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 题号:83552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形式主义侵蚀文化肌体

吴义勤

形式主义不是什么新东西,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反对形式主义。近年来,形式主义开始在文化领域大面积蔓延,因形态更隐蔽,其危害也就更大。

文化领域的形式主义因为顶着“文化”的大帽子,常会被人忽略。比如,为了增加出版物的销售量,各种图书排行榜、畅销榜应运而生,但在有的地方竟然变成了一种“商业游戏”和“商业交易”,甚至出现了出版社、作家花钱打榜的现象。热热闹闹的排行榜之后,其实是某些出版商的利益追逐,受损的则是上当受骗的读者以及我们的出版环境。再比如,有的动漫基地、影视基地、文化产业园、高科技园,不计成本地做华而不实的宣传,毁坏了很多农田,却并未见到多少正面效应。还有的地方,从吃的到穿的、从植物到动物、从古人到现代人、从英雄到汉奸,竟然都能成为文化节的名目。文化节不是不可以办,怕的是在主办者的眼里,只有经济利益的大小,而不顾其能对文化发展产生多少补益。

更可怕的是,因为有了“文化”这顶帽子,形式主义有时成了损伤甚至破坏文化本身的重要因素。我们看到,在文化形式主义的掩护之下,传统文化可能成为庄严肃穆外衣下的敛财之道,红色革命文化可能变成不伦不类的恶搞狂欢,严肃的历史文化可能成为“戏说”和“宫斗” 的载体,深刻的人性探讨和现实批判则可能变成官场黑幕成功学和青天大老爷的风流艳史。再如,争抢名人故里,对历史名人捕风捉影,乱认祖宗,或者以文化为旗圈地造景,等等,都是名为发展文化,实为败坏文化之举。

文化形式主义的最大危害是弄虚作假,损害文化发展的健康肌体,毒化社会风气。从表面上看,文化形式主义是拜金主义在作怪。正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才在文化活动中抛弃真诚的信仰和痛苦的反思,将文化创造变成了“吸引眼球”的金钱比赛和不伦不类的跟风模仿等。而从深层意义来说,很多人之所以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正是文化虚无主义和缺乏文化自信、根本不懂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功利主义、媚上心理、跟风投机心理和畸形权力崇拜心理的典型表现,是掩盖自己思想能力、行动能力不足的保护色,从侧面暴露了我们的政绩评价、问责机制不健全、不科学的弊病。可以说,假如任由文化形式主义泛滥,其恶果是形式取代了内容,现象取代了本质,虚假驱逐了真实,它只会践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破坏社会的信任机制,助长浮躁功利的习气,损害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

因此,要真正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警惕和根治形式主义。特别要从制度设计上不给文化投机行为留有生存乃至效仿的空间。我们的政绩评价应不仅仅看到兴建了多少楼堂馆所这样的工程,更应看到培育了多少精品力作、惠及了多少市民百姓这样的实绩;不仅看到一次性的文化建设,更应关注这种文化投入方向、投入方式的可持续性。对于那些一窝蜂、拍脑袋,不计效果、大干快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形式主义行为,主管部门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在考察用人机制上,更要给那些在文化建设领域真抓实干的人、坚持从实际和群众出发为政理念的人更多的鼓舞和力量。

1.下列有关形式主义侵蚀文化肌体的危害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形式主义会导致人们弄虚作假,毒化社会风气,损害文化发展。
B.当前文化领域的形式主义都被人们戴上了一顶“文化”的大帽子。
C.对历史进行“戏说”、对红色革命人物进行恶搞败坏文化因子。
D.在利益的驱使下,文化形式主义容易使人们变成拜金主义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提升销售量,现在的出版社都会伙同作家花钱打榜,损害读者的利益。
B.因为形式主义对文化侵蚀的形态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所以造成的危害更大。
C.要根治形式主义,制度设计非常重要,不能给文化投机行为留下生存空间。
D.文化形式主义的恶果之一就是破坏社会信任机制、损害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文化节已然变味了,连汉奸都能成为文化节的名目,所以作者认为办文化节不能只顾经济利益。
B.很多人正是因为自身缺少文化、不懂文化而导致对文化不够自信,所以就通过搞形式主义来充点门面。
C.对政绩的评价不仅要看到培育了多少精品力作,更应关注这种文化投入方向、投入方式的可持续性。
D.文章按照“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论证结构展开论述,论证时摆事实讲道理方法得当。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二十年来,中国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出现了作品丰富、写手众多的繁盛局面。但是,网络文学在发展的同时,也客观存在着粗制滥造、缺乏担当等一些问题。网络写作,需要从传统文学写作中汲取营养。

