或者说对科幻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其次,只有一个国家有了一定的国力之后,才可能去拍科幻片。如果是比较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去拍科幻,观众不太会相信,不相信他们那个地方所构建的科幻世界。好在中国现在国力强大了,所以才可以去做。再次,在价值观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很大。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中,经常会给到星空大海的镜头,“但中国人不太习惯于仰望星空面朝大海。我们更多的是往下看,我们热爱脚下这片土地,我们更喜欢脚踏实地的生活。毕竟我们是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化而来的,不像当年的英国,因为英国没有足够的土地,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所以他们永远在寻找新家园,才可以建立‘日不落帝国’。”

(摘自《北京日报客户端》2019 年 2 月 11 日《解读流浪地球的三个细节,22亿票房背后,中国人怎样拯救地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进入高考题,这对科幻小说来说是一个有益的帮助,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科幻小说。
B.虽然阅读电子版和纸质版科幻的读者占比相当,但仍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够理想。
C.刘慈欣、王晋康多次获奖及读者青睐倪匡、凡尔纳等作家,说明中国科幻小说经典作品偏少。
D.科幻小说本真上属于文学,文学是人学,所以科幻小说创作的根本要旨是把人物塑造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读者因《三体》获奖才认识了作者刘慈欣,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读者对奖项的关注甚于作品本身。
B.《三体》获奖代表了中国科幻的新高度,“后三体时代”中国科幻期待有同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
C.材料二表现了我国科幻小说在题材、思路等方面与外国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数量与作者水平。
D.在科幻小说中,科学与人文一为题材一为主题,二者是科幻小说的两翼,相辅相成,并不对立。
3.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处于边缘文学地带,怎样发展我国的科幻文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需要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

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

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摘编自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对读书有许多研究,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很广,影响深远。
B.在古代,知识的总量并不是很大,因此古人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
C.朱熹提倡读书要“涵泳”,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学以成人”并要“经世致用”。
D.古人不少读书法具有鲜明的儒学特色,这与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紧密相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为背景来论述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并论及了二者关系。
B.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阐明读书要“求所以入”,要善于读书,不能读死书。
C.文章分别论述了陈善与王国维对于读书的相似的见解,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注重理性分析,突出了“学以成人”与“经世致用”的辩证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时代对读书方法的选择会有不同,如今的网络时代需要有相应的读书方法。
B.传统中国特别提倡为“为己”成人和自我治理而读书,这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
C.古人反对把读书作为猎取功名的路径,因此像范进那样的人在古代其实是少数。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人读书大都希望能“经世致用”。
2019-03-13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租车司机

刘易斯

我刚从法学院毕业的时候,是那样的自信而又雄心勃勃,我想往上爬,跻身于上流社会并且财运亨通,我想出人头地结交法律界名流。但我没有料到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件事就办得极不顺利。

那天,我的上司派我到名叫新缪灵的农村小镇,给一名叫奥利弗·卢肯斯的人送传票。我们需要这个人在法律程序上做证人,可是他对我们发去的信函不予理睬。

我告诉他我想找一位名叫奥利弗·卢肯斯的人。

“我有一辆出租车,我把它开出来,咱们一块开车去找卢肯斯,他玩的大部分地方我都知道。”

他是如此开朗和友好,以至我被他的热忱深深地感动。他开出车来喊道:“喂,年轻人,这就是你的四轮马车。周围的人都叫我比尔……”他那爽朗的笑声,仿佛把我当成他的老朋友了。而且把为我找奥利弗·卢肯斯当成了他的任务。我告诉他我是来给卢肯斯发传票的,而卢肯斯拒绝当我们的证人。

比尔把我带到贝内克家,兴高采烈地问道:“你们今天见到过奥利弗·卢肯斯吗?他的朋友在找他。” 贝内克看着藏在比尔身后的我,犹豫了片刻之后说道:“他刚才在这儿来着,可能到居斯塔夫逊那儿刮胡子去了。”

我们把到了居斯塔夫逊的理发店。一位顾客说,他沿着旅馆那边大街散步去了。

我们又到格雷理发店,主人说他可能到公共赌场去了;我们又追到公共赌场去了。我们又追到赌场,人家说他露过一面,买了一包烟就走了。我们穷追不舍跟在他的后面,但总是找不到他,已过了午间一点钟,我感到很饿 。

“叫我老婆为咱们做午饭,费用不会超过半美元,但能吃到丰盛可口的饭食。 我们到瓦德峰上,一边吃,一边欣赏风景。”

比尔那乐观的乡村人的智慧对于我这个常有城市病的人来说非常清新。当我们坐在山顶上,眺望一片片绿油油的牧场和蜿蜒流过片片树林的小溪时,他用当地的方言土语谈论着新缪灵,解释着每一件事,无拘无束地嘲讽这里的人们。

这一天我对新缪灵的了解比在城里要多得多,因此,我爱上了这个地方。

我们离开森林和草地,继续寻找奥利弗·卢肯斯,但还是找不到。最后比尔抓住了卢肯斯的一位朋友,逼着他承认“奥利弗·卢肯斯可能到离这儿3英里远的他妈妈家里去了。”

“我认识奥利弗的妈妈,她是个厉害得令人可怕的人。比尔叹息道。果然,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高大而愉快的老太婆。但她听明来意后喊着:“我不知道什么奥利弗,也不想知道”,并从老式的火炉上抓住一只熨斗把我们赶了出来。

回城的路上,比尔的形象在我脑海里翻腾。我想着那些与高等学府和法律界不搭边的诚实而愉快的人们,激动不已。我找到了财富,我发现了新的生活方式。

我的上司差一点没把我给杀死,第二天我再次被派到新缪灵,一位和卢肯斯一起工作过的人和我一起去。

火车到达新缪灵的时候,比尔站在车站的月台上,身子倚在他的车子上。奇怪极了,卢肯斯的妈妈——那只母老虎正在那里和比尔又说又笑,没有半点气势汹汹的样子。

我的同伴问:“昨天你在这儿见到过他吗?”

