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53 题号:82845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杂剧产生以前,正统的诗文一直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而宋元时期戏曲小说的逐渐勃兴,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态。读元明杂剧,既要看到它与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联系,更要注重它的特殊性。

说到联系,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古老的诗歌传统对元明杂剧的深刻影响,它首先是诗的戏剧,是“美文舞蹈的、诗韵兼全的”一种艺术形式。元明杂剧不仅汲取了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还熔铸了诗的灵魂和精神。只要认真读一读《西厢记》《汉宫秋》等杰作中优美的曲词,就不难领略到这一点。如明人何良俊评郑光祖的《倩女 离魂》之〔圣药王〕曲曰:“清丽流便,语人本色;然殊不浓郁,宜不谐于俗耳也。”

然而,元明杂剧毕竟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的曲词必须与情境、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必须与表演艺术水乳交融。《元曲选》的编订者臧晋叔谈到:“词本诗而亦取材于诗,大都妙在夺胎而止矣。曲本词而不尽取材焉,如六经语、子史语、二藏语、稗官野乘语,无所不供其采掇,而要归断章取义,雅俗兼收,串合无痕,乃悦人耳。”杂剧展现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故须兼收并蓄,雅俗共赏,便是所谓“情词稳称之难”。王国维激赏《窦娥冤》第二折的〔斗虾蟆〕等曲,说:“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元初所谓当行家,大率如此。”王国维是真正读懂读透了元曲,他不仅将其当作戏剧的文学剧本来读,且当成美文来读:“由是观之,则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在我国文学中,于《楚辞》《内典》外,得此而三。”

王氏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同一著作中,他又指出“元剧最佳之处……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足见王氏的“自然”与“意境”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元杂剧的“自然”与“有意境”又与诗词文赋不同,这就是它总体风格上的恣纵、奔放、朴野、犷悍,即本质上的自然之美,本色之趣。这个特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其艺术语言方面。明初无名氏的《贫富兴衰》第一折〔点绛唇〕以下三曲,起手不凡:“四玲云迷,雪花飘坠;长空内,柳絮纷飞,裁剪的鹅毛碎。”将雪景描写与人物内心活动溶成一片,用语精炼,比喻恰切,真可与《水浒传》中“风雪山神庙”的描写相媲美。

“自然”之誉当然包括剧作家深刻敏锐的思想感情,“意境”说也与戏剧情境、人物命运以及矛盾冲突相联系,语言文字自然是情感与思想自然的外化,而深层的东西当然是思想感情和内容。

(摘编自王星琦《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

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以后,戏曲小说取代诗文而占据文坛统治地位,使文坛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元明杂剧表现出的“诗的戏剧”的特点,是指曲词与表演艺术的水乳交融。
C.元杂剧的“自然”特指语言文字上的自然之美、审美之趣,即奔放、朴野的艺术风格。
D.诗、词、曲一脉相承却又各有特点,但曲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又具有特殊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杂剧的分析,文章兼及艺术和内容两个层面,对内容的分析是其更重要的目的。
B.文章分析了杂剧与诗词的联系与区别,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杂剧特殊性的表现。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丰富的论据使观点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D.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讨论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论证思路清晰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明杂剧必须与表演艺术相互交融,这既是一种约束限制,也为其发展带来机遇。
B.按照何良俊的观点,《倩女离魂》的曲词充分体现了郑光祖对诗歌传统的借鉴和超越。
C.只有真正读懂、读透元曲的人,才能体会到杂剧曲词的“稳称之难”,进而欣赏其美。
D.《窦娥冤》中窦娥临终发下三桩誓愿,由此可以看出王国维评价元曲时所谈的意境。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笛卡尔:你怀疑过这个世界吗?