首先,要提升担当精神。古人写文章,通常追求价值功能,而不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今天的网络空间,似乎为作者提供了一个狂欢场所。网络写作的最初目的是自由宣泄情感,作者更看重写作过程中的惬意与畅神。换言之,网络文学卸下了功利主义的重担,回归到自由抒情、悦心快意的游戏写作本质。文学的价值功能,变为自娱和娱人。网络文学应主动担当。写作时,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题材,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境遇和真实心声。通过深入挖掘精神内涵,网络文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作品中,强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责任。

其次,要强化经典意识。传统文学写作,习惯精雕细琢。曹雪芹对《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精神,值得钦佩。司马迁所言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就是对作品经典性、永恒性的追求。网络写作追求快速生产,一般不会仔细推敲,而是匆匆写完就贴出。有鉴于此,网络写作需要借鉴传统写作中的经典意识,重建作者的权威性和个体风格,尽量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在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另外,要尊崇独创性原则。鲁迅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在传统观念中,文学写作是一种灌注个性精神的创造性劳动,贵在独创性,排斥重复性。而网上资料的丰富性、搜索的便捷性和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快速性,导致网络写作表现出互文性特征。网络写手,容易受到流行模式的影响,套用现成模式。网络作家,应当树立追求独创性的理想,开掘自身的独特体验,重视精神世界在文学中的表达。通过独创性写作从同质化、类型化的网络文学流行趋势和套路中突围出来。

最后,要涵养诗性精神。传统文学的艺术形象是间接的,藏在语言符号中,必须通过读者的联想、想象,才能在头脑里出现。语言艺术的诗性魅力,正是通过对间接的、想象的语言形象的经验还原、想象填充和韵味品咂,而得以实现的。网络文学,因多媒体表达的直观性和便捷性,使得网络写作,不再追求“寄意于言外”的韵味,以及空灵幽远的诗意境界。网络写作,不应一味沉浸于文本的快感、故事的惊险刺激和语言的直白浅陋,而要主动向传统写作取经,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文字,塑造生动的形象、高远的意境,追求意义丰富、含蓄蕴藉、语言雅致的诗意表达效果。

(摘编自罗立桂《网络文学,应向传统文学借鉴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写文章,通常追求价值功能,而不是为了娱乐消遣,如今的网络写作却只看重写作过程中的惬意与畅神。为了让作者自由宣泄情感,舒畅心情,网络文学将文学的价值功能变为自娱和娱人。
B.网络写作追求快速生产,一般不仔细推敲,很少尊崇独创性原则,难有经典作品问世。
C.网络文学有同质化、类型化的流行趋势,网络写手容易受到影响,套用现成模式。
D.多媒体表达的特性让网络文学缺少了“寄意于言外”的韵味,及空灵幽远的诗意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在比较中强调网络文学向传统文学汲取营养的重要性。
B.文章以当今网络文学存在的弊端为前提,论述网络文学应向传统文学借鉴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两处运用引用论证手法,论证传统文学的写作追求作品经典性、永恒性。
D.文章以总分结构组织全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用"首先"等提示语,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虽然存在缺乏担当等问题,但无功利主义,不追求价值功能,这值得提倡。
B.网络文学要涵养诗性精神,就要用含蓄深刻的语言表达,将形象隐藏在语言符号中。
C.网络写作没有独创性、存在互文性特征,是网上资料丰富、搜索便捷等因素导致的。
D.网络写作要主动地向传统写作取经,并合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重建作者个体风格。
2019-05-13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像什么一样生活?