“是他帮着你找奥利弗·卢肯斯的?”

“是的,他帮了我很大的忙。”

“他应该帮忙,他本人就是卢肯斯!”当我把传票交到卢肯斯手里时,他的妈妈大声讥笑我,仿佛我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使我羞愧得无地自容,他们满怀友爱和善意,请我到邻居家喝杯咖啡。

“我把你的事情告诉他们之后,他们都焦急地盼着你的到来。”卢肯斯指着周围的人,兴高采烈地说着,“他们是这个镇子里昨天没有见到你的仅有的几个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描写了“我”对新缪灵小镇的第一印象,为下文“我”对小镇感受的变化作了铺垫。
B.“比尔”明明就是卢肯斯但他却始终没有承认还带着“我”四处寻找,可见“比尔”为人并不真诚,不肯做证人。
C.寻找卢肯斯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小镇人生活的简朴,内心的真诚乐观,这正是与那些被物质欲望所左右的人的不同之处。
D.小说以“我”寻找卢肯斯为明线,以“我”在寻找过程中对小镇的感受的变化为暗线串联故事情节,文章条理清晰。
2.小说结尾处,“我”才明白“比尔”就是卢肯斯,但在前面作者已做了必要的伏笔和暗示,请对此加以概括分析。
3.结合全文,理解文中“我找到了财富,我发现了新的生活方式”这句话的意蕴。
2018-01-04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华文化很注重中庸之道。国家太大,治理需要依靠精英,这样的精英有一个特点,在孔子那里就是讲求“中庸”。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既不要过于峻急,也不要过于迟缓,应当恰到好处,掌握分寸,留有余地。《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他只是说“如浮云”,像浮云那样一晃而过,并没有说其他丑恶的词,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寸感。在孟子的时代,认为精英就当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庄子是从另外的角度说的,他强调有至人、有真人。

②中华文化很早就提出“化”的观点,《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什么事情碰到钉子,无计可施了,这就是“穷”,穷就要变,变了才有出路,才可维持下来。到了庄子的时代,更喜欢用的字是“化”——与时俱化。“化”与“变”相比,有些悄悄发生变化的意思。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中华文化讲仁义道德、一和同、天下定于一、吾道一以贯之,似乎很呆板。其实中华文化一点儿都不呆板,比如中国人承认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性。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我没有条件,我就把自己管好了,如果我有条件了,我就为天下百姓与君王效劳。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充分理解战争的人,永远不会让自己变成殉葬者。孟子评价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千变万化,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孔子如果不随时调整自己,把握分寸的话,他早就灭亡了。

③在中国,不同的思想理论可以想办法走通。老庄主张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无胜有。老子甚至主张,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死亡的特色。当然,这个说法我们是存疑的。但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僵硬的文化。20世纪后半期,当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入改革的时候,西方的一些政要,比如撒切尔夫人、基辛格等人都对某些国家的改革不看好,而上述这些人却说,改革唯一可能成功的是中国,原因之一是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该坚持的继续坚持,该改革的就改革,化之于无形。全世界能够迈开这么大步子进行改革开放而又保持稳定局面的,只有中国。我们当然不能无原则地自我吹捧,但中华文化适应调整、变化的能力,统筹兼顾、面面俱到的能力,世界上罕有其匹,这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特点。

④如今,我们更可以在中华文化传统和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当下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时势,推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们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建设我们美好的生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选自王蒙《道通为一——从传统经典看中华文化的特点》,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大国的精英往往都习得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特别讲求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B.中华文化中“变”“化”的思想表现为有所坚守但从不僵化,能够随时调整自己,进行多样化选择。
C.孔子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只说“如浮云”而没用丑恶的词,这形成了《论语》注意分寸的特点。
D.作者也主张做事要恰到好处,峻急迟缓不能过度,和孔子相比,他更多了一点理性主义色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释了中华文化调整变化、统筹兼顾的特点,全文为分总结构,前三段为并列关系,第四段是总写。
B.第二段引用孟子对孔子“圣之时者”的评价来论证“中庸之道”和“穷通变化”两者是相通的。
C.第三段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中庸之道”和“穷通变化”带来的文化优越性。
D.文章最后指出我们应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发展新时势下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用孙子关于“善战”的话语是要告诫人们只有训练矫健勇猛之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B.作者对老子和庄子的一些主张尚存疑问,但不否认它们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变化之道。
C.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并非自我吹捧,新时期既要大力传承传统文化,又要注意与时俱进。
D.20世纪后半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改革成功,原因就在于我国拥有“化之于无形”的独特文化。
2019-01-09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