   


       于规则而言,人类世界有制定者、执行者、挑战者。第三类人,或许叫哲学家。哲学始于怀疑。笛卡尔并非第一个怀疑世界者,却是将怀疑形成确定理论的哲学家。
       笛卡尔出生在法国中部。他的母亲在他一岁时就病逝了。他也很虚弱,幸亏一位好心的护士坚持对他悉心照料,才得以“重生”。笛卡尔终生不忘她的救命之恩,逝世前还记挂着,“要给她足够的钱,过一生幸福的生活”。
       笛卡尔四岁的时候,整个欧洲矛盾重重、动荡不安。但这却没有影响到童年的笛卡尔,因为身体羸弱,父亲对儿时的他只有两个要求:睡眠足,营养好。所以他早上总是很晚才起床,因此从小养成喜欢簧静、善于思考的习惯。
       笛卡尔探索道路的第一步就是怀疑。他将自己固有的成见全部抛开,用演绎推理的方式思索着存在,思索着怀疑。他认为:世界上唯一无须怀疑的事情就是“我在怀疑”本身,我越是怀疑,“我在怀疑”这件事情就越可靠。而怀疑本身是一种思想活动,我在怀疑,说明我在思考。“我思故我在”,这句著名的话成了笛卡尔思想的一张名片。
       笛卡尔对数学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解析几何。他在上学的时候就对几何学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痴迷政几里得的几何学。他开创了以代数的方式表达几何的先例,于是,就有了我们后来所见的解析几何。他还创造出了坐标系,发现凸多面体边、定点、面之间的关系。就连很多数学符号,比如用x、y表示未知数等,都是他的首创。除此之外,光的折射定律的论证、运动相对性的发展、动量守恒定律的原始形式等我们现在极为熟悉的科学原理,都和他有着直接的关系。
       笛卡尔在专业领域的突破和思想魅力,影响了梅森、迈多治、赍马、罗伯瓦等很多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们每周聚会,讨论数学、物理问题。这种自发性的组织,后来演变成了法国科学院。
       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邀请笛卡尔去瑞典讲学。瑞典天气寒冷,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他意志坚强地坚持着。可惜羸弱的他不多久就生了病,于瑞典逝世。
       为了纪念他,法国政府将他出生的小镇改名为笛卡尔镇,巴黎第五大学又名为笛卡尔大学。他的存在让人们意识到,当我们开始怀疑的时候,才成为了真正的人,否则,只是思想上的奴隶。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勒内·笛卡尔(1596-1650),世界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百度百科”)
②1612年,他感觉巴黎的社会生活烦腻,退避到郊区一个隐僻处所,在那里研究几何学。然而朋友们刺探出他的踪迹,他为了确保更充分的安静,便在荷兰军队里入了伍。   (罗素《西方哲学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的笛卡尔因为每天早上总是很晚才起床,所以能够养成安安静静、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B.怀疑是一种思想活动,“我”在怀疑即“我”在思考,由此可归纳推理出“我”存在的价值。
C.笛卡尔创造了以代数方式表达几何的办法,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解析几何”这门新学科。
D.笛卡尔发现了光的折射定律的论证、运动相对性的发展、动量守恒定律的原始形式等原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及特色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哲学始于怀疑,而怀疑成于笛卡尔,笛卡尔不是首个开始怀疑世界的人,却是首个将怀疑形成确定理论的哲学家。
B.幸亏一位护士悉心照料,笛卡尔才能活下来;父亲要求较为宽松,而他却活出很多人所没有的高质量的生命。
C.笛卡尔拥有宝贵的怀疑精神,他抛开成见,深入思考,获得了真理性的发现,“我思故我在”是他的思想的标志。
D.笛卡尔以其多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成为欧洲17世纪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E.本文以设问为题,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举例并引用,表现传主知恩图报、善于思考、乐于创新、献身事业的情怀。
3.在众多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笛卡尔对待朋友的态度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18-06-29更新 | 1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体育大国为何难见体育电影

与中国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相比,国产体育电影总量欠奉,佳作稀缺,类型不成熟,经典体育电影寥寥无几。问题何在?