晓白

偏执狂哲学家尼采说,上帝死了!这个宣言带来的最大的解脱是人们不再畏惧一个无形的枷锁,任凭你怎样去思考、折腾,不会再恐慌地听到来自所谓神圣殿堂嘲讽的讥笑。战神巴顿将军说,英雄主义是一堆马粪!这又使我们顿悟,那些胆汁过剩的家伙和我们一样地吃喝拉撒,并不比我们超凡脱俗多少。为此,我们向“疯子”尼采和“英雄”巴顿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这样的反叛和颠覆让我们感到一种异乎寻常的爽。

学做英雄是很难的,因为榜样的力量虽然是无穷的,但人们和英雄的距离同样也是无穷的。英雄主义的远离必然是一个平庸时代的到来。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告诉人们其实完全可以换一种活法。做不了英雄没有关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在一个犬儒盛行的时代,照样可以活出精彩。福柯好像说过:人已死去!当我们很多人感到做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人”几乎已经不可能的情况下,我们想到了猪,想到了狗,想到很多让我们轻松,同时也似乎很幸福的东西。重要的是,多元化的社会中你可以任意去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像孤独前行的狼,蜗居敏感的猫,勤奋并极富集体观念的蚂蚁,或者其他。

老虎开始学会钻圈,良驹成为照相的道具,老鹰变得小鸟依人……你呢,还在和“英雄”较劲吗?英雄和平庸,哪一种生活更快乐,这是一个“子非鱼”的论题。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我作为鱼不快乐呢?

卡尔维诺说:“如果要显示生存的负重,那就应该轻盈地显示。”伟大和平庸有时候仅仅是概念上的对立,在生活方式中,它们的界限往往更是被抹杀得不着痕迹。西谚有云:两个无赖就可以毁掉一个英雄。可见英雄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坚不可摧。做不了英雄并不说明人们都是狗熊。同样,远离英雄并不一定就是反英雄,而反英雄实际上是另一种英雄主义。即便做一只猪,也有爱因斯坦所终生憎恨的“猪猡”和王小波所描写的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区别——那是多么有个性有思想可爱的一只猪啊。

有井水的地方就有平庸。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起点越低往往存活的可能越大。所以,在后英雄主义时代困在牢笼里的狮子和忙忙碌碌的人们一起吼叫:“我平庸,我快乐。”准绳的放低就意味着空间的增大。8岁就通晓6种语言,9岁就考上大学,不到14岁就获得博士学位……这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计划轻易得到的。中国的“哈佛女孩”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个,还有多少虽然无法具体统计,但掰着手指头应该可以数得差不多——顶多再加上脚趾头。而号称颠覆性的《我平庸,我快乐》虽屡经讨伐却声势日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顺便提一句,前面那个神童名字叫卡尔·维特,他老爸把培养他的经过和手段写成了一本叫做《卡尔·维特的教育》的书。但就在他大赚其钱的时候,卡尔·维特也渐渐地归于沉寂,最终在学术上鲜有建树,但愿他在生活上找到了自己的快乐!

400多年前,英国人莫尔爵士在其著名论著《乌托邦》里设计了一整套制度、价值观、生活方式,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一齐在其中过上幸福的生活。但统而化一的制度化生活已经被历史所淘汰——生活的本质或许更接近另一位英国思想家罗素的观点: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究其一生,人会面临众多的选择,选择学校、专业,选择居住的城市,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汽车,选择电视节目,选择CD唱片……每一项选择都会叠加在你的生活之中,从而构成你一生的轨迹。但人的生活并不是一个机械的技术性工程,而是一个个体自由选择或放弃的过程。你可以选择一条轨道一直跑到黑,也当然可以从轨道上来一个漂亮的转身,调度到另一种生活轨迹中去。正如存在主义的鼻祖萨特所言:“我永远在进行自我选择,而且永远不能作为自己被选定的存在。”

哲学家布里丹有一个叫做“驴子的选择”的著名案例。一头驴子在两堆距离同样远近、外观同样大小、味道同样“诱驴”的干草前,不知所措,无法进行选择到底吃哪一堆好,最终因为无法取舍而饿死。人们也会遇到这类的选择困惑。怎样选择生活?至少,我们不要做那头饿死的驴子。适合你自己的,让你感到幸福的,就是最好的。选择哪一堆“干草”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会真正地享用。几米在《向左走,向右走》里讲了一个有关方向的爱情故事,在生活中,我们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也同样要问问自己,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选自《从有意义到有意思》,有删改)

1.文章以“像什么一样生活?”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章中大量使用引证与例证,有什么艺术效果?
4.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看法。
2017-09-05更新 | 1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这是一个技术变革的时代。智能手机正在井喷式“攻城略地”,丰富及时的资讯、花样繁多的游戏、方便快捷的服务,将手机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而人们在畅快享受的同时,也遭受着某种情感“病毒”的入侵,有些“低头族”把孩子搞丢了都没有发觉。