体育精神包含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哲学,以及团结、协作、平等、进取、包容的价值理念。凡是被观众铭记的体育电影,都对体育精神有独到理解。比如《烈火战车》《一球成名》等电影用传奇故事和魅力人物诠释了超越国界、信仰和种族的体育精神。吃透体育精神,平衡自我价值与国家荣誉之间的关系,是体育电影实现既接地气又有情怀的关键点。一些国产体育电影难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引起观众的心灵共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体育精神过多地绑定在功利的思考之上。比如,早期的作品《沙鸥》,虽然当时反响热烈,但当排球女将沙鸥输了比赛,把银牌丢入大海的时候,创作者就曲解了体育精神的内涵。相比之下, 《洛奇》 和《百万美元宝贝》里的拳击手都惜败于拳坛,他们作为小人物为获得尊严、实现梦想而在奋勇拼搏过程中所闪烁的人性之光却辉耀荧屏。因此,如何用含蓄、内敛的方式把国家责任和集体荣誉等价值理念融入运动 美感的彰显和体育精神的诠释当中,是国产体育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现故事与赛事的有机结合,让叙事呈现复调式结构,是体育电影的制胜之道。如果把赛事当作唯一叙 事动力,虚构的赛事远不及真实的体育比赛吸引观众。反之,如果把赛事之外的故事作为叙事主力,则容易偏离体育电影应有的竞技主题。优秀体育电影应在故事和赛事两方面都拿捏得当。比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黑眼睛》通过赛事来结构叙事,通过人物命运来观照社会、时代和人性,把体育竞技与战争、信仰、 性别歧视、种族之争等重大社会命题绑定在一起,实现了主题的升华。

体育电影在视觉表达和人物塑造时,还存在如何将表演与竞技融合的创作难点。在赛车、滑雪等高强度竞技体育电影中,创作者要借鉴专业体育摄影的镜头捕捉和画面剪辑手法,力图展现动与静、力与美的运动美学。演员的自我塑型也是令体育电影真实可信的重要保证。如《破风》里窦骁、王珞丹等演员通过专业训练去贴近自行车运动员的外形。体育电影创作切忌一味追求颜值和明星效应。

总之,国产体育电影创作的缺位, 是制作观念相对陈旧、创作视野急需拓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体育精神就是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哲学,以及团结、协作、平等、进取、包容的价值理念。
B.凡是被观众铭记的体育电影,都是用传奇故事和魅力人物诠释了超越国界、信仰和种族的体育精神。
C.国产体育电影将体育精神与功利绑定在一起,曲解了体育精神的内涵,无法引起观众的心灵共鸣。
D.体育电影的制胜之道是实现故事与赛事的有机结合,让叙事呈现复调式结构,在故事和赛事两方面都拿捏得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中国体育事业与国产体育电影的比较,提出了国产体育电影量少质差的问题。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通过《沙鸥》与《洛奇》《百万美元宝贝》的对比,论证了吃透体育精神的重要性。
C.文章多处以世界影坛成功的体育影片为例,论证了国产体育影片的失误,指出国内演员的不专业。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从制作观念、叙事结构、表演与竞技融合等方面论述了国产体育电影创作缺位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吃透体育精神,平衡自我价值与国家荣誉之间的关系,体育电影才能既接地气又有情怀。
B.体育电影在视觉表达和人物塑造时为了将表演与竞技融合,有时需要借鉴专业体育摄影的镜头捕捉和画面剪辑手法。
C.如果能用含蓄内敛的方式把责任和荣誉等价值理念融入体育精神的诠释当中,国产体育电影就会获得成功。
D.体育电影创作切忌一味追求颜值和明星效应,演员的自我塑型是令体育电影真实可信的重要保证。
2018-10-24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象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把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玫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节选自钱锺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即春风化人,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等因素都会使译文走样。
C.文学翻译中因为“讹”的不可避免,要想达到彻底和全部的“化”境就很难以实现。
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这就是“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又非常形象。
B.围绕着翻译的“化”、“讹”、“媒”、“诱”四个方面,文章逐层递进进行论述。
C.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D.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译小说的“讹”,主要表现在把翻译变成了译者自己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
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人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真正的翻译家,应该忠实于原著而又不囿于原著,克制自己,避免如林纾似的手痒。
D.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2017-09-07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