人们在手机上花费太多时间,已经影响到了家庭的功能、社会的交往。不只是孩子,还包括被撇在一旁的老人,乃至于同卧一床的另一半,更不要说饭桌旁边的朋友、办公桌对面的同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越来越多的“心酸”已经表明,这正在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成为某种亚健康的群体文化心理。

手机玩到烫手,灼伤的是亲情与友情,尤其是最需要家长陪伴和呵护的孩子。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绝不只是提供物质的保障,缺乏父母关注和陪伴的孩子往往会患上“感情饥渴症”,对他人冷漠,对社会敌视,对自己厌弃。因此,“为了孩子,请放下手中的智能手机”,已成为世界多国民众的共同呼声。

“烫手的手机”只是一个拽走当下注意力的代名词。“智能手机烫手”的本质命题,是我们的内心,怎样葆有爱的能力,怎样葆有爱的品质。

人际相处需要时间,更需要质量。沉迷于手机是一种表象,更需警惕的,是我们正在丧失爱的热情、爱的能力。在虚拟网络上的社交达人,却是真实生活里的冷漠者;每个人常常被圈在自己的世界里,众声喧哗中强化着孤独。更严峻的现实是,我们正在将这种基于技术进步催生的“新时代病”,肆无忌惮地传递给下一代。

手机再智能,终究只是人的工具,如果不能理性驾驭它,人就会沦为工具的奴隶。当一个又一个孩子,用稚嫩的笔写下他们的困惑与控诉时,每一位成年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些刺痛、尴尬与检省,进而有改变的行动。这是智能科技时代必须有的“文化配件”与心理程序,也是一个健康心智的成年人,应有的责任与使命。

----《人民时评》(有删节)


材料二:

据专家介绍,长期低头玩手机,容易使颈椎关节发生错位,患上腕管综合征、腱鞘炎等,除了视力受到影响,容易引发白内障外,还因长时间前倾盯着手机屏幕,缩短脖子肌肉,增加脸颊部位受到的地心引力,导致下颌松垂直至脸颊下垂。

----《百度百科》


材料三:

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快节奏生活、大城市通勤路线拉长等,客观上令私人时间碎片化,属于自己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但一个人吃饭、赶路的机会却增多,导致不少年轻人只能抓紧碎片时间,通过数字终端进行娱乐休闲。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和人的面对面交流减少,社交网络的普及,也是“低头族”出现的重要原因。

另外,业余生活贫乏也是中国人对手机着迷的主要原因。在我国,运动健身、旅游观光、艺术体验、读书学习等“线下”活动的普及程度差,与之相比,中国网民却与日俱增。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各式各样的游戏软件、抓人眼球的视频节目、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网络购物……人们用这些多姿多彩的网络生活来消磨时光、填补内心的空虚。

2017年中国网民手机上网人口属性分析


---艾瑞咨询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手机正在井喷式“攻城略地”。人们在手机上看资讯、玩游戏、享受各种服务花费了大量时间,从而影响到了家庭的功能、社会的交往。
B.作为工具的手机,拽走了人们当下的注意力。沉迷于手机的背后更需警惕的是我们正在丧失爱的热情和爱的能力。
C.缺乏父母关注和陪伴的孩子会患上“感情饥渴症”,因此,作者呼吁:“为了孩子,请放下手中的智能手机”。
D.据专家介绍,长期低头玩手机,容易引发颈椎关节错位、白内障、下颌松垂等多种疾病,从而影响人的健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人们把老人、孩子甚至另一半撤在一旁,也不顾朋友、同事而把时间花在玩手机上,伤害的是亲情和友情,可见沉迷手机这种“新时代病”已经到了需要医治的地步了。
B.一个心智健康的成年人,只要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放下手中的手机,融入到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来。
C.业余生活贫乏是中国人对手机着迷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丰富业余生活是把人们从手机中解脱出来的重要途径。
D.人际相处需要时间,更需要质量。因此,手机再智能也只是一个工具,它只能让人变得冷漠和孤独。
E.从材料三的图表可知,用手机上网的人主要集中在10-40岁,而60岁以上还玩手机的人就很少了。
3.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让“低头族”抬起头来?
2018-07-